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尼泊爾(下)虔誠與淳樸1

老兮頭 9074603

<h3> 尼泊爾是個宗教傳統深厚,民眾宗教信仰虔誠,民風淳樸的國家。全國86%的民眾皈依印度教,7.8%信奉佛教,3.8%為伊斯蘭教徒。1962年憲法規定尼泊爾是“印度教王國”,“其君主崇信雅利安文化和印度教”。由于聯邦憲法至今難產,所以在法理上印度教仍具準國教地位。尼泊爾有遠古流傳下來的萬物有靈的密宗崇拜傳統,以及釋迦牟尼出生地的影響,印度教與佛教的融合比印度更深,兩教信徒視印度教、佛教主神相互化身,印度教神廟或佛寺也會出現在對方的寺、廟建筑群里,既凸顯尼泊爾民眾對“異教”的理解、尊重與寬容,也表明他們難得的對眾神皈依的虔誠。<br> 尼泊爾小小的加德滿都谷地,聚集了7處“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印度教昌古納拉揚神廟在2015年的8.1級大地震中被毀),舉世鮮見。我們走馬觀花看了5處。<br> 一、斯瓦揚布納特寺與博達哈大佛塔<br>尼泊爾雖長期奉印度教為國教,但加德滿都谷地至今在還留下了許多佛寺或佛教神跡,這些歷史遺存告訴現在,尼泊爾佛教曾經的輝煌。在印度教傳入尼泊爾以前,因釋迦牟尼宗教思想的傳播,尼泊爾流行的是大乘派(亦稱密宗派,與傳入西藏的佛教同宗)佛教,核心教義是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菩薩的光輝榜樣,最終達到“涅槃”境界。即使后來印度教盛行,佛教仍以融合方式堅守。<br> 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斯瓦揚布納特寺,亦稱“猴廟”,是亞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跡。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親臨此地,擇優錄取了 1500名弟子。現在每逢佛祖誕辰,寺內都要舉行盛大的大法會,來自尼泊爾各地和印度、不丹,中國的西藏、臺灣等地的佛教徒在此匯聚歡慶,瞻仰法力無邊的“五方如來”。<br><br><br></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相傳佛祖親臨此地收了1500弟子-與西藏佛寺相像的僧人住所</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相傳佛祖親臨此地收了1500弟子-水池中的佛像</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下的佛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下坐著休息、穿著節日盛裝的佛教女信徒</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下的佛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下的佛塔-塔上的佛像</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下的佛塔</h3> <h3> 走近斯瓦揚布納特寺,我對僧人起居的外院造型、裝飾、色彩,院內大佛塔形態以及從塔頂密集“放射”出的道道色彩飛揚的經幡等景物感覺十分眼熟——那正是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的場景。細想想這也自然:斯瓦揚布納特寺的佛祖神跡,原本就是藏傳佛教之流的源頭,宗教基因相同。<br> 斯瓦揚布山頂的主佛塔高達四五十米;白色塔基;塔身金黃,是四面體,每面都畫有佛祖眉毛微皺的巨大慧眼。我這不信神不怕鬼的小老兒,頓時被那慧眼盯得心里有點發毛。佛祖雙眼間的鼻子打著旋渦下垂,是尼泊爾數字“1”的寫法,內含“止惡行善,離苦得樂”的哲理,小老兒基本擁護,雖然做得不好,可也不算太壞。同時聯想佛祖仁慈,便留底氣。再往上是個圓錐體造型,摞著13層金色圓盤,表示菩薩模范行為準則的13行因果位序,榜樣的力量。頂端有尊貴的華蓋與寶頂即“塔剎”,在強烈的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金光。塔剎上面突出一個青銅金剛杵,金光熠熠,象征密宗的權力。這座“柴特亞”式佛塔,被佛教界譽為尼泊爾佛教金塔建筑的典范。<br> 在主佛塔四周,寺廟建筑、設施密集。主佛塔周圍是一圈青銅轉經桶;外圍赫然聳立著兩座金色的印度教神廟,即阿難陀普爾神廟和普拉塔普爾神廟,印度教神廟前與佛寺前一樣也有香火燭光;西側是一座粉白色的四角塔,從第三層開始向上收縮,共有七層神龕,使我想起“七級浮屠”(在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寶塔,在圣地卻如此之?。?;西南側建有一座紅色經院;西北角立著一尊紅底黑色佛像,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陀立體照片之一。在這些宗教設施之間,穿插著更多黑色或白色的小塔,主佛塔斜坡上有座文殊菩薩廟,北面外圍是一個密集的小塔林。