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提供:李建平</p><p class="ql-block">文字美編:李 佳</p> <h1><b> 總參軍訓部(復興路29號)營院,在五六十年代坐落在北京西郊的翠微路一帶。正門朝北,對面翠微商場,西與通訊兵部相鄰,東南被海軍大院環繞。</b></h1><h1><b> 我們都是總參軍訓部子弟,我們在此出生、在此成長,也在此分別。這塊土地、這個大院連結著我們的靈魂和情感,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b></h1><p class="ql-block"><br></p><h1><b> </b><b style="font-size:20px;">其實,不管是發小間深入骨髓的感情,還是朋友間彼此信任的友情,人與人之間都盼望著和和睦睦長長久久。在我們大院里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大家熟悉的故事,父一輩子一輩的關系水乳交融、源遠流長……每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都如數家珍,倍感親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一、回到那年</font></i></b></h1><h1><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10101">那年 是哪年</font></b></h1><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10101"><b>那年是一張褪色的照片</b></font></h1> <p class="ql-block"> 復興路29號院56年57年出生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29號院大班孩子</p> <p class="ql-block">總參軍訓部(復興路29號院)平面示意圖(楊遠遠制圖)</p> <h1><b>那年,是哪年</b></h1><h1><b>那年總是魂繞夢牽</b></h1> <p class="ql-block"> 1975年八一建軍節在頤和園</p> <h1><b>那年,是哪年</b></h1><h1><b>那年是我們共同的從前</b></h1> <p class="ql-block">從左至右:何漢生、劉錦捷、曹新宇、胡建平、劉翊、宋洪生、韓南征。</p> <p class="ql-block">上圖左起:江力、王府成、李辛、江元</p><p class="ql-block">下圖前排左起:周曉童、于志、( )</p><p class="ql-block"> 中排左起:劉錦捷、李小建、陳峰軍、江力</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韓建軍、韓南征、何漢生</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宋偉群、劉錦捷、江力</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胡建平、張亞軍、韓建軍</p> <p class="ql-block">大圖左起:韓南征、溫渭清、龐繼先、劉鴻賓、劉錦捷、韓建軍、周曉童、韓曉力、何漢生、王府成</p> <p class="ql-block">左起:龐立平、周寧、韓建軍、溫渭清、何漢生、劉錦捷、曹新宇、宋為群、于志、周曉童、張貴陽、李小建</p> <h1><b> 轉周寧大哥留言:這是1992年5月何漢生大哥組織我們在地安門“手拉手”飯店聚會時拍照的。那年在外地當兵的發小陸陸續續回到北京。從那以后都是何漢生大哥召集,龐立平具體操辦。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有了微信,群主建平負責組織聚會,艾大師、何建軍等給大家拍照……再次感謝何漢生大哥開了好頭,把發小聚在了一起,感謝建平好兄弟接過大哥的槍,建立了發小群___愿發小們友誼地久天長!</b></h1> <p class="ql-block">2014年在奧體公園</p> <p class="ql-block">左上圖左起:王東偉、李曉虹、周莎莎</p><p class="ql-block">右下圖左起:楊新新、楊珊珊、楊多多</p> <p class="ql-block">楊娜玲、楊新平、楊新民、楊新朝姐弟四人,原住42號樓2單元一層,在我家隔壁。父親楊力勇(原院校處,1963年離開軍訓部時任處長)。母親陳宏。</p> <p class="ql-block"> 張春陽,父親張金榮,原軍訓部戰役處?1965調內蒙古軍區。</p><p class="ql-block"> 祝春京,原住大院42號樓2單元3層。父親祝勝遠(原軍訓部參謀,1963年離開軍訓部到內蒙古軍區)。母親殷榮會。</p> <p class="ql-block">左圖前排左起:張琳燕、張彩霞、張燕霞、王東偉、張琳娜</p><p class="ql-block">右圖上左起:張 琳、胡建英</p><p class="ql-block"> 中左起:張 琳、戴 克</p><p class="ql-block"> 下左起:張 琳、劉玉華(劉 林)</p> <h1><b>那年,是哪年</b></h1><h1><b>那年我們說過再見</b></h1> <h1><b>一起瘋 一起鬧 </b></h1><h1><b>一起哭 一起笑</b></h1><h1><b>一起看日出日落</b></h1><h1><b>一起找北斗星座</b></h1> <h1><b> 當某天的日落黃昏,你輕輕彈落老相冊上薄薄的灰塵,小心翼翼開啟一段記憶旅程時,你還能不能聽到那里面的歡聲笑語、嬉笑打鬧?