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簡單說明一下:這組片子是十來年前拍的,文字也是當年的隨感,記憶中這些東西還沒在正式刊物上發表過,也算是"新鮮"的內容吧。拿出來的原因之一是今年又有去日本賞花的打算。</h3> <h3>去日本有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就是看櫻花。這事就像來中國看長城一樣重要。櫻花是日本的象征,是人們(日本人和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日本國花。可要是追根尋源的話日本櫻花應該源自中國。原本中國的櫻花為啥非要去日本看,這道理有點說不過去呀。櫻花移民日本已上千年,這移民后的待遇究竟咋樣,家鄉人都會關心。我也是揣著一肚子的納悶去了日本看櫻花,轉了一圈后發現,櫻花算是找對了婆家。</h3> <h3>其實,在奈良時期(710-794)前,倍受日本人寵愛的是四君子之一的梅花。奈良城曾是一片梅花,日本早年崇尚梅花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奈良早期曾和大唐關系良好,大量遣唐使去的就是奈良,鑒真和尚也定居奈良譜寫中日友好贊歌。</h3> <h3>早年日本人用漢字“花”特指梅花,這表明梅花在日本人眼中是真正的“花”,沒櫻花什么事。當然那時候櫻花剛去日本,還沒法抗衡強大而高貴的梅花先輩(假定梅花也是從中國移民過去)。櫻花曾在日本小受過委屈。</h3> <h3>可櫻花的命運到了平安時期就有了改變,甚至有時來運轉一發不可收拾的勁頭。平安時代日本人把首都從奈良遷到了京都。由于唐朝的衰敗,遣唐使的撤回,中日友好的美麗贊歌也告一段落。</h3> <h3>不破不立,梅花在日本的敗運正是櫻花在日本走運的開始。日本人砍伐梅花表示了擺脫中華文化圈的決心,取而代之以櫻花為開創日本獨立文化的標志。日本就成了櫻花盛開的地方。平安時期人們已經很習慣于賞櫻花,騷人墨客們經常拿著櫻花說事,寫詩填詞唱俳句時,常喜歡圍著櫻花轉。</h3> <h3>櫻花的這個轉變是受了日中關系的影響。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咱沒得說,可櫻花是咱家的事,自然得關心。</h3> <h3>在中國,櫻花雖也是手心手背,很受喜愛,可與梅花的“君子”地位相比,還是只能甘居“庶民”。櫻花、梅花雖屬于同宗同種,可有不可忽略的個性差異。相對梅花來說,櫻花嬌氣,有脂粉氣,不能像梅花那樣“寂寞開無主”,更沒法像寒梅那樣“凌寒獨自開”。</h3> <h3>君子雖有君子的聰慧、豪放和剛毅,可庶民也有庶民的精明、柔情和堅忍,在中國只能如同鄉野女子村姑庶民的櫻花,去了日本不僅能和騷人墨客為伍,還常是王親國戚的座上賓,據說早在七世紀天皇就開始喜歡賞櫻花,九世紀就有天皇親自主持賞櫻花大會。</h3> <h3>到了江戶時代(1603年到1867年),賞櫻就已成為每年開春的一項重大民間活動。長期以來,賞櫻作為日本的一種民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民俗活動里,自然缺不了文學的介入。</h3> <h3>自從櫻花取代梅花的地位以后,日本文學家們對櫻花表示出了極大的熱心,光在日本古代文學經典《古今集.春歌》中,詠櫻的詩詞就有70首;江戶時代著名俳圣松尾芭蕉也有不少詠櫻俳句,其中的名句是:花の雲 ,鐘は上野か, 淺草か。花指櫻花,鐘指能敲響的銅鐘,上野和淺草均是東京的兩個有大量櫻花的地名。翻譯嘛就免了吧。</h3> <h3>可以說櫻花移民日本算是混得很不錯。櫻花已深深嵌入日本人的生活,而不只是個外來打工妹。在日本凡是有關櫻花的事情都是事關全國民的大事,無論是栽櫻、護櫻還是賞櫻。</h3> <h3>日本人愛櫻花,不純屬審美,而和生存息息相關,用的是整個身心,甚至已近乎于某種宗教信仰,視櫻花為神靈。</h3> <h3>“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想讀懂日本人,首先得看懂櫻花。</h3> <h3>說櫻花很性感可能會讓很多人不能接受,但可以換個說法,櫻花很溫柔,溫柔得讓人感覺是在撒嬌。櫻花的這種嬌柔從日本女人身上不難發現。日本女人的溫柔賢惠吃苦耐勞全世界人有目共睹。</h3> <h3>日本有句諺語:男人要膽魄,女人要嬌柔(男は度胸、女は愛嬌)。做日本女人要嬌柔似花,而這花不是水仙牡丹,而是櫻花。品日本女人自然也如同賞花,賞日本的櫻花。