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明清時期是省博物館三樓《古代遼寧》(五),下面來參觀一下。</h3> <h3>第一單元、劃省而治,蒙元一統</h3><h3>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為主的大一統帝國。蒙古族的進取精神推進我國疆域的形成。遼寧歷史飽受創傷,但在元勸農政策推動下,各族人民大力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驛站開辟,疆域擴大,加速了民族融合文化展現了獨特風采。這是屯田印,出土于阜新,巴思八文,他的出土證明直至元末,遼寧仍存在管理屯田的官方機構。</h3> <h3>權,即秤砣。與衡相佐,即稱桿。最早統一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元是繼秦始皇又一個統一度量衡的朝代權身刻字,銅制居多,鐵制少。</h3> <h3>元銅錢,出土于建平縣,上鑄巴思文“大元通寶”相當于當時十個蒙古大錢,鑄造時間短不便釋讀,傳世很少。</h3> <h3>第一組,遼陽行省</h3><h3>元設遼陽行省,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一部外興安嶺以南。元遼寧作為農業生產區,驛站四通八達使貿易繁榮。</h3> <h3>遼寧出土的元代瓷器,除一部分民用的粗瓷外,很多來自中原和南方名瓷,少量高麗青瓷 ,反映當時遼寧商貿很頻繁。</h3><h3>高麗青瓷,高麗王朝918-1392生產的青瓷,前期翡色青瓷有宋瓷風格,后產出獨特風格的鑲嵌青瓷。遼寧出土的高麗青瓷就是兩國交往密切的見證。遼陽博物館有幾件高麗青瓷精品,歡迎觀看。</h3> <h3>葫蘆島綏中三道崗海域出土元代沉船,1992-1997年5次下水發掘,遺物613件,瓷器599件,為研究元代北方船舶技術,海洋,商品貿易,陶瓷工藝提供重要資料。</h3> <h3>龍鳳圖案,磁州窯風格。磁州窯位于河北磁縣,中國古代北方最大最著名的民間瓷窯,歷史悠久,遺物較多,器型紋飾喜聞樂見,以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h3> <h3>三道壕出土元代盛器,盆內水草圓點紋,內壁白地黑花斜線紋,內心魚藻紋極為形象,鮮明的磁州窯風格。</h3> <h3>元代娛樂器具,本溪出土,銅鑄,現存7枚,背有圖案,對研究娛樂形式,中國象棋發展歷史,鑄造工藝有重要資料價值。</h3> <h3>元代陶俑,建平縣出土,侍女俑和文官俑,服飾衣褶簡練概括,人物五官比例準確,反映出元代服飾時代特征。</h3> <h3>第二組,多元文化</h3><h3>元時的遼寧多民族共存:蒙古,漢,女真,高麗,回回等密切融合文化蓬勃發展。</h3><div>元宗教兼容并蓄,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尤其是道教全真派在遼西迅猛發展。</div> <h3>花押,防偽的印章,楷書或巴思八文。一直沿用到清代。</h3><h3>巴斯八字,元忽必烈國師巴思八根據吐蕃文字改制,元官方文字,范圍廣,時間長,但有缺陷,元滅被廢棄。</h3> <h3>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畫,線條流暢。蒙古人形象較真實,反映元代中下層官吏生活場景,為了解元代服飾和風俗提供了資料。</h3> <h3>第二單元、關東風雨,大明氣象</h3><h3>隨著明朝的建立,遼寧結束了400年遼金元游牧,漁獵民族統治的歷史,重新回到漢族大一統的統治。遼寧成了中央政府抵御北方民族前進的屏障。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 遼寧經濟發達,宗教興旺,政治穩定。</h3> <h3>明雕螭龍首白玉帶飾</h3><h3>遼寧北鎮明代墓葬出土,二十一塊,白玉質地,帶鉤為龍首,高浮雕和透雕制作精美。</h3> <h3>五,邊境重鎮</h3><div>遼寧北防蒙古,東控女真,戰略地位位于九邊重鎮之首,明政府先后設置遼東都司和努爾干都司。后來遼東逐漸成為東北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div> <h3>第一組、邊備重鎮</h3><h3>遼寧地處燕京東北,“北防蒙古,東控女真”,前哨陣地,九邊重鎮之首, 明先后設遼東都司和奴而干都司,遼寧逐漸向東北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演進。</h3> <h3>義州衛守軍銅令牌</h3><h3>紫銅,正面“令”“洪武二十三年造”“義字九號”背面“夜禁嚴肅巡輯奸邪”“義州”,為明洪武年間義縣軍用令牌。