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朋友圈,是最接地氣的朋友圈。娘的朋友圈成員就是家里親戚,街坊鄰居,莊里鄉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朋友圈雖然普通,但天然純凈,像家鄉的山澗小溪,叮咚作響,清澈見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p><p class="ql-block">"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p><p class="ql-block">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p><p class="ql-block">娘不識字,談不上讀《菜根譚》,但娘的為人處事卻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與她朋友們相處很簡單、很平常,但很真誠、很寬容、很得體。以我長期的觀察,娘做到了"留一步",“減三分”。</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是我娘。大約40多年前,娘和我村上的叔叔、姑姑、嫂子等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有稀罕東西都嘗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稀罕東西左鄰右舍都要嘗嘗。"這是娘掛在嘴邊的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娘眼里的稀罕東西其實稀松平常。我小時候艱難歲月里的稀罕東西就是來了客人做的好吃的。用豆子換的豆腐,炒雞蛋,搟的白面餅之類的。每逢我家來了客人,娘就會有意識地多做一些,給家里有老人的鄰居們送一點。但是我清楚地記得,娘一口都舍不得吃,而我和弟弟、妹妹只能盼著客人走了吃點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在外地工作,回家時帶一點白糖、紅糖、掛面、點心之類的。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稀罕東西娘也要分一分,讓左鄰右舍都嘗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我參加了工作,特別是我調濟南后,娘眼里的稀罕物就是我帶回家的濟南醬油、洛囗醋、大米、冬棗、章丘大蔥之類的。每次我和妹妹回家是娘最忙也是最開心的日子。一是忙著給我們做好吃的,二是忙著給鄰居送東西。她把東西分給鄰居的同時,還不忘告訴人家,這是大妮從濟南帶來的,這是二妮從濟寧帶來的,當鄰居們夸獎我們的時候,娘別提多高興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好多年,單位分了大米我就送回娘家一部分,每次都是我們前腳走,娘后腳就開始用小瓢端著挨家送,先送近的,再送遠的,不到幾天就基本送完。妹妹偷偷地電話告訴我,咱爹最愿吃大米,可咱娘都送人了,留下的很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女兒從外地給我帶來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我沒見過這么大的蘋果,自己沒舍得吃給娘帶去了。</p><p class="ql-block">娘見到蘋果后說:“哎喲,這幾個蘋果真大真好。”</p><p class="ql-block">接著又說:“你薛哥的兒子病了,剛出院,給他送去!”</p><p class="ql-block">我說:“這幾個蘋果是遠路來的,留下一個,您嘗嘗。”</p><p class="ql-block">娘說:“我沒病沒災的,吃這么好的東西干啥。”</p><p class="ql-block">我還想再說什么,娘拿起蘋果就走了,一個未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一次我帶回家兩捆章丘大蔥,打算是給家里一捆,給妹妹家留一捆。娘說:"你臣哥娶兒媳婦,給她送去,就不用到集上買蔥了,銀山集上沒有這么高這么好的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回家送年貨,其中有幾包很細的龍須面引起了娘的注意,她認為是稀罕東西,對我說,你舅病了,給他送去。我說送一半留一半吧,娘說好。但后來我聽說娘一根也沒舍得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爹娘老了,牙都不好,每次回家我都買一些香蕉之類的,并告訴娘您們倆自己吃,別送人了。一轉眼,娘把我十幾歲的壯如牛犢的侄子偷偷地拉到西堂屋關上門,一邊快速地扒香蕉一邊小聲地催侄子:“快吃快吃,別讓你大姑看見了。”