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5月19日為紀念鄭州市48中72屆高中畢業暨下鄉45年,同學們在鄭州知青村聚會。</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水調歌頭》 陳東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夏日,熏風起,聞芝蘭會,甚喜。自斟一杯,微醉,命筆做此篇,抒情懷。</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十載分別,積歲竟匆匆。少年有幸同學,不負此生中。秀擢芝蘭嘉樹,鼎鼎巍峨砥柱,日月照青蔥。彈指易朝夕,當作主人翁。</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參經緯,憑意氣,蔚時風。盈盈執手喧笑,相憶舊音容。若得長生相聚,若得丹心知遇,把酒盡顏紅。歌宴有時盡,思味乃無窮。</span></p> <p> 1969年夏天 前排左一薛湘濤,左二許裕莊,左三王汝龍,左四楊振嶺;后排左一盛愛華,左二浩國安。</p><p> 那時候誰能借到一部相機,大家兌錢買膠卷,120的海鷗雙鏡頭機器,上邊那個鏡頭取景,下邊那個鏡頭是快門,有16張或8張的的選擇,一般都不舍的選擇拍八張的方式,照片太少了……</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許裕莊:我們六個人在蓮花池的合影(六九年)我們才十四歲。歲月如梭!</span></p> <p>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在田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五連一排的女生照了這張合影。第一排左起.程園園,孫喜梅,王秀麗,田俊卿老師,陳法玲,宋蘭英。第二排左起:劉漢蓮.邵全玉,孫金霞,申欣,劉合葉,李慧榮,劉景蓮。第三排,馬民慧,劉玉風,李巧云,張慧玲,邢玉玲,李紀霞。</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 前排劉志英、宋風珍、李秀英、周淑潔、邢玉玲; 二排老師三人、陳培潮、王及新; 三排全部是老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后排左二李思潮(校領導)、左四梁東(老師),前排左三浩國安、左五王玉勤、左六吳國堂。</span></p> <h3>登封少林寺二將軍樹下部分同學合影</h3> <p> 這張照片是1972年底在人民公園照的,第一排從左到右: 許裕莊、盛愛華、帶兵的人、楊振嶺.李明奇丶周淑潔、陳培潮、李寧寧、王及新; 第二排從右至左: 初曉光、張治中丶李鴻軍丶薛湘濤。</p> <h3>1972年汪云鳳老師、丁平、黨根喜、孫建中、郝玉柱、秦定一、張憲民,李云珠。 送張憲民入伍</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左至右;由前至后:張華、王玉勤、王伍倫、李社增;周斌、楊志堅、董兆南、李語生;白運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玉勤、周斌、王伍倫;白運良、王利民、張華。</span></p> <p> 照片中的同學及老師名字,左起,一排:申欣、賈素梅、孫喜梅、劉明川、王存喜、張新亂、孫惠琴、邵全玉、劉漢蓮、劉景蓮;二排:李慧榮、邢玉玲、馬民慧、梁秀云、張惠玲、孫金霞、李巧云、劉荷葉、陳法玲、李海燕、李紀霞;三排:張國生、李仁杰、顧貴軍、王克原、索福生、張亞平、崔建國、謝國楨、李語生、王朝增;四排:姚勇、王長生、董兆南、劉正義、張春生、李進軍、劉寶生、馬華明、張建召. </p> <h3> 左起 一排: 楊秀芝、高風萍、 韓文榮、李鴻起 陳東成、盧勝利、畢學海、宋文學、黃明山、梁 棟; 二排: 柴風、宋喜風、王九菊、閆俊杰、 李寧寧、王及新、陳培潮、李志敏、荊金梅、王春榮; 三排: 郭新順、李明奇、 張治中、 浩國安、 楊志堅 、李鄭生、 孫運周、周淑潔、蘭愛君、于秋芝; 四排: 許裕莊、王汝龍、盛愛華、吳國堂、岳學文、楊振嶺、薛湘濤、李鴻軍、初曉光、宋國林</h3> <h3>左起 前排: 浩國安、王遠方、許裕莊、楊志堅</h3><h3>后排: 王春榮、李志敏、王九菊、陳培潮于人民公園</h3> <p>72年底送男生參軍于人民公園。左起一排: 李明奇、楊振嶺、李鴻軍、王汝龍、張治中; 二排:浩國安、薛湘濤、許裕莊、初曉光、吳國堂、盛愛華; 三排:周淑潔、陳培潮、王及新、李寧寧</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許裕莊:十八歲的歲月,七三年冬。