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夢心中的梵天凈土——色達

射雕英雄

<h1>  這是第二次重游成都了。歲月如梭,回憶十多年前的四川之旅,仿佛就發生在昨天,當年和小伙伴們從成都出發,經雅安,瀘定,康定,新都橋,理塘去稻城亞丁,走四姑娘山,丹巴,臥龍返回成都。后來,因為游九寨溝時相機出故障,所以留下峨眉山,樂山,都江堰和青城山沒繼續游玩。這次再回天府之國,既想彌補當年的遺憾,更想走進心中的梵天凈土-色達,去尋找那一抹&quot;紅色&quot;的震撼。</h1> <h1>  從機窗俯瞰,成都市區面積較前擴大了許多,河道縱橫,馬路如織,高樓林立,地面的大片綠色,讓人頓覺生機盎然,春意濃濃!</h1> <h1>  成都的第一晚,因酒店就在玉林西路。所以,沖著趙雷,沖著《成都》,"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小酒館地址:玉林西路55號。</h1> <h1>  歌紅小酒館,因為一首歌的原因,生意火爆,游人超多!門口長期排長龍,儼然成為成都的新熱門景點。</h1> <h1>樂山大佛景區大門,門票是90元。</h1> <h1>  進入樂山大佛景區,沿山路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的"佛"字,聽導游講解,原來蘇東坡祖籍是四川眉山市,曾在此修行佛法。</h1> <h1>  凌云寺的飛檐斗拱。從北大門到大佛頂凌云寺,上山步行約20分鐘,沿途有很多各朝的名家崖刻。</h1> <h1>  凌云寺建于初唐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626),距今近14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其香火旺盛,寺門上"凌云寺"三字,為清末著名書法家趙熙所題。其中凌字多一點,非錯字,聽導游解說表示三江匯流。虔誠地請了盞祈福燈,望著橘紅色的燈火,心里默默禱告,祝愿愛我及我愛的親人們一生平安!</h1> <h1>  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九十年。被世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h1> <h1>大佛的雙耳及隆起的鼻梁,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h1> <h1>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據導游介紹,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 .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h1> <h1>九曲棧道,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當日,游人不算太多,等約十來分鐘,我們就沿著崎嶇陡峭的棧道,緩緩向山下移行,從不同角度去瞻仰觀摩樂山大佛的宏偉氣勢,同時也體驗"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覺。</h1> <h1>  峨眉山,被譽為"佛國天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賢菩薩道場。其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最高峰為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日出、云海、佛光、圣燈"四大奇觀為絕,1996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h1> <h1>  年少之時,對峨眉山的模糊印象,只是來源于對金庸武俠小說的幻想。<br /> "話說當年的郭襄因癡念楊過,在楊過、小龍女夫婦退隱江湖后,仍然云游四海,尋找楊過夫妻的下落,當真是情之所鐘,至老不悔。但楊過夫婦竟是從此不知所終,再不在人間一現俠蹤。這其間宋亡元興,花落花開,不知經歷了多少人事滄桑。郭襄在四十余歲那年,在云游到峨眉山絕頂時,突然大澈大悟,剃度出家,精研武功,其后稍收門徒,成為武學中峨嵋一派。"<br /> 俞蓮舟道:"當年聽得覺遠祖師傳授《九陽真經》的,共有三位。一是恩師,一是少林派的無色大師,另一位是個女子,那便是峨嵋派的創派祖師郭襄郭女俠。"殷素素道:"我曾聽爹爹說,郭女俠是位大有來頭的人物,她父親是郭靖郭大俠,母親是丐幫的黃幫主黃蓉,當年襄陽失陷,郭大俠夫婦雙雙殉難。"