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西班牙之旅(十):再見,馬德里!

多倫多小珂

<h3>第一次知道阿蘭胡埃斯這個名字,還是因為那曲充滿著西班牙式憂傷的阿蘭胡埃斯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幾百年來它的優美旋律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幾乎成了西班牙的第二國歌。我一直困惑,為什么西班牙民族個性奔放,但是他們的音樂,卻散發著無以名狀的傷感?</h3><h3><br></h3><h3>沒有想到,終于有這么一天,我們站在了阿蘭胡埃斯的面前。</h3> <h3>阿蘭胡埃斯(Aranjuez)離開馬德里只有50公里。瀕臨塔霍(Tajo)河畔,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春宮--皇家春天里巡幸郊游時駐蹕的宮殿。</h3><h3><br></h3><h3></h3><h3>阿蘭胡埃斯皇家宮殿由腓力二世國王始建于1561年,在被大火燒毀之后,費爾南多六世國王于18世紀重建。后來腓力五世也將宮廷中心移到阿蘭胡埃斯。之后的卡洛斯三世和四世分別修建了王宮的兩翼和“王子花園”。</h3> <h3>那日早晨,我們離開托萊多,9點半就來到阿蘭胡埃斯宮殿前。王宮10點開門,我們仨也就榮幸地成為了當日的第一批游客。</h3> <h3>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去得早,我們避開了喧囂的人群。</h3> <h3>但是工作人員剛剛上班,精神狀態處于最亢奮的時候,往往LG剛剛摸到相機,就被制止,于是那天在宮內拍攝的照片屈指可數。</h3> <h3>阿蘭胡埃斯王宮建成以來,歷代國王都為她投入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和來自殖民地的大把金幣,可是這座命途多舛的華美宮殿卻屢造焚毀,保留至今的宮殿,是由腓力五世(Felipe V de Borbón) 在1727年動用全國最好的建筑師而建成。</h3> <h3>宮里最驚艷的是瓷器屋,整個房間,包括天花板,墻壁都由精美的瓷器裝飾。</h3> <h3>阿蘭胡埃斯王宮是馬德里王宮的縮減版,但是沒有馬德里的喧鬧。</h3> <h3>皇宮的后花園讓人想起法國的凡爾賽宮。這大概是因為西班牙王室出自波旁王朝的緣故。</h3> <h3>300多公頃的巨大的花園里面,到處是雕塑,噴泉,縱橫的渠水從河里引入,淙淙潺潺地貫穿各個角落,滋潤著扶疏的花木和參天的古樹。主殿四周均有寬大的池塘和精美的小橋,還有一處近百米寬的淺瀑嘩啦啦地流淌,一群水鳥在其中嬉戲覓食,岸邊是茂盛的青青蘆草,充滿了田園野趣。</h3> <h3>西班牙王室一年四季都有宮殿。</h3><h3><br></h3><h3>春宮:阿蘭胡埃斯。</h3><h3>夏宮:拉戈朗哈皇宮La Granja,位于塞哥維亞附近的San Ildefonso。</h3><h3>秋宮:埃斯科里亞爾(El Escorial)在馬德里附近。</h3><h3>冬宮:馬德里王宮。</h3><h3><br></h3><h3>這次西班牙之旅本來是一次可以閱盡春夏秋冬四宮的。當初安排第一天從馬德里下飛機后直奔埃斯科里亞爾,然后拉戈朗哈,再到塞哥維亞。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出發時,加航誤點6小時,到達馬德里以后,等候行李又折騰了將近兩個小時,于是頭一天的夏秋兩宮只能略去,留待將來了。</h3> <h3>離開阿蘭胡埃斯,沿著A42高速繼續行駛,前方---馬德里。</h3><h3><br></h3><h3>馬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市內人口約340萬。建城于9世紀,是在摩爾人邊貿站“馬格立特”舊址上發展起來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將首都從托萊多遷入于此,</h3><h3><br></h3><h3>馬德里不僅是西班牙的政治中心,也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中心。有這么一個說法,如果把西班牙地圖沿著邊境線切割下來,用一根針頂在馬德里的位置,那么整個地圖就可以達到重力平衡。</h3> <h3>按照原定計劃,我們先到酒店check in,然后去還車。還車地點距離酒店不到8公里,</h3> <h3>誰知到了還車點,卻大門緊閉。費了半天勁,才看懂墻上的西語告示:午后2點到4點關門。