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對部分國人來說,能維持溫飽都是奢望。加上吃飯要糧票,吃肉要肉票,吃油要油票,吃糖要糖票,獲得溫飽之外舌尖上的快樂絕非易事。</h3> <h3>我很幸運,生在"吃國家糧"之家,但父母工資不高,負擔也重,忍饑挨餓倒少有,豐衣足食還談不上。與大多數國人一樣,要想獲得基本溫飽之外的口福也不容易。<br></h3><div>然而,在溫暖的大家庭里,無處不在的親情大大減輕了物質匱乏導致的舌尖上的平淡。那個年代舌尖上的印記至今仍不時在我腦海里重現。</div> <h3>趕場</h3><div>小時候,隨爺爺奶奶住在陽家灣,湘江邊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div><div>離陽家灣三里有一處集市,叫霞流,爺爺經常帶我去那里趕場(即趕集)。爺爺的裝扮一成不變:全身黑衣褲,腰系白汗巾,頭纏白汗巾。我跟在爺爺身后,內心充滿喜悅:又有麻圓吃了。</div><div>沿著長長石板路,穿過一道帶牌匾的廊門后就到了霞流街。向左拐,往上街方向走不遠,就能聞到麻圓香味。我急不可待地拖著爺爺擺脫人流的束縛,朝麻圓店飛奔。</div> <h3>一間臨街房里,支著一口油鍋,一塊案板。搓成圓球狀的白色米粉團子倒入油鍋,不停翻動,炸成金黃色團子,再撈出來,灑上芝麻,用竹簽串成一串串,成了麻圓。<br></h3><div>爺爺快步上前,摸出幾枚硬幣,買了一串麻圓,用嘴吹涼后才遞給我。</div><div>麻圓到手,喧囂的街市與我再無關系,我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享受麻圓給我帶來的舌尖上的快感。讓芝麻的清香,麻圓外皮的酥脆焦香,麻圓內心的軟糯甜香一層一層滲入我心田。</div><div>爺爺似乎不愛吃麻圓,因為每次只給我買一串,我當仁不讓,照單全收。只有一次例外:爺爺以五分一斤的價格賣了一擔自家的毛桃,口袋里的硬幣叮叮當當作響,爺爺一時豪爽,多摸出幾枚硬幣,買了兩串,我與爺爺一人一串。吃完麻圓,我跟在爺爺身后,學著爺爺的樣子,背著手返回楊家灣。</div> <h3>水華哥哥</h3><div>一日,家里來了一個哥哥,爺爺喊他水華,他叫爺爺"的的"(即爺爺)。通過揣摩他們的對話和聆聽爺爺的解釋,我總算明白,我還有一個姓周的伯伯,住在離楊家灣十幾里地的另一個小村子,眼前的這個水華哥哥是伯伯的兒子。</div><div>多了個哥哥當然不是壞事,我卻并不因此而多一份喜悅。因為他一邊對我笑開了花,一邊與爺爺奶奶說著一些我聽不懂的話,并不理會我的糾纏,毫無帶我玩耍的意愿,而且還急著回家。</div><div>奶奶從他手里接過來的一塊豬肉倒是令我興高采烈。</div><div>那個年代,除了過年,基本難聞肉味,即使過年,有的人家也會用同一碗肉對付小年和大年。</div><div>不知什么原因,非年非節,伯伯居然能得到一塊肉!托伯伯和水華哥哥的福,我們又有肉吃了!</div><div>那天,我的洋碗(即搪瓷碗)里,堆了一小堆被奶奶用牙撕成絲絲細條的精肉(即瘦肉),每一口飯里都附帶幾根肉絲!</div><div>幾天后,我問奶奶:"水華哥哥什么時侯來?"奶奶笑著回答:"過幾天就來。"</div> <h3>衡陽包子</h3><div>我有兩個姑姑,管細姑姑叫姑姑,管大姑姑叫大姑姑。