俞蓮舟道:"正是。我恩師當年曾與郭大俠夫婦在華山絕頂有一面之緣,每當提起他兩位為國為民的仁風俠骨,常說我等學武之人,終身當以郭大俠夫婦為榜樣。"他出神半晌,續道:"當年傳得《九陽真經》的三位,悟性各有不同,根柢也大有差異。武功是無色大師最高;郭女俠是郭大俠和黃幫主之女,所學最博;恩師當時武功全無根基,但正因如此,所學反而最精純。是以少林、峨嵋、武當三派,一個得其高,一個得其博,一個得其純。三派武功各有所長,但也可說各有所短。"摘自《倚天屠龍記》。</h1> <h1>從山腳報國寺游客中心坐觀光大巴上山,約2小時至雷洞坪停車場。如果體力不支,可以選擇纜車繼續直上。如果想挑戰自我,選擇爬山越嶺,大約2.5小時達金頂。上午九時許,從接引殿開始,我們一路爬行,山路崎嶇,但不是很陡峭,一步一個腳印,是對體力的考驗,也是對意志的磨練。四月的山澗陰涼之處,仍見積雪,山中的樹木,只剩光禿禿的樹枝,樹底下枯葉成堆,春冬更替,生命輪回,一片落木蕭條景象。遙想在深秋十月之際,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綠樹蒼翠,紅葉耀目,定將峨眉山裝扮得更加美麗動人!</h1> <h1>層巒疊嶂,渺如輕煙。</h1> <h1>當日天氣晴朗,碧空如洗,萬里無云。站在觀景臺,眺望?立于遠方的貢嘎雪山,只見雪山連綿起伏,山頂白皚皚一片,仿佛與蔚藍的天空緊密相連,在陽光的照耀下,愈發顯得雄峻挺拔,氣勢磅礴,純潔無瑕。</h1> <h1>絕壁懸崖上的殿宇,就是萬佛頂。</h1> <h1>峨眉山金頂,也稱華藏寺,位于峨眉山主峰上,海拔3079米,是峨眉游山的終點,也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為峨眉精華所在。</h1> <h1>白日的峨眉山金頂,游人如織。上午約十一點爬到金頂,下午在金頂酒店休息片刻,約五點出酒店,太陽仍高掛在蔚藍的天空。朝金頂一路走去,游人稀疏,少了白日的喧囂和嘈雜,頓覺佛境清靜安祥。傍晚的夕陽斜照著華藏寺大門,一半金光燦燦,炫眼奪目,一半陰暗樸實,莊嚴肅穆。冷清的寺廟門口,偶爾幾個游客經過,與白天游人川流不息的情景相對比,判若兩個世界。</h1> <h1>虔誠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焚香、跪拜,頌經,祈禱,人們都在尋找一份心靈的寄托。</h1><h1><br /></h1> <h1>十方普賢圣像是一座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的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由臺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普賢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圣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繞漢白玉雕佛像。"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二是意喻普賢無邊的行愿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蕓蕓眾生。</h1> <h1>傍晚七點左右,游人們紛紛走到金頂平臺,調弄好相機和三腳架,鏡頭均齊整的對向西面,大家都在等待夢幻般美麗的日落西山。此時,仍有虔誠的信徒跪拜在被夕陽余暉照得熠熠生輝,金光燦燦的普賢菩薩圣像面前祈禱。其實,人是應該有信仰的, 信仰就是點亮人生的一盞心燈,照亮自己前進的方向。夜色越來越濃,氣溫也越來越低。山頂的夜風帶著陰冷的寒意,蔚藍的天空變成深藍,白日里炫目耀眼的太陽光芒漸漸收斂,變得柔和唯美起來,周圍的晚霞呈黃色,橙色,包繞在太陽周圍,就象一圈光環,非常漂亮。夜幕降臨,天色逐漸變暗,白色的云海如煙迷離,又似水綿綿,象白色的絲綢帶在舞動,托著金黃色的夕陽慢慢優雅的落下。"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人生的道路,無論是崎嶇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人生的命運,無論是幸運或多舛,都要堅韌勵行。人生本來一場空,有無之間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態決定苦樂。</h1> <h1>凌晨5:30出酒店,山霧迷蒙,氣溫寒冷,大家都裏緊衣服,拿著手機照亮山路,趕往觀日臺。已有不少游人早到,都哆嗦得打著冷顫。天色慢慢泛白變亮,半輪明月時隱時現。人群逐漸多了起來,甚至有的是前一晚住雷洞坪,今早趕第一班纜車上山而來的。