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曾經,我不知道甘南在哪里,以為就是甘肅南部</h3><h3>只到有一天,見到一副彩虹般的曬大佛的照片,看到提起甘南藏區,看到石頭城那層層疊疊依山而建的多彩房子,于是引起興趣,于是知道這個布滿奇駿美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于是得以親自體驗這個人文景觀獨特的藏民居住區,于是親身感受震撼人心的甘南藏族毛蘭姆大法會的佛教盛事和亮寶節的華貴絢麗。</h3><h3><br /></h3><h3> 二月寒春,跟隨游俠客攝影團進行甘南七日行。行程第一站:甘南迭部縣的旺藏寺院。旺藏寺院前臨河后環山,是一處幽靜靈處,游人不多,寧靜祥和。</h3> <h3>雖是地處偏遠,經堂依然巍峨壯麗,殿頂四周都有鞭麻扎砌而成的棕紅色矮墻,襯著明黃奪目的高墻,極具莊嚴肅穆的宗教色彩。</h3> <h3>去時正值寺院僧人們在誦經跳金剛法舞,動作緩慢而剛勁有力,雖是看不懂,想是有種情景述說?</h3> <h3>童僧們或被成人僧人領著一起舞,或自己舞做一團,到底是孩子,把摟抱推攘作為游戲的一種,全然沒有僧人的肅穆嚴謹,倒是嬉笑一番,盡顯頑童本色</h3> <h3>后院打掃清潔的小喇嘛看見外人進來,又興奮又羞澀</h3> <h3>跟一個喇嘛聊天,他是8歲被送到這里學經,這個寺院現有80多個喇嘛,問他學多久,他說一輩子,問他光著膀子冷不冷,他說習慣了,守住廚房門口,指指門上掛的看不懂的符,不讓女人進入。</h3> <h3>歸家的喇嘛,我們俗人看著他們落寞,但怎能理解他們內心的祥和?</h3> <h3>隨處可見的轉經回廊,僧俗都祈福一切愿望在旋轉的嘛呢聲中實現,一切罪孽和疾病都在嘛呢聲中消失</h3> <h3>轉經轉累了的阿婆一臉平和,無怨無悔,萬事皆空</h3> <h3>夕陽余暉下的寺院金碧輝煌</h3> <h3>下一站:電尕寺。電尕寺相比起旺藏寺,不過是個小巧的寺廟,建在山頂,依然的金頂輝煌,依然的白塔矗立,依然的轉經回廊</h3> <h3>山邊坐幾個婦人,看我們一群扛著長槍短炮的偽攝影師駕到,好奇地回頭觀望,竊竊私語。我過去跟她們搭訕,我的攝影同伴們叫她們一起回頭看,她們哧哧笑起來,要我和她們一起坐在泥土上一起回頭,我也笑著坐在她們身邊,隨后拍了這個自拍,隨后她們拍拍身上的泥土,倒退著從山路上全身拜佛而去,隨后我就莫名地淚流滿面</h3> <h3>進去寺廟,似是在做一場法事,超度亡靈,吹拉彈唱又吟誦一番,婦人不得入內,幾個阿婆悲悲戚戚地坐在門口捻動佛珠,口中念念有詞</h3> <h3>夜宿扎尕那</h3><h3><br /></h3><h3>摘自Wiki:</h3><h3>1925年夏天,曾經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表有關照片和文章,為希爾頓創作《消失的地平線》勾畫香格里拉勝鏡提供了難得的素材的偉大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迭部採集植物,他寫道:「靠山邊棲息著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莊,房子挨著房子,還有小麥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這些的後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巖山,鬱鬱蔥蔥的雲杉和冷杉布滿峽谷和坡地。」</h3><h3><br /></h3><h3>作為第一個到甘南境內進行探險,第一個在迭部境內採集動植物標本、繪製地圖的西方人,扎尕那無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記中這樣記錄了他心中的天堂 「我平生未見如此綺麗的景色。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裡。迭部這塊地方讓我震驚,廣闊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學博物館,絕對是一塊處女地。它將會成為熱愛大自然的人們和所有觀光者的勝地</h3> <h3>這個萬仞絕壁環繞的藏族小村莊,古樸原始,這是座由石頭城墻隔絕的一處秘境</h3> <h3>山間條件艱苦及天氣嚴寒,山中水管凍住,沒有自來水,我們住的民居的阿婆背著個水桶去山間打水,50斤的一大桶水啊,我兩只手都提不起,一路跟著她,我想幫手她說不用,看得我淚眼婆娑,恨我們這趟來給她帶來這樣的負擔。</h3> <h3>扎尕那山民們過著極原生態的生活,我們這些外來入侵者的到來也讓他們不喜不悲,宗教的熏陶也許已讓他們置身外之物和事于無視,唯一永留心中的就是對佛法的歸依</h3> <h3>郎木寺,并不是一個寺院的名字,而是位處甘南和四川的一個小鎮,一條小溪將鎮子一分兩隔,隔河相望兩個寺院:一座是四川的達倉郎木格爾底寺,另一座是甘肅的賽赤寺。