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石板鋪就的長街,飛檐翹角的古屋,是初見?還是重逢?是夢里?還是穿越了千年時光?</h3> <h3>這就是有名的膠東王都人文小鎮——古峴。青磚青瓦里,閃爍著兩千年的燦爛文明,白墻青石間記錄著不朽的典故,名人和傳奇。</h3> <h3>透過青瓦,穿過千年曙光,仿佛看到這里勤勞的祖先依水而居,日出而作,用智慧純樸創造了燦爛的文明。</h3> <h3>每一條石板都訴說著或深或淺的動人故事,每一個深深淺淺的石縫間都續寫著不朽的傳奇。</h3> <h3>這些腳印磨亮的石板路上,泛著歷史的光芒,閃耀著年輪的影子。不由浮想,若穿越遠古,當年,田單大擺"火牛陣",以智取勝,大敗燕軍,這石板路上,一定是千軍萬馬的廝殺,刀光劍影中飛奔……</h3> <h3>這里名人薈萃,史上著名的即墨大夫、田單、樂毅、費直(易學創始人)、徐萬且(《太初人》創始人),以及后來的抗日志士們,多少歷史的足跡由此輾轉而過……</h3> <h3>回味醇香的老奶奶饅頭鋪,純手工制作,古法蒸制,口感筋道,麥香飄過百年。</h3> <h3>這長長的胡同,是有名的九曲巷,巷子左拐右拐,有九道彎,總長400米。位于古峴二里村,古人在建村時,依據地形地貌,或根據家族大小進行建房建設,自南向北的一條巷道,自然形成有九曲彎。</h3> <h3>巷內道路寬窄不一,寬處可行馬車,窄處僅容一人。</h3> <h3><font color="#010101">歷史悠久的小巷,居住家族眾多。逐漸形成了,茶館,拳館,酒館,私塾,染坊等多種含有豐厚農耕時期文化符號的產業形態。</font></h3> <h3>酒館外貌</h3> <h3>酒館,古代山東爺們所喜愛之地,仿佛溢過“三碗不過崗”的酒香……</h3> <h3>拳館——古代健兒們的習武健身之地</h3><h3>清雍正年間,九曲巷里居住的都是李姓人家,有堂兄弟九人,在古峴街乃至周圍百里出名,兄弟九人個個習武,軟硬功夫相兼。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們扶困救弱,打抱不平,懲惡揚善,在平東鄉名望很高。</h3> <h3>槐故園 據史書記載,此園由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后人所建,為村民納涼飲茶之地</h3> <h3>武財神</h3> <h3>二十四節氣廣場</h3> <h3>徐萬且,《太初歷》創始人之一,首次將二十四節氣寫入歷書。二十四節氣根據陽歷,是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h3><h3>時隔數千年,小學生依然投向崇拜尊崇的目光……</h3> <h3>武財神</h3> <h3>勤廉善德“三槐堂”</h3> <h3>地形復雜,獨具一格。</h3> <h3>一曲一故事,拐拐皆典故</h3> <h3>三原色染坊 原為燕將樂毅聯合五國伐齊時所建的官方染坊。因田單的"火牛陣",樂毅敗走后,成為民用。西漢劉寄任膠東王后,染房得到發展,為王侯將相服務。斗轉星移,朝代更替,染坊卻從未終止。染坊主人不斷更換,抗日戰爭時期染坊更名為三原色染坊,為八路軍染軍布,后被日本鬼子發現并摧毀。今在原址重修以紀念坎坷的染坊歷史。</h3> <h3>看染色,憶往昔,走進似水流年的歷史里…… </h3> <h3>一曲一典故,滿巷皆文化</h3> <h3>歷史車輪滾滾輾轉至今,進入新時代,積淀了千年人文精神的古峴人,安居樂業的同時,傳播古峴文化,建設著美麗膠東人文古鎮……</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仪陇县|
西华县|
南城县|
甘德县|
洛宁县|
昌乐县|
漳平市|
余姚市|
如东县|
通化市|
陵水|
大化|
云阳县|
双桥区|
阳朔县|
滨州市|
高安市|
辽中县|
抚宁县|
江油市|
伊川县|
新闻|
融水|
清镇市|
南陵县|
綦江县|
商都县|
兴城市|
辽源市|
仪陇县|
尚志市|
九龙城区|
宝坻区|
东港市|
金昌市|
三门峡市|
沈阳市|
巴东县|
柳林县|
北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