大家都滿懷著期盼眺望著東方,畢竟大家都是奔著這個美好的愿望不約而同聚在一起的。晨霧依然濃密,象絲絹一樣飄逸在空中,朦朦朧朧,顯得婀娜多姿,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遠處山澗的云海層層疊疊,一陣寒風吹過,流云奔涌,群山浮動,雪白的云團像海浪一樣在空中翻滾著,碰撞著,擁擠著。只是沒有海的蔚藍,沒有海的驚天動地,但它有海的浩瀚,有海的氣勢。遠處的天空透過重重云霧,露出少許微弱的紅光,大家不禁齊聲歡呼起來。紅光面積擴大,漸漸地,開始映照出紅色的霞光,仿佛要被燒透似的,紅色的云層越來越亮,紅得發燙,似炭火一般。云層被照映成紅彤彤一片,怡人心目的美。太陽終于按奈不住,一躍而出,露出了小臉,光芒并不刺眼,只是明亮地宣示著自己的出世。陽光象利劍一樣刺穿厚厚的云層,象佛光一樣普照著大地,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帶來希望和感動!沒一會兒,濃霧又起,太陽害羞般的藏在了密云背后。游人們在目睹了日出和云海兩個奇景之后,紛紛散去,踏上新一天的旅程。<br /></h1> <h1>日光傾瀉,恰似佛光普照。</h1> <h1>  萬年寺海拔1020米,為峨嵋山八大寺廟之一,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歷史上有許多達官顯貴以及文人騷客常來于此。從金頂坐纜車下山至雷洞坪,再坐下山的觀光大巴至萬年寺站。驗票后,一路爬山,途中游客較少,約一小時山路到達萬年寺,寺廟大門建在高聳的半山之顛,氣勢雄偉。此時四月,寺內到處鮮花盛開,招蜂引蝶,據說到了秋高氣爽之時,林中色彩斑斕,紅葉如醉,寺內的白水池碧波蕩漾,蛙聲如琴,丹桂飄香,令人怡然神爽。</h1> <h1>  無梁磚殿為萬年寺第二殿,又稱普賢殿。該殿建于明代,全以磚塊砌就,無一木一柱一瓦,雄偉壯觀。頗具古印度建筑風格,其設計思想源于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無梁磚殿400年來經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筑史上的奇跡。</h1> <h1>清音閣,位于峨眉山牛心嶺下,海拔710米,又稱臥云寺,唐時名牛心寺,明朝初年,僧人廣濟將其改名為"清音閣";清音閣只有一個殿堂,閣前有"接王亭";清音閣雖小,但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氣勢逼人,山環水繞,景色優美,其整體布局體現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國佛寺園林建筑的典范。這里一年四季,無論晝夜,回蕩著空靈的水聲,這水聲單一而清晰,加上兩橋,故而譽為"雙橋清音",成為峨眉十景之一。</h1> <h1>報國寺的門前小景。</h1> <h1>清晨6點,旅游大巴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汶川,馬爾康,跋山涉水,約下午1點多到金川縣觀音橋鎮。坐當地村民的小車,沿著山路十八彎盤旋而上,上山的路既窄又陡,很是險峻。朝圣的人群不斷,還有不少信徒一步一叩拜的往山上爬。車拐了N個Z字彎后,約二十分鐘后到位于海拔3685米的納勒神山半坡上金頂紅墻的觀音廟。對面巍峨雄峻的象山上刻著醒目的六字真言,朝圣者的嗡嗡吟唱聲回蕩在山谷中。山腳下的觀音橋鎮,蜿蜒的河水緩緩地從邊上淌過,養育和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在象山上矗立著新建的亞洲最大的轉經筒,晝夜不停地轉動著。站在這里,感覺天是那樣的藍,山是那樣的高,云是那樣的近,心是那樣的平靜!</h1> <h1>上觀音廟的山路十八彎。</h1> <h1>觀音廟,位于納勒神山上,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屬寧瑪派,因廟中供奉的觀音菩薩與拉薩大昭寺、南海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為同根三姊妹,故香火鼎盛。每年不僅有數以萬計的四川信眾前往朝拜,還有來自青海、西藏、甘肅、寧夏以及國外的信眾前來朝圣。</h1> <h1>世間安得雙全法,<br />不負如來不負卿。<br />笑那浮華落盡,<br />月色如洗。<br />笑那悄然而逝,<br />飛花萬盞。</h1> <h1>東嘎,在藏語中是白色海螺的意思,東嘎寺因此而得名。東嘎寺位于金馬草原,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白玉傳承的著名寺院之一,為古今色達十三座寺院之首。