</h3> <h3>明朝倭寇屢次來范,遼東總兵劉江帶領部下望海哇海戰是首捷,此后百余年,遼寧一直海域安靜。</h3> <h3>建州紀程圖記</h3><h3>萬歷十三年,1895年,朝鮮使臣申忠一出使建州女真,歸國后將路線繪成長卷,成為研究十六世紀末建州女真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習俗以及努爾哈赤,蘇克哈齊等人物的珍貴資料。</h3> <h3><font color="#010101">線鋼墓志鎮國將軍線公墓志,線氏家族共出土墓志6合,1522-1566年歷經四代,5700多字,線氏家族正處于明朝中晚期,四代鎮守半個世紀,深受朝廷信任。</font></h3> <h3>永樂七年銅火銃</h3><h3>明代兵器,1978出土于遼陽,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鐵彈彈出,殺傷力很強,后來發展成槍。火銃是我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裝射擊火器,后普遍用于海戰、陸戰。</h3> <h3>定遼中衛后千戶所百戶銅印</h3><h3>明代官印,黃銅制,定遼中衛是遼東都司治所所在地。</h3> <h3>遼陽城和廣寧城是明代遼寧地區兩個最大的城,分別是都指揮使和總兵的駐地,遼陽城是遼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稱“巨鎮”“大都”。</h3> <h3>李成梁明遼東總兵,屢退蒙古女真侵擾,保一方安寧,其子李如松官至總兵,是遼東將門之家。</h3> <h3>李成梁牌坊</h3><div>李成梁,1580年遼東總兵,用計殺死努爾哈赤和祖父和父親,大大削弱建州女真的實力,鞏固了東北邊防,后因奢侈無度被解任,76歲復職,遼東再次安定,1615年90歲亡,石坊高9米,寬3米,淡紫色石料。</div> <h3>王治道墓石像生</h3><h3>錦州東郊紫金山西的王治道墓,王治道遼東副總兵,嘉靖的封土已不見,石像生僅存翁,仲兩座保存完好。</h3> <h3>明設努爾干都司治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地區,23后廢棄。</h3> <h3>明故明威將軍宋國忠墓志銘</h3><h3>此墓志銘是繼崔勝墓志后發現又一塊有關努爾干都司歷史記載的出土文獻。</h3> <h3>遼寧鏡內明長城,是明萬里長城東起點,錐子山長城位于“三龍”交匯地,南至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東至虎山。軍事體系重要部分。與九門口長城長城臨近,關門有九故稱“九門口”</h3> <h3>這是興城寧遠古城的定遼大將軍銅炮,當時相當威武。</h3> <h3>第二組,東北通橫</h3><h3>明“寓兵于農”政策,促進遼寧農業的發展,大量戊邊官兵聚集于此,帶動冶鐵,燒瓷,制鹽生產,設馬市木市,海運四通八達,遼寧成東北亞交通樞紐。</h3> <h3>馬市</h3><h3>明與女真,蒙古諸部互市的場所,永樂三年福余首領喃不花請求“貨馬”,明決定在遼東邊墻設馬市14處,廣寧,開元,撫順馬市最大。馬市是明官方控制的交易市場,早期馬市以買賣馬屁為主,后來交易擴大,貨品增多,開放時次數越來越多,促進長城內外民族的經濟聯系,客觀上為女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h3> <h3>九門口長城</h3><h3>遼寧與河北交界處,“京東首關”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九江河上九個水門得名,“城在水是走,水在城下流”</h3> <h3>第三組,兼容并蓄</h3><h3>明實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對民間影響很大,日漸融入民眾日常生活,信徒眾多,大小寺廟道觀遍布遼寧,成為官方祈求邊疆穩定,民間渴望安居樂業的精神寄托。</h3><h3><br></h3> <h3>鐵風鐸</h3><h3>遼陽廣佑寺白塔上懸掛之物,正德三年,隆慶五年是修塔時間,廣佑寺是遼東名剎,也是遼陽都司僧剛司所在,負責管理遼東宗教事物。</h3> <h3>第四組,尊儒循風</h3><h3>明程朱禮學收到尊崇,儒家傳統文化受到尊重,成為主體,隨著儒學、書院、社學、醫學和陰陽學機構設立,出現一大批較高素養文人,隨著大批內地人士遷來了崇文之風,經200多年發展,遼寧與中原文化差異縮小。這是雕金漆圣賢。</h3> <h3>第三單元、紫氣東來、清皇祖地</h3><h3>第一組,滿族崛起</h3><h3>明末,建州女真在遼寧東部壯大,努爾哈赤及皇太極50多年奮戰開創大清300年基業,康乾盛世 東巡祭祖,修建盛京,彰顯皇家氣派。