</div><div>在我眼里,大姑姑永遠是貴人,因為她住在很遠的一個叫衡陽的地方,那里有吃不完的包子。</div><div>每次都是我最先發現對面小路上匆匆趕來的大姑姑和她手里的籃子。</div> <h3>聽到我興奮的呼叫,爺爺奶奶放下手里的活計,快步迎到階基上。大姑姑喊過爹爹和愛咀(即媽媽),摸過我的頭,夸過我的身高,并不急于回應我期待的眼神,徑直穿過廳屋直達爺爺奶奶住的后正房,將沉甸甸的籃子放在地上。怯生生的我尾隨而入,不待籃子落地就趴了過去,眼巴巴地探尋籃子里的世界,心里在打鼓:"就算沒有豬油餅,包子總有吧?"<br></h3><div>大姑姑放下籃子,先輕輕擋住我急于幫忙的小手,將一些我不感興趣的物件遞給爺爺奶奶,許久才掏出一個鼓鼓的,淡黃色紙包,包里有幾個白白凈凈的包子。大姑姑一邊給我分包子,一邊笑出聲來:"怎能虧了我的好侄子呢?"</div><div>包子實在太珍貴,遵循肚子的意愿大口咽下簡直暴殄天物。為了最大限度地享受舌尖上的快樂,我摸索出包子的最佳吃法:先小片小片撕下光滑密實的包子皮,用牙齒切割成更小的碎片,緩緩咽下;再由外到里逐層小塊小塊揪下松軟的包子馕,讓其在口腔里隨口水慢慢融化,一點點一點點展示久違的香甜;然后小心冀冀將充滿糖漿的包子芯咬開一個小口,吮吸里面滿滿的甜蜜;最后才慢慢吞下空洞但仍殘留糖漿的包子芯。因程序復雜,一個包子常常從下午吃到晚上。</div><div>三兩個鄰家的小孩是這場盛宴的忠實觀眾,不討不要,安靜地就近坐在地上,任由口水從下巴流到胸前,一下午的等待換來一小塊不粘糖的包子倒非完全不可能,因為分享之后,我的社會地位會顯著上升到可以騎在鄰家小孩的背上。有時候,為了避免我為富不仁,爺爺奶奶會將他們手里的包子掰下一大塊,遞到沾滿口水的小手上,換來幾聲歡呼:"多謝四的的(即四爺爺)!"</div> <h3>白馬堰的魚蝦螺蚌</h3><div>我管細姑父叫姑爺。</div><div>姑爺家在白馬堰三隊,離楊家灣六里地,離媽媽教書的藕塘三里地。那里山塘眾多,水溝密布,在沒有農藥化肥的年代,魚蝦滿地,螺蚌叢生,是兒時最向往的豐富舌尖感受的場所。</div><div>不管是獨自做客,還是全家拜訪,姑爺都格外高興。在我看來,高興不只是發自內心的愉悅,更是一桌傾力拼湊的午餐。</div><div>姑爺家從不缺茄子辣椒豆角黃瓜絲瓜南瓜冬瓜菜爪苦瓜水瓜芋頭白薯蘿卜白菜莧菜蕹菜(即空心菜),但這些平凡之物顯然無法匹配我們尊貴的身份。</div><div>那時姑爺家還很艱難,買肉太貴還要票,遙不可及;殺雞影響下蛋,會導致經濟收入下滑,我們堅決反對。雞蛋當然是必須的,但一碗荷包蛋怎能完整表達高興的心情?姑爺還會另辟溪徑。</div><div>我對姑爺最早的印象是:頭戴斗笠,肩披蓑衣,手拎操網,腰系的子(即小竹簍),挽起褲腳,在田埂下,水溝里,山塘邊忽隱忽現。</div> <h3>收獲從來都不缺:幾只長須的大蝦,一條長長的黃鱔,幾條大小不等的泥鰍,一堆顏色形狀各異的小魚。清理,洗凈,放在鍋里一起煮,還沒上桌,我就捏起一只大蝦,躲到角落享用去了。<br></h3><div>碰上天氣晴好,姑爺會拎一只木桶下水摸螺踩蚌,小半天功夫,就能收獲滿滿一桶。</div><div>想吃螺蚌并不容易,先一灶猛火煮死,再逐個挑出破開,再細細洗凈。在大人們圍坐一圈邊說笑邊挑螺破蚌時,我早已溜到灶前,纏著姑爺用余火煨芋頭紅薯白薯。</div><div><br></div> <h3><br></h3><div>黃泥巴鹽蛋</div><div>外婆家很遠,很遠。