我理解娘,看著孫子吃了比自己吃了還高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娘的愛好,每次回家都特意到超市買上幾十袋子醬油、醋、辣椒醬、龍須面等,滿足她讓鄰居們都嘗嘗的小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娘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想著鄰居、想著親戚、想著兒孫。她把價值很輕的東西分配地特別有分量,而她自己卻省吃簡用,縫縫補補,過著物質上極其簡樸而精神上特別富有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b>鄰居百舍有事都搭把手</b></p><p class="ql-block"> 娘有一副熱心腸,是個熱心幫助別人的人,娘很愿意“讓別人說個好”。她付出的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30多歲時,我們家買了一臺鷹輪牌縫紉機,這下娘就開始忙了。我覺的從那以后娘就沒過一天清閑日子,沒睡過一個囫圇覺。白天到地里干活,陰天下雨、掌燈時分為村里人、為親戚們做衣服。當時多是自己織的白粗布,或者是農村染坊染了顏色的粗布,又粗又厚,縫起來難度很大,經常把縫紉機的針累斷,也把娘的腰累彎了。開始娘不收一分錢,時間長了,鄉親們過意不去,有的趁著來拿衣服的時候帶些東西來,有的扔下一元錢撒腳就跑。后來,娘就開始一件衣服收1角5分錢的針線錢。這樣鄉親們就省心了。這個1角5分錢的價格一直延續了20多年,止到縫紉機壞了,娘也做不動了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常是,晚上我一覺醒來,娘還在縫紉機前忙碌著,特別令我心酸的是娘睏的實在撐不住了就磕頭打盹,而縫紉機上的軸還在機械地上下跳動,正好碰到娘的眉頭,娘的眉頭上經常帶著傷痕,而這個傷痕只有我和家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多少年以后直到現在,每每想起當時娘的眉頭,心里就難受一陣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傍晚,村南頭的一個大哥拿著一塊白粗布,紅著臉給娘說:“嬸子,我明天去銀山集上相媳婦,這個褂子明天一早能給我做出來不?”“行!”娘沒有絲毫猶豫就說。她一邊打量著哥哥的身材(娘做衣服不用量,她的眼睛就是尺子)一邊說:“相媳婦可是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娘就開始剪裁縫,好一個忙活,深夜里,油燈下,娘好像又想到了什么,便端出她的“針線筐子”,從里邊找了一小塊天藍色的布,在白褂子左上方的小布袋上邊加上一個倒三角,再用白線縫兩行,其中一行縫直線,一行縫出狗牙狀,使整個衣服平添了幾分靈氣。大半夜了,噠噠的縫衣機聲終于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上,我起床后馬上剪線頭、鎖扣眼,縫扣子。鄰居哥哥來后穿上新褂子試了試,非常可體,驚喜地發現還有一個小布袋!高興的不得了,感激地說:“嬸子,您真巧,您受累了。”娘一邊送他一邊說:“回家在衣服兜里別上兩管(支)鋼筆再去相媳婦,讓你娘燒一鍋熱水洗洗你的黑車軸。”看到鄰居哥哥摸著不常洗的脖子傻笑,娘疲倦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和妹妹合力給家里買了一臺十幾寸的彩色電視機,安裝好以后,我們家成了小型電視院啦,一到晚上,院子里坐滿了來看電視的人,娘總是招呼這個,關照那個,給上了年紀的人端茶倒水,忙東忙西。每晚忙到電視“再見”,一忙就是好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熱心、心靈手巧是我永遠達不到的高度,也在我們村小有名氣。娘在農活上會耕耬犁耙,在家里會織布紡線,插花描云,還會剪紙,我們哪里叫鉸花。我還小的時候,十里八村的很多大姑娘小媳婦,不少人穿娘鉸的花插的花鞋。了不起的是娘鉸花無師自通,花的樣子在她心里,她剪的梅花、桃花、菊花、各種鳥兒、特別是鳳凰戲牡丹那真叫活靈活現,靈氣十足。另外,我們村里姑娘出嫁、娶新媳婦,娘還會幫助人家鉸臉、梳頭、剪窗花、縫被子、鋪床等。鄰居們家中有大事的時候,娘經常整夜整夜的幫人家蒸饅頭、炸丸子等等。后來自己干不動了,就帶著兒媳前去幫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幾十年走過來,村里誰家有喜事喪亡,一定有娘忙碌的身影。娘做的這些事太多太多,不勝枚舉。娘以她不足90斤瘦弱的身軀,挑著百斤的生活重擔,從來沒有停歇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要忘了人家的好,不要記住人家的錯</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不要忘了人家的好,不要記著人家的錯”。這是娘經常說的話。