<br> 由于建筑與設施密集,空間逼仄,人頭攢動,十分擁擠。穿著時髦些的多是游客,當地人與印度人差不多,也是胖多瘦少,且胖瘦與年齡明顯呈正相關關系。女性到此喜歡穿紅色外衣:或飄逸的民族服裝,或女式西裝,或短大衣之類,洋溢著節日的喜氣;很多男人著裝看著有點臟兮兮,衣物陳舊,比較隨便。據我觀察,燒香拜佛的主力是當地女人和少數藏裝女人,她們比男人更虔誠。這種宗教忠誠度的性別差異,在我國佛教群體中似乎并不存在。 <br><br></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這時天上突然現出了佛光般的神奇云絮</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下被地震毀壞的寺院-臺灣佛教界人士的宗教儀式</h3> <h3> 上山的轉角處有一幢震后受損的經院,開裂的磚墻大部已被封閉,裸露部分前頭立著一座黑色金屬小佛塔,靠墻還有更小的神與神獸雕像。這點神跡在這座舉世聞名的佛寺里看上去是那樣微不足道。然而,一個來自臺灣的佛教團體,包括剃度過的僧、尼與未曾剃度的居士或信徒,卻都恭恭敬敬地齊聚小塔、小雕像前,正嚴肅地齊聲誦讀,也像宣誓。那種莊重、認真、規范的宗教儀式感,吸引了很多游客駐足。我想,他們遠道而來專選此處與佛對話,一定知道那小塔、神像的來歷與價值。</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的主佛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主佛塔旁邊的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主佛塔旁邊的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主佛塔旁邊的轉經筒</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主佛塔旁邊的七級浮屠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主佛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遠眺加德滿都城</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主佛塔邊的轉經筒</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腰的小塔林</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世界最古老的佛寺-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斯瓦揚布山上據說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像</h3> <h3> 加德滿都另一處佛教圣地是1200多年前建造的博達哈大佛塔,是全球最大的圓佛塔,實際也是佛寺,佛教排場一應俱全,都在佛塔里頭。大佛塔比斯瓦揚布納特寺的主塔矮,高38米,但周長達100米,體量遠大于后者,世界翹楚,當之無愧。從造型看,兩塔相似,都是白色的復缽狀半圓形塔基,上立一個金色四面體,四面皆有佛祖慧眼閱盡天下。上面一段都是金色椎體,再往上便是形態相似、金光熠熠的塔頂。兩塔的顯著區別在于那段金色椎體:博達哈大佛塔為方椎體,而斯瓦揚布納特寺主塔是圓錐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實際上這是一座規模很大的佛寺-進寺入口</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周圍的環形廣場(步道)</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周圍的環形廣場(步道)</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周圍的環形廣場(步道)-左側樓房大多是8.1級強烈地震后新建</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周圍的環形廣場(步道)-僧眾</h3> <h3> 環繞巨塔,是一條環形的青石磚步道,環道外是一幢幢大多為三層的樓房,這圈房舍大多飾赭紅色,也有黃色在跳躍,其中很多是新建筑,應是震后重建。<br> 由于大佛塔外貌我曾似相識,喜新厭舊,便盯住了環形步道上的人流。人流主要成分是游客、信徒、僧人,僧人多為紅袍居士,也有紅袍剃度和尚。人群中穿著藏服的男女或許來自西藏,或是已扎根當地的藏人。當地居民穿著五花八門,像中國落后地區的村民,他們坐在房前、店旁、塔下、道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有一對尼泊爾中老年夫婦扎眼:老頭戴著比亨德拉二世當年經常訪問中國時戴的那種圓壇式平頂帽,敞著肥大的西裝,里頭穿襯衣和毛衣;身邊的女人穿著也講究些,還有點色彩,但挎著的皮包已經龜裂。我想,這大概就是尼泊爾較體面的人士。