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3月24日陜歷博組織社招志愿者去周原參觀學習。早晨7點整社招志愿者乘旅游大巴準時出發前往周原。 3月下旬的西安古城柳綠花紅春意盎然。高速公路沿途路邊樹上盛開的紅葉李、紫葉李、二喬玉蘭在春光中爭奇斗艷。紅色、白色、粉色煞是好看。經過兩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旅游第一站扶風博物館。</h3><div><br></div> <h3>扶風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關鎮,是一座融廟宇古建筑與文物陳列于一體的,頗具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面積并不大卻是一處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的建筑。</h3> <h3>在這里見到了我們這次參觀學習要拜訪的考古達人一一羅西章老先生。羅西章先生是陜西扶風人,今年83歲。他1954年畢業于鳳翔師范,曾任寶雞市周原博物館首任館長。</h3> <h3>早年主持并參加過姜寨、周原北呂、法門寺等重要遺址和古墓群的考古發掘,為國家征集、揀選、清理發掘了各類文物萬余件,是寶雞市首批有突出貢獻的十大科技人員之一。扶風及周原博物館中許多重要文物都是羅老先生挖掘和征集來的。2003年羅老先生退休后撰寫了一本《周原尋寶記》,書中記述了他幾十年的尋寶經歷。今天有幾位老師都把這本書帶來請羅老先生簽字。老人家身板硬朗,精神矍鑠、思路敏捷極為健談,說起當年周原考古的出土文物如數家珍。</h3> <h3>周原尋寶記</h3> <h3>與羅老先生見面之后我們參觀了扶風博物館內的幾個展廳,“館藏陶器文物陳展”,“扶風出土西周青銅器精品展”,“扶風出土歷代銅鏡展”,這些文物無論是圖片還是實物都非常精美。銅鏡從周秦銅鏡到隋唐銅鏡再到宋元明清銅鏡有二百多件,其數量和精致的程度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有些見識的社招志愿者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參觀之后我們來到接代室聽羅老先生講述他的考古經歷。在膴膴周原大地下埋藏著先周、西周歷代周人墓葬和窖藏的珍貴文物,這片周原黃土地上留下了羅西章老先生從青年到暮年幾十年的足跡。他說我雖然在物質上沒有什么追求,但我每次挖掘或征</h3><h3>集到文物得到快樂也是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的。他說一件出土文物當時可能找不到它的出處和依據甚至連用途都不能確定,但我把它保存記載下來,終有一天文物會說話的。他還說我們對文物的認識不能全依靠歷史資料,后人撰寫的歷史未必準確,要畫問號。羅老先生經過多年的考古經驗可證明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史紀 . 周本紀》文獻記載是正確的。幾十年的鉆研求索和最接地氣的現場考古經歷造就了羅老先生即有淵博歷史知識的學者風范又有睿智淳樸的關中農民的形象。生動的語言讓我們這些傾聽者即興奮又感動,寬敞的接待室里笑聲和掌聲陣陣傳出。離開扶風博物館,我們心情快樂,收獲滿滿,羅老先生帶我們乘車前往周原博物館。</h3><div><br></div> <h3>大約40分鐘到達周原博物館,周原博物館位于陜西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召陳村。東距西安12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南距扶風縣城15公里。周原博物館是在召陳宮殿遺址三號房的基礎上,按照1:1復原的。于1987年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三千年前的周原是周天子京城所在之地。周文王以前,這是周人的活動中心。周原博物館大門口矗立的四個門闕代表著一個字,“京”。</h3> <h3>走進博物館院墻我們看到了在建筑屋頂上的瓦當,比漢代早了700多年,說明三千年前的西周就有了瓦當,這就顛覆了秦轉漢瓦的說法。這應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瓦當。院內四周的地面上有約寛一米的小石子鋪成的路面稱為散水,可將屋頂流下的雨水散開后流入明溝,可保護地面。這座建筑基址被稱作明堂,“四周無墻,寬敞明亮”為明堂的定義。這里是天子和首領開會祭祀的地方。</h3> <h3>博物館分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室外是西周宗廟和西周宮殿兩處大型建筑群,室內展覽是在地下。