</h3><h3><br /></h3><h3>進入四川的郎木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里成群結隊的小喇嘛們,小至5,6歲,大也不過10來歲的青少年,干著各種活,或挑水,或在河邊洗衣,許是被我們這些外來人煩著了,見到我們相機對住他們,會立馬把袈裟蓋頭,躲閃而過。</h3> <h3>也許是要為第二天的曬佛大會準備,所有喇嘛們都被聚集到大殿,這幫孩子們也不例外,雖是披著一身袈裟,脫不了內里的孩子稚氣,聚在一起,少不了的嘻嘻哈哈,調笑打鬧,看到遠處無人飛機在頭頂的轟鳴聲,一個個不由得露出好奇驚詫的表情。</h3> <h3>集會散了,一窩蜂地跑出殿堂,和我們一幫小學生們放學了雀躍沖出課堂又有什么區別?也許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送去佛堂,剃度為僧,和我們漢人的期待孩子好好讀書,進入高校如出一轍,都是追尋夢想的實現,獲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h3> <h3>黃昏的炊煙使人們加快了回家的步伐</h3> <h3>凌晨,這片被神靈眷顧保佑的土地升起渺渺煙霧,今天將迎來一個神圣的大典:曬大佛。</h3> <h3>正月十三是藏傳佛教的曬佛日,也稱瞻佛日,是正月祈愿大法會的高潮。早晨8時許,寺院里法螺鳴響,鑼鼓喧天,喇嘛們都高帽圣衣結對從殿堂里排出,幾十個僧人抬著大佛徐徐走出,萬千懷著虔誠敬仰之心的信徒們盛裝打扮,從遠近不同的村落來到郎木寺,跟隨著一路走到曬佛臺前。</h3> <h3>大佛被抬到曬佛臺的頂部,光滑整潔的曬佛臺閃著亮光。眾僧們從頂部徐徐走下,放開蓋住大佛的彩綾,走到底部,彩綾全部打開,如同一道絢麗的彩虹。</h3> <h3>一群僧人在檐墻頂部緊拽幅邊,彩綾被從頂部慢慢拉起,絢爛奪目光彩照人的大佛像慢慢呈現在眾人眼前,一時間滿場靜穆,大家都被這佛的光彩鎮住</h3> <h3>彩虹呈現:曬大佛(一)</h3> <h3>瞻仰大佛- 曬大佛(二)</h3> <h3>佛像旁坐的眾僧們都默念經文,眾信徒們一一排好隊,到佛像前跪拜獻哈達,法師們跳起法舞,求助佛的力量驅鬼避邪</h3> <h3>正月十四,我們趕赴甘南另一個寺院-西倉寺,觀摩正月祈愿大法會的又一場盛事:法舞和亮寶節。</h3><h3><br /></h3><h3>正午時分,法師們和僧侶們結對走出廟堂,信眾們在路旁迎接供奉。</h3> <h3>一眾護法金剛怒目維持秩序,寺院里古樸而厚重的鼓鈸響起,給現場增加更多的宗教的神秘和原始</h3> <h3>這天也是甘南藏民的亮寶節,大家都穿金戴銀,穿戴上一年才展示一次的美麗服飾和家傳寶物,多數是數代相處的珊瑚瑪瑙,綠松石,蜜蠟等做成的項珠手串耳環等,爭妍斗艷,展現出藏民們美麗迷人的風情</h3> <h3>小人兒們一個個也都不遜色</h3> <h3>圣水的恩澤洗亮眼睛,洗滌心靈</h3> <h3>也有些超脫塵世,不愿在人群中爭紅斗綠,遠遠地在遠處山頭觀看法舞,讓自己的心靈與佛法在看不見的地方融合一體</h3> <h3>拉卜楞寺的清晨。</h3><h3><br /></h3><h3>素有"小西藏"之稱的甘南拉卜楞,歷來被游方志士和文人墨客追尋的"香巴拉",從古至今從未減弱它的神奇魅力和絢麗多彩。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教六大寺院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六大佛學院近2000僧人,48座殿堂及500多所僧舍星羅棋布,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金碧輝煌,氣勢磅礴。</h3> <h3>我們到的那天,正月十五,趕上有800僧人出席的大法會,莊嚴肅穆</h3> <h3>拉卜楞寺有世上最長的轉經長廊。</h3><h3><br /></h3><h3>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h3><h3><br /></h3><h3>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h3> <h3>流光溢彩的貢唐寶塔,一經朝拜瞻仰,即能征得解脫。</h3><h3><br /></h3><h3>同天有酥油花節,可惜時間關系,我們無緣得以親眼看見。</h3><h3><br /></h3><h3><br /></h3> <h3>一路經過不少藏寨,跟不少藏民自拍,我知道也許這輩子我跟他們不再有交集,只想記錄下他們那淳樸的笑容,那純凈的眼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含山县|
潢川县|
和平县|
富裕县|
洞口县|
元阳县|
临沧市|
南开区|
本溪市|
万荣县|
泽州县|
交口县|
五寨县|
精河县|
沁水县|
台中县|
宁强县|
曲靖市|
青川县|
昌宁县|
东安县|
临漳县|
阿合奇县|
凤山县|
铜陵市|
兴城市|
崇文区|
东城区|
长兴县|
灌云县|
武川县|
藁城市|
昆明市|
佳木斯市|
海林市|
巴南区|
揭西县|
洛川县|
霸州市|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