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和我的戰友

鳳和

<h1>?有一種情誼,</h1><div><br></div><h1>深藏心底,</h1><h3><br></h3><h1>那是一抹難以忘懷的記憶。</h1><div><br></div><h1>有一種思念,</h1><div><br></div><h1>咫尺天涯,</h1><div><br></div><h1>那是一縷沉淀心底的情誼。</h1><div><br></div><h1>歲月磨平了生存的堅韌,</h1><div><br></div><h1>時光匆忙了靜默的回憶。</h1><div><br></div><h1>念起,是一份暖,</h1><div><br></div><h1>回憶,我們仍在一起。</h1><div><br></div><h1>在共有的歲月中,</h1><div><br></div><h1>在溫馨的回憶里。</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h1>那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h1><div><br></div><h1>那里有我們兄弟般的情義。</h1><div><br></div><h1>感謝緣分,</h1><div><br></div><h1>讓我們在這里相遇,</h1><div><br></div><h1>讓我們成為朋友和兄弟。</h1><div><br></div><h1>我相信,這些無言的暖,</h1><div><br></div><h1>無論以后,你我走到那里,</h1><div><br></div><h1>都是我們記憶深處最美的一筆靚麗。</h1><div><br></div><h1>友誼天長地久,</h1><div><br></div><h1>從來不需要想起,</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遠也不會忘記。</span></h1> <h1>這是我的戰友、好朋友張亦寧。1971年初,我們一起走進軍營,走進零陵場站新兵連。當時,我們都是不足20歲的孩子,剛剛走出校門不久,孩子氣十足,對軍營生活,對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點也不懂。有可能就是因為都那么青蔥無知的緣故,才讓我們成為好朋友! &nbsp;</h1><div><h1> 盡管已經是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每每想到這些,我還是心緒難平…… &nbsp;</h1><h1> 1975年7月我匆匆離開部隊,結束了我的軍人生涯,返回家鄉。76年初亦寧在信中給我寄來了75年回青島探家時拍的幾張照片。此后,76年7-28大地震,九死一生。地震后,我接連變動工作地址,加之因地震造成的通信中斷,部隊的番號由四個字改成了五個字,和亦寧的聯系就中斷了。幾年后,從回來的戰友們口中得知,亦寧也在76年復員回家了,具體是回青島還是回海南了不清楚。此后,每逢和戰友們聚在一起,遇到和亦寧同一小單位的戰友,我都會向他們詢問亦寧的消息。以致建臣、喜來回鄉探親時,我都曾向他們詢問有關亦寧的消息。就這樣時間一年年過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轉瞬間,四十三年過去了,有時候我也想,茫茫人海,蕓蕓眾生,我還能找到亦寧嗎? &nbsp;</h1><h1> 43年,說起來很輕松,那可是一個人半生的時光??!當年的翩翩少年,今天已是年過花甲的白發老翁;當年快樂的單身漢,今天已是兒孫繞膝的爺爺或姥爺;當年健步如飛的小伙子,今天已經是步履蹣跚的老者了。</h1><h1> 4月7日,在和岳斌老兄談不準備參加今年修理廠組織的聚會了,拜托他問一下有關亦寧的消息,誰知道他馬上告訴了我大寧的聯系方式,就這樣,聯系到大寧,很快也就找到了亦寧。