因為這是懶惰的馬德里人的午休時間。看看手表,時間剛過2點。總不能在原地干等2小時,唯一的可能就是去24小時開放的火車站還車。</h3><h3><br></h3><h3>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馬德里2004年開始城市交通改造,市內高速改為地下。12公里長的M30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交通隧道。這樣改造的好處是大大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但是對于初到此地的司機,卻是莫大的挑戰。因為在地下,無論是GPS還是手機,都接收不到信號。此時能做的就是在時速超過120公里/小時的情況下,通過電子告示牌,快速判斷方向。</h3><h3><br></h3> <h3>半個小時在隧道里的狂奔,對司機的反應能力是一個考驗,好在我們終于來到繁忙的阿托查火車站(Atocha railway station),找到租車公司停車場。</h3><h3><br></h3><h3>從12月15日到12月29日,歷時2個禮拜,行程2000多公里,走過20余座大城小鎮,第三次歐洲自駕之旅,至此告一段落。</h3> <h3>阿托查火車站被評為世界上最漂亮的12座火車站之一,我們無暇進入車站,倒是被車站廣場前的兩座雕塑吸引。</h3><h3><br></h3><h3>這兩座人頭雕像由藝術家Antonio Lopez創作,2008年樹立于此。雕塑以藝術家的一個孫女為模特。</h3><h3><br></h3><h3>睜著眼睛的這座名叫Dia(白天)。</h3> <h3>閉著眼睛的這座叫Noche(夜晚)。</h3> <h3>還車以后,在馬德里,地鐵成了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h3> <h3>10歲的兒子幾年來隨著我們走南闖北,現在已經可以勝任帶路的任務了。</h3> <h3>其實這次該算是我們第三次來馬德里了,只是前二次,都是匆匆而過。再見的第三次,我們預定停留兩天。</h3><h3><br></h3><h3>從安達盧西亞一路回到馬德里,我們才又感覺回到了歐洲。老歐洲那種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那種在柏林,巴黎,倫敦,維也納。。。才有的感覺。</h3> <h3>不過一路走過那么多古城,見過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廣場,馬德里的廣場除了人聲鼎沸,并不能給我留下更深的印象。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更懷戀那些白色小城的恬靜。</h3><h3><br></h3><h3>這是馬德里的馬約爾廣場(Plaza Mayor)。相比之下,我更懷戀薩拉曼卡的馬約爾。</h3> <h3>西歐各個大城市廣場的特有標志:大活人裝扮的雕塑。</h3> <h3>酒杯音樂家。</h3> <h3>位于馬德里太陽門廣場(Puerta del Sol)的零公里(Kilómetro Cero)標志,西班牙全國所有的公路里程碑都從這里開始計算,馬德里市的門牌號也是以這里為起點。</h3> <h3>來馬德里,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看它的兩個博物館。</h3><h3><br></h3><h3>第一個博物館: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西歐第三大王宮(僅次于巴黎凡爾賽宮及維也納的霍夫堡,但是法國和奧地利的王室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里了,而西班牙王室依然還“健在”),共有3418個房間,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油畫、收藏品、兵器、瓷器、鐘表、金銀物品。</h3><h3><br></h3><h3>這兒是西班牙國王的正式駐地。地位相當于倫敦的白金漢宮。但國王和王室平時并不居住在這里,而是住在馬德里郊外較小的薩爾蘇埃拉宮(Palacio de la Zarzuela)。如果有幸看到王宮屋頂的兩面旗幟同時升起,說明國王恰好在。那天我們去的時候,只看到一面旗幟。</h3><h3></h3><h3><br></h3><h3></h3><h3><br></h3> <h3>王宮前的兵器廣場上,等候入場的隊伍排的很長。一個孤獨的賣藝者在拉著小提琴。