</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回家,娘都會囑咐我不要忘了鄉親們的情份,并自豪地告訴我鄰居們對她如何如何好,她有多十(知)足,如數家珍。</p><p class="ql-block"> 娘有一次得病住院,村里大多數人家都趕到60多里外的醫院看望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娘的責任田打理不及時,娘還不知道,莊稼就被鄰居們給收到了場院里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家蓋新房子,我的鄰居嫂子幫忙拉風箱做飯,這一幫就是一個多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剛結婚的前幾年里,每次我和愛人回娘家,我的大娘、嬸子們有的用花方格粗布手巾包著幾個雞蛋,有的拿一把青菜,有的用四個鼻的灌子提著幾兩熟豆油......擠在廚房幫娘做飯。她們說著笑著,做著自己拿手的飯菜。我們家的櫥房仿佛被她們的說笑聲充滿了又抬了起來。哎呀,那真是人世間最美好、最動人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逢春節,娘的侄子、孫子及鄰居們的后代,排著隊給娘磕頭拜年,有時候一跪一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娘博大的胸懷,滋潤著我們成長!娘瘦弱的臂膀托舉著我們前行!娘的言傳身教是我們一生的財富,并深深地影響著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乃至我們的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來,娘老了,身體不好。因腦血栓后遺癥在輪椅上度過了七個年頭。我們姐弟三人以反哺的心態給予了娘盡心竭力地照顧。而親戚鄰居們也給予了娘很多關照。我舅家的表妹幫我們照顧娘,一幫就是好幾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弟弟是個孝順的兒子,多年如一日給娘洗臉、梳頭、洗腳、刷假牙,對娘照顧的無微不至;妹妹是個孝順的女兒,爹娘吃的、穿的、用的、跑醫院、送飯等她打理的最多。娘病后的兩千多天里,我們堅持每晚給娘熱水泡腳、按摩,每早一碗蜜水,上午一碗冰糖梨水吃藥。娘愿吃的東西及時端到娘的床前,并經常推著娘到附近飯店吃飯看光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在濟南期間,鄉親們有組織的租車帶著娘愿吃的年貨到濟南給娘拜年;連續好幾年,我舅家的弟弟用車拉著我娘去趵突泉公園看菊展、看花燈、游百花公園,上車下車都是表弟來回的抱著娘;兩年前的冬天,我79歲的姨來濟南陪娘說話,一陪就是一個月,我的妗子也時常來陪陪娘,娘別提多高興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暖氣停了,娘還是要求回老家。我知道她還是離不開她的那方水土、那個氛圍、那段時光和她那里的鄉親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娘病重的時候,鄉親們排好班輪流到醫院侍候。娘最后病危的日子里回到老家蔡沃村,每天都有二十多個她的晚輩們陪伴她,趕都趕不走。我70多歲的一個嫂子干脆吃住在我家,日夜陪伴著娘;我的一個叔伯侄兒是個醫生,聽說娘病重,從外地坐車回來,從車站跑步到我家,手里拿著聽診器,頭上頂著一頭大汗珠子;我大娘家的幾個哥哥天天守著娘,并且把娘的大事小情都料理的妥妥貼貼,滴水不漏;我的舅舅、姨、妗子們、表姐表弟表妹們、侄女、侄子都給予娘滿滿的親情和照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鄉親們、親戚們的這些好,令我們姐弟三人感動不已,感恩不盡,終身不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3日, 85歲的娘走了,是在親人們、鄰居們、親戚們濃濃的愛中安享地、體面地走了。娘走后穿送老衣的時候她的身邊擠著十幾口子人,他們都不說什么,只是想最后再爭取為娘再做點什么。出殯那天,外出打工的許多人從各地趕了回來,幾乎全村的人自發的為這個慈眉善目、平凡普通、又有一種說不出的依依不舍的老太太送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望娘的一生,雖然談不上德高望重,但她享受到的卻是人世間最純真、最純粹的尊重和愛戴。全村人給了娘最高的禮儀和尊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娘這一輩子,在她的朋友圈里就是這樣忙碌著、收獲著、幸福著、直到永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注:以下是照片和說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娘在病重期間,要求給她念報紙。