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月底去徒步丙中洛,本著節約空間的想法,就帶上了kindle,因為17年底第二次看《明朝那些事》,想深度了解一下明朝人物,這次就選了這本《明朝一哥王陽明》。</h3><h3> </h3> <h3> 閱讀本應該是一件輕松而愉快的事情,但這本書我讀得極度痛苦,數次都想中斷放棄。首先,我本身就很不喜歡讀電子書,因為我讀書喜歡劃線和標注,并進行輔助查閱,電子書標注和溫習標注都非常麻煩,不利于查閱和寫讀后感。其次,作者表達能力相對平庸,刻意模仿當年明月的寫法,卻顯得故作幽默、嘩眾取寵(書名就相當low),閱讀起來十分生澀。第三,作者在書里堆砌了大量的知識和論點,這些知識和王陽明多多少少有些關系,但順序和關系又交代得十分混亂,全書相當松散,有賣弄和碼字之嫌。閱讀過程中,時時刻刻讓你有一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h3><h3> 不過平心而論,作為一個85后,作者涉獵很廣,思想也在嘗試著深刻,書中還是有一些亮點的,比如量子力學與心學的拓展討論,對比諸子百家那段也比較簡凝,后記也寫得不錯,像我這種對王陽明了解并不多,知識量也不夠廣,認識也不夠深刻的人,輔以延展閱讀,此書還是值得一看的。</h3><h3><br /></h3><h3>王陽明</h3> <h3>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被稱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一個諸葛亮,一個王陽明,還有半個曾國藩。曾國藩也十分推崇王陽明,他說"陽明心學是我終身的精神糧食"。1926年,梁啟超在一場演講中對著臺下的年輕人喊道:"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了嗎?你們發現了危險了嗎?我告訴你們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但是王陽明在當代,顯然沒有諸葛亮和曾國藩那樣耳熟能詳,在《明朝那些事》出版以前,甚至顯得很落寞。但是最近幾年,王陽明的心學突然火了起來,一下子躍升為成功學,政商名流都跳出來為王陽明站臺。</h3><h3> 這是為什么呢?《明朝那些事》把王陽明列為明朝第一牛人,固然有推廣作用,但我認為,當下的社會發展也給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近代百余年,一直在屈辱中掙扎,為了擺脫這種屈辱,使民族復興,人民必須為了一個目標鍥而不舍的奮斗,這個階段,程朱的理學顯然是比較合適的精神支撐。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天然存在的,例如"三綱五常",每一個人照做就能成圣,就能成功。這是成功學的一種,即向外求,你不需要過多的思考,照著做就好了。對國家和百姓來說,如果把人民幸福比作儒家的成圣,民族復興比作儒家的理,打個比方就很清楚了。積弱積貧時代的中國,"天理"就是發展、就是復興、就是賺錢,為了實現這個"天理",要不計一切后果,為了實現這個"天理",一切人欲都可以忽略不計,個性化發展顯然是沒有市場的,"發展是硬道理"、"能逮耗子就是好貓"等理論,在這個時代,是十分正確的。這個時代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吃飽飯、就是發展、就是賺錢,致知就是幸福,吃飽飯了、發展了,有錢了,自然就會幸福了。</h3> <h3> 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我們解決了溫飽、實現了小康、民族也復興了,突然發現,吃飽飯并不能帶來純粹的幸福和快樂,解決了溫飽后,再賺錢、再發展已經不能必然的帶給我們快樂。這個階段,陸王心學就為人們尋找快樂提供了一種新的精神支撐。陸王心學的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是成功學的另一種,即向內求。到底使我們快樂核心是什么?為何賺的錢越來越多離快樂越來越遠?每一個吃飽飯的人,都會在某個階段思考這些問題。每個人都希望像王陽明一樣,來一次龍場悟道,王陽明在龍場悟出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實快樂也是一樣的,快樂是內心的一種情感,就像大腦里分泌的一種酶,這東西和物質的多寡沒有直接的聯系。產生快樂這種酶的能力,也是存在于每個人的本能中,不需要向外求,這就是心即理。既然吾性自足,那我們就從內心挖掘快樂。有的人數錢就會快樂,那就多賺錢;有的人和自己的baby待在一起就很快樂,那就少些應酬,多陪陪孩子;有的人在山野里就會感到幸福,那就多抽空行走祖國的大好河山。這就是知行合一。最后把知行都積極地向好的方面去努力,就做到致良知了。說到心學有多牛,很多人都愛舉一個東鄉平八郎的例子,甚至本書作者也說心學造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謬誤,日本人壓根沒有領悟到心學的真諦。他們倒是心即理了,倒是知行合一了,但是沒有致良知。他們自卑的心、錯誤的知,給亞洲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致良知十分關鍵。</h3> <h3> 心學是一門比較難體會的學問,幸好陽明先生說心即理,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內心來理解心學。有了這句話墊底,我也敢粗淺的談談我個人對心學的理解,反正心即理,都沒有錯嘛。</h3><h3><br /></h3><h3>孟子</h3> <h3> 心學,又稱陸王心學,一般來說陸九淵算是心學的始祖,但其實心學最早應該算是從孟子起源,孟子最早架構了心學的體系,即:心之主宰、心之陷溺、心之存養、心之擴展。王陽明晚年提出的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幾乎就是孟子這體系的翻版。佛教里面有一個四諦,叫"苦集滅道",其實說的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孟子的"仁義禮智根于心",陸九淵的"我心及宇宙、宇宙即我心",王陽明的"心即理",都是要告訴我們要依從我們的本心,心即性,性即理,是陽明心學的第一步。 </h3><h3> 第二步,就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知行合一,說實話,知行合一字面上很好理解,但真正領悟其實很難。當年陽明的大弟子徐愛因為不懂得知行合一的真諦,便和黃綰、顧應祥反復辯論,誰也說服不了誰,就跑來問王陽明。王陽明解釋道:"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之為知孝悌,如果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不是知孝悌。又如知痛,必是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我覺得這個解釋已經相當的淺顯易懂了,真的知,必然是你身體甚至心里已經體會到了,才能稱之為知,比如知冷的知,知痛的知,方可稱之為知。你看書看到一個道理,但你并不真正理解,或者做不到,這不叫知。比如知道不能亂扔垃圾,可很多人還是要扔,不能約束自己行為的知,不叫知;知道羞恥,自然打死也不會裸體跑到街上閑逛,這才是真的知。所以這樣看來,知行合一并不難,難的是做到真正的知。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培養一個習慣,只需要21天的時間,各位不妨試一試,嘗試著在一些你認為比較難的事情上做一下知行合一,堅持一段時間。</h3><h3> 至于第三步,心外無物、致良知。說真的,現階段,我無甚參悟。王陽明死的時候,弟子們問他有何遺言,陽明先生只有短短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才是心外無物、致良知了。還是過些時日或者多些經歷后,再來談這方面的感想和認識吧,即便現在我寫一些心得,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h3> <h3> 我想王陽明龍場悟道,還是吸取了相當相當多的佛老知識。其實也就是把儒釋道三家的精華,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王陽明心學。所以王陽明心學,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屬于傳統儒家思想。王陽明自己也這樣回答過自己的徒弟:"圣人誠意盡性,無物不具,哪還用得著去兼取?佛老二家之用,皆我之用。在盡性中完養自我,這是道;在盡性中不受塵世之累,這是佛。后世儒者自以為得圣學真傳,卻不懂得圣學的博大和無所不包,同佛老兩家分道揚鑣,實乃迂腐之至。"按照王陽明自己這個說法,心學應實乃圣學,其中儒家40%,另兩家各30%。</h3><h3><br /></h3> <h3> 佛教里面有個很著名的故事,就是五祖傳位六祖。當時五祖要求弟子們作一首偈,來檢驗大家修行的水平。大弟子神秀的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還是個舂米小和尚的惠能(文盲),也請人在墻上代寫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高下立判,最后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了惠能,也就是六祖,從此開啟了中國佛教的南北之爭。這和宋代程朱理學與陸九淵心學之爭何其相似。神秀的偈就是理學,明確的告訴你道理是什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至于為什么身是菩提樹,而不是蘋果樹?這是佛祖規定的,你不需要懂,你只需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能夠修行成佛。一個年輕人如果到寺廟里來當和尚,神秀的這種漸修方法修行最快。但是最終,他能修成正果嗎?估計相當的難。而陸王心學就是惠能的偈,理(佛)本來就在我心中,我只要依我本心行事,就可以成圣(佛)了,何必要去拂拭?當年達摩祖師爺明確告知了梁武帝,打坐、念經、禮佛、修行、建廟等行為,無甚功德。于內心禮佛,敬畏蒼生,才是真正的功德。正所謂真傳一頁紙,假傳滿床書。我想一個歷盡浮沉,于紅塵深處出市的人,用惠能的頓悟方法修行,立刻就能成佛,比如陶潛、李叔同。佛教講人人皆是未來佛,心學講人人皆可成圣,異曲同工。轉換到心學和理學之爭來說,顯然各有千秋,時代不同,采用的方法亦不同,理學適用于初級階段,心學適用于高級階段。</h3><h3><br /></h3><h3>六祖惠能</h3> <h3> 至于老莊,王陽明也借鑒了很多,陽明先生這個稱號,就是他當年在會稽山的陽明洞靜坐練導引術,而得來的雅號。另外,儒家用來伺候帝王的那套內圣外王說,本來就是出自莊子之筆。從某種角度上看,心學甚至更接近于道家的務實派。"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本論!也是道學理論的延伸。我看《曾國藩傳》,發現一個很巧的事情,曾國藩早年決心成圣,處處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卻處處碰壁,創立湘軍之初,在戰場和官場處處受制,官場戰場雙失敗。郁郁不得志之時,回家守制,在家潛心讀了兩年的老莊,頓覺豁然開朗。再出山時,戰場官場皆春風得意。可以這樣說,是老子的和光同塵讓曾國藩站上了更高的臺階。王陽明亦是如此,10歲時便立志做圣人,為達到格物致知的目的,格竹七天,可是到他龍場悟道之前,可以說也是碌碌無為。在龍場期間,潛心研究佛老,再結合孔孟精髓,才有他的龍場悟道。 </h3><h3><br /></h3><h3>老子</h3> <h3> 中華文化上下五年前,儒釋道這三教經久不衰,自然是奧妙精深、各有千秋,都是積極而正面的。35歲以前,我覺得應該以儒家思想教育為主,理學思想、神秀的漸修法都很可取。待35歲以后,或者說達到一定學問基礎和人生閱歷后,輔以佛老思想、心學思想、六祖的頓悟方法,必然有柳暗花明、更上層樓之感。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理論來武裝自己,最終讓我們感悟到真正的快樂。 </h3><h3><br /></h3><h3> </h3><h3><br /></h3><h3>莊子</h3> <h3>附一些作者的用典:</h3><h3>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h3><h3>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h3><h3>——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h3><h3> </h3><h3>從來不見光閃閃氣象,也不知圓陀陀模樣,翠竹黃花,說什么蓬萊方丈,看那九華山地藏王好兒孫,又生個實庵和尚。噫!哪些妙處?丹青莫狀。</h3><h3>——王陽明給實庵和尚畫像的題詞</h3><h3> </h3><h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h3><h3>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h3><h3>——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h3><h3> </h3><h3>稍有良知的人驚聞此消息無不感到肝腸寸斷,悲痛莫名,泣不成聲,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三江共震,五岳不安,百鳥悲鳴,萬獸默哀,天公無眼,公理何在。</h3><h3>——作者呂崢</h3><h3> </h3><h3>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h3><h3>——《詩·小雅·棠棣》</h3><h3> </h3><h3>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h3><h3>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h3><h3>——李益《寫情》</h3><h3> </h3><h3>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h3><h3>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h3><h3>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h3><h3>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h3><h3>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h3><h3>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h3><h3>——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h3><h3> </h3><h3>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h3><h3>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h3><h3>——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h3><h3> </h3><h3>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h3><h3>——王守仁《元夕》</h3><h3> </h3><h3>求之于心而非,雖其言出于孔子,也不敢以之為是;求之于心而是,雖其言出于庸常,也不敢以之為非。</h3><h3>——王陽明</h3><h3> </h3><h3>你能看到的歷史不過是南極冰山浮出水面的一個小角,水面下的龐然巨物超出你的想象。</h3><h3>——呂崢</h3><h3> </h3><h3>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h3><h3>——孟子《盡心》上</h3><h3> </h3><h3>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h3><h3>——蘇軾《留侯論》</h3><h3> </h3><h3>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與,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誅罰,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宋君曰:"諾。"于是出威令,誅大臣,君曰:"問子罕也。"于是大臣畏之,細民歸之。處期年,子罕殺宋君而奪政。故子罕為出彘以奪其君國。</h3><h3>——《韓非子·外儲說右下》</h3><h3> </h3><h3>終日有為而心常無為。</h3><h3> </h3><h3>曾點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h3><h3>——論語</h3><h3> </h3><h3>對于一個壞的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h3><h3>——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h3><h3> </h3><h3>王學振興圣學新,古今雜說遂成煙。</h3><h3>唯能信得良知字,即是羲皇以上人。</h3><h3>——高杉晉作·日本</h3><h3><br /></h3><h3><br /></h3><h3> 老E·2018年3月22日·廣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芦溪县|
嵊州市|
绥滨县|
兴海县|
嘉祥县|
南漳县|
望城县|
武穴市|
南丰县|
如皋市|
新民市|
北京市|
乌鲁木齐县|
邓州市|
肇东市|
新平|
广河县|
彝良县|
临颍县|
汕尾市|
海门市|
屯门区|
连江县|
时尚|
剑河县|
浦城县|
金平|
星子县|
鄯善县|
汉川市|
潼关县|
合肥市|
城口县|
甘南县|
察雅县|
郯城县|
金塔县|
泉州市|
陕西省|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