</h3> <h3>悠揚的琴聲中,我從拉琴者的臉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憂郁。也許是旅程就要結束帶來的感傷,那一刻我被琴聲感動地熱淚盈眶,難以自己。</h3> <h3>進入王宮以后,首先出現的是畫家 Antonio López花了整整20年(1994-2014)才完成的巨作《胡安卡洛斯一家》(Portrait of the family of Juan Carlos I)。</h3><h3><br></h3><h3>在這幅逼真的肖像畫里,從左到右,依次是現任西班牙王后萊迪西亞(Letizia Ortiz Rocasolano),西班牙公主葉蓮娜(Elena María Isabel Dominica de Silos de Borbón y de Grecia),前任國王胡安 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前任王后索菲亞(Sofía de Grecia y Dinamarca),現任國王腓力六世(Felipe VI of Spain)。</h3><h3><br></h3><h3>相比而言,我對前任國王更加熟悉,因為以前在國內的時候,總是從新聞里面聽到“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h3><h3><br></h3><h3>胡安卡洛斯的祖父是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他的父親是胡安親王。卡洛斯一世為家中的嫡長子,1938年生于意大利羅馬,當時西班牙王室因躲避1931年成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而遷居到意大利。1948年他回到西班牙接受教育。</h3><h3><br></h3><h3></h3><h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班牙國內反對長槍黨及佛朗哥將軍長期維持的獨裁統治的聲音一直未有間斷,部分支持君主制的人希望把原王位繼承人胡安親王推上王位,但一直為佛朗哥拒絕。1947年佛朗哥宣布恢復王室,由于擔心胡安親王會把他過往所推行的改革推翻,所以他一直反對胡安繼位,并於1969年親自指定了胡安親王的長子胡安·卡洛斯為自己的繼承人。</h3><h3><br></h3><h3></h3><h3>1975年佛朗哥逝世,胡安親王在左派反對下,為了國家的穩定,宣布放棄法定繼承人的地位,胡安·卡洛斯順利登基成為國王。</h3><h3><br></h3><h3></h3><h3>他于1978年首次訪問中國,成為西班牙1973年與中共建交后,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班牙元首。</h3><h3><br></h3><h3>胡安卡洛斯一世這個尊號在西班牙歷史上可算獨樹一幟,按照習慣,他應該稱胡安三世或者卡洛斯五世,但似乎他兩者都不喜歡,選擇了胡安·卡洛斯一世為尊號,這是西班牙王朝歷史上惟一一個用兩個名字作為尊號的國王。</h3><h3><br></h3><h3>2014年6月2日,76歲的胡安卡洛斯宣布退位,王位給46歲的王儲腓力六世(Felipe VI of Spain)。</h3> <h3>走上王宮的大臺階。</h3> <h3>抬頭仰望,穹頂是西班牙君主時代的故事彩繪和貼金裝飾。</h3> <h3>西班牙王室徽章。</h3> <h3>極盡奢華的加斯帕里尼間廳(Gasparini Room),廳名取自設計者Matteo Gasparini。房間的格調屬巴洛克風格,墻壁用金,銀,絲鑲嵌。卡洛斯三世在這個房間接見客人,因為工程量巨大,整個房間的裝飾在卡洛斯三世去世14年以后才完成。</h3> <h3>如同阿蘭胡埃斯宮一樣,馬德里王宮也有一個瓷器室( Porcelain Room)。這是整個王宮最小同時也是最迷人的房間。</h3> <h3>卡洛斯三世皇家瓷器工廠為這個房間制作了陶瓷。陶瓷裝飾了整個墻壁和天花板。該房間于1771年完工。</h3> <h3>皇家禮拜堂: 天花板是壁畫處女的加冕(Corrado Giaguiinto)。</h3> <h3>宴會廳</h3> <h3>這個模型是為了展示宴會廳是1885年由三個王宮的廳合并而成的。</h3> <h3>王宮里收藏了5把由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us)制作的小提琴。據說一把價值已經超過4百萬歐元。</h3><h3><br></h3><h3>在歷史上拍賣價格最高的樂器中,斯特拉迪瓦里傲然占據了前五位。