三千年前天子、王公大臣們才能住在地面上,平民和奴隸只能住窯洞或地穴。展室主題是“赫赫宗周 萬邦之方”,這是出自于詩經。展覽分三個部分“叩問中原”、“考古周原”、“夢想周原”。三千年前的周原河澤盈盈,水豐美美。沙盤上顯示有大小周原。我們所處位置是小周原。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寶雞是青銅器之鄉,這里是青銅器之鄉的核心。今天的扶風縣的名字就是“扶助京師,以行風化”的意思。1890年,扶風縣任家村出土了一窖青銅器,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衛鼎等,都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的銘文499字,記載了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鎬京為中心爆發國人暴動的歷史事件。該鼎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克鼎高近1米,直徑1米,造型宏偉、壯麗。現存于上海博物館。周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史書中稱的史墻盤1976年莊白村窖藏出土的,史墻盤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器形外圓表面有西周時期最為流行而且最富時代特征的紋飾,史墻盤的銘文長達284字,記述史墻的家族史,并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世系,這是一件卿大夫使用的溫酒器。這件史墻盤就是羅西章先生當年風塵仆仆背到縣文化館去的。周原博物館的講解員多次提到羅西章老師給我們培訓時如何說,可見羅老先生的名望。另一件鎮館之寶是有“藝術瑰寶”之稱的折觥。這件文物外形極象一只體積小的肥羊,上面有108個紋飾。1982年國家發行的一套郵票中就有這件折觥。周原博物館里有數百件巧奪天工的西周青銅器,有中國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有雕琢精細、造型生動、透亮晶瑩的玉制串飾項鏈、項鏈用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有玉制禮器和儀仗用器玉等、有我國最早的原始玻璃制品、原始瓷器、著色絲綢等;還有數以萬計的西周甲骨。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h3><div><br></div> <h3>中午飯在寶雞市內的一處胖嫂農家樂就餐。吃著具有地方特色的飯菜,餐桌上人人興致高漲,陣陣歡聲笑語,不絕于耳。</h3><div><br></div> <h3>飯后去參觀秦公一號大墓,位于寶雞鳳翔(秦都雍城)的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最大墓葬,距今2554年。大墓平面東西方向呈中字型 ,全長300米(含墓道),東西墓道沒有發掘。墓室垂直深度二十四米,相當八層樓的高的。發掘時間1976年到1986年十年。站在大墓長度方向一端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幽幽的峽谷,秦公一號大墓有五個之最,占地面積大5334平方米。殉葬人數多共計186人,其中包括20具人牲,應該是奴隸或戰俘。是中國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是用柏木“黃腸題湊”槨具。墓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出土的石磬是中國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墓葬主人秦景公是秦國第十四代統治者,秦始皇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秦景公在雍城執政四十年,雍城作為秦都294年,秦國的19位王在這里住過。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前已發現盜洞247個。漢、唐、宋三個朝代的盜墓賊都光顧過,卻依然出土三千余件珍貴文物,確實令考古學家震驚。秦公一號大墓如此浩大的原因有兩個,東周時已經禮崩樂壞,秦人不循周禮,秦國國力雄厚,修的起這樣的墓葬。整套槨具的用料均由柏木材心做成,為了防止地下水沿著木料結節滲入造成腐朽, 槨木原有的結節都被挖出,然后用鉛、錫和白鐵合金澆注封護。