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趙立德1918年10月20日出生(戊午年九月十六),2001年6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3歲。父親生前是一位從事園林古建油漆作的普通工人,辛勤勞動一生,為古建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由于貢獻突出,曾于1956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是首都園林系統(tǒng)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四次獲得北京市勞動模范、三次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一次北京市五好職工的榮譽稱號,是首都園林系統(tǒng)獲市級勞模稱號次數(shù)最多的人。</span></h1> <h1> (一)、艱辛刻苦的少年</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出生在亦工亦農(nóng)的家庭,爺爺趙洵很早就在京城從事古建筑修建工作,奶奶在老家務農(nóng)。1935年爺爺帶領(lǐng)工人大修天壇祈年殿(俗稱大蘭亭)時,不幸從腳手架上掉下來摔成半身不遂,臥床三年后于1938年去逝,享年57歲。家中只剩下了年過半百的奶奶和年輕的父親,時年父親20歲。此前倆三年間,父親的哥哥、嫂子相繼因病英年早逝,出嫁之后的姐姐在1937年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炸死。此后,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父親尚稚嫩的肩膀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張十六歲在前門益泰和油漆局學徒時的照片,是父親留存下來最早的照片,估計也是生來第一次照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繼承了爺爺搞古建的家傳,小學四年級尚未畢業(yè)在老家農(nóng)村勞動兩年之后,于1933年不滿15歲時就從涿州挾河村到北京前門外曉市大街的益泰和油漆局當學徒。益泰和油漆局是北京有名的油漆作坊鋪,承攬著宮殿衙門、王府宅院和私家花園等古建修繕事項。尚未成年的父親忍受著生活的艱辛,憑著心靈手巧和細心鉆研,加之為人厚道勤快練就了一身古建油飾的好技術(shù),后來又自學了預算和計劃。學徒三年后還沒出師就被委以"重任",帶領(lǐng)幾十個人出去干活。掌柜的去世后,父親做了領(lǐng)班。解放后,又和幾位工友創(chuàng)建了前進油漆局,任經(jīng)理。</span></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苦干拼博的中年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頤和園維修東宮門外的大牌樓時,父親只是頤和園臨時工,負責該工程的油飾任務。他精心核算,統(tǒng)籌安排,組織油作工匠施工,僅用2700元、18天的時間就把大牌樓修飾一新,工程預算準確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做到造價低質(zhì)量好,得到當時頤和園主任藏文林(后任市園林局副局長)和市公園管委會領(lǐng)導的好評,一位當時公園管委會的老領(lǐng)導高興的說:"萬事開頭難,這個工程給(解放后)公園的修復帶了個好頭"。為此,父親于當年10月在頤和園轉(zhuǎn)為長期工,按技術(shù)定了最高的七級,并任命為修建隊油畫工工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此以后,父親就和北京及國內(nèi)多處公園的古建筑維護修復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剛剛勝利結(jié)束,人心思進,全國掀起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高潮,已荒蕪殘破不堪的公園古建筑修復也提到政府的日程上來。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國家財力捉襟見肘,頤和園管委會想用有限的財政資金先啟動修繕標志性建筑佛香閣工程,以41萬元的預算價格準備外包給一個大型建筑公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方35歲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后,經(jīng)過反復測算認為工程造價高估冒算不少;又經(jīng)與工友商量認為頤和園自己的工隊再聘幾個畫工完全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父親找到園領(lǐng)導和當時市園林處領(lǐng)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且保證按期竣工并節(jié)省資金一半。開明的領(lǐng)導碰到年輕敢為勇挑重擔的父親,當即拍板修繕佛香閣的工程交給父親組織實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接手任務后,精心組織工程隊人員,合理安排施工,身體力行起早貪黑,苦干加巧干,改革操作工藝和貼金方法,創(chuàng)立了一麻五灰地仗工藝,設(shè)計了便于狹小空間使用的雙刃斧頭及金罩油技術(shù),組織工人實施分檔流水作業(yè)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沒有大型施工機械和工具的情況下,帶領(lǐng)工人肩扛手抬,完成了八面三層四重檐41米高佛香閣的打牮撥正,更換了35種18.4萬塊琉璃瓦,工期僅用了八個月,就按原貌將佛香閣油飾彩畫一新,費用只用了21萬元,節(jié)省資金近百分之五十。省下的資金又修整了長廊、智慧海、諧趣園、五方閣等景點,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且工程質(zhì)量上乘。由于貢獻突出,父親因此也獲得了不少榮譽:當年入了黨,被評為北京市勞模,1956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父親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也是解放后北京園林系統(tǒng)第一個全國先進工作者(勞模),并出席了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大會4月30日下午開幕,毛澤東主席和全體中央政治局委員出席了會議。