當天晚上我們倆電話聊了一個多小時之后,又用微信聊到很晚。當晚,直到深夜,我還在輾轉反側,難以平靜……</h1></div><h1> 這個美篇本來是在3月19日就已經開始動手編輯,是想通過這個美篇來尋找亦寧,現在美篇的這個功能已經完成了,那么這個美篇就成為記述和回憶我和亦寧共同度過的歲月的載體了。</h1><h1> 借用一首我過去寫的小詩,來表達我此刻的心情:</h1><h1> 芳華一逝不復存,光陰何曾戀故人。禎禎歲月難回首,依依往事成風塵。</h1> <h1>  這是入伍初期亦寧的照片,我記得好像是去北京看牙齒時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拍的。當年的亦寧英姿勃發,絕對是一個大帥哥??!</h1> <h1>這張照片拍攝于1973年2月3日,農歷正月初一。這是我們在部隊度過的第三個春節了。上午,你從修理廠走到南地勤來找我,我在當天約好了訓大機務大隊的馬斗亮同志,那時個人有相機的可謂是鳳毛麟角,他剛剛買了一臺海鷗4f雙鏡頭相機,興趣正濃,就給我們拍下了這張照片。正月初一,北方的初春,春寒料峭,而零陵只需著單衣即可,你看,我腳上還穿著涼鞋呢!</h1> <h1>零陵湘江西岸的柳子廟。75年春季,我和亦寧從南地勤出發,沿著湘江邊,以南近距導航臺和南遠距導航臺為參照物,步行去零陵縣城,全程18公里。</h1> <h1>湖南零陵永州鎮的柳子廟內的《蘇軾荔子碑》,共四塊,每塊高240厘米、寬132厘米、厚21厘米,長方形,平額無座。原碑為唐朝韓愈撰文,宋蘇軾書寫的《羅池廟享神詩碑》,與河東柳宗元之德政,以一碑而集“韓詩蘇書柳事”,世稱為“三絕碑”。</h1><h1>因其詩開頭有“荔子丹兮蕉黃”之句,因之又稱為“荔子碑”。原碑宋代刻于廣西柳州羅池廟,明代劉克勤摹刻于零陵永州鎮愚溪廟,現存于柳子廟內之碑為清順治年間永州知府魏紹芳所重刻。</h1> <h1>這是75年春我和亦寧步行去零陵縣城時,到湘江西岸的柳子廟。我記憶中當時的柳子廟是一個小學校,因為是星期日孩子們沒有上課。《蘇軾荔子碑》好像是在院內的一個天井里面。這是在零陵柳子廟內蘇軾《荔子碑》前你給我拍的照片。當時是側背光,你說拍不清臉部,我說,你就拍吧,只要把碑上的字拍清楚就可以了。這樣,就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h1> <h1>  這是現在的柳子廟內景。</h1> <h1>瀟水與湘江在永州城區匯合,所以永州自古雅稱“瀟湘”。永州歷史悠久,風光美麗,因而有永州八景:“朝陽旭日、回龍夕照、萍洲春漲、香零煙雨、恩院風荷、愚溪眺雪、綠天蕉影、山寺晚鐘”。</h1><h1> 從機場步行去零陵縣城這件事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這也是我唯一一次步行去零陵。可惜我們當時手里的相機一般(一臺海鷗203),膠卷更是少的可憐(不過跟當時的其他人相比,我們也算是很不錯了)。如果是有今天的條件,我們會留下很多照片。</h1><h1> 我記得當時咱倆走熱了,找了個避靜的地方脫去外衣里面的秋褲,你當時穿了件紅色的螺紋運動褲(知道什么是螺紋運動褲的人都已經是60歲以上的人了)褲子開線了,從左腿膝蓋處一直開線到右腿的膝蓋處。我當時笑了,我說我們這些老百姓家里是這樣很正常,可你們是高級干部家庭??!你說你哥哥穿過之后再給你,你穿過后再給你弟弟。我當時聽了之后感到非常震撼,你們不是一般的干部家庭,你們是真正的高級干部家庭。僅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當時黨的高級干部的廉潔自律程度。</h1> <h1>  這是零陵的回龍塔?;佚埶倭⒃诹懔陞^瀟水東岸,是一座風格獨特的古建筑。此塔建于明萬歷甲申年(公元1584年),為邑人欽差巡撫操江右僉建都御史呂藿。據舊《零陵縣志》記載:“因郡城水勢瀚漫,捐金造回龍塔于北江,以鎮攝水患。