<br><br></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經院</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佛寺大鐘</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經院巨大的轉經筒</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經院-佛教裝飾畫</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經院</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從佛塔邊的經院俯瞰</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經院-佛教裝飾畫</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佛寺</h3> <h3> <br><br></h3> <h3> 步道朝南方向有座經院類的建筑,寬大的陽臺上趴著一群身著紫紅僧衣的青年,見我的鏡頭對準了他們,小伙子們先是浮出生澀的笑容,然后一哄而散。<br> 最虔誠的還是幾個正圍著大佛塔行“五體投地”跪拜大禮的當地信徒,她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婦(在西藏,成群結隊這般行禮的主要是穿著破舊的年輕小伙或中年男人)。我想這可能與尼泊爾的佛教群體很小有關,男人或許要忙于生計。<br> </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佛塔邊的滿地鴿子</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高28米、周長100米-四面都有表示佛法無邊的佛眼-佛塔邊的經院</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佛塔邊的新建(重建)樓房</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佛塔邊的新建(重建)樓房</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佛塔邊的新建(重建)樓房</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佛塔邊又一座佛寺</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佛塔廣場一對與眾不同的當地老年居民</h3> <h3> 在步道上我碰到了相向而行的領隊小L,他說每次到此,都要按當地習俗,圍著佛塔轉三圈。我與老溫沒有達標,轉了兩圈就歇息,拍照。小L要過我的“單反”:“拍照還得這樣的家伙。我來試試。”他提著我那工具鉆進佛塔,大約半個小時后回來。我打開回放,是一些老婦人形象,放大后可以剪裁成特寫?;貋砗笪壹舫?張照片,她們老化的面皮像刻著深淺不一條紋的拋光石頭,那滿臉平和與苦相,正是我記憶中鄉下祖母與外婆的形象。</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廣場上的尼泊爾老婦信徒(領隊小L的作品)</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廣場上的尼泊爾老婦信徒(領隊小L的作品)</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廣場上的尼泊爾老婦信徒(領隊小L的作品)</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廣場上的尼泊爾老婦信徒(領隊小L的作品)</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具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廣場上的尼泊爾女警察 <br><br></h3> <h3> 據說在佛教中,無論是剃度的僧尼、寺中居士,還是寺外信徒,這種外在形式并不表明道行高低。而道行的高標,全在心的“出離”——回歸佛祖本體真性即神性。我以為,神性實際上就是人性之根。借用蒙田關于人都應親近哲學的話語來詮釋,神性便是對人性的“哲學剖析,從中可以發現人類本性最深奧的部分?!蔽以绫淮蛟斐蔁o神論者,已不能皈依任何宗教。但在世界行走,看到過太多的宗教殿堂與儀式,便開始嘗試理解他們對人性切入的深度,更正原先對“迷信”的誤讀,從此心懷對各教神職人員與信徒的敬意。<br> 這自然也包括尼泊爾主流印度教的信眾與各級神職人員。<br> 二、印度教帕蘇帕提納神廟與廟前火葬禮儀<br> 帕蘇帕提納神廟是一座1500多年前始建的濕婆神廟,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印度教圣地之一。神廟占地260公頃,主體是一座對稱、有四邊雙重斜坡大屋頂的尼泊爾特式塔廟。