大會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6156人,北京市正式代表49人(不含中央在京單位行業(yè)選出的代表)。北京市代表團成立臨時黨支部,父親被推舉為臨時黨支部第一黨小組組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翻拍自父親保存下來的1956年5月1日的北京日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拍自父親保存的1956年5月3日的中國青年報。五一節(jié)天安門前游行的隊伍,全國先進工作者方隊走在游行隊伍最前列,當年父親也在這個隊伍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一個朝氣蓬勃火紅的年代!那是一個比付出比奉獻的時代!勞動者最光榮,勞動模范受到全社會的尊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一生從事古建筑維修工作五十余年,他身體力行,刻苦鉆研,常年堅持在施工一線,實踐經(jīng)驗豐富,技術(shù)技藝嫻熟。他參加或主持施工過的工程有:北京頤和園、香山、北海、景山、碧云寺、臥佛寺、潭柘寺、戒臺寺、八大處、日壇、月壇、十三陵等名勝古跡、廟宇、皇家園林等;北京天安門、廣安門城樓、東便門角樓;舊英國使館、趙登禹、張自忠、馮志安、何思源等名人宅邸;邯鄲叢臺、北戴河鴿子窩、煙臺博物館、哈爾濱文廟、中央美院、老致美樓、同仁堂、新西苑飯店、惠中飯店等建筑。</span></h1> <h1> 維修過有特點的項目有:三十年代天津東大沽三官廟塑像撥金,碧云寺八百羅漢銀箔罩漆,中山公園保衛(wèi)和平坊掃金油飾,北海小西天觀音殿二麻七灰一布地仗,北海天王殿楠木燙蠟,萬春園別墅等多處匾額的刻字、堆字,佛香閣、轉(zhuǎn)輪藏內(nèi)檐傳統(tǒng)不加血料地仗的保護等。</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實施過仿古建筑地仗新工藝的項目有:八十年代以來,在北京西郊花園、上海淀山湖大觀園、東北五大連池、武漢黃鶴樓重建、濟南解放閣、北京昌平公園、朝陽公園等新建仿古建筑混凝土構(gòu)件上率先使用了不加血料的地仗新工藝,使傳統(tǒng)地仗工藝在混凝土構(gòu)件上有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在北海公園白塔修繕工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繼續(xù)奉獻的老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六十年代當過全國勞模的人,在文革中大多都像著名勞模時傳祥一樣,有過被挨整的經(jīng)歷。父親做為北京市和全國勞模,曾在開會期間同國家領(lǐng)導人劉少奇、鄧小平、彭真一起照過集體合影,也莫名其妙的成了罪證,被打成"黑勞模"、"工賊",施工隊長被免職,隔離審查不讓回家。被戴上二尺多高的帽子,脖子上掛上鐵板做的大牌子,拉到局里給"走資派"陪斗,晚上不讓睡覺,寫檢查,白天還要干活當壯工。雖然1972年又讓當了油畫隊副隊長(原來是隊長),但直到1978年底,才在市園林局三級干部會上,正式給父親平反恢復名譽。此前子女們在參軍、入黨等問題上也受到了影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等風停了,雨住了,文革結(jié)束了,父親也六十退休進入老年人的行列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為文革影響技術(shù)工斷檔,公司新招來的新工人多,接班的子弟多,應公司領(lǐng)導的要求讓他留在公司把年青人帶一帶。此時父親沒有去社會上當高價老頭,也沒為一己之利去攬工程掙外塊,退休后很多公司高薪聘請沒去,而是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留在原國有單位園林局古建公司返聘每月只多拿30元補差工資。多年來,傳授技術(shù)以老帶新,還利用業(yè)余時間,編寫了"園林古建工程操作規(guī)程"(此規(guī)程1985年5月在公司正式試行),多次給青工辦學習班和技術(shù)培訓班,也曾到當時的北京林學院給大學生講過古建油畫技術(shù)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之后的十幾年里,他曾多次帶隊或作為技術(shù)顧問完成了公司的古建施工任務,還堅持親自上架操作,一直沒有離開過生產(chǎn)一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參加潭柘寺大修油作施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1年在煙臺毓皇頂工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在武漢東湖與古建公司領(lǐng)導專家合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圖為1984年在武漢黃鶴樓工地住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帶隊去黃鶴樓施工,武漢方面單獨給他安排住在條件很好的大東門飯店。只住了兩天,為了和工人一起便于組織施工,就搬到工地和工人住在了一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8月在黃鶴樓工地施工時親自上架登高操作貼金——-武漢長江日報記者拍攝報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月的武漢,氣溫高達40度;新重建的黃鶴樓60米高,66歲的父親每天都要上下好幾趟,看質(zhì)量,查安全,安排施工。奮戰(zhàn)40天,終于以優(yōu)異的質(zhì)量完成了黃鶴樓一期油飾任務。期間還為武漢市園林局領(lǐng)導干部舉辦了一次園林古建筑維修知識講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已經(jīng)退休六年的父親又一次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9月黃鶴樓油飾完工后,又從火爐武漢轉(zhuǎn)到了10月即飛雪的黑龍江五大蓮池工期吃緊的工地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頤和園佛香閣建國之后第二次大修。雖然父親退休已經(jīng)十年了,還是被古建公司聘為技術(shù)顧問,與王殿貴、顧永林兩位老師傅全程參與了這次大修施工。這三位老匠師都是1954年第一次大修佛香閣工程時的參與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頤和園長廊四次大的油飾彩畫修繕工程。第一次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第二次1978—1979年,第三次1988年,第四次1999年。