2006年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拍賣價超過350萬美元。</h3> <h3>代表王權的王冠和后面的權杖。</h3><h3><br></h3><h3>王冠(La Corona Real)重達1公斤,由卡洛斯三世于1775年下令一個工匠制作,初時,這副王冠主要是給西班牙國君出席葬禮時的專用王冠,但以后成為歷代國王加冕典禮的御用王冠,與代表著握有全國軍事力量最高統帥權的權杖一起,象征著西班牙最高權力和最尊貴的榮譽。</h3> <h3>御座廳,建于卡洛斯三世。墻上繡著天鵝絨,而天花板則是一幅幅精心制作的壁畫。</h3> <h3>和王宮相對的阿爾穆德娜大教堂(catedral de la almudena),大教堂的第一任建筑師Marqués de Cubas侯爵于1883年開始了建筑工程,他的本意是建成一座新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尖頂密布,正如19世紀末歐洲流行的風格那樣,但是由于西班牙內戰不得不停工。教堂于1950年重新開工,1993年在教皇保羅二世主持下才正式對外開放。</h3> <h3>夕陽下的阿爾穆德娜大教堂。</h3> <h3>次日一早,我們來到距離下榻酒店不到一公里的德波神廟。</h3><h3><br></h3><h3>德波神廟(Jardins do Templo de Debod),這座公元前二世紀的埃及神廟坐落于西班牙廣場附近的山營公園(Parque del Cuartel de la Monta?a)內。</h3><h3><br></h3><h3>公元前二世紀初,古埃及麥羅埃國王阿迪哈拉馬尼啟動了建造這座神廟的工程并修建了供奉阿蒙神和伊西斯女神的神壇,神壇里裝飾著眾多浮雕。之后,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們在原有的中心地帶周圍又開辟出新的區域。羅馬帝國吞并埃及后,羅馬的奧古斯都大帝和提比略大帝,也許還包括后來的哈德良大帝,使這座神廟的建設和裝飾達到了巔峰。</h3><h3><br></h3><h3></h3><h3>到了公元六世紀,當努比亞改信基督教后,這座神廟被迫關閉并遭廢棄。直到二十世紀,阿斯旺大壩的建造促使埃及政府將它贈送給馬德里市。1972年,神廟被一塊磚一塊磚地拆分并運送到馬德里,又在現在的位置重新一塊塊地搭建起來,對公眾開放。重建的神廟保持了它原始的東西朝向,里面還布置了原體模型和記錄短片,并在墻上投影介紹,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這座精美建筑的原始地理風貌,理解其裝飾圖案的含義以及它的歷史。但我們去的那天,神殿因為內部維護,不對外開放。</h3> <h3>Casa Gallardo, 這座宏偉的現代主義建筑由意大利建筑師Daveiro和西班牙人Federico Arias Rey于1911年至1914年間建成。米其林二星餐廳El Club Allard也坐落在這棟大樓里。</h3> <h3>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a)。在廣場中心最顯眼的是塞萬提斯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1916年為了紀念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逝世三百年而建造的。</h3><h3></h3><h3><br></h3><h3>在塞萬提斯紀念碑正后方的高樓是西班牙大廈,該樓的設計形狀和前方的紀念碑形狀吻合,原因是為了不遮住紀念碑的陽光。</h3> <h3>整個紀念碑以塞萬提斯的雕像為中心,他右手拿著他的名著“唐吉訶德”,左臂在戰爭中失去,雕刻家巧妙地用披風掩蓋起來。前面的青銅雕像是“唐吉訶德”中的主人公騎著他的瘦馬,仆人桑丘騎著毛驢緊跟其后。 </h3><h3><br></h3><h3>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生于1547年,卒于1616年。他是西班牙文學界最著名,最偉大的作家,他的著作《唐吉訶德》也被公認為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幾百年來,各種版本,各種語言的《唐吉訶德》出版量,在全世界位居第二,僅次于《圣經》。</h3><h3><br></h3><h3>塞萬提斯的一生是很悲催的。</h3><h3><br></h3><h3>據說他口吃很嚴重,于是他從來不參加公眾活動。好在口吃并不影響他寫作。