主體建筑金色屋頂、銀色房間,并裝飾精美的木雕,周圍還建有很多小神廟。整個神廟系統典雅華麗,坐落在流入恒河的巴格馬蒂河邊,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心中向往的火化場所,連一些有地位的印度人死后,也會“遠道趕來”,在此“魂靈解脫”,去尋找新的生命體,再次誕生。<br> 由于非印度教徒不準進入神廟內,我們購票走入神廟區域,只能站在巴格馬蒂河南岸隔橋(河)觀看、拍照。<br><br></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5世紀的印度教帕蘇帕提納神廟-印度教徒心中世界最神圣的圣地之一-不起眼的大門</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5世紀的印度教帕蘇帕提納神廟-印度教徒心中世界最神圣的圣地之一</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5世紀的印度教帕蘇帕提納神廟-印度教徒心中世界最神圣的圣地之一</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5世紀的印度教帕蘇帕提納神廟-印度教徒心中世界最神圣的圣地之一</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公元5世紀的印度教帕蘇帕提納神廟-印度教徒心中世界最神圣的圣地之一</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h3> <h3> 巴格馬蒂河北岸便是帕蘇帕提納神廟建筑群的南部邊緣,建筑群外有道圍墻,墻下是條石道,石道靠河岸騎著一排火葬臺,東側上游方向最靠近神廟的兩個臺位歸皇室或貴族專享,其下游火葬臺全是平民(無論貧富的)待遇。南岸及河灘上,有很多虔誠的尼泊爾家庭圍坐,在對岸火葬或禮儀彌漫過來的煙火中,一邊吃著各種食物(這種進食方式我極難接受),一邊觀摩對岸的葬儀,緬懷自家已往過逝、而今不知魂、身均系何方的親人。<br> 印度教的火葬禮儀對外開放,可任意拍照。<br> 我通過近170mm的較長距變焦,拍攝了一個社會地位較高或富裕死者的火葬禮儀全過程。與不遠處一副擔架上那無人理會的孤獨遺體相比,這個闊佬(或官員)的遺體旁香燭煙霧裊裊,周圍是一大群看似肅穆卻毫不悲傷的男女老少,有個少年還興奮得前后蹦跳,場面人氣旺盛。現場最忙的應是死者長子,約50多歲,負責主持葬儀和指揮每一道程序。葬儀先后兩次安排親友與死者告別。第一次告別在神廟正前方:先掀開擔架上層層裹尸白布,敞開死者的臉與雙腳;一位老婦(夫人?)哭著親吻死者雙腳;此時有人往遺體上撒香料,老婦往遺體撒花瓣;眾親友便圍著死者瞻仰遺容;禮畢,再重新將死者用白布包裹起來,覆蓋一層黃色綢緞樣織物;然后用條條橘黃色綢帶、鮮花帶搭上遺體,再撒上花瓣;遺體抬上青竹擔架;將遺體抬往已架好基礎柴堆(均是1米多長、直徑約10多公分粗的木段)的平民葬臺。第二次告別:抽出青竹擔架扔下河畔;重新揭開面部和雙腳;逐步撤去橘黃綢帶和鮮花帶;揭掉外層黃色閃光織物,只剩白色裹尸布;長子往遺體四面續架數根圓木柴;老婦第二次上前哭著親吻死者雙腳;有人繼續往遺體上面架木柴,直至遺體被木柴大致罩住;眾親友第二次圍著遺體和柴堆緩慢轉圈,與死者作最后訣別。告別完畢,柴堆被潑上助燃的油料,最終點火。露著臉和雙腳死者在柴堆中焚燒,由此脫卸僵硬沉重的肉身,讓靈魂在烈火中升天、輪回、永生。<br> 我拍攝了死者放大的清晰面容,高鷹鉤鼻,眼窩深陷,像德國雅利安人面相。整個葬儀過程遠不像“百度”詞條講得那樣簡單,繁復的程序我足足拍了近1個小時,也只拍到抬往葬臺,架好柴堆,最后告別、將要點火的程序(因要趕往機場,只能遺憾離開,沒看到點火)。好在我事先已拍過邊上兩個火葬臺的點火燃燒的照片,只是缺了將骨灰、柴灰推入河中,朝下游主流恒河方向漂去的照片。<br> <br><br></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一位闊佬或官員的葬禮(從近百張全過程照片選幾張能避免引發心理別扭的貼上)</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一位闊佬或官員的葬禮(從近百張全過程照片選幾張能避免引發心理別扭的貼上)</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一位闊佬或官員的葬禮(從近百張全過程照片選幾張能避免引發心理別扭的貼上)</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一位闊佬或官員的葬禮(從近百張全過程照片選幾張能避免引發心理別扭的貼上)</h3> <h3>尼泊爾-加德滿都-南亞印度教教徒深為尊重的濕婆神神廟-帕蘇帕提納神廟-廟前巴格馬提河是“神河”恒河的上游支流-是印度教徒火葬與祭奠重地-一位闊佬或官員的葬禮(從近百張全過程照片選幾張能避免引發心理別扭的貼上)</h3> <h3> 實際上,這種古老葬俗,已是尼泊爾的一種宗教“文化遺跡”,政府早就大力倡導及通過減免費用的優惠,推行像我國一樣的集中火葬。據尼籍導游小康介紹,現在,虔誠的尼泊爾民眾死后,以現代火葬方式“解脫靈魂”的已占大多數。