</div><div>先走六里路到新霞流車站,再坐幾個小時火車抵達援越(本名昭陵,大概因為發了很多車皮糧食援助越南,被某領導改為援越,中越交惡后改回昭陵)車站。下車后,翻山越嶺跋涉二十幾里,當看到一棵高高的,頂著一個巨大鳥窩的大樹時,離外婆家就不遠了。</div><div>外婆家很大,房子里面套著房子,出了房子還是房子。</div><div>我們一進屋,外婆的小腳就屋里屋外來回奔忙,再也停不下來了。</div><div>先提著籃子去菜園。外婆的菜園里應有盡有:不僅有我熟悉的豆角,辣椒,絲瓜,南瓜等等。還有我不曾見過的球形茄子。在外婆摘菜時,我在菜園里亂竄,踩幾只螞蟻,掐幾朵菜花,摘幾根比蚯蚓還細的豆角塞進嘴里細細地品嘗。</div><div>當然,最令我垂涎的是外婆家的鹽蛋。</div><div>與爺爺用鹽水泡蛋不同,外婆家鹽蛋裹在黃泥巴里。</div><div>鹽蛋藏在最里面房間的床底下。挪開床凳,拉出一個花瓷罐子,揭開蓋子,一眼看過去,大半罐全是半稀的黃泥巴。外婆一邊挽起袖子,從泥巴里挖出幾個沾滿黃泥的蛋,一個個仔細清去黃泥,一邊說:"今日我外孫要洽鹽砵砵(今天我外孫要吃鹽蛋)。"</div><div>外婆家的鹽蛋吃法也不同,不打散,煎著吃,半透明的蛋黃半包在蛋白里,黃里透著黑,黑里透著油。</div><div>蛋白軟軟的,咸咸的,蛋黃粉粉的,香香的。不用爭搶,每個小孩都有一個。</div><div>我在很多地方吃過很多種鹽蛋,卻怎么也找不回外婆家"鹽砵砵"的味道。</div> <h3>酸棗</h3><div>外婆家門前有幾棵高大的酸棗樹。</div><div>酸棗很酸,一般用于做酸棗粑粑,偶爾吃幾個新鮮的熟酸棗也是不錯的選擇。</div><div>但是,酸棗樹很高,摘不到,想吃只能靠風。</div><div>一旦風起,就會有小孩在樹下徘徊,甚至冒著急促的雨點等著從天而降的美味。我常常加入其中。</div><div>風時大時小,有時候一陣風刮過,聚攏了幾個小孩,卻靜了下來,再無起風跡象。</div><div>于是就有人喊:"南風子北風子噢噢!南風子北風子噢噢!"有時侯真喊來了風,刮落幾顆酸棗。</div><div>有一次,我和幾個小孩喊了好一陣,還是風平葉靜。這時,屋里的大舅媽走了出來,看到沮喪的我抬頭望天,兩手空空,就說:"來,我們一起來喊風。"</div><div>在大舅媽的引領下,我們一起喊:"南風子北風子噢噢!南風子北風子噢噢!"一遍又一遍。</div><div>突然,大風起,酸棗落。大舅媽眼疾手快,搶到一顆,塞到我手里。</div><div>是一顆黃黃的,熟透的酸棗。我如獲至寶,小心冀冀地將酸棗慢慢揉搓,直到皮內完全液化,才咬開一個小口,輕輕吸出里面們肉漿。酸里泛甜,甜里藏酸!那味道……,寫這篇文章時我都吞了幾次口水。</div><div>外婆那還有幾種特別的果樹。</div><div>門口有棵柚子樹,暑假時,柚子還是青的,不能吃。過年時,柚子已收到雜屋里,外婆偶爾會翻出一個兩個給我解饞;</div><div>后山有一棵柿子樹,長著小小的,金黃色的柿子,細舅舅曾摘給我吃,有點甜,有點甲嘴巴(即有點澀);</div><div>還有一種我叫不上名的果子,青的,雞蛋大小。一天,我看到有人摘下用石頭敲開挑里面的白肉吃。我想吃但果子高不可摘,便回去拖來細舅舅解困。細舅舅不但摘了幾個果子,還幫我敲出里面的果肉。這種果子味道乏善可陳,但我一直記得白色果肉被敲出來那一刻的興奮。