在金屬澆注過程中既沒有燒壞木質,又澆注得很平整,說明當時把握合金配比和澆注火候的技術已很成熟。參觀完秦公一號大墓,去今天的最后一個景點東湖公園。</h3> <h3>東湖公園位于鳳翔縣城東都。距今有近千年歷史,是宋代文學家浪漫才子蘇軾在1062年任鳳翔府簽署判官時挖掘而成,引城西鳳凰泉水注入。東湖與杭州西湖南北仰望,皆因蘇軾而名。園中橋、廳、堂、軒、榭,樣樣齊全,可謂宋代的北方風格。參觀學習了周原厚重的歷史,來到這樣一處有橋有水有花有文化的東湖別有一番趣味。望著波光蕩漾的湖水,好輕松好酣暢。</h3><div> 由于每位社招志愿者遵守時間,能按時到達各個景點,所以下午六點多鐘就達到酒店。第一天的旅游行程結束,住宿是在寶雞市里。房間舒適整潔。回酒店就餐休息。</div> 3月25日陜歷博組織社招志愿者出游第二天。天氣晴朗,氣候溫暖。早晨8點鐘我們離開酒店去寶雞青銅博物館。寶雞青銅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公園南路西側,占地面積20.7畝,總投資兩千多萬元。為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這里主要展出的是西周和東周時期秦的青銅器,博物館籌建于1990年,1998年9月8日建成對外開放。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建筑氣勢雄偉,主體設計為五鼎造型,四個小方鼎圍攏著一個大方鼎,大方鼎聳立于5 米平臺之上,鼎的外表面有文字花紋。兩邊踏步猶如伸出的雙臂,彬彬有禮地恭迎四方賓客的光臨。建筑形象運用了高臺門闕、青銅后土的建筑語言,寓意著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我們來早了,到達時還未開館,吸著空氣中清新的花香,沐浴在明媚的春天里,人們三三兩兩的觀賞著博物館的建筑和周邊的花草拍照留影。博物館前的廣場四周綠化的整齊漂亮,高高矮矮的樹上綴滿盛開的小花,有種玫紅色碧桃花開的不是一朵朵的,而是一串串花瓣擠擠挨挨在一起,遠處看絨嘟嘟的,讓人不由得想摸一摸,聞一聞。 <h3>前的青銅器博物館建筑面積3.48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2000件(組)其中一級文物120余件,館內分五層,設有主展廳、臨時展廳、學術報告廳、文物商店及辦公室等五大部分。整體建筑渾然一體,結構嚴謹。走進序廳,有一種走進歷史時光隧道的感覺,通道墻面裝飾著鳳鳥紋浮雕,天花板上是象征西周井田制的“井”字造型。展館主題是“以青銅鑄文明”共有四個展廳,分別是“青銅器之鄉”,“周禮志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h3><div><br></div> <h3> 陜西寶雞古稱陳倉,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指的就是寶雞,寶雞被稱為青銅器之鄉的原因是這里出土的青銅器有三大特點,即歷史非常悠久,器型種類齊全,最重要的是這里出土的青銅器上有大量的銘文,銘文不僅僅是書法藝術,而是作為史料研究,可起到正經補史的作用。</h3><div> 第二展廳“周禮志邦”以對周禮的追溯和闡釋為線索,這里有兩件最重要的青銅重器展現,厲王胡簋是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1978年5月陜西扶風齊村出土。簋重60公斤。內有銘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觀看這件青銅禮器會緣起一種民族情結,這個展廳以國寶重器何尊作為本展的收官之作,重點呈現“營建洛邑,宅茲中國”的銘文特寫,追溯“中國”二字的由來。“中國”二字的首次出現就是在何尊上面,但是它的意義只是國家的中心,是一個方位詞。意思是把家安在國家的中心。三千年前國家的是沒有邊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家中心就是今天河南洛陽。這里的“宅”字讓我特別有感覺,竟然和我們今天說宅在哪里意思相同。這件重器曾以八十萬美金的保價到美國、日本等國展出。國家2012年出臺六十四件文物不能出境展覽,這兩件青銅器都在其中。展覽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一幅興于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充分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的燦爛文化。</div><div> </div> <h3>“帝國之路”展示周秦王朝從寶雞發祥崛起。其早期都邑所在地是周原遺址和雍城遺址。