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h3><h3> 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直是人們心中世俗喧囂之外的凈土。</h3> <h3> 《桃花源記》 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先生的杰作, 寫的是武陵漁人在桃花源里遇見前朝秦人的故事。</h3><h3> 描繪的桃花源遍地桃花盛開,人跡罕至,是一個神話般的清幽世界,留下了一個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 </h3><h3> <br /></h3> <h3> 每一個多少讀過點書的人,都知道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作為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流傳1600年,且家喻戶曉,傳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span><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 世外桃源 " 這句成語,也是由《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引申出來的。</span></h3><h3> </h3><h3><br></h3> <h3> 凡是經典的散文總是說出了一種道理,蘊含著一種美感,讓你一開卷就沉浸在它的懷抱里。《桃花源記》就是這樣的文字。</h3><h3> </h3> <p class="ql-block"> 初讀陶源明的【桃花源記】,記得那還是我在中學讀過的文章,當時給我的印象:文字樸燦優美,故事神奇幽深,文字雖不長,但給我留下的印象卻很深刻。 </p> <h3> 也許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一個懵懂少年,期盼有這么一個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直到年過花甲之后,我才漸有所悟:一篇好文章需用一生去閱讀。</h3> <h3> 《桃花源記》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h3><h3> 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h3> <h3> 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源廣場、桃花源風情小鎮、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組成的酉陽桃花源景區,集巖溶地質奇觀、秦晉農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于一體。</h3><h3> </h3><h3><br /></h3> <h3> 這里是現代人遠離塵世喧囂,步入秦晉田園、探尋回歸綠色天堂的好去處。 </h3><h3> 呈現著"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絕美的"世外桃源"景觀。</h3> <h3> 穿過有"動可聞擺手歡歌,靜可覓木葉情韻"的桃花源廣場,高大雄偉的石牌坊上,著名歷史學家馬識途先生題寫的"桃花源"三個醒目的大字。</h3><h3> 牌坊兩側鐫刻著著名詩人流沙河題寫的"時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園主娛賓"和"無影無蹤漁郎路志,有根有據陶令文章"兩幅楹聯。</h3> <h3> 我與同伴慢慢走入洞穴,洞內鐘乳倒掛,千姿百態,好似觀音坐蓮、燃燈古佛、宮庭玉燈、銀山雪海、飛禽走獸,無不令人嘆為觀止。</h3> <h3> 洞府體量龐大,曲折的廊道,險峻的峽谷,幽深的地下河,洞內鐘乳挺拔,石筍叢生,石幔高掛,石柱巍峨,石簾低垂,石瀑飛流,五彩繽紛,如夢似幻,堪稱"地下桃花源"。</h3><h3> 溶洞內沉積物千姿百態,被"中國天坑之父"朱學穩稱贊為"地下石林、世界奇觀"。</h3> <h3> 穿過山洞,是真的豁然開朗。</h3><h3> 洞外為一巖壁和群峰環繞的山間盆地,盆地面積不大,但極具田園風光,站在盆地地勢較高處,只見幽洞通天,溪自澗出,阡陌縱橫、良田美池、村落點布。</h3><h3><br /></h3><h3> </h3><h3> </h3><h3> </h3> <h3> 一個山洞將桃花源和鬧市連接起來。</h3><h3> 洞內一片秦晉田園風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洞外卻是21世紀的物化時代。</h3><h3> 我一面感嘆世界之小,又更覺這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個可暗通今昔的時光隧道。大凡游客進來,多半會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h3> <h3>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寧靜又淳樸的一個人間仙境、一個世外桃源。</h3><h3> </h3> <h3> 一片茂盛蔥郁的桃樹林,一條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流過,清澈見底。溪畔有一個四角木質小亭,傳說是當年漁人問津之處,故名"問津亭"。</h3><h3> </h3> <p class="ql-block"> 樹間有一條小溪,相傳一千五百年前,武陵漁人黃道真,就是沿著這條小溪前行而進入桃花源的。后人稱 它做 " 桃花溪 " 。</p><p class="ql-block"> 如今溪上雖已不能行船了,但溪邊景 色卻比陶淵明說的還要引人入勝。</p><p class="ql-block"><br></p> <h3> 這一綠汪汪的水潭叫著美池,是桃花源的核心景致。我在這里圍繞美池,進行了各種拍,只為了將這里世外桃源所見所聞一起記錄下來。</h3><h3> 對生活中美的追求,正是我心中一個小小的可以實現的"桃花源"。</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千奇百怪的山石,爭奇斗艷的桃花,阡陌交通的綠地,偶爾還可以聽見蟲鳴鳥叫,關鍵是還配上了彌漫的白霧,讓人感覺彷佛走進了仙境之中。 </p> <h3> 溯小溪而上, 行至桃林盡頭, 便進入深山幽谷之中。 </h3><h3> 這里峰壑爭秀,萬木蔥籠,蓊郁的古樹夾雜著茂密的 南竹,幾乎把陽光都遮擋住了。</h3><h3> 長滿青苔的崖壁上滲 出滴滴清泉。臵身其間,真象對聯說的那樣,有洞天 福地之感。</h3> <h3> 世外桃源有入迷津、秦樂坊、廋辭亭、歸園田居、忘歸廊、陶公學堂、命子堂、躬耕園、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九氏嘉谷、麻布記憶、大秦食客等與秦晉生活元素緊密相聯的景點,景觀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寫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林夾岸,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十分契合。</h3><h3> </h3> <h3> 這里的生活起居、建筑風貌、絲竹器樂等生活場景,均還原秦晉時代風格,讓人充分感受秦人、秦俗、秦貌、秦趣等古風古韻。一幅夢幻般的桃林美景, 其景別有洞天, 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美的享受與神往,讓人恍若置身1600多年前的秦人村落,不由令人產生"問今是何世"的幻覺,親身體驗遠古風情。</h3> <h3> 因自古武陵山地區"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景區在武陵大山中沉睡了千年,被廣泛認為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原型地。</h3><h3> </h3> <h3> 據《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核其形,與淵明所記桃花源者,毫厘不爽。"<br /></h3><h3> 另據《四川通志》記載:"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于此?"</h3><h3> 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和環境等六個方面論證,一致認定這里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原型。</h3> <h3>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下令銷毀六國史書和藏于民間的《詩》《書》,坑殺儒生。咸陽儒生家躲避搜捕的最后藏身之地----太古洞,又稱為"桃源秘徑",長約3公里。</h3> <h3> 進入"桃花源"的形如寶劍的洞口,也許正是中國傳統道家"斬妖除魔""桃木寶劍"的原始出處;出洞口形如"桃子形狀"一樣的桃花源洞,就是儒生們最早居住的"太古桃宮"。</h3> <h3>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得后世有心者根據《桃花源記》里描述的情景,在山川河谷中"索隱"起來。《桃花源記》流傳以來,便逐漸成為世人追尋的精神家園。 </h3> <h3>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少年既好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熱愛純凈的自然,喜愛田園躬耕生活。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 </h3><h3> 陶淵明他向往堯舜時那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和諧的生活;向往《山海經》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隱士的超塵絕世。</h3><h3> 由于不滿當時的官場黑暗,人到中年的陶淵明,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h3><h3><br /></h3><h3> </h3><h3><br /></h3> <h3> 歸隱后,種豆釆菊,吟詩作文,描繪田園風光,感情真摯深切,風格樸素自然,以《歸田園居》、《飲酒》、《桃花源詩并序》等為代表作。</h3><h3>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樸實無華,清秀似水,它確實美,且又神韻無窮。 </h3><h3> </h3><h3><br /></h3> <h3> 從此過上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生活。期間留下了眾多他飲酒時的趣聞軼事。但他卻從這種清苦中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審美的享受。 他就這樣在一直鄉下讀書、思考、種地。終于在他棄彭澤令回家16年之后的57歲時寫成了這篇360字的《桃花源記》。</h3> <h3> 【歸園田居 】陶淵明</h3><h3>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h3><h3>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h3><h3>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h3><h3>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h3><h3>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h3><h3>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h3><h3>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h3><h3>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h3><h3>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h3><h3>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于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于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h3> <h3>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h3><h3><br /></h3><h3><br /></h3> <h3>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在這些以飲酒為題的詩歌背后,其實越發的能讓我們感知到一個安貧樂道、不忘初心憂天下的儒者形象。