堅持傳統方式的,只是一些富人家庭。當然,也有少數窮人一心向往傳統火葬,甘愿一輩子受苦受累,在貧困中掙扎,積攢專門費用,為一場死后傳統的幸?;鹪岫鴬^斗終生。<br> 這種虔誠已近愚昧。<br></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走過古城工藝品售賣攤位</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古城一處神跡</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在3年前的大地震中受損的危房</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在3年前的大地震中受損的危房與重建的新房</h3> <h3> 三、巴德崗杜巴廣場與加德滿都杜巴廣場<br>兩座古城的杜巴(王宮)廣場上印度教神廟建筑如林,令我深感驚詫、驚艷,也對無情的大地震對尼泊爾古建筑文物造成的嚴重破壞,頗感疼惜。<br> 那天上午,我們來到古城巴德崗市的杜巴廣場。小康讓我們先進了市政廳,本意只是為大家提供個“方便”機遇。我卻在此看到了這個不肯摘去“最貧窮”帽子的落后小國擺在面前的一個政治生活場景:紅磚大樓門前,排著一小隊穿著整潔、鮮艷的民族服裝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個個精神飽滿,有說有笑。小康說這是在進行普選前的選民登記。已經輪到辦公桌前履行手續的女人,個個神情莊重,認真地填寫表格(或由工作人員代填)??此齻兇笫执竽_的樣子和手上臉上粗糲的皮膚,應當都是底層勞動婦女。在大樓外右側山墻邊,還安排了露天會場,大概是有過簡單的動員與說明之類的活動,多數椅子已經空了,還剩幾十個婦女在那里坐著等待工作人員招呼,然后分批去樓門口排隊。一切秩序井然。<br><br></h3> <h3>尼泊爾-1197年由安南達·德夫國王大力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就形城的巴德崗古鎮-巴德崗市政廳<br></h3> <h3>尼泊爾-1197年由安南達·德夫國王大力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就形城的巴德崗古鎮-巴德崗市政廳-排隊等候選民登記的婦女</h3> <h3>尼泊爾-1197年由安南達·德夫國王大力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就形城的巴德崗古鎮-巴德崗市政廳-選民登記</h3> <h3>尼泊爾-1197年由安南達·德夫國王大力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就形城的巴德崗古鎮-巴德崗市政廳-院內露天會場等候登記的婦女</h3> <h3>尼泊爾-1197年由安南達·德夫國王大力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就形城的巴德崗古鎮-巴德崗市政廳</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正在維修的王宮院落</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宗教建筑</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宗教建筑</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經營性民房</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1197年國王安南達·德夫興建、公元185年至750年形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著名的“55扇窗”宮-像巨型工藝品</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開放的大門</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著名的“55扇窗”宮-像巨型工藝品</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開放的大門</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內的國王沐浴池</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內的國王沐浴池</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著名的“55扇窗”宮-像巨型工藝品</h3> <h3> 走進杜巴廣場,左側就是巴德崗小王國的王宮。王宮樓群的房舍都只有兩三層高,建筑風格都含藏族氣息(不知是尼泊爾影響了西藏,還是西藏影響了尼泊爾),宮樓的建筑質量相當不錯,門窗雕飾精細、古雅、美觀,尤其是王宮宮門右側那幢著名的“55窗宮”,55扇黑漆檀香木木雕窗戶,使整座宮樓精美得像一件巨型工藝品。