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7月24日,浙江衢州“95后”女生羅書環憑借《食氣時代一一二十四節氣美食插畫設計》作品,榮獲素有設計界的“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大獎一一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h3><div><br></div> <h3>在常人看來,過節吃美食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而羅書環卻將二十四節氣與美食完美結合,設計出了《食氣時代》這一作品。</h3><div><br></div><div>該書用手繪的形式來突出美食的視覺元素,提升了傳統美食的藝術性,給人妙趣橫生的感覺。</div> <h3>羅書環是個酷愛畫畫的女生,她還對美食情有獨鐘。她用繪畫作品來傳達傳統節氣的美食文化,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慣,也給更多想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食的人提供了樣板。</h3><h3><br></h3><h3>在作品中,羅書環將每一樣美食的細節根據真實的食物進行刻畫,作品極具想象力,創意無限,給人美的享受。</h3><div><br></div> <h3>除了“美食誘惑”,她還在每道節氣食物作品中,加入很多勤勞工作或歡快玩耍的藍衣小人物,他們有些表現為在美食中暢玩,有些是在美食工坊中辛勤地制作美食。她讓美食更生動形象,更具內涵。<br></h3><h3><br></h3><h3>她說:“其實最靈魂的部分就是這些小人,因為我想在里面體現出人們在制作美食時的一些工序,或是享受美食時的動態、神情。”</h3> <h3>我在看到這些作品時,我深深的被這個女孩感動著,該是一顆怎樣靈慧的心靈,才能設計出如斯作品!</h3><h3><br></h3><h3>當長輩們在感嘆九零后的諸多不是時,九零后們卻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著他們存在的價值,進入了屬于他們的時代。</h3> <h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傳承?羅書環給出了屬于他們這代人的答案。</h3><h3><br></h3><h3>看著她設計的作品,讓人不由得感嘆后生可畏,長江后浪推前浪;也讓人看到文化傳承后繼有人。</h3> <h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農耕時代,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h3><h3><br></h3><h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理當好好珍惜。</h3> <h3>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豐富的。</h3><h3><br></h3><h3>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h3> <h3>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歷史歲月的沉淀,在中國飲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義,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h3> <h3>中華民族一直與自然保持良性循環的生態關系,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二十四節氣把人對自然的認識等分為農耕生活時令,內化為一種作息的指南,尊為節日般的儀式。</h3><h3><br></h3><h3>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飲食也應運而生,古代先民們認為人的飲食也應順應自然規律。</h3> <h3>人的身體就像莊稼地一樣,食物就如同養料。跟著二十四節氣來飲食,人的身體必然就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與天合一。 </h3><h3><br></h3><h3>因此,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節氣的特點,有相應的飲食,也成就了頗具特色的中華二十四節氣飲食文化。</h3> <h3>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開始。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據說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民間在立春這一天還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h3><h3><br></h3><h3>雨水吃龍須餅: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為雨水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中的最后幾天就是民間所說的“二月二,龍抬頭”,人們吃龍須餅懷念大旱中因憫農降雨而被罰壓在山下的天龍。</h3> <h3>驚蟄吃驢打滾:驚蟄過后,大地復蘇,陽氣上升。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人們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人翻身”。</h3><h3><br></h3><h3>春分吃春菜:3月21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春分”節氣。關于春分前后的飲食,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叫“春湯”。中醫上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咬春”,或者“啃春”。</h3> <h3>清明吃青團: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制作成的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h3><h3><br></h3><h3>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習俗,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這天不管是什么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北方谷雨食香椿習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h3> <h3>立夏吃鴨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立夏吃鴨蛋,叫做“補夏”,使人在夏天不會消瘦,不減輕體重,勁頭足,干活有力。中醫說咸鴨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勁,而現代營養師稱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h3><h3><br></h3><h3>小滿吃苦菜:小滿于5月來臨,傳統認為5月屬于“毒月”,應該減酸增苦,多吃點苦的東西。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小滿前后是吃苦菜的時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h3> <h3>芒種吃梅子:這一時期天氣炎熱,進入典型的夏季。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h3><h3><br></h3><h3>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在北方此日民間行面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西北地區如陜西,此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而南方有的地方吃麥粥,中午則要吃餛飩。還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習慣。“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h3> <h3>小暑食新米: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此時民間一般是在小暑過后,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h3><h3><br></h3><h3>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民諺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這款食品孕婦忌吃。</h3> <h3>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蒸茄脯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可讓胃口大開。</h3><h3><br></h3><h3>處暑吃鴨肉: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人們在處暑的這一天,有吃鴨子的習俗。老鴨味甘性涼,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烤鴨、荷葉鴨等。</h3> <h3>白露吃龍眼:“白露必吃龍眼”,人們認為,吃龍眼有補身體的奇效。</h3><h3><br></h3><h3>秋分吃螃蟹:“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就是說農歷九月要吃雌蟹,此時雌蟹黃滿肉厚;而十月則要吃雄蟹,此時雄蟹膏足肉堅。</h3> <h3>寒露吃山藥蓮藕:“寒露節氣,山藥蓮藕保健康”,山藥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h3><h3><br></h3><h3>霜降吃羊肉:這個節氣,養生保健尤為重要,人們一般會吃羊肉或兔肉進補。在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的說法。</h3> <h3>立冬吃餃子: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這時,就要開始進補了。在北方,人們吃餃子。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h3><h3><br></h3><h3>小雪吃黑米:冬季滋補身體吃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進行搭配,黑米可與白米一起煮飯,或與核桃仁、大棗、銀耳、蓮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層較堅韌的種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爛食用,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h3> <h3>大雪吃柑橘:柑橘類水果大量上市,在吃完火鍋后,來一只冰爽甘甜的橘子實在太爽了。再者,北方有“大雪小雪、煮飯不息”的諺語,即由于晝短夜長的緣故,家庭主婦做一日三餐的時間幾乎連上了。老南京則有句俗語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以迎接新年。</h3><h3><br></h3><h3>冬至吃餛飩或湯圓: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餃子餛飩這類象征團圓的食物可謂冬至餐桌上的首選;南方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h3> <h3>小寒吃菜飯或糯米飯: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廣州傳統則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h3><h3><br></h3><h3>大寒吃八寶飯: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h3> <h3>中國美食,名揚天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總結出二十四節氣的補充歷法,又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應時美食,既美味又養生,是傳統文化的珍貴寶物。</h3><h3><br></h3><h3>而羅書環則是根據這些節氣美食來進行創作,而且她還加入了許多中國元素,“比如二月份要吃的龍須面,它的面條又長又細,口感柔軟如同龍須一般,所以特地在龍須面中畫上一條騰云的龍,與其名稱相呼應。”</h3><h3><br></h3><h3>羅書環說,通過這種妙趣橫生的表達手法,可以給大家展現出一個美食王國的意境,同時也讓人們更加樂于接受中國傳統文化。</h3><h3><br></h3><h3>我們希望她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上能走得更遠,讓中國美食與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h3> <h3>注:圖片與部分文字來源于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娄底市|
简阳市|
横峰县|
沈阳市|
万宁市|
彭水|
东乡县|
郧西县|
崇礼县|
许昌县|
陇川县|
和顺县|
仁化县|
金沙县|
五常市|
武功县|
清河县|
嵊州市|
双江|
射洪县|
白朗县|
抚远县|
江永县|
定西市|
区。|
新闻|
离岛区|
锡林浩特市|
怀宁县|
枝江市|
汉寿县|
百色市|
怀集县|
松溪县|
金坛市|
阿尔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五台县|
包头市|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