是亞東規模、影響最大的一座格魯派寺廟。</h1> <h1>色達天葬臺天葬儀式每天都會舉行,儀式時間在13:00-15:00之間。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禿鷲食后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人死后,停尸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肉骨剝離,最后禿鷲就開始啄食。</h1> <h1>上百只禿鷲在山坡上曬著太陽排隊等待,有的在天空中盤旋。當天葬師將分切好的尸體從袋子里倒出來,禿鷲就一哄而上,成群結隊地從山坡上向放有尸體的圍欄俯沖,場面甚是血腥壯觀。沒幾分鐘,尸體就被禿鷲們爭吃精光。懷著好奇心來觀看天葬的游客很多,放尸體的圍欄被游客們圍得水泄不通,我爬到山頂,遠遠眺望。在此,讓人感觸最深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死者的祝福。希望大家也懷敬畏之心去尊重他們的儀式、尊重他們的信仰!</h1> <h1>觀看天葬的游客。</h1> <h1>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坐落在一座名為喇榮溝的深洼山谷之中,海拔3900-4100,由晉美彭措法王于1980年在此修建,1993年被美國《世界報》稱為&quot;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quot;。佛學院吸引了全國的藏傳佛教弟子前來參拜。2004年,晉美彭措逝世,他的無數的信徒們前來悼念瞻仰并留在色達。現在的喇榮五明佛學院大約駐留了約3萬人,堪稱&quot;東方耶路撒冷&quot;。那些櫛比鱗次的紅房子便是他們自行搭建的僧舍。此地戒律嚴明,扎巴(出家男子)和覺姆(出家女子)的僧舍涇渭分明,衛生和自然環境都十分惡劣,修行之路可謂艱苦。因為不對港澳臺及外國游客開放,進入佛學院大門必須刷身份證。沿著山溝水泥路往上走,越來越感覺到一片祥和平靜,心也沒有那么浮躁了。滿山遍野的紅黃房子,每位僧侶手里拿著轉經筒,口里念著經文。那種信仰,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曾擁有的。這里的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結婚,唯一的信仰就是這里,這是他們畢生所追求的。盡管這里生活條件艱難、物資相對匱乏,但從不會影響他們在這潛心修行的決心和毅力。到了這里,我越來越能理解電影《岡仁波齊》里的那些朝圣者了。</h1> <h1>爬上觀景臺需要二十分鐘,山頭不算高,但高原反應會拖慢腳步。背著沉重的背包,氣喘吁吁一步一臺階往上爬。當我站在了山頂,居高臨下面對著滿山遍野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紅房子,氣勢磅礴,非常壯觀,直擊心靈。此時此刻,現場目睹的宏偉畫面,比再美的攝影照片都讓人為之震撼和感動。因為,信仰賦予了它們在視覺上的廣度和精神上的深度。自佛學院成立以來,僧侶們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此修習佛法,通過層層考核,學成之后可能會留下 ,可能會離去,甚至還俗。而這些紅房子,便是他們為了留在這習法而自行搭建的居所。每一間紅房子,都承載過一個人的故事。每一間紅房子,都陪伴過一個人的孤獨。每一間紅房子,都見證過一個人的信仰。</h1> <h1>那一天,<br />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br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br />那一月,<br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br />不為超度,<br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br />那一年,<br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br />不為覲見,<br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br />那一世,<br />轉山轉水轉佛塔,<br />不為修來世,<br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br /> </h1> <h1>他們簡單樸實,他們善良可愛,也許你無法理解他們,但請懷著敬畏去看待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對生命敬重,對死亡坦然,對信仰守望。