日本的櫻花講究清秀奪目、飄柔雋永、婀娜多姿,沒有大紅大紫,無需相互爭艷,日本女人正是以這般櫻式的淡定展示在世人面前。</h3> <h3>我看櫻花時常會被櫻花樹的優美身姿所吸引,有時眼前真宛如一個個飄然佇立的美女。我知道這很大一部分是日本藝術家們刻意修剪的結果,可不也正是櫻花才能修剪出如此身姿么。</h3> <h3>櫻花一旦盛開就熱鬧非凡,可七日之后,櫻花立即凋落,灑滿一地秀美的花瓣謝世,生得轟轟烈烈去得美麗悲壯。</h3> <h3>日本的武士、軍人不成功則成仁,切腹自盡,視死如歸。在日本還有相當數量的文化人如作家畫家選擇自殺結束生命: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含煤氣管自殺,他認為“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開創吃安眠藥離開人世的芥川龍之介,是一個被稱為極度迷戀死亡的人;三島由紀夫則是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文人,選擇了破腹自盡。</h3> <h3>這個清單還可以開得很長。當紅作家村上春樹對于死有頗讓人回味的論述:“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面對死亡,日本人似乎從來就顯示出驚人的從容。</h3> <h3>日本人是對死能有自己獨特理解的民族。人生短暫,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活得要轟轟烈烈,死得要干干脆脆不拖泥帶水,這是日本文化中的一種精神,似乎和櫻花的一生有暗合之處。</h3> <h3>在日本櫻花大都是一片一片栽的,賞櫻也要成片成片地賞。因為日本人懂得,櫻花之美不在于她的花朵,而是枝、是棵、是群、是片,只有成片成片的櫻花才能浮現櫻花云,才能有櫻花的熱烈,櫻花的氣勢。</h3> <h3>與此類似的現象是,日本人集體觀念,民族自尊,國家榮耀的位置,往往會在個人利益之上是不爭的事實。我無法判斷這是日本人自身的集體意識,被下意識地橫移到對櫻花的處理,還是處于他們對櫻花的深刻到位理解,可我相信這兩者吻合并非純粹的意外巧合。</h3> <h3>日本人穿上盛裝(女人們也有穿和服),有些人甚至一改平日獨往獨來的孤獨習性,一家家一群群,帶上吃的喝的, 找個櫻花成蔭的地方席地而坐,吃飯團,喝清酒,唱和歌,品櫻花。人中有櫻花,櫻花中有人,一派人與櫻花相容景象。</h3> <h3>細長的日本島國南北走向,南北溫差使櫻花由南向北次第開放,賞櫻也就可以南北追著櫻花趕場子。</h3> <h3>我也就這樣趕場子似的親歷了一次南到廣島北到北海道的櫻花追蹤體驗。櫻花在日本各地品種有別、剪枝造型理念不同、栽花布局排列差異,在不同的地方能賞到不同的櫻花,獲得不同的感受。有的櫻花婀娜多姿,妖嬈麗人;有的則彷佛一團團粉紅的云,飄浮在山坡路邊和田野。</h3> <h3>我感到在櫻花時節去日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從南到北一路追著櫻花趕場子更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日本櫻花與其他世界各地(中國、美國、加拿大等)櫻花差別很大,已有明顯的本土化印跡。日本的櫻花型如纖細嬌柔之美女,神如視死如歸之武士,韻如大和魂魄之民族。</h3> <h3>我一直沒有展開篇幅談如何賞櫻的話題,如果只是哪多去哪看的話,的確可以像某些人說的中國也有很多櫻花,而且一定會出現一個世界第一多的櫻花勝地。但那就真侮辱"花見"這件事了。賞櫻的要點之一是看修枝,欣賞剪裁的用意,品獨特的風格造型,有點類似插畫和盆景;其次是觀賞櫻花和周圍景觀的搭配,這是看大畫面的大手筆,類似品園林設計,這就離不開當地的一草一木一瓦一轉一山一水了。這兩點都決定了老牌與高手的重要,絕非是"武大也有櫻花"辣么簡單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淳化县|
江阴市|
伊金霍洛旗|
安陆市|
武山县|
同江市|
屯留县|
昌平区|
平度市|
兴义市|
克什克腾旗|
山丹县|
姜堰市|
萨迦县|
兖州市|
镇安县|
抚宁县|
阳泉市|
平谷区|
府谷县|
盐山县|
望都县|
彰化县|
布尔津县|
根河市|
施秉县|
兰州市|
辽阳市|
丰都县|
清水河县|
仙桃市|
永德县|
新闻|
嘉善县|
望城县|
日土县|
察哈|
吕梁市|
龙游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