回龍塔座北向南,高37.25米,下層面寬5.67米,作八角形。塔身外七級,實為五級,最下層為青石造作。從第二級以上,均系大條青磚砌成,塔身中空,每層有石級,可繞至最上層,登高憑眺,一碧江水,環繞其前,芝山城貌,盡收眼底?;佚埶得鞔ㄖ铮瑸楹鲜∶鞔u塔的佼佼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h1> 我想照片中的回龍塔應該是文革之后經過重新整修的。當年我們去看的時候此塔已破敗不堪,周圍是一片拆掉的民房,給人以非常凄涼的感覺。</h1> <h1>  這是在瀟水西岸所拍,背景就是回龍塔。那次是我和老古—古士德(廣西梧州人)及武清老鄉、師部作戰科照相室的小羅一起去的。</h1> <h1>今日零陵的蘋州書院,估計是近幾年為了旅游新開發或是新恢復的,70年代沒有,也沒有聽說過。</h1> <h1>橫過來看,從瀟水西岸看零陵城內。</h1> <h1>這是湘江之上的大橋。</h1> <h1>  這是我站在零陵的湘江大橋下拍的,也是亦寧所拍。</h1> <h1>  這張照片是師部照相室的小羅所拍。時間是75年夏季。</h1> <h1>以下是零陵場站的幾張照片。</h1> <h1>  眺望南地勤。</h1> <h1>今天的南地勤。</h1> <h1>  站在平頂山上看營區。</h1> <h1>這是亦寧75年回青島探家時拍的照片,76年初寄給我的。當時我已在鹽場修灘隊當了一名工人。鹽場的工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工人,當時的勞動強度、艱苦程度絕對是超出人們的想象。漢沽有一句土話叫做“插個尾巴當驢使”,用來形容鹽場的工人絕對是恰如其分。我曾和弟兄們說鹽場工人不是真正的工人,而是穿著工作服的農民。其生產方式、勞動強度、管理模式、思想意識與農民無二。當時我從部隊回來之后,把一切一切都看的很淡,只要是掙錢就行。因為鹽場工人是重體力勞動,所以工資高,二級工51.98元,高于其他工種,所以,就是再苦再累我也不怕。就這樣,篳路藍縷,我走過了我人生中最艱難困苦的一段路?,F在,一切都過去了,再回頭看看,真是不敢想象??赡苁怯辛藥啄贶娐蒙牡哪サZ,套用一句《紅燈記》里的臺詞,“有了部隊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我都能對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真的是要感謝這幾年部隊生活。</h1> <h1>  亦寧出生在一個軍隊的高級干部家庭,父母親都是高級干部。但不了解他的人很難想象他是高干子弟。他為人正直善良,熱情樸素,吃苦耐勞,樂于助人,沒有一點嬌驕之氣。接觸時間長了,你才可以慢慢體會到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個人素養,就是比我們高了一大截?!案褂性姇鴼庾匀A”,只有從個人氣質上,你才可以體會出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樣。</h1> <h1>  我們當兵的那個年代最稀缺的資源是書。我和亦寧也是因書結緣。每每找到一本好書,我們總是互相傳看。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家里沒有什么書。記得在部隊第一次看到《唐詩三百首》的時候,我真是愛不釋手,因為要還給人家,就自己動手用筆記本抄了一本。這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可這就是我們的親身經歷。那個年代,我們一起讀過前蘇聯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州委書記》、《青春萬歲》,還有前蘇聯的《多雪的冬天》,《白輪船》,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英國歷史學家馬科斯維爾的《印度對華戰爭》,什捷緬科的《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等等。