如此簡單,如此美好!</h1> <h1>去色達,去尋找那一抹&quot;紅色&quot;的震撼!!!</h1> <h1>在重重的群山環繞之中,溝里的僧舍,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將絳紅色小木屋密密麻麻搭滿了四面的山坡,不計其數的它們,延綿無數,一眼望不到頭。</h1> <h1>抬頭看看天上漂泊萬里的流云,看看遠處莽莽的群山,站在這里,仿佛伸手就能夠碰到碧藍的天空,我們心中無法不涌起一股莊嚴神圣的洪流,生命和信仰,就存乎這萬物之間。</h1> <h1>晚上八點,天色變黑,佛學院里的燈光首先亮起。隨著時間的流逝,圍繞在佛學院周圍的紅木屋里的燈光逐個一盞盞地被點亮,螢火蟲般昏暗的燈火,就象滿天的點點繁星,似眾星捧月。到了夜晚,海拔4000米的觀景臺吹起寒冷的夜風,氣溫下降到零度。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們在饑寒交迫中紛紛離開。</h1> <h1>畢棚溝,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境內,被比作四姑娘山的美麗背影。進入畢棚溝,沿途有卓瑪灘、龍王海、紅石灘,磐羊湖、燕子巖等景點。已是晚春四月,坐觀光電瓶車進到山里的時候,被眼前潔白無瑕的世界所驚喜。滿山遍野銀裝素裹,山頭上也是云霧繚繞,所有的樹枝上都厚厚的覆蓋著雪。連綿起伏的雪山,就象是穿了一件純白色的連衣裙,在萬里無云藍天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文靜清雅。耀眼的陽光普照著大地,山澗小溪在雪地上緩緩流淌。山腳下的湖泊,平靜的湖面還飄浮著冰塊。湖光山色,純凈透澈的湖面倒映著深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雪山,不染一絲凡俗,宛如仙境,仿佛來到夢幻中的童話世界。</h1> <h1>都江堰,建于戰國時期,經2000多年來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聽導游講解,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治水,將岷江水流分成內外河,內河引入成都平原洗灌,外河用于泄洪。主體工程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流道和寶瓶口進水口。歷經8年的努力,修成這一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水利工程,從而使四川省成為天府之國,并受益至今。</h1> <h1>魚嘴分水堤。將岷江水分成內外河。左邊是外河,右邊是內河。</h1> <h1>"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歌詞中提到的青城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山內空氣極好,幽靜涼爽。山路彎曲波折,臺階高低陡峭,山上有茶館可以邊品茶邊欣賞風景。上清宮與老君閣是電視劇里經常出現的拍攝地點。個人覺得青城山的風景和高度都不算出眾,但卻因其在道教中的名望以及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青城派而蜚聲中外。</h1> <h1>在老君閣燒香祭拜的祈福者。</h1> <h1>從四川回到廣州白云機場,經過人行通道電梯,讓人仿佛從精神世界經時空隧道穿越回到了緊張、殘酷的現實生活。</h1> <h1>生命,就如一條蜿蜒的小溪,隨時光靜靜地流淌。在此期間,我們會經歷坎坷和平坦,我們也會沉淀痛苦和快樂,學會且行且珍惜。用相片記錄美景,用心靈記錄旅程。畢竟一路走來,有諸多美麗的相遇值得珍藏,有許多欣慰的相伴讓人溫暖。</h1><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石门县| 临桂县| 嵊泗县| 七台河市| 陆河县| 四平市| 育儿| 蛟河市| 犍为县| 丹阳市| 牙克石市| 从江县| 含山县| 壤塘县| 密云县| 龙南县| 岳阳县| 鄂州市| 札达县| 陕西省| 绥阳县| 台北市| 海门市| 河南省| 凤冈县| 太康县| 长乐市| 阳曲县| 涟水县| 宣化县| 罗城| 海兴县| 金塔县| 喀什市| 阿克苏市| 炎陵县| 宜宾市| 六枝特区| 清丰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