看著很親切,也很感慨!</span></p> <h3> 張治中。小學就是同學。 他15年前得了病腦梗。后來又得了幾次心梗,支了兩個支架。這兩年跟吳國堂學氣功,身體可以了。他現在,不用人領自己就可以,出去了。還可以給家里做飯買菜了。</h3> <h3>陳培潮、韓文榮、李寧寧于 1972年5月隨校籃球隊到邙山提灌站</h3> <h3>74.5.19紀念下鄉一周年。左起一排: 董兆南、王建成、王利民、周濱; 二排荊金梅、柴風、馬民慧、黃曼英、陳培潮、隨芳; 三排張國生、張華、崔寶玉、王玉勤、王伍倫</h3> <h3>74.5.19日下鄉一周年紀念。左起前排柴風、陳培潮、馬民慧; 后排荊金梅、隨芳、黃曼英</h3> <h3>74年11月歡送劉慧芳參軍。左起一排: 李慧榮、陳法玲、梁秀榮、蘭愛君、孫慧琴; 二排賈素萍、李風云、劉慧芳、李志敏、周淑潔; 三排李俊霞、王九菊、黃曼英、秦定一 、李海燕、甄美玲; 四排李巧云、孫金霞、尤玉民、李小蓮、陳培潮</h3> <h3>75年10月組隊參加縣籃球比賽。左起前排陳培潮、李桂珍、張國秀; 后排楊超萍、孫金霞、梁秀云</h3> <h3>76年2月26日送別裕莊、湘濤參軍。左起 前排李志敏、荊金梅、王春榮; 二排老高、薛湘濤、帶兵人、許裕莊、宋國林; 三排浩國安、蘭愛君、王九菊、陳培潮、宋喜風、郭新順</h3> <h3>左起前排: 王春榮、李志敏、荊金梅、柴風 、蘭愛軍; 后排閆俊杰、王及新、陳培潮、王九菊</h3> <h3>左起前排: 李志敏、王九菊、陳培潮、荊金梅; 后排: 蘭愛軍、宋喜風、甄美玲、王春榮</h3> <h3>左起前排: 李志敏、賈素萍; 后排: 陳培潮、王九菊</h3> <p> 從下到上: 馬民慧、隨芳、陳培潮</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974年春節 從左至右,李記霞、秦定一、邢玉玲、吳敏</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田園碎詩</h3><h3>一 當年</h3><h3>當年狂飆從天落,</h3><h3>滾滾紅塵卷你我。</h3><h3>分從南北匯西崗,</h3><h3>從此命運相膠著。</h3><h3>二 大草棚</h3><h3>西大崗上地當床,</h3><h3>五間草棚擋寒涼。</h3><h3>少男少女一臺戲,</h3><h3>中間隔道籬笆墻。</h3><h3>三 泥瓦匠</h3><h3>脫坯活泥蓋機房,</h3><h3>你掌跺來我砌墻。</h3><h3>冰天雪地建倉庫,</h3><h3>赤腳上瓦登房梁!</h3><h3>四 炊事班</h3><h3>節口大鍋百人飯,</h3><h3>起早貪黑腰腿酸。</h3><h3>鍋臺便是用武地,</h3><h3>舞動鐵鍬當鍋鏟。</h3><h3>五 菜園組</h3><h3>糞水雖臭菜花香,</h3><h3>除草鋤地澆水忙。</h3><h3>一條蚯蚓出土來,</h3><h3>嚇得姑娘跳水塘!</h3><h3>六 棉花組</h3><h3>黃土崗地種棉難,</h3><h3>有塊科學試驗田。</h3><h3>蠻腰細腿蜻蜓女,</h3><h3>噴藥殺蟲汗漣漣!</h3><h3>七 放鵝女</h3><h3>最是嬌小倆女娃,</h3><h3>隨鵝曲項走水漄。</h3><h3>頂笠披蓑抗風雨,</h3><h3>哪知輕重都傷她!</h3><h3>八 養豬場</h3><h3>養豬豈是一粗活?</h3><h3>選種配料靠科學。</h3><h3>只為大家有期盼,</h3><h3>任臟任累耐寂寞。</h3><h3>九 打繩組</h3><h3>別是幾名小女郎,</h3><h3>個頭雖小心志強。</h3><h3>繩兒搖到緊密時,</h3><h3>手腕一松用腰擋。</h3><h3>十 打井隊</h3><h3>機聲轟鳴震天響,</h3><h3>晝夜不停下井樁。</h3><h3>蚊蟲飛撲瞇汗眼,</h3><h3>擰把毛巾擦晨涼。</h3><h3>十一 機器房</h3><h3>機房本是熱鬧場,</h3><h3>打米磨面發電忙。</h3><h3>苦中作樂趣事多,</h3><h3>屢現好女運勢強。</h3><h3>十二 耕作區</h3><h3>辛勤勞苦數耕作,</h3><h3>勞力有壯有柔弱。</h3><h3>晨曦映照姑娘鐵,</h3><h3>晚霞贊唱漢磅礴!</h3><h3>十三 連排長</h3><h3>星光未褪演兵場,</h3><h3>雄雞三唱鐵哨響。</h3><h3>連排干部不是官,</h3><h3>吃苦在前好榜樣!</h3><h3>十四 西瓜地</h3><h3>西瓜地里西瓜多,</h3><h3>瓜農翹盼瓜秧落。