亦寧的知識面很寬,在這方面我受益匪淺,是我真正的良師益友。我還記得亦寧給我拿來一本文革前描寫大學生活的小說《大學春秋》(也可能是我們的潛意識里對大學生活都很向往吧),書中的兩句詩“紅梅傲霜雪,山石尤堅貞”,我至今都記憶猶新。</h1> <h1>  零陵瀟水西岸岸邊的朝陽巖也是我們步行去看的一個重要景點,至今記憶猶新。朝陽巖又名西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古城西南二華里,瀟水西岸之臨江峭壁。唐永泰二年(765)道州刺史元結詣都計兵,途經永州,維舟巖下,喜其山水秀麗,崖石奇絕,因其巖口東向,取名朝陽巖,并撰《朝陽巖銘》及《朝陽巖》詩,飧于石壁。柳宗元貶居永州后,常到此游覽,著有《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朝陽風光,從此聞名。</h1><h1> 宋代蔣之奇建亭于巖上,明徐霞客游此后寫道:“其巖后通前豁,上覆重崖,下臨絕壑,中可憩可依,云帆遠近,縱送其前......。崖北有石磴,直下緣江,亟從之登。西倚危崖,東逼澄江,盡處忽有洞岈然,高二丈,闊亦如之,亦東面臨江,溪流自中噴玉而出,蓋水洞也......"。明萬歷年間,永州知府丁 儒,將朝陽巖亭榭修葺一新。他認為“凡零陵對江西巖一里之內,下皆崆峒,山澤通氣,匪虛而何?便將朝陽巖西山命名為零虛山。</h1><h1>由巖頂循石級而下至入口為上洞。洞口巖壁鐫“何須大樹“四個大字,系民國四年零陵鎮守使望云亭題。洞口有清湖南巡撫吳大澂 題刻石碑一塊,右側石壁有廣西巡扶林紹年詩刻。清咸豐、同治年間,楊翰任永州知府時,于其東側石上補刻元結《朝陽巖銘》及《游朝陽巖詩》,字為篆體,由當時書法家鄧守之所書。又于西壁補刻宋黃庭堅《游朝陽巖》詩及其畫像(均保存完好),并建”篆石亭“一座,站在亭前南望遠山如列翠屏,瀟水從翠屏中百折而來,別有一番風趣。“篆石亭”因年久失修,一柱歪斜,大部瓦片失落,行將倒塌。1957年省文化部門撥款,由零陵縣文化科主持委托零陵縣建筑公司修繕,并增設樓梯走欄。1981年又由省文化廳撥款,永州市文化局主持委托朝陽公園修繕,此次將亭頂的黑灰色瓦換成黃色琉璃瓦,使這座高十米的重檐山頂游亭,映于青山綠水間,更為幽美。</h1> <h1>從瀟水之上乘船所拍的朝陽巖及零虛山全景。</h1> <h1>這是我和亦寧在朝陽巖拍的合影。當時我們沒有三腳架,更不用說什么自拍桿了?,F場有一個傾斜了的石案,我把相機放在了石案上,相機的鏡頭是向下的,無法拍照,我在海鷗203相機伸縮皮腔的下面墊了兩塊瓦片和樹枝,才拍下了這張照片。如果是在今天,拍一張合影照片那不是太簡單了嗎?</h1> <h1>這是75年春我們去朝陽巖時亦寧為我拍下的照片,今天重新翻出來看看,真的是彌足珍貴。43年過去了,你我都已經退休,開始加入白發大軍的行列,回首往事,不禁令人唏噓。</h1> <h1>由巖頂循石級而下至入口為上洞。洞口巖壁鐫“何須大樹“四個大字,系民國四年零陵鎮守使望云亭題。洞口有清湖南巡撫吳大澂題刻石碑一塊,右側石壁有廣西巡扶林紹年詩刻。清咸豐、同治年間,楊翰任永州知府時,于其東側石上補刻元結《朝陽巖銘》及《游朝陽巖詩》,字為篆體,由當時書法家鄧守之所書。</h1> <h1>這是在朝陽巖洞內,亦寧為我所拍的照片。我記得我們進洞之后,瀏覽了洞內刻石,對“何須大樹”四個字甚感不解。其時,洞內恰好有一位長者(所謂“長者”當時也不過40歲左右,今天看來確實是不大,但比當時的我們可是大多了),遂向其請教,他說,洞的東側就是瀟水,扶欄臨江,清風拂面,人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在這里就不需要什么“大樹”了。哈哈,原來如此!