父親第一次是帶隊主持施工,第二次直接參與,第三次是退休之后返聘參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十五歲了,得過兩次腦梗之后的父親年邁多病,身體大不如前,不能再干體力活了,就在家總結(jié)他幾十年的古建油漆作經(jīng)驗。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父親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完成了兩部書稿的基礎(chǔ)底稿工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太原為父親校對打印出的書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底,凝聚了父親晚年心血、以父親為主編寫的"清代古建筑油漆作工藝"一書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76千字,彩圖32張,墨線圖25幅。中國古建筑學家、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為該書題寫了書名;我國著名古建筑保護與研究專家、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杜仙洲先生親自為該書作序。杜仙洲對父親趙立德的評價是"從事古建油漆作工藝多年,操作技術(shù)熟練,實踐經(jīng)驗豐富,成績卓著,享有很高榮譽",并在序言中坦言在閱讀書稿時"從中獲得了許多專業(yè)知識,有些是未曾聞見的東西,可謂受益匪淺"。</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本書后來背國家圖書館收藏。</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國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將他的"羅哲文建筑文集"一書贈與父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豐厚的榮譽回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組織上和工友們的認可。雖然物質(zhì)上的回報微乎其微,但精神上榮譽上的回報是豐厚的,還數(shù)次參加了工會組織的勞模休假療養(yǎng)。父親除1956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之外,還先后于1954年、1955年、1957年、1984年四次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1958年、1959年、1960年三次連續(xù)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64年被評為市五好職工。一生獲得全國和省市級如此多的模范先進稱號的普通工人,起碼在園林系統(tǒng)的職工中是為數(shù)不多或者是僅有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1958、1959、1960連續(xù)四年被評為市勞模和先進工作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油畫隊被評為北京市先進集體,父親作為先進集體的代表出席了北京市社會主義建設(shè)積極分子大會</span></h1> <h1>1964年參加市五好集體和五好職工代表大會</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十年代連續(xù)多年被市園林局評為優(yōu)秀黨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獲得的部分獎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個時期勞模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市總工會組織勞模到風景名勝區(qū)休息療養(yǎng)。父親有幸在常年辛苦的勞動之余,多次參加暫短的勞模療養(yǎng),得以放松一下疲憊的身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戴河海濱.1954.9</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6月在北戴河休養(yǎng)</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7月北戴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9月與園林系統(tǒng)全國和市級勞模在北戴河休養(yǎng)期間在山海關(guān)留影。父親右側(cè)是197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劉長文。劉叔在頤和園工作,是我家一個大雜院對門相距不到十米的老鄰居。一個戶數(shù)不多的小院出了兩個全國勞模,在當時一時傳為美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北戴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北京園林系統(tǒng)的勞模游桂林漓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同游漓江的老鄰居全國勞動模范劉長文等合影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ㄎ澹?、與家人在一起的老照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把全部精力和時間放在工作上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機會就少了,合照的照片更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張照片是我記憶中第一次家庭合影。1954年冬天在老家,與父親同村的工友趙德水用120相機拍攝的。當時我才5歲,父親36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3月,在江西九江參加農(nóng)業(yè)部會議之后繞道上海青浦縣淀山湖大觀園建設(shè)工地,看望已屆古稀仍在工地干活的父親。