</h3><h3>忽如一夜冰雹驟,</h3><h3>西瓜無瓤光剩殼。</h3><h3>十五 藍球場</h3><h3>曬谷場上賽藍球,</h3><h3>你來我往忘憂愁。</h3><h3>嬌女身姿輕如燕,</h3><h3>男兒三步勝猛虎!</h3><h3>十六 文藝范</h3><h3>勞作之余意悠閑,</h3><h3>吹拉彈唱文藝范。</h3><h3>秋后高歌頌重陽,</h3><h3>演出直到三角店。</h3><h3> 注:十六小首碎詩,每首都有一個故事、一些人鐫刻于心中,恕不能一一道來。如能引起大家憶念,盡可補充、校正、批評,方如我愿。今值鄭州74名知青匯入五七農場、同時也是兩地知青結交43周年,特將這些小詩送入群中,</h3><h1>算是一個紀念吧!(作者:岳毅敏)</h1> <h3> 作者:王九菊 2016年大河健康報</h3><h3>憶青春-紀念四十八中七二屆下鄉四十五周年</h3><div> 我已過半百有余的年齡了,常常懷念我的青春歲月。夢里總是陽光燦爛,醒來卻是過往云煙,很是感傷。我想這種情緒就是懷舊了吧。</div><div> 時光回到四十五年前,那時的我尚不足十八歲,為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來到了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開始了戰天斗地的生活。</div><div> 初到農村,我滿腔熱血。當時正是插秧的季節,每天早上,天還沒有亮,我們就要起床去田間勞作,光著腳跳進清晨那冰涼的水田,凍得人直打哆嗦,那半蹲半立的插秧姿勢,也令我們腰酸腿疼。一天下來,渾身上下到處都是泥漿,抬頭望望我們的勞動成果,那插得歪七扭八的的秧苗,真是慘不忍睹。這時,同學們你笑我,我笑你,一片歡聲笑語,把一天的勞累全忘了。現在想起來,那時無憂無慮的生活,勞動后的快樂真是令人懷念。</div><div> 在農場那幾年,有一種農活讓我終身難忘,那就是挑稻捆。記得挑稻捆的第一天就讓人累得筋疲力盡,但更痛苦的是經過一夜的休息后,第二天起床,那肩膀痛得不能碰,腫得像個發面饅頭,上面的紫血印一條挨著一條,這怎么能再繼續呢?可是農民師傅對我們說,如果不堅持,鐵肩膀就練不出來,只有再繼續堅持幾天才行,那時肩膀就不會再痛了。當扁擔被再次放在我肩膀上時,那撕心裂肺的疼痛真讓人生不如死啊,眼淚唰的就掉了下來,但是在農民師傅的鼓勵聲中,我咬緊牙關,兩手托著扁擔,一歪一扭的往前走,就這樣堅持了幾天,果真肩膀就消腫了,可怕的紫血印也慢慢散去,終于過了這關。</div><div> 冬天農閑時,我們也沒有閑著,興修水利、挖水庫、修池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摩拳擦掌迎接各種戰斗。戰斗打響了,鞭炮齊鳴,工地上到處紅旗飄飄,同學們挖的挖,裝的裝,挑的挑,揮汗如雨,你追我趕,很是熱鬧。那景象真是一幅充滿活力的畫卷,美極了。這就是青春的熱情吧。那時,我被分配到炊事班做飯,沒能參加這如風似火的活動,只是納悶為什么開飯的哨聲響了一遍又一遍,還不見有人來,后來才知道,同學們為了超額完成任務,加班加點忘記了收工。為此,我還特意寫了首打油詩獻給工地上辛苦勞動的同學們“開飯哨聲早已響,怎還沒人回飯堂?抬頭沖著田埂望,哦!正在揮汗戰西崗。”</div><div> 有一種幸福叫做收獲,我從一個對農村一無所知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對農業知識精通,對農活熟練掌握的新時代青年。艱苦的環境能鍛煉人的體魄,磨練人的意志,讓我能在以后的人生中,雖經歷坎坷,依然坦然面對,戰勝艱難的生活,創造幸福的現在。</div><div>忘不了那輝煌的年代,那就是我們的青春年華,沒有漂亮衣服,沒有華麗首飾,但依然如此美麗,令我不時想起,回味一生。</div> <h3>又一屆愽士碩士生畢業了,導師喜上眉梢!</h3><h1>我們的老同學(紅衣主教)還是那么笑容可掬,志堅笑容也一百年不變啊。</h1> http://www.xsjgww.com/wuikgpe?share_dept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格里拉县|
丹江口市|
慈利县|
民乐县|
兴义市|
赞皇县|
塔河县|
苗栗县|
纳雍县|
栾川县|
乐安县|
大冶市|
深圳市|
新蔡县|
都昌县|
华宁县|
潼南县|
长海县|
隆林|
镇江市|
石屏县|
元阳县|
郴州市|
同江市|
隆德县|
甘德县|
崇文区|
西贡区|
彝良县|
江北区|
维西|
西吉县|
信丰县|
陇南市|
来宾市|
乾安县|
久治县|
鹰潭市|
贵州省|
象山县|
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