因為《齊魯晚報》上有她說的三句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給娘念完報紙后,弟弟又給娘匯報了2016年的工作。他內退后開辦的的金融代辦站業務因為服務好、存款多、為客戶保守秘密等在東平縣獲得第一名的成績。弟弟在全縣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這是弟弟像在大會上一樣在家里認真的給娘匯報一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妹妹給娘念了她前幾年在《濟南時報》上發表的文章《舉手之勞》和她得了99.53分的《競騁報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文中提到的70多歲的嫂子(左)一直陪著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實際上已經很虛弱了,她是在拼盡全力坐著認真聽,娘這是最后一天能坐輪椅,第二天就不能起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對她的三個孩子很滿意,眼里含著淚花,嘴角掛著微笑。</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16日,《娘的三句話》,登上了《齊魯晚報》。娘很高興,經常讓我讀給她聽。娘很納悶,幾句土話咋能上報紙?這是娘一輩子最自豪的事。</p> <p class="ql-block">▲2017年春節,我的小舅(右)、姨(左)去妹妹家看望我娘。</p> <p class="ql-block">▲2016年冬天,79歲的姨在濟南陪娘說話,還能幫我照顧娘。</p><p class="ql-block">姨給我說:“我們從娶了(結婚)以后,沒有給您娘說過這么多話。”娘和姨都很高興。</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春節,娘的外孫給娘嗑頭。</p> <p class="ql-block">▲左起:我的表妹、表弟媳、舅媽、表弟,2016年春陪娘逛濟南百花公園</p> <p class="ql-block">▲2016年,娘在濟寧妹妹家。妹妹給娘吹個好發型。</p> <p class="ql-block">▲2015年正月十五,娘在親人陪伴下在濟南趵突泉看花燈。</p> <p class="ql-block">▲2015年,舅媽和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2014年,娘和我婆婆媽(右)在一起。她們兩個關系很好。婆婆雖然比娘大5歲,但是身體很好,經常幫我照顧娘,給娘做可口的飯菜。</p> <p class="ql-block">▲2013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我和婆婆蒸的大包子。我剝好一棵章丘大蔥放到娘的好手里,又拿了一個包子放到娘的右手里(勉強拿一小會),我用"命令"的口氣說:“今天晚上一棵大蔥一個包子一碗粥,吃不了不讓睡覺。”可把娘愁的不輕,喜的也不輕。</p><p class="ql-block">娘一直忙碌到病倒了,才算過了幾年清閑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2012年,我愛人開車拉著我們到趵突泉公園。推著娘看了一上午,有點累了,找個安靜的地方歇一歇。</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3日是娘去世一周年紀念日,很想為娘做點什么。用一個月的時間回憶、構思、起草、修改、完成了此篇小文。這一個月,我的心每天和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我有一個小愿望,就是想讓更多的朋友了解我娘。</p><p class="ql-block">對于此篇文章,齊魯晚報周愛寶主任給予了高度重視,親自認真修改到深夜,并發了公眾號和朋友圈。另外,我的同事焦麗蘋、侯炳光、袁新、陳曉燕、王建安給了我很好的修改意見,并且給我鼓勵,在此一并表示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利津县|
合作市|
雅安市|
赤城县|
陆川县|
扬中市|
福贡县|
桂平市|
五台县|
广丰县|
剑河县|
北辰区|
古丈县|
兴海县|
梨树县|
商城县|
聂荣县|
黎城县|
龙口市|
罗源县|
双峰县|
北碚区|
聂荣县|
隆林|
舟山市|
英德市|
夏河县|
贡嘎县|
房山区|
翼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志丹县|
武强县|
怀来县|
通渭县|
石泉县|
洞口县|
珠海市|
峨眉山市|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