你還能不能想起那假山上、樹林旁、小河邊、花園里?你是不是還記得八一湖、長辛店、養鴨廠、大煙囪、菜地里……</b><br></h1> <p class="ql-block"> 29號院生活區西大門,是家屬和孩子們進出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左下圖左起:李彥、路亞明、李建平、 李冀、段毅、朱塵</p><p class="ql-block">右下圖左起:葉京、段毅</p> <h1> <b>時光細膩而柔軟的前行,一張舊照片,一首老歌謠,一些泛黃的章節,都是值得回味的片段;或許,許多事情如靜水凝煙,模糊不清;但凡能記住的,必然是人生歲月里不能遺忘的情景。</b></h1> <p class="ql-block">左下圖前排左起:吳晉京、任北海、王朔; 中排左起:陳寒、初小南、郭京生; 后排左起:關山、王宇、楊永平</p><p class="ql-block">右上圖左起:王迅、任北海、江元、蔡小軍、楊力文、王季平、于新平</p> <p class="ql-block">左上圖:朱安寧、李迅生、齊三平、董馬寧</p><p class="ql-block">右下圖:齊三平、李迅生、朱安寧、董馬寧</p> <p class="ql-block">左至右前排:段毅、金衛陽、劉力、劉俍; 中排:靳小東、江紅、葉京、陳銳軍、費林軍</p><p class="ql-block"> 后排:李建平、李軍、楊力文、韓立克</p> <h1><b> 發小之間的友誼,常常不亞于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成年后,他們也會是無話不說的好友,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甚至超過家人。他們之間永遠不用設防,可以毫無顧忌的敞開心扉。當你郁悶、悲傷、痛苦的時候,他們就是你最好的傾訴對象,因為他們更了解你,知道怎樣安慰你、開導你,會陪你一起難過。</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至右:曹曉玲、李娜娜、任輝</p> <p class="ql-block">左圖左起:張 琳、戴 克</p><p class="ql-block">右上圖左起:張 琳、陳戴莉、張麗麗</p><p class="ql-block">右下圖前:邵 珊、后:張 琳</p> <h1><b> 一直相信有些相逢是命中注定,就像茫茫人海中,有些人轉瞬便消失了,消失得沒有一點痕跡;有些人卻深深烙進心底。即使有一天分別,也會在心底說一聲“認識你真好”。</b></h1> <p class="ql-block">李建平、段毅、任海看望住在北京軍區總院的發小楊立文</p> <p class="ql-block"> 上圖左起:王朔、任北海、李 玲</p><p class="ql-block"> 中圖左起:任海、胡建平、靳小東</p><p class="ql-block"> 下圖左起:王宇、孫京京、吳晉京</p> <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二、假若愛有天意___請告訴我們遠去的發小</i></b></h1><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1, 1, 1);">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這群發小在經歷了半個世紀友誼之后已步入老年。</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小時候,清明時節我們踏青、種樹……歌聲和歡樂伴隨著我們,我們沐浴著雨露陽光。那些年我們還不真正懂得永別的含意……慢慢的我們長大了,開始告別親人、告別朋友、告別同齡人。</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每到朔風寒食之時,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陣陣爽朗的笑聲便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回響在我們的耳畔、在一切我們能感知的地方。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想起了那些再也見不到的親人、朋友和發小時我們會失聲痛哭會暗自流淚、會捧一束菊花裝點你們的墓地,,也會只在心里燃一炷香將你們深深祭奠……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緬懷你們,告慰你們在天之靈。</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其實,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靈魂載體的消失,即“生理死亡”;第二次是葬禮,在至愛親朋中宣告了他得死亡;第三次才是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都忘記了,即“終極死亡”。</b></h1><h1><b> 我們沒有忘記你們,在那些紀念的日子里,我們常常會帶上一瓶好酒、捧上一束鮮花來看你們,擦試你們的墓碑、掃去墓地的塵埃、拔去墓周的蒿草,再跟你們說說哥們兒的話。