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王維的《鹿柴》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古今學者解讀與欣賞這首詩的文章浩如煙海,但筆者總覺得還有些意思未能揭示出來。于是不揣冒昧,寫了這篇文章,把自己的奇思怪想說出來,向大家請教。這首詩是:<br></b><b> 空山不見人,<br></b><b> 但聞人語響。<br></b><b> 返景入深林,<br></b><b> 復照青苔上。<br></b><b> 筆者覺得,這首詩猶如一支天人合一的交響樂曲,酷似一幅物我一體的奇妙畫圖,好像一部明滅相依的人生經卷。<br></b><b> 我們知道,在安史之亂前,王維就在終南山下購置了輞川別墅,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鹿柴,就是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據說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每到一處,都要作詩。后來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br></b><b> 一般的賞析文章中,大多認為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深山密林中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這是不錯的。但,這樣說,遠遠不夠。那么,這首詩到底還寫了些什么?下面就談談筆者的體會。 <br></b><b> </b><b>首先,這首詩猶如一支天人合一的交響樂曲。 </b></h3><h3><b> 詩的前兩句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典詩詞鑒賞詞典》這樣解釋:“在空寂的山林中,偶然傳來幾聲人語……”顯然,作者以為“人語響”就是人說話的聲音。<br></b><b> 其實,這里的“響”,當回聲講。初中語文課本有一篇標題為《三峽》的課文,是北魏時酈道元的作品。其中形容三峽猿猴的叫聲時,就用了“空谷傳響”這個詞。課文下面這樣注解:“空蕩的山谷里傳來了回聲。響,回聲。” 這個注解非常正確。<br></b><b> 王維這首詩前兩句寫的環境,與《三峽》寫的環境類似:都是空曠的山谷,都有回聲。區別只在于,酈道元寫的是猿猴啼叫的回聲,而王維寫的是“人語”的回聲罷了。 <br></b><b> 沒有“人”,就不可能有“語”;沒有“空山”,就不可能有“響”。詩中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可以是王維的友人,也可以是山中其他的人。不管是誰,他們都與“空山”匯成了一支樂曲。 <br></b><b> 現在,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這天,太陽剛從東方探出頭來,王維已在他的別墅中看書了。突然從空曠的山谷里不斷地傳來這樣的聲音:“王維---王維---我們來了---我們來了---”王維知道,那是他的幾個友人來了。于是,他立刻放下書走到門口,大聲應道:“聽見了---聽見了---你們快來呀---你們快來呀---” <br></b><b> 剎那間,“王維---我們來了---聽見了---王維---你們快來呀---你們快來呀---王維---你們來了---我們來了---王維---王維---聽見了---”這樣的回聲,在深山里迂回曲折,此起彼伏;很久很久,才慢慢停下來。 <br></b><b> 它既是人的音樂創造,又是美妙的天籟!它是大自然與詩人相融的杰作,它是天人合一的交響樂曲。<br></b><b> 也許有人說,回聲停了,交響樂曲不就結束了嗎?不是的,這樂曲的聲音此時又由外面轉到屋內了,由山谷回響變作友人相見后的絲絲細語和促膝傾談了。這里正演繹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奇妙旋律呢! <br></b><b> 詩的后兩句是:“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景,是陽光,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影子。這是說,夕陽的光輝返照在深山中的密林里,與林中的青苔相會了。 <br></b><b> 請想想,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呀!夕陽的光輝是紅色的,而青苔是綠色的。紅綠相間,紅綠相融,這是多么招人遐想的境界呀! <br></b><b> 于是,孩子可能想到,這是一個小女孩兒與一個小男孩兒在玩兒過家家;青年人可能想到,這是傍晚時分,一對情侶在幽會;至于老年人會想到什么,那就由他們自己去吧! </b></h3><h3></h3><h3><b> 也許你的想象更加豐富,你聯系詩的前兩句,想到詩人王維與他的友人正在戀戀不舍地告別,你似乎還聽到他們又在約定下次相見的時間與地點呢。 </b></h3><b> 當然,有人還會認為,詩人所描寫的其實是一種缺憾美,因為這深林中的美好,瞬間便會消失…… <br></b><b> 所以,這首詩獻給讀者的,不是一般的只是描繪自然風景的圖畫,而是一幅物中有人、人中有物的物我一體的奇妙畫圖。<br></b><b> 不少賞析的文章認為,《鹿柴》是以動寫靜,意在展現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表現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br></b><b> 筆者則另有所悟: <br></b><b> 第一 ,從詩句本身來看,前兩句主要寫的是動,但,前兩句中的“空山”,卻又是在寫靜呀;后兩句主要寫的是靜,但,后兩句中的“返景”和“入”,不是也在寫動嗎?而且,夕陽也在不聲不響地移動著。所以,我們不能主觀斷定是“以動寫靜”,從而也就不能說,這首詩旨在表現詩人“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 <br></b><b> 根據詩句本身所寫,結合詩人當時所過的“亦官亦隱”的生活,如果從藝術手法方面講,筆者倒覺得這首詩是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如果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方面說,則正好反映了王維當時那種十分復雜的矛盾心理:他既想做官,享受富貴,又想隱居山林,過遠離名利的恬靜優雅的生活;而結果是哪一種也不好說是實現了,還是沒有實現。 <br></b><b> 其實,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發卻是:現實與理想是相依為命的,二者須臾不可離也。關鍵在于你是否善于選擇,能否取舍有度! <br></b><b> 第二,王維是信佛的,所以,他的詩多是蘊含禪意的。這首詩就發人深思,對讀者多有啟迪。特別可以引發我們對事物的明滅、隱現與有無的感悟和思考。 <br></b><b> 比如,“空山”與“響”之間,可以使我們想到宇宙的靜謐與聲響,想到社會的喧鬧與沉寂;“景”與“青苔”之間,可以使我們想到自然界物與物的離合,想到人與人相逢時的喜悅與分別時的無奈,等等。 <br></b><b> 而這一切,并非詩人所強求,而完全取決于不同讀者對自然、對社會與對自己的不同理解與感受。 <br></b><b> 第三,王維不僅是詩人,也不僅是畫家,也不僅如蘇東坡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還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所以,這首詩用時髦的詞語來說,它具有“三維效果”,啟發讀者“多角度思維”,等等。 <br></b><b> 比如,從“空山”與“響”,我們可以思考,那個“人”為什么看不見?從“返景”與“青苔”的會合,我們可以想象“深林”的默默奉獻:若不是它的遮掩,夕陽與青苔哪會有如此浪漫的邂逅? <br></b><b> 當然,我們還可以解析一下詩中“復”字的深刻內涵。寫夕陽的光輝照到青苔之上,就寫“返景入深林,照在青苔上”,不就行嗎?為什么用一個“復”字呢?這正體現了王維詩作的不同凡響之處。有人說,“復”字說明,頭一天已經照過,今天還來照,表示對山林的愛戀。這樣講也有道理,但詩人用“復”字,是否也告訴讀者:這個太陽清晨就從東方射來它的光輝,擁抱過林中的青苔;但它還不滿足,到了傍晚時分,硬是又來重溫這種幽會的美好! <br></b><b> 于是,聰明的讀者恐怕會想到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位一體吧?會想到宇宙中與我們人的心靈中所固有的忽明忽滅、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奧秘吧?……<br></b><b> 以上幾點,就是筆者讀了《鹿柴》這首詩的一些奇思怪想。</b><h1></h1><h1></h1><h1></h1><h1></h1><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阳市|
通山县|
成安县|
衡南县|
台北市|
吕梁市|
余江县|
莱芜市|
凭祥市|
漯河市|
通辽市|
合水县|
唐河县|
株洲市|
枣庄市|
河西区|
淳化县|
齐河县|
新竹市|
江西省|
深州市|
盈江县|
塔河县|
大城县|
奉化市|
东莞市|
徐汇区|
井冈山市|
赞皇县|
合水县|
长子县|
凌云县|
屏东县|
沅江市|
通道|
铜陵市|
曲沃县|
乌拉特后旗|
元阳县|
莱阳市|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