</h3><h3><br></h3><h3>他一直和天主教會不怎么對付,曾經三度被逐出教會。</h3><h3><br></h3><h3>他參加過1571年的勒班陀戰役(Batalla,de Lepanto),在這場海戰中,他胸部中彈,左手殘疾。</h3><h3><br></h3><h3>1575年他被海盜俘虜,在阿爾及爾當了五年奴隸,直到1580年被一個修士支付了500金幣以后才被釋放回家。</h3><h3><br></h3><h3>他曾擔任過稅吏,又因為稅款的問題下獄,就是這次他開始在獄中開始寫作《唐吉訶德》。</h3><h3><br></h3><h3>塞萬提斯去世后,被葬于Convento de las Trinitarias Descalzas修道院,以答謝這個修道院的修士曾經為他支付贖金。后來修道院在十七世紀進行整修,大部分埋葬于此的尸骨都被移走,從此,再無人直到塞萬提斯的墳墓究竟位于何處。最新的研究也不過是根據挖出的殘骸推斷,他可能葬于教堂的地下室內。</h3> <h3></h3><h3>雖然我們多年來唐吉訶德這么的叫順了,其實唐(Don)在西班牙語里是對男士或著貴族的尊稱,就如同德語里面的馮(Von)..</h3><h3><br></h3>站在塞萬提斯的雕像前,順著他的視線向前望去,吉訶德老先生帶著仆人桑丘就這么絕塵而去。。。 <h3>我們要去的第二個博物館: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h3><h3><br></h3><h3>普拉多是與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h3><h3><br></h3><h3>它建于卡洛斯三世時期,開始的時候館藏只有311幅油畫。后來陸續從各地的教堂,修道院征集了很多作品。但是精品收藏卻大多來自于王室。但由于西班牙在二十世紀的政治動蕩,它的收藏增長緩慢,陸續被別的博物館超越,但它依然是收藏西班牙繪畫作品最全面、最權威的美術館。</h3><h3><br></h3><h3>現在的普拉多有100多間陳列室,收藏有7825幅油畫、8637幅版畫,5493件印刷品,932件雕塑,1101件裝飾藝術品,2155枚獎章和錢幣。</h3><h3><br></h3><h3>我們到達的時候,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h3> <h3>普拉多館藏之豐富,讓我們根本沒法在短短的幾個小時閱盡。只能帶著學畫3年的兒子,從博物館手冊推薦的部分看起。</h3> <h3>《希羅斯的圣多米尼加》(Saint Dominic of Silos enthroned as a Bishop)是西班牙畫家巴托洛梅·貝爾梅霍( BartoloméBermejo)最出名的作品。這幅肖像畫曾經安置在圣多米尼加·希羅斯教堂祭壇畫中間的嵌板上,人物描寫的精致細膩和鍍金般的華麗厚重顯示了15世紀西班牙繪畫的特點。</h3> <h3>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三位畫家之一的拉斐爾(Raphael,1483-1520年)的作品《紅衣主教》(The Cardinal),1510-1511年。畫作刻畫之精細,主教紅袍上的條紋的逼真,讓人嘆為觀止。</h3> <h3>我們若干年前去巴黎盧浮宮,在擁擠的人流中,曾經遠遠地看過那幅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沒想到在普拉多也有一幅。感覺好像是盧浮宮的那幅的妹妹。</h3><h3><br></h3><h3>作品屬同時期復制品,是達芬奇一名學生的臨摹作,女主角與達芬奇筆下女子為同一人,有著一樣的鼻子和神秘微笑,只不過面容更顯年輕。普拉多博物館人員稱,從模特以及背景驚人的相似度來看,該畫作者當時應該是與師傅達芬奇在同一工作室面對蒙娜麗莎本人同時作畫。由于該畫作500年來一直覆蓋在層層油彩之下,罕與空氣和塵埃接觸,不曾發生過脫落與變色。與現收藏于盧浮宮略顯晦暗的《蒙娜麗莎》“本尊”相比,該畫作中的蒙娜麗莎面色清新紅潤,不沾歲月痕跡,活脫脫一個“凍容”版《蒙娜麗莎》。</h3><h3><br></h3><h3>從原創性來說,肯定是盧浮宮的那幅藝術性更高。但是從面容來說,我總覺得這幅和美麗這個詞更接近。</h3> <h3>《亞當和夏娃》(Adam and Eve),作者是德國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h3><h3><br></h3><h3>在表現風格上,這幅名畫明顯受意大利畫風影響。每個人體都占滿畫面空間,成為可以獨立的人體作品。