</b></h1> <p class="ql-block"> 2017年清明節看望東海、南海</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清明節看望李曉建、王宇</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清明節看望張華剛、于新平</p> <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王晉寧、任桂容、李建平、郭京生、韓立克、任北海和樊杰,帶著大家的關心和問候趕到河南與李玲告別,并參加了李玲在北京的骨灰安葬。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發小的深情厚意,感受到了群的溫暖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2016年中旬告別范小淘</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29日送別韓曉建</p> <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21日送別胡建平</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9日胡衛平骨灰在昆明安葬。參加安葬的發小有:李建平、郭京生、楊多多、楊新新</p> <h1> <b>唯有記住,所愛之人才不會真正消失。我們要記住曾經的那份愛、那份不舍、那份眷戀。只要我們還想著他們,他們就還存在著,就沒有真正的與我們告別。</b></h1><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b><i>三、愿群體常青,愿故人不散</i></b></font></h1><h1><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 style="font-style: italic; "> </font><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10101">近些年送別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上一次的悲痛與難過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修復,緊接著又一次的痛惜不期而遇的到來。當我們經歷了生離死別后,我們才更懂得了珍惜!珍惜友誼、珍惜生命、珍惜親情、珍惜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font></b></h1> <p class="ql-block">1951年出生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1952、1953年出生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1954、1955年出生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1956、1957年出生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1958、1959年出生的發小和老段府居住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以后出生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軍訓部住武衣庫的發小</p> <h1><b> 在這紛擾的塵世里,有多少的相遇與離別,已然無法細數,惟愿這世間所有美好的情感,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都能被友誼珍惜以藏。讓我們彼此少一些憂傷與遺憾,多一些關愛與圓滿吧。</b></h1> <h1><b> 尋根:生命像一片葉子,可以枯萎、可以凋零,但它的脈絡卻永遠清晰的存在著。</b></h1> <h3>2007年夏季回到29號院幼兒園</h3> <h1><b>陳京春回憶說:幼兒園坐落在29號院東南角,大門朝北,與海軍大院僅一墻之隔。幼兒園是兩層建筑,從高處鳥瞰形狀好似飛機,因而都習慣叫它“飛機樓”。全樓都是落地大窗,采光很好,室內格外明亮。屋內都是木地板,小木床兩個并排,留出過道,緊挨著擺好幾長溜。小飯桌擺成一個長方形。唯一空曠的是音樂室,室內,只擺著一架黑色三角鋼琴……</b></h1> <h1><b>2017年元月,回到闊別已久的地方——復興路29號。</b></h1> <h3>29號院42樓,2、3、4單元和西大門</h3> <h1><b> 我們尋找著,不停的尋找。在老樹的枯枝間、在磨損的石階上、在剝落的斷壁里,尋找那逝去的歲月……這些回憶里可能藏著你的愛慕、你的眷戀或是你的不屑、你的意見。不管好壞,會一股腦的出現。是什么讓你在心里還保留著這些記憶呢?那一定是割舍不掉的發小深情。</b></h1> <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23日北京金九賓館</p><p class="ql-block">左至右:李建寧、張鳴、石曉莉、春生、李建平、韓立新、郭京生、薛亞寧、金衛陽、二馬、黃秋寧、方凱軍</p> <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26日迎接江元母親來京,大家團聚一堂</p> <h1><b> 2015年夏天保定看望胡建平大哥</b></h1><h1><b> 那年我們話別時,你還紅光滿面、談笑風生、幽默調侃……再次見你時卻人去樓空。