</div> <h3>薯片</h3><div>從姨媽家到外婆家有八里路,每次去完外婆家,都會在姨媽家小住一天。</div><div>姨媽家在一座小丘陵的半腰上,走上去要穿過一段柴草旺盛的小路。聽到狗叫,姨媽,姨父,還有奶奶(姨父的母親)早已等在大門口。</div><div>姨媽家種了很多菜,養了很多雞。嫁得不遠的姑姑(姨父的妹妹)有時還送來魚蝦,餐桌上從來就不乏變化。</div><div>我最愛的卻是姨媽家的薯片。</div><div>姨媽家的薯片與奶奶做的完全不同 。</div><div>奶奶做薯片(老家稱紅薯片子)很復雜:先煮熟,后搗碎,再刮成長方形的薄片。曬干后可直接吃,也可剪成菱形小片炒著吃,講究一點,炒完后再漿上一層薄薄的芝麻糖漿,味道就更美了。媽媽去外婆姨媽家常帶一點當禮物。</div> <h3>姨媽家的薯片制作起來簡單一些:紅薯切成很薄的薄片,晾干,入鍋油炸即可。</h3> <h3>兩種薯片,兩種風味。奶奶做的薯片更甜,味道更細膩一點;姨媽家的薯片更薄更香脆一點,兩種我都愛吃。<br></h3><div>在姨媽家住過一晚,姨父就要送我們去援越車站了。臨走前,姨媽會送我們一大包薯片,我也會順手抓幾片放口袋里,以方便在去車站的路上,我騎在姨父的脖子上時,時不時能吃一片。</div> <h3>后記</h3><div>記憶深處的感動還有很多,擔心透支耐心,所以就此收筆。</div><div>時間可以凝固記憶,也可以扭曲和放大記憶,還可以張冠李戴。本文所述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事實可能有出入,希望親人們能寬容三十多年前一個小童的記憶偏差。</div><div>文中提到的大部分食物現在還能輕松吃到,只是,離開了親情營造出來的紛圍,離開了物以稀為貴的環境,同樣的食物,三十多年前能讓我銘記至今,三十年后,我及我周圍的大部分人都不會視為珍寶。甚至不會因此獲得特殊的快樂??梢?,快樂離不開物質,但遠不止于物質。</div><div>用了很多方言,雖有注解,但不一定每個人都看得明白,在此致歉。</div><div>未謀面的不算,我有兩個姑姑,一個伯伯,一個叔叔,兩個舅舅,兩個姨媽。對于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種大家庭再平常不過,而我們的兒輩,孫輩就不會有這種溫馨的體驗。他們為了一個生活會更好的預期,被舍棄了本應享受的多層次的親情,我看不是福。</div><div>最后,獻一首打油詩給逝去的親人。</div><div>清明小假得休閑,</div><div>舌尖舊事若云煙。</div><div>信手拈來三兩件,</div><div>化作思念當紙錢。</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普定县|
云林县|
西贡区|
北京市|
漾濞|
鹿泉市|
昌都县|
沭阳县|
海盐县|
偏关县|
綦江县|
商都县|
湘乡市|
鄂伦春自治旗|
将乐县|
长乐市|
宁南县|
铁岭县|
茂名市|
新竹市|
平和县|
剑河县|
延边|
宜丰县|
海南省|
泾川县|
阜南县|
通山县|
宜良县|
塔城市|
忻州市|
左云县|
达日县|
河间市|
安庆市|
光泽县|
静安区|
太湖县|
邢台县|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