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圣母頌》一直是我最喜愛的曲目。對我而言,圣母是神奇美妙大自然的象征。每每身至大山湖泊之中就好像獨處于廣闊的的天地,平靜中摻雜著些欣喜、向往,禁不住要高歌一曲,表達一顆敬畏自然,感恩大地的虔誠之心,追求一種脫離喧囂、寧靜內心的感覺。今借助美篇這個平臺及萬能的網絡資源將我喜歡的《圣母頌》版本匯集于此。</h3> <h3>《圣母頌》(Ave Maria)指天主教徒對圣母瑪利亞的贊美歌。其歌詞最早是由羅馬教廷于1545年起召開的特洛特會議上確定的,出自圣經里大天使加百列(Gabriel)向瑪利亞宣告懷胎的禱文,一篇幾乎每個天主教徒都能朗朗上口的短篇經文。</h3><h3><br>19世紀以來的圣母頌,歌詞已經變得比較自由,除了必須含有的對圣母的贊頌之外,其它戒律均被打破。作曲家借它抒發感情和對未來的希望,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俗的成分,而不僅僅限于宗教的范圍。</h3> <h3><b>意大利歌詞:</b></h3><h3>Ave Maria, <br></h3><h3>gratia plena, <br></h3><h3>Dominus tecum, <br></h3><h3>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br></h3><h3>et beneditus fructus ventris tui, <br>Jesus. <br>Sancta Maria, <br>Mater Dei, <br>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br>nunc et in hora mortis nostrae, <br>Amen.</h3><h3></h3><h3><br></h3><b>英文歌詞:<br></b>Hail Mary, <br>full of grace, <br>the Lord is with thy, <br>blessed art thou among women, <br>and blessed is the fruit of thy womb, <br>Jesus. <br>Holy Mary, <br>Mother of God, <br>pray for us sinners, <br>now and at the hour of our death, <br>Amen.<h3></h3><h3><br></h3><b>中文歌詞:</b><br>萬福瑪利亞,<br>您充滿圣寵,<br>主與您同在,<br>您在婦女中受贊頌,<br>您的親子耶穌,<br>同受贊頌。<br>天主圣母瑪利亞,<br>求您現在和我們臨終時,<br>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br>阿們!<h3></h3> <h3><b>德語版歌詞</b>:</h3><h3>Ave Maria! Jungfrau mild,<br>Erh?re einer Jungfrau Flehen,<br>Aus diesem Felsen starr und wild<br>Soll mein Gebet zu dir hinwehen.<br>Wir schlafen sicher bis zum Morgen,<br>Ob Menschen noch so grausam sind.<br>O Jungfrau, sieh der Jungfrau Sorgen,<br>O Mutter, h?r ein bittend Kind!<br>Ave Maria!<br>Ave Maria! Unbefleckt!<br>Wenn wir auf diesen Fels hinsinken<br>Zum Schlaf, und uns dein Schutz bedeckt<br>Wird weich der harte Fels uns dünken.<br>Du l?chelst, Rosendüfte wehen<br>In dieser dumpfen Felsenkluft,<br>O Mutter, h?re Kindes Flehen,<br>O Jungfrau, eine Jungfrau ruft!<br>Ave Maria!<br>Ave Maria! Reine Magd!<br>Der Erde und der Luft D?monen,<br>Von deines Auges Huld verjagt,<br>Sie k?nnen hier nicht bei uns wohnen,<br>Wir woll'n uns still dem Schicksal beugen,<br>Da uns dein heil'ger Trost anweht;<br>Der Jungfrau wolle hold dich neigen,<br>Dem Kind, das für den Vater fleht.<br>Ave Maria!</h3> <h3>《圣母頌》是一種特殊的聲樂體裁。一方面作為帶有宗教色彩的藝術歌曲它蘊含了及其巨大而又獨特的精神力量,并以其獨特的人文情懷、含蓄的內在力量打動著人們的心靈,另一方面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以此為題進行過創作。</h3> <h3>《圣母頌》應屬于同名作品最多樂曲之一。眾多作曲家都曾寫過《圣母頌》。其中,最出色、最能流芳百世的無疑有兩只曲。一個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圣母頌》,近二百年來已被幾乎所有著名歌唱家演唱過,在民間的詠唱就更加不計其數了。另一只是法國作曲家古諾以德國音樂大師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的前奏曲部分為基礎寫作的《圣母頌》,無論在影視作品里還是現實生活中,這只典雅的曲子完全成了代表教堂和禮拜活動的符號、象征。還有其他版本的《圣母頌》也十分動聽。