這也是我單獨和父親唯一的一張合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⒆优闹械呢S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北京工人報推出了"采訪當年創(chuàng)業(yè)者"專欄,集中報導了幾位解放初期五十年代為北京建設(shè)做出突出貢獻的全國工人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在當年8月30日第一版以"畫棟雕梁六十年"為題,報導了父親趙立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勞模起家后來成為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李瑞環(huán)動情地形容五、六十年代的勞模:那時候的勞模簡單說就是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吃苦多、吃虧多、奉獻多。多干、吃虧幾乎成了勞模的縮影。勞模出身的張百發(fā)當時作報告講勞模的一句話,叫"學吃虧,會吃虧,經(jīng)常吃虧不皺眉"。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干的多、奉獻多、不計報酬、一生甘于清貧的老勞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謝北京工人報和記者黃葵,不辭辛苦接地氣深入普通家庭采訪一位年逾八旬的普通老工人,圖文并茂的把父親趙立德的主要事跡立體全方位呈現(xiàn)給了讀者,也讓我們做子女的對父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為母愛可以直接體會到;而父愛,深藏于心,則要慢慢去體會。從父母身上獲得的遺傳基因和做人的美德將伴隨子女終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時年81周歲,接受采訪兩年后辭世。這也是父親一生中最后一次接受記者的采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前,父親印象深刻的是八十年代初著名記者司馬小萌對他的攝像采訪報導,采訪內(nèi)容曾在北京電視臺晚間專欄節(jié)目中連續(xù)播放了一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市園林古建公司成立55周年之際,印制了一本圖文并茂的紀念文集。其中登載的由父親徒弟的徒弟、獲得公司55周年特別貢獻獎得主郭維合寫的文章,給予了父親很高的評價。</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建公司從成立55年以來在所有員工中評選出為首都園林和公司建設(shè)貢獻突出的55名領(lǐng)導和工人代表,父親名列其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市園林古建公司給父親頒發(fā)的特別貢獻獎,此時父親已去世六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2月28日上午,在明城墻遺址公園內(nèi)又添城市新景觀,北京首個市級勞模墻正式落成,北京市解放以來歷屆1197名全國勞模的名字全部被鐫刻在取自房山高四米的四塊青白石勞模墻墻體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956年全國勞模的碑刻上找到了父親趙立德的名字。此情此景,辛勞一生把奉獻和榮譽看得高于一切的父親在天之靈一定會感到很欣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勞模廣場巧遇這位老人家,老人熱情地給我看她當年的照片。她就是第一位紡織擋車工全國勞?!?韓茶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韓老曾是北京清河制呢廠一名紡織工人,四次被評為北京市勞模,1959年被評為全國勞模。退休前曾任北京紡織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工會副主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熱情的老勞模與我這個勞模后代合影。老人家86高齡了,耳聰目明,行動自如。說起我父親趙立德的名字她還記得很清楚,說一起參加過好幾次市勞模表彰大會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 勞模是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中堅、人民的楷模,勞模是時代的永遠領(lǐng)跑者"(摘自北京市總工會在勞模廣場碑刻前言)。國家和人民不應忘記他(她)們。</span></h1><h1> 為北京市總工會建立勞模廣場的舉措點贊!為勞模墻建在明城墻遺址公園點贊!</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永遠是子女心中的驕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補記:1、父親全部精力放在了他喜歡的古建油作工作上,家庭家務就全部落在了沒上過學也沒有參加過工作的母親身上。記得我十幾歲時,家中上有年邁的奶奶,下有年幼的弟弟妹妹,一家八口人僅憑父親一人的工資收入,月月入不敷出,確實讓操持家務的母親操碎了心。所以父親獲得的榮譽,很大程度也有母親的心血付出。父親去世后,弟妹們對母親都很體貼孝順,2017年母親以96周歲高齡離世,去天堂與父親團聚了。母親生前是所在小區(qū)年齡最高的老人,此足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補記:2、父親是個內(nèi)向不善言辭的人,記憶中每天上班早出晚歸的父親已經(jīng)很累了,沒有時間、精力和子女們交流,在家也不愿多說工作情況,所以對父親在單位的事情了解不多,只知道每年都能得獎狀(文革中斷了檔)。對父親小時候的事情和工作中的業(yè)績很多都是來自于市園林局、市園林古建公司編印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事跡選"、"當代北京園林發(fā)展史"、"1952-2007輝煌55周年"等書冊和父親遺存文革中寫的簡歷自傳等資料。</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高邑县|
汽车|
葵青区|
清丰县|
白玉县|
台湾省|
和政县|
牙克石市|
佛山市|
中方县|
宜君县|
江川县|
岑巩县|
遂宁市|
天水市|
永吉县|
泰宁县|
曲阜市|
开化县|
兰考县|
张家界市|
梅州市|
桂林市|
新兴县|
乐平市|
公安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三穗县|
枞阳县|
淳安县|
泽库县|
富源县|
全椒县|
清涧县|
灵宝市|
慈溪市|
大埔区|
遂川县|
瑞安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