</h1> <h1>  朝陽巖內,憑欄遠眺,亦寧所拍。</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朝陽巖景區的門票正、反兩面,是八十年代初的版本,為戰友潤蘭老兄所收藏。</span></p> <h1>前幾年,我曾經反反復復的做著一個相同的夢,總覺得是到了一個似曾相識的地方,景色清幽,柳暗花明,步步是古跡,處處有講究。夢醒之后,自己領悟,這可能(或只有)是零陵了。以后幾次,自己明知是夢也不愿醒來,但愿能沉醉其中。這次,在咱倆的交談中,你說你夢到了咱倆去零陵江邊及柳子廟去玩,以至于自己搞不清是真去了還是在做夢……看起來,咱倆的心還真是相通的。現在,你我的負擔都很重,但愿吧,但愿以后我們在有生之年能有機會,再去零陵,故地重游。</h1> <h1>  這個位置是當年零陵縣城最繁華的地方,上面是零陵電影院,右側是零陵軍分區,零陵縣城的主要商業區都在這里。這張照片也是亦寧所拍。</h1> <h1>  友情</h1><div><br></div><h1><br></h1><div><br></div><h1>多想尋找那份友情,</h1><h1>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h1><h1>不論是耄耋還是后生。</h1><h1>詩詞歌賦,書畫丹青,</h1><h1>人在陌路,萍水相逢。</h1><h1>清茶一盞,濁酒三盅。</h1><h1>互訴衷腸,共話平生。</h1><h1>喝個一醉玉山傾!</h1><div><br></div><h1>多想尋找那份友情,</h1><h1>不論是同窗之誼,</h1><h1>還是在企業打工。</h1><h1>不論是官員公仆,</h1><h1>還是在田間務農。</h1><h1>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脾性,</h1><h1>其心向善,愛如春風。</h1><h1>心有靈犀,氣息相通。</h1><h1>人未謀面,夢見其容。</h1><h1>做一個老農擊壤頌太平!</h1><div><br></div><h1>多想尋找那份友情,</h1><h1>不論在辟壤,還是在都城。</h1><h1>不論在漠西,還是在隴東。</h1><h1>手中毛穎公,案頭褚先生,</h1><h1>甕間之吏部,杯中酒猶兵。</h1><h1>季布只一諾,不負雞粟情。</h1><h1>學一個李太白舉杯成三影!</h1><div><br></div><h1>多想尋找那份友情,</h1><h1>不論是胯下韓信,還是吳下阿蒙。</h1><h1>不論是青白阮籍,醉鬼劉伶。</h1><h1>舌出蓮花辯,口角生春風。</h1><h1>餐分陸平肉,互分杯中羹。</h1><h1>杯中悟大道,人作月旦評。</h1><h1>下至地理上至蒼穹,</h1><h1>今人也效古人風!</h1><div><br></div><h1>多想尋找那份友情。</h1><h1>說來說去還是軍旅情。</h1><h1>勝似昆仲,生死與共。</h1><h1>可以同床坦腹,亦可忘死舍生。</h1><h1>友誼千金之重,恩怨一泯之中。</h1><h1>美矣哉!</h1><h1>我的戰友情!</h1> <h3>后記:美篇中部分照片源自楊樹發戰友的《相約瀟湘 共憶激情燃燒的歲月》。</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宝丰县| 专栏| 文登市| 霍州市| 渑池县| 松原市| 康平县| 广灵县| 建湖县| 株洲县| 元江| 舞阳县| 衡南县| 遂宁市| 崇文区| 连江县| 涟源市| 乌苏市| 清徐县| 瑞昌市| 鹤峰县| 册亨县| 白河县| 连山| 奈曼旗| 宝山区| 雷波县| 长武县| 抚宁县| 宿松县| 浦城县| 东阿县| 阳新县| 井研县| 池州市| 吉安县| 双江| 得荣县| 松潘县|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