夏娃動勢優美,富于舞蹈性,左手去摘樹上被禁的“罪惡之果”,右手扶在樹枝上,雙腳一前一后,婀娜多姿,顯示了女性的嫵媚與青春活力;亞當帶有明顯的古希臘風格傾向,更內在,也更平靜,左手捏著帶葉的蘋果,右手擺向后面。亞當和夏娃互為呼應,夏娃臉部呈現出的微笑,反襯出亞當的內心惶惑。</h3> <h3>這是丟勒的自畫像。</h3><h3><br></h3><h3>丟勒一生中創作了近10幅自畫像,這幅是他1498年的戴手套自畫像。</h3><h3><br></h3><h3>畫中,他穿著蕾絲花邊的白色百褶緊身衣和滾黑邊緊袖外套,頭戴一頂黑白相間的軟帽,卷曲的金棕色長發隨意披落在肩頭。他側眼看著我們的眼神很柔和,神情有點憂傷,但又充滿了自尊和自信,似乎還帶點孤芳自賞的自戀。</h3> <h3>《瑪麗一世肖像》(Retrato de la reina María Tudor)。</h3><h3><br></h3><h3>瑪麗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女兒。在亨利八世去世后,她繼承了英國皇位。她和西班牙的腓力二世(Felipe II)(查理五世的兒子)1554年結婚,但瑪麗1558年就過早去世,雙方沒有留下子嗣。電視劇《都鐸王朝》里面把瑪麗刻畫地高貴而美麗,但是從這幅畫里面我看到的只是一個陰沉憂郁的長相一般的老婦人而已。</h3> <h3>雕塑《Sagunto》,仔細端詳這座大理石雕塑,讓人黯然神傷。它表現的是公元前218年,漢尼拔進攻當時被古羅馬保護的西班牙城市Sagunto,一個母親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被侵略者抓走,忍痛殺死了他,然后悲痛絕望中,把短劍刺進了自己的乳房。。</h3> <h3>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雕塑《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Castor and Pollux )。</h3><h3><br></h3><h3>宙斯和麗達所生的孿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呂克斯,一個善騎,一個善戰,英勇無敵,他們共同愛上了邁錫尼王的兩個孿生女兒。這座雕塑被稱為體現了人體美感的最美古羅馬雕塑之一。</h3> <h3>古羅馬雕塑《The Emperor Antoninus Pius》。</h3> <h3>普拉多博物館珍品太多了,隨便在任何一幅作品前面都可以駐足許久。</h3><h3><br></h3><h3>值得稱道的是,普拉多博物館的藏品都有正當的來路,這使得它與世界其他著名博物館相比顯得格外清白而純潔。那些博物館雖然在藏品規模上遠勝于普拉多博物館,但他們的顯赫難掩其歷史上野蠻掠奪的道德污點。例如,大英博物館至今仍深陷希臘政府要求其歸還被掠奪去的包括巴底農神廟雕刻在內的古希臘藝術品的國際訴訟之中。據說,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非常喜愛凡·艾克兄弟為佛蘭德斯根特圣巴烏大教堂繪制的一組油畫,即著名的《根特祭壇畫》,而當時的佛蘭德斯正處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腓力二世本可以巧取豪奪將此畫占為己有,但他并沒有出此下策,而是委托一位畫家照原作臨摹復制了一套,用以裝飾他的亞卡薩宮中的禮拜堂。</h3> <h3>浮雕《戰爭委員會》(The Consejo de Guerra),反映了費爾南多六世由著名的律師和軍事人物以及法庭抄寫員左右陪同,主持負責包括軍事司法管理??在內的軍事問題的決策機構Consejo de Guerra(戰爭委員會)。</h3> <h3>美人魚金杯(Cup with a Gold Mermaid):這座鑲嵌了瑪瑙,鉆石,琺瑯,黃金,紅寶石的寶貝,是腓力五世1712年從父親法國王儲路易那兒繼承來的遺產的一部分。</h3> <h3>普拉多幾乎收藏了全部的西班牙國寶級畫家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的作品。</h3><h3><br></h3><h3>這是他創作的《1808年5月3日》(The Third of May 1808),是一幅描繪法軍鎮壓西班牙起義者的悲劇性作品。</h3> <h3>戈雅的《裸體的馬哈》(La maja desnuda)。Maja在西班牙語里是漂亮的姑娘的意思。</h3> <h3>戈雅以同一個模特兒創作的另一幅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著衣的馬哈》(La maja vestida)。