王宮建筑群在8.1級強烈地震后幾乎都傷筋動骨。為保證游客安全,很多宮樓的墻體都支撐著木柱,唯獨那件“巨型工藝品”仍傲然獨立。<br> 遺憾的是國王的起居室、寢宮、后宮等院落正在維修,開門拉繩謝客,不準拍照。我只得擠在門口的人群中往里探頭探腦。供任意參觀的只剩國王的露天浴池。雖然那下沉式石砌設施建造也頗具匠心,然而若將這820年前尊貴的國王獨享的“新”浴池,與英國巴斯古城約2500多年前古羅馬時期的大眾“舊”浴場相比,我只能將此浴池評為“簡陋”等級。<br><br></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王宮建筑與地震中坍塌的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王宮建筑與地震中坍塌的印度教神廟石砌的法希得噶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地震中坍塌的印度教神廟石砌的法希得噶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王宮建筑-王宮建筑與地震中坍塌的印度教神廟石砌的法希得噶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商業街</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商業街</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新建的民房</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印度教尼亞塔波拉神廟<br></h3> <h3> 王宮外,巴德崗杜巴廣場上到處都是神廟、神殿、雕像、佛塔。據說,由于這些廟、殿、塔、像等間距較大,在加德滿都三個杜巴廣場中最顯寬敞。廣場的標志性建筑是尼泊爾風格的印度教神廟——高達30米的尼亞塔波拉廟。這是一座塔式建筑,坐擁5層紅磚臺基,高高在上。登上那高高的坡度很陡的階梯,就可俯瞰整個廣場。<br> 令人惋惜的是,大地震已將廣場上著名的維特薩拉杜加神廟徹底摧毀;濕婆神廟頂部坍塌,現在香火仍在堅守;唯一的具印度特色的石砌法希得噶神廟,只剩了個殘缺的底座,一些工人在它周圍正慢吞吞地干著活,艱難的修復工程剛剛開始。<br> 杜巴廣場上的宗教建筑,多數是印度教神廟,也有幾座佛寺、佛塔立在其中,證明在尼泊爾印度教與佛教的相容相融。尼泊爾的印度教神廟與印度的印度教神廟用拋光的白色大理石、紅色花崗巖建造的殿堂形態完全不同,突出特征是與我唐代建筑相像的四角斜坡大屋頂(也很像日本東京淺草寺的佛塔),多為2層至9層、體積朝上收縮的石基或磚基木塔。我同樣不明白,這種建筑風格究竟是中國特色還是尼泊爾特色?雖然古代中國就已是大國,可多數國內學者認為佛教起源于尼泊爾(其實只有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在現尼泊爾境內,而佛陀悟道地菩提伽耶、首次傳法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等三處圣地都在現印度境內),因而受尼泊爾印-佛教相融的文化影響應當很大,不知其中是否包括建筑藝術。<br><br></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商業街</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印度教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印度教濕婆神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印度教尼亞塔波拉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印度教尼亞塔波拉神廟與神廟建筑群</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印度教濕婆神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印度教濕婆神神廟</h3> <h3>尼泊爾-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即“虔誠者之城)古城-巴德崗杜巴(“杜巴”即皇宮)廣場-標志性建筑-居民區內的佛塔</h3> <h3>下轉《尼泊爾(下):虔誠與淳樸2》</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厦门市| 济南市| 灵宝市| 莱芜市| 宜昌市| 南乐县| 怀柔区| 车致| 随州市| 博罗县| 新绛县| 揭阳市| 昔阳县| 无棣县| 深水埗区| 边坝县| 漠河县| 富蕴县| 峨山| 长治市| 黄龙县| 梁平县| 保靖县| 延庆县| 乐亭县| 来安县| 德昌县| 黄陵县| 新竹市| 陕西省| 久治县| 文化| 宜阳县| 开封县| 明溪县| 衢州市| 通山县| 寻乌县| 万年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