</h3> <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一首: 舒伯特的《圣母頌》</b></font></h3><h3><br></h3><h3>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生于維也納,1828年11月19日逝于維也納,享年31歲)是奧地利籍日耳曼人(Germanen),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br></h3><h3><br>舒伯特在1825年根據英國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的敘事長詩《湖邊夫人》中的《愛倫之歌》譜寫而成,原歌詞是德語。歌曲抒發了敘事詩主人少女愛倫祈求圣母饒恕其父罪行的純真感情。歌曲采用分節歌形式,曲調柔美委婉、純凈樸實,音樂表情細膩豐滿,表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向往。</h3> <p class="ql-block">▽ 由安德烈.里歐 (Andre Rieu) 指揮, 荷蘭裔澳大利亞女高音 Mirusia Louwerse 演唱舒伯特的《圣母頌》,催人淚下。</p> <p class="ql-block">▽ 俄羅斯歌劇女高音 Aida 演唱的舒伯特的《圣母頌》。</p> <h3><br></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二首: 巴赫-古諾的《圣母頌》</b></font></h3><h3><br></h3><h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 享年65歲)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杰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他在萊比錫出任圣托馬斯教堂學校的樂監(音樂指導),度過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時間。</h3><h3><br></h3><h3>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h3> <h3>查理·弗朗索瓦·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 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盧,享年75歲)是法國作曲家。除大量的歌劇而外﹐他的作品大多為各種形式的宗教音樂﹐包括現今最流行的《圣母頌》。</h3><h3><br></h3><h3>古諾于1855年,以巴赫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大調前奏曲》(選自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為伴奏,配上了這首世人熟知的歌曲《圣母頌》。這首曲意崇高,旋律優美,跟伴奏吻合得天衣無縫的音樂,只有像古諾這樣的,具有偉大音樂天才與真誠宗教信仰,并且仔細探究過巴赫音樂之靈魂的音樂家方能為之。本曲被認為是音樂家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之作。</h3> <p class="ql-block">▽ Diana Damrau 演唱的巴赫古諾《圣母頌》。</p> <h3><br></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三首: 卡契尼/瓦維洛夫的《圣母頌》</b></font></h3><h3><br></h3><div>卡契尼 (Giulio Caccini , 1551年10月8日出生于意大利,1618年12月逝于佛羅倫薩,享年67歲)是16至17世紀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創始人,也是歌劇和美聲唱法的創始人之一。</div><div><br></div><div>卡契尼的《圣母頌(Ave Maria)》是歐洲家喻戶曉的一首古老的名曲,被人們世代傳唱,并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情感,新的精神,新的境界。</div><div><br></div><div>但網上稱,現在音樂史學家有了新的研究,這首《圣母頌》不是卡契尼的作品,而是現代蘇聯作曲家瓦維洛夫 (Vladimir Vavilov,1925-1973)的寫作。驚訝紅色政權下的蘇聯會創作宗教意識如此強的歌曲。</div><div><br></div><div>所以"卡契尼的 Ave Maria" 和 "瓦維洛夫的 Ave Maria" 指的是同一首歌曲。</div><div><br></div><div>不管怎么說,這首感人肺腑的曲調,那一遍又一遍的呼喚,那一聲又一聲的吟詠,此刻便回響在了世人的耳畔:“萬福,瑪麗婭!萬福,瑪麗婭!……” 雖然是宗教的內容,卻又有著世俗的情愫。清新的歌聲可以滋潤萬物,仿如來自天國的柔和之光,遍撒在世間眾生的心田。</div> <p class="ql-block">▽ 韓國曹秀美演唱的《圣母頌》。</p> <h3><br></h3><h3><font color="#39b54a"><b>第四首: 馬斯卡尼的《圣母頌》</b></font></h3><div><br></div><div>意大利作曲家皮特羅.馬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 1863年12月7日生于意大利里窩那,1945年8月2日逝世于羅馬,享年81歲) 是意大利作曲家。他喜歡詠敘調風格,擅長戲劇性的效果,使幽靜與躁動、熾烈與抒情有強烈的對比。他一生寫了15部歌劇。</div><div><br></div><div>歌劇《鄉村騎士》是馬斯卡尼的處女作。此劇在羅馬首演獲得成功,使他一舉成名。間場曲《Intermezzo》后由P. Mazzoni 譜上歌詞而成為這首凄美的圣母頌。</div> <p>▽ 拉脫維亞的世界頂級女中音艾琳娜.