</h3> <h3>這套八旗禮服甲胄,大閱兵時穿 平時收藏。</h3> <h3>1583年,努爾哈赤13副遺甲起兵 4年后建費阿拉城,1603年赫圖阿拉,建八旗制度,1616年稱汗,在撫順關外蘇子河登基,號建元天命。皇太極改國號大清,順治1644年入主中原。</h3> <h3><font color="#010101">滿蒙聯姻通過聯姻,滿族和蒙古族建立堅實的聯盟 ,促進滿族的崛起和強大。</font></h3> <h3>清世宗雍正謚寶</h3><h3>1735念58歲的胤禛駕崩,做此寶,整塊青玉雕琢,四行29字</h3> <h3>肅親王印</h3><h3>肅親王清代12家鐵帽子王之一,第一代肅親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戰功卓著,多權謀,清初重要人物,因多爾袞支持福臨即順治繼承王位,被幽禁死于獄中,后福臨親政后,為其昭雪復爵。</h3> <h3>文物官補子</h3><h3>彩線繡制,石青色,官服前后各一塊,等級象征,皇室貴族圓形,文武百官方形,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成語“衣冠禽獸”由此而來。一品文官繡仙鶴 一品武官繡麒麟。</h3> <h3>第二組、天眷盛京</h3><h3>清政府重視農業生產,勸民務農,鼓勵關內漢人出關開墾,大批移民到來開荒種田,人口增強,皇家宮院興建,關內外手工藝人匯聚,西方技術傳入,推動手工業商業發展,沈陽鐘鼓樓成商業街,百貨云集,遼寧成為東北亞地區商業中心。</h3> <h3>黃瓦窯遺址</h3><h3>海城析木鎮,由侯氏家族世代督造,遺址出土100多件瓦當,有的刻有永陵、福陵銘文,為廢品。</h3> <h3>青玉十二生肖</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組,崇教維治清政府從維護政權統治出發,對多種宗教大力扶持,因為和蒙古親密關系,格外推崇喇嘛教,喇嘛廟塔多處,宗教思想構成無形的長城,徹底改變了漁獵民族,游牧民族農耕民族對立的局面。</font></h3> <h3>嘎巴拉碗</h3><h3>藏傳佛教常用法器之一,灌頂儀式時使用,嘎巴拉是顱骨,多用高僧頭蓋骨,依照生前遺愿。</h3> <h3>海棠山摩崖</h3><h3>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現存摩崖造像260尊,道光八年1828,西藏四世活佛主持雕刻,釋迦摩尼、觀音菩薩、彌勒佛、紅綠度母等 ,其中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造像刻在高大巖石上,非常醒目,海棠山造像與瑞應寺一起,成為藏傳佛教黃教東方中心的現存代表。</h3> <h3>藍碧璽朝珠</h3><h3>朝珠源自念珠,清君臣命婦朝服吉服上飾物,區分等級的標志。皇帝戴東珠或珍珠,皇太后及皇后一盤東珠兩盤珊瑚,王公大臣不許東珠珍珠,多見琥珀、蜜蠟、象牙。這件朝珠出土喀左嘉慶御前侍衛丹巴爾濟墓中,108顆藍碧璽圓珠,象征12月,24節氣,四層表示四季,頸后正中大碧璽“佛頭”與葫蘆形“佛頭塔”銜接。</h3> <h3>金殼懷表</h3><h3>1967年喀左丹巴爾濟墓出土,畫面艷麗,外觀精美。</h3> <h3>第四組、滿風華韻</h3><h3>清統治者積極吸納漢文化,入關前赫圖阿拉,沈陽城建文廟,祭孔子,研經史,創滿文,滿漢之間文化交通,康乾時期,大批流人的到來,遼寧出現了邊塞詩、地方志和記行筆記,民族融合加深。</h3> <h3>第五組、清帝東巡</h3><h3>清代歷代皇帝非常重視發祥之地,四帝十次東巡沈陽,拜竭山陵,瞻仰舊宮,設宴,賞賜,安撫 ,鞏固了國防,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這是五供。</h3> <h3>最后看看石藍緞地繡五爪金龍袍。《古代遼寧》展到此結束,生動展示遼寧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與歷史的發展演變,各時期歷史文化演變,希望通過本展弘揚遼寧歷史,傳播深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曲阳县|
通榆县|
西乌珠穆沁旗|
桦南县|
新津县|
河北省|
永嘉县|
宝丰县|
赞皇县|
五原县|
义乌市|
云和县|
定陶县|
靖安县|
清流县|
福建省|
如皋市|
丰县|
栾城县|
同德县|
英超|
西吉县|
永善县|
韶关市|
文成县|
顺义区|
大关县|
龙口市|
集贤县|
临漳县|
渝北区|
丰城市|
南投市|
武穴市|
丹江口市|
福清市|
西吉县|
乐陵市|
新巴尔虎左旗|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