雍城是秦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都城,自德公遷雍開始,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在這里建都294年,這里彌漫著征戰殺伐的氣息,彪悍強壯成為整個民族的時尚,睿智進取成為秦人的天性,秦人從這里真正邁出了爭霸中原,稱雄海內的歷史步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回宗廟雍城登基。秦人遷都九次從弱小到逐漸強盛。秦王嬴政用近十年時間先后攻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建立了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中央集權制的國家。</h3><div>“智慧之光”展現的周秦時代的青銅鑄造方法。當時用的是模鑄法和失蠟法。《國家寶藏》中介紹的曾侯乙銅禁及最精美的鏤空技藝都是用的失蠟法。在這個展廳中有一件乳釘四耳簋,工藝非常特殊,采用的方法是簋和耳分別鑄造,兩件鑲嵌后再二次灌銅液澆注,類似焊接,這鐘工藝稱為自鎖工藝。三千年前的古人就有這樣的智慧,太神奇了。</div><div> </div> <h3>接著我們到石鼓閣參觀,唐貞觀初年,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上發現了十面神奇石鼓。是用花崗巖制成的鼓型石。十個花崗巖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上面刻有的文字稱為石鼓文,每個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詩,目前發現了十面鼓。記錄了在周天子統治之下秦國國君的生活,如漁獵和祭祀等,相當于今天的檔案。石鼓文是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間的文字。是我們國家最早的石刻文字。鑿刻這些文字的年代距今至少已經有兩千三百多年,石鼓原有的七百多字,經上千年的輾轉破壞,現僅存有兩百多字。石鼓經歷了幾多磨難,它的的遷徙真的是太曲折了。唐初發現于石鼓山,公元757年被運到今天的鳳翔縣,宋代宋徽宗下旨運到汴京(今天的河南開封),元朝初年運到燕京,度過元明清三個朝代,1933年送到上海,1936年送到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經過徐州、鄭州、西安回到寶雞,第二年送到峨眉,1945年抗戰勝利又經過重慶、長沙、南昌又回到南京,1950年送回北京,1958年展出,如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基本在中國轉了一個大圈。</h3><div> 中午飯在寶雞老侯家川菜館就餐,旅游接近尾聲,心情格外放松,飯菜可口大快朵頤。</div><div> </div> <h3> 下午三點左右我們到達旅游的最后一個景點五丈原,五丈原諸葛亮廟位于寶雞市歧山縣城南約20公里的五丈原臺峁上。諸葛亮廟坐南朝北,面對渭河,象征著諸葛亮畢生都在向往北伐,追求國家統一。對于諸葛亮來說這里是他最后的戰場。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后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我用杜甫的詩結束五丈原之行,“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h3><div> </div> <h3> 下午五點鐘旅游告終乘車返回西安,兩天參觀學習加旅游結束了,人人感覺充實快樂。學歷史知識,賞春天美景,嘗地方風味,出來旅游真是一種視覺、味覺、感覺的享受。感謝為大家服務的郭寧老師,張剛老師,張會婷,朱葉華老師及其他付出辛苦的老師。謝謝你們,有你們的付出才有大家的快樂。</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蕲春县|
临武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大悟县|
西丰县|
康平县|
雅江县|
南召县|
女性|
德江县|
临城县|
石狮市|
肇庆市|
清镇市|
嘉黎县|
军事|
新营市|
绥宁县|
若尔盖县|
荥阳市|
凤凰县|
河池市|
汶川县|
二手房|
新巴尔虎右旗|
新丰县|
化州市|
房产|
鄂州市|
阜新市|
昂仁县|
新野县|
卢龙县|
南投市|
临高县|
横峰县|
辉南县|
孟津县|
张家口市|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