嘉蘭查 (Elina Garanca) 演唱的《圣母頌》。</p> <h3>歌劇《鄉村騎士》中的間場曲《Intermezzo》《圣母頌》歌詞:</h3><div>Ave Maria P. Mazzoni</div><div>Ave Maria, madre Santa,</div><div>Sorreggi il piè del misero che t'implora,</div><div>In sul cammin del rio dolor</div><div>E fede, e speme gl'infondi in cor.</div><div>O pietosa, tu che soffristi tanto,</div><div>Vedi, ah! vedi il mio penar.</div><div>Nelle crudeli ambasce d'un infinito pianto,</div><div>Deh! non m'abbandonar.</div><div>Ave Maria! In preda al duol,</div><div>Non mi lasciar, o madre mia, pietà!</div><div>O madre mia, pietà! In preda al duol,</div><div>Non mi lasciar, non mi lascia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五首: Gomez 的《圣母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William Gomez (1939-2000) 是一位直布羅陀的吉他名師。在2000年于臨終前哀切禱告時有感而作, 歌詞以傳統的圣母經略作修改而成。現已成為一首旋律簡單但感人至深的單曲。</p> <p>▽ 拉脫維亞的世界頂級女中音艾琳娜 嘉蘭查 (Elina Garanca) 演唱的 William Gomez 的《圣母頌》。</p> <div><br></div><font color="#39b54a"><b>第六首: 以電影《耶穌受難記》鏡頭為背景的《圣母頌》</b></font><div><br></div><div>《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是由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執導,詹姆斯·卡維澤 (James Caviezel)、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這部影片真實的記錄了耶穌基督一生中最后的12個小時,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難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類所遭受到的最殘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他生命的消逝。</div><div><br></div><div>以此電影鏡頭為背景的《圣母頌》我至少找到兩個。這個是比較好聽的一個。可惜搜了幾天也看不出音樂出自誰手。有待繼續尋找......。先欣賞為快。</div> <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七首: 馬斯內的歌劇《泰伊思》中的《圣母頌》</b></font></h3><div><br></div><div>儒勒·埃米爾·弗雷德里克·馬斯奈(法語:Jules Emile Frederic Massenet,1842年5月12日出生于法國的圣艾蒂安小城鎮,1912年8月13日逝世于巴黎,享年70歲) 是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div><div><br></div><div>馬斯內所作歌劇《泰伊思》中一首間場曲是著名的沉思曲 (Meditation)。這首樂曲旋律優美,華麗而富有色彩,刻畫人物感情的手法頗為細膩,營造著一種朦朧的美,在小提琴獨奏曲中,她始終散發著迷人的魅力。馬斯內順應其本人宗教性的創作原旨,為它配上了傳統天主教《圣母經》的經文而成為這首獨特的《圣母頌》。</div> <p>▽ 拉脫維亞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加蘭特 (Inessa Galante, 1954年生)演唱的《圣母頌》。</p> <h3><br></h3><h3><font color="#39b54a"><b>第八首: 理查德.科西昂特的《異教徒的圣母頌》</b></font> </h3><div><br></div><div>理查德·科西昂特(Richard Cocciante,1946年2月20日出生于越南西貢,父親是意大利人,母親是法國人)是意大利歌手,作曲家,戲劇家和音樂家。1997年查理德為大型音樂劇《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作曲,創作了這首《異教徒的圣母頌》。</div> <p class="ql-block">▽ 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法國歌手伊蓮娜.西嘉賀 (Hélène Ségara) 所扮演的女主角艾斯梅拉達所唱的《異教徒的圣母頌》。</p> <h3><br></h3><h3>注: 所有資料來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繁昌县|
奉化市|
边坝县|
托克托县|
鄂托克旗|
吴桥县|
尚志市|
绍兴县|
资溪县|
宜丰县|
建平县|
灵石县|
辽中县|
盐山县|
杂多县|
偏关县|
平乡县|
五莲县|
东方市|
苍山县|
辛集市|
疏勒县|
永修县|
汾阳市|
工布江达县|
泽州县|
当雄县|
江油市|
固始县|
阿鲁科尔沁旗|
班玛县|
衡山县|
金塔县|
南川市|
舒城县|
泾源县|
十堰市|
大港区|
云霄县|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