</h3> <h3> 過上田園生活的陶淵明有一年適逢糧食豐收,有了糧食,才能釀造美酒。</h3><h3> 這下把陶淵明高興壞了,他經常和一幫好友結伴到附近的山上南麓虎爪崖下飲酒。 </h3> <h3> 他作為影響后世無數文士的田園派大詩人,陶淵明的飲酒格言是,"我醉欲眠卿且去"。 </h3><h3> 他平素極為好客,一旦自己酣飲將醉的時候,便會對客人說這么一句話,我喝醉了,要睡覺了,你自己離開吧!</h3><h3><br /></h3><h3><br /></h3> <h3> 崖下澗中橫臥著一塊巨大的黑褐色花崗巖石,乃是天然的酒桌。陶淵明及友人每次都在此石上飲酒作詩,一同取樂,喝醉后的陶淵明索性睡此石,長此以往,石頭的中間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這塊石頭便被人文雅的命名為醉石,現在已經成了江西廬山一處非常著名的景點。 <br /></h3><h3> <br /></h3> <h3>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h3><h3>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歐陽修曾這樣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h3><h3> 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h3> <h3> 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淵明也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h3><h3> </h3> <h3> 李白算是中國詩歌的高峰了,被尊為詩仙,但他對陶是何等的敬仰:"夢見五柳枝,已堪掛馬鞭。何時到彭澤,狂歌陶令前。"他夢見陶公門前的五柳樹了,要到彭澤去與他狂歌。</h3><h3> 白居易曾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的家鄉不遠,他在任上時陶詩不離手:"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h3> <h3> 陶淵明是一個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派,用美來凈化人們的心靈;勾勒出一個理想社會,讓人們不斷地去追求;他不是專門的游記作家,卻描繪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圖,讓人們不斷地去尋找;他不是哲學家,卻給出了人生智慧,設計了一種最好的心態,讓人們去解脫。</h3><h3> <br /></h3> <h3> 行走在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沒想到身臨其境后,卻好像走進了一幅中國的山水畫里。</h3><h3> 《桃花源記》是一個多棱鏡,也能折射出每一個人心中隱約的桃花源,也因為【桃花源記】里有陶淵明的影子,一處桃源一陶翁,</h3><h3><br /></h3> <h3>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原型地,還原了一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遺世獨立的"秦人村落",讓人恍若穿越千年時光,夢回"世外桃源"。 </h3><h3> 中外文學史上從來沒有哪一位詩人能像他這樣創造了一個社會模式、一種山水布景、一種人生哲學,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讓人不斷地去追尋。</h3><h3> 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種籽,無論如何星轉斗移,歲月更換,后人只要一讀陶詩、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h3> <h3> 千百年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其文學藝術的魅力,激起了人們對理想社會和美好山水的不斷追求。更有普世價值的他,以不變應萬變,自然平和地展示了自己,將自己的作品定格、升華、傳達了這種感覺。</h3><h3> 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哲學家應該具有詩人的思維,他說哲學最好的表達方式是詩歌。陶淵明已經作到了這一點,他始終是用詩歌來表現人生。</h3><h3> </h3> <h3> 這里的【桃花源記】,變成了一幅幅真實的美景,讓人非常驚?!</h3><h3> 它敘述著陶淵明美文中的構想和故事,把陶淵明夢中桃花源變成了現在的勝地,且每天不斷地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眾生的眼球! </h3><h3>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h3><h3> 游過了桃花源,我仿佛看到了人生更深層次的追求!</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巴楚县|
墨脱县|
望谟县|
且末县|
馆陶县|
苍山县|
蒲江县|
阆中市|
昆山市|
崇左市|
河池市|
遂溪县|
兴隆县|
于田县|
砀山县|
万盛区|
青田县|
富顺县|
分宜县|
紫阳县|
洞口县|
靖西县|
三门县|
广平县|
墨江|
万山特区|
纳雍县|
江陵县|
昭通市|
白沙|
赤峰市|
贞丰县|
齐齐哈尔市|
鸡泽县|
阿巴嘎旗|
阿拉善右旗|
十堰市|
洞口县|
雷山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