</h3> <h3>戈雅的《卡洛斯四世一家》(La familia de Carlos IV)。這幅畫前停留的人群最多,大約是因為它是普拉多十大名畫之一吧。相較于前面那幅《1808年5月3日》,這幅的現實主義味道更濃一些。</h3> <h3>西班牙另一位國寶級畫家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的《宮女》(Las meninas)。這幅作品帶有復雜且難解的構圖,引起了關于實景與虛景的難題;并建構了觀察者與畫中人物間的不穩定關系。由于這些復雜性,《宮女》是西方繪畫中經歷最多分析與研究的作品之一。</h3> <h3>委拉斯開茲的《布列達的投降》(The Surrender of Breda)</h3> <h3>普拉多博物館的藏品數量若與大英博物館六百多萬件、盧浮宮博物館一百多萬件和埃爾米塔什博物館二百五十萬件的收藏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論藏品的質量,普拉多博物館卻不輸給其他任何博物館。</h3><h3><br></h3><h3>以質取勝是普拉多博物館的立館之本,進入該館的藝術家堪稱“大師中的大師”。普拉多博物館尤其以對提香、博希、魯本斯諸大師藝術精品的大量收藏,對西班牙最杰出的三位大師埃爾·格列柯、委拉斯開茲和戈雅繪畫作品的全面收藏而著名于世。西班牙美術界人士總是自豪地說:“要想充分了解提香、博希和魯本斯就必須到西班牙,要給偉大的西班牙繪畫以正確的評價,只需留在普拉多。</h3> <h3>我們十點多進館,離開的時候,不知不覺已經是下午將近3點。門口依然排著長隊。</h3> <h3>麗池公園(Parque del Retiro),于17世紀由腓力四世下令興建,園內植物超過了一萬五千株。</h3> <h3>離麗池公園不遠處就是阿爾卡拉門(Puerta de Alcala)。大門為新古典主義風格,采用大型羅馬凱旋門的形式。和巴黎的凱旋門相比還是略為遜色。</h3> <h3>到來西貝萊斯廣場(Plaza de Cibeles),才感覺到了作為首都的馬德里的那一份大氣。</h3><h3><br></h3><h3>西貝萊斯廣場是馬德里的標志之一,周圍是新古典主義建筑群、大理石雕塑和噴泉。西貝萊斯噴泉描繪生育女神西貝萊斯,坐在兩只獅子拉著的戰車上。噴泉興建于卡洛斯三世時期。</h3> <h3>坐落在廣場一角的西班牙銀行大樓。</h3> <h3>同樣坐落在西貝萊斯廣場的西班牙郵電大樓(Palacio d e comunicaciones)。</h3> <h3>塞萬提斯學院(Instituto Cervantes)創建于1991 年,旨在推動西班牙語教學、傳播西班牙及其他西班牙語國家的文化。</h3><h3></h3><h3>學院現分布在全球五大洲擁有77個分院。</h3> <h3>西班牙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cional de Espa?a),前身是西班牙宮廷圖書館,由腓力五世建于1712年,如今依舊是西班牙的文化中心和文獻中心,館藏量超過800萬冊。</h3> <h3>終于到了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晚。</h3><h3><br></h3><h3>日落下,再見了,馬德里!再見了,西班牙!</h3><h3><br></h3><h3>旅行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是夜幕降臨,初到一地的舉目無親?還是旭日東升,大夢初醒,卻渾然不知身在何處的那份詫異?</h3><h3><br></h3><h3>對我來說,旅行是一個過程,它把平日包裹嚴實的我們,看似堅硬的外殼逐步打破,讓自己去嘗試本以為八桿子打不著的事情,讓我們去體驗天邊那片云朵下面和自己毫不相干,卻依然過得有滋有味的另一群人的另一種生活。。自此,我們的生命的廣度,也就此得到了拉伸。</h3><h3><br></h3><h3><br></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吉木萨尔县| 宜春市| 蕲春县| 景东| 靖远县| 武宣县| 台江县| 楚雄市| 江油市| 隆昌县| 衡阳市| 革吉县| 突泉县| 镶黄旗| 康马县| 祁阳县| 商城县| 泰州市| 翼城县| 敦煌市| 工布江达县| 罗定市| 于都县| 内江市| 依安县| 天峻县| 成都市| 福建省| 夹江县| 顺平县| 洪雅县| 固阳县| 沐川县| 清徐县| 永川市| 南通市| 留坝县| 喀喇沁旗| 郁南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