</b></h1> <p class="ql-block">成都:2015年11月看望江京父母親</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看望正在住院的發小江京</p> <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到秦磚漢瓦之地看望發小李建文</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底彩云之鄉看望小毛(胡衛平)</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到巴山蜀水之地看望發小葉宏</p> <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15日做客三平家,我們看見了整潔寬敞的室內,生氣盎然的院落。大家唱著歌,打著秋千感受著初春的溫暖和三平的熱情。</p> <h1><b> 一直覺得拍照、寫文字和聽音樂,都是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因為深知光陰不待一寸已千里。當你再回眸時,分秒之間已恍如隔世。生活里,有很多轉瞬即逝,像在車站的告別,剛剛還相互擁抱,轉眼已各自天涯。</b></h1><h1><b> 當快門按下的那一瞬間,當音樂響起的那一刻,當文字落在紙上的那一秒,只要你不棄 ,那分秒時刻的美好便凝聚成了今后的永恒。希望我們一直保持這份續寫的心境:寫群體不老,故人不散;寫流年無恙,歲月情深。</b></h1><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b><br></b></font></h1> <h1><b> 群,讓人想起了溫暖的家,想起了家里的兄弟姐妹,想起了……</b></h1><h1><b> 在我們軍訓部發小中有這樣一個地方,大家親切地稱呼它為“四食堂”。在這里大家歡聚一堂、各顯身手。在這里可以無拘無束、可以暢所欲言、可以把酒言歡……</b></h1><h1><b> 我們這些長大了的“孩子”仍然是好兄弟好姐妹,在這里我們過著“共產主義”,皺紋、身份、收入在我們這里蕩然無存。</b></h1> <h1><b>群:</b></h1><h1><b> 因為有了你的存在,讓我懂得真愛的寬裕;</b></h1><h1><b> 因為有了你的存在,讓我知道風雨過后是彩虹;</b></h1><h1><b> 因為有了你的存在,讓我明白往事并不如煙;</b></h1><h1><b> 因為有了你的存在,讓我相信難時有人關心、病中有人牽掛、身后有人送別。</b></h1> <p class="ql-block"> 1955年出生的發小,左起王軍賢、韓亞克、王迅、李佳、李建平、江燕</p> <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春節前夕發小歡聚一堂,共慶新春</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4日紀念建軍節發小團聚</p> <p class="ql-block"> 以42號樓為主的發小</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歡迎貓哥(葉宏)回京</p> <p class="ql-block"> 2018年與漢生、洪生大哥相聚</p> <p class="ql-block"><b>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生活在海外的發小們,我們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是我們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姐妹。</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曾經吸收過同一塊土地的營養,我們如同兄弟姐妹,我們彼此相連,彼此相連……</b></p> <h1><b>最后用我為這篇短文配的歌曲作為結束語:</b></h1><h1><b>走的累了 讓青春回家看看吧</b></h1><h1><b>走的久了 讓時光倒流一次吧</b></h1><h1><b>走的倦了 讓記憶張望從前</b></h1><h1><b>走的遠了 讓童真回駐心田</b></h1><h1><b>回到那年 回到那天 回到回不去的從前</b></h1><h1><b>回到那年 回到那天 其實從前從未走遠</b></h1><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化德县|
辉南县|
十堰市|
吉林市|
庆安县|
克拉玛依市|
桂林市|
隆德县|
昆明市|
黎平县|
宁城县|
洱源县|
共和县|
玉田县|
原平市|
安吉县|
瑞金市|
清丰县|
醴陵市|
邵阳市|
温州市|
富阳市|
镇江市|
哈尔滨市|
萨嘎县|
萨迦县|
昂仁县|
英山县|
韶关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东平县|
万安县|
登封市|
亚东县|
高安市|
阜新|
汉阴县|
红原县|
通山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