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813、405廠和漢中三線建設的那些陳年往事

張云勝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身處漢中,你對405、813、307、3201、……這些數字絕不陌生,這是機構名、地名,但不是門牌號。當我們耳熟能詳時,你知道它們是怎么來的嗎?對,大三線建設。今天,就讓我們去看看當年的漢中地區的大三線建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漢中,位于中國地理版圖中心,被譽為“漢人老家”。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也與漢族這一稱謂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關系,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三線”建設緣起。</b><span style="font-size: 20px;">60年代初,中國外部環境發生了不利于進行和平經濟建設的轉變,國際形勢緊張,中蘇兩黨矛盾進一步激化。1962年10月又發生了中印邊境武裝沖突,我國進行自衛反擊。臺灣國民黨當局趁大陸出現暫時經濟困難和中蘇關系破裂,于1962年初頻繁向大陸派遣武裝特務進行顛覆活動。美國發動侵越戰爭。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中國的國防戰略從和平時期轉入臨戰狀態。當時,我國大部分工業集中在沿海,以及靠近蘇聯的東北地區,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提出報告稱:若敵人突然襲擊情況相當嚴重:①工業過分集中;②大城市人口多,大都在沿海地區,防空尚無有效措施;③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城市附近;④所有大型水庫的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1964年5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提出:“注意國際形勢的發展,準備打仗,在長遠規劃中首先要搞好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地區建設”。首次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以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南部8省區為主的“三線”。“三線”建設的提法是當時中共中央從戰備需要出發,依據全國各地的戰略位置而做出的一種地域劃分。全國劃為一、二、三線,一線地區是指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區和邊疆地區的省、市、自治區;二線地區是指介于一、三線之間的安徽、江西等地區;三線地區是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地區,包括云、貴、川、陜、甘、寧、青、新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粵西、桂西北、冀西北地區。后來明確三線,主要指云、貴、川地區。國務院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決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1966年至1970年),開展以西南為重點的內地(三線)新工業基地的建設。當時內地建設資金占全國投資的比重,由第二個五年計劃的53.7%,激增到66.8%。隨著時間的推移,吸收多方面建議,三線建設擴大劃為京廣線以西地區:即山西、豫西、湘西、鄂西、廣西、以及陜西、甘肅的大山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漢中作為中國內陸腹地、戰略要地,被確定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1964年9月,中央軍委國防工業辦公室成立了10個勘察選廠工作隊,由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趙爾陸率領,歷時兩個半月時間,在全國9省47個地市區內,踏勘了1499個點,搜集了各地區的地形地貌、河流山脈走向、水文地質、氣象、地震、農業,工業、文化教育、交通運輸、動力、建筑材料等大量資源資料。后經綜合篩選,選中了適合國家國防軍工、國家重點骨干企業的682個點,初步確定了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布局。毛澤東主席于1964年12月22日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提出:“一線要搬家,二、三線要加強,現在再不建設‘三線’,就同大革命時期不下鄉一樣,是革命不革命的問題”。在“準備打仗”的思想指導下,從60年代起,國防建設采取了許多舉措,備戰整軍,大規模進行“三線”建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全國“三線”建設的戰略布局意見,提出了《關于國防工業、國家重點骨干企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布局方案的報告》,提出:“漢中地處戰略縱深地帶,地形要沖,地理條件優越,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資源充足,是國家重要國防工業、國防科研,國家高、精、尖重點骨干企業建設的良好基地。”“漢中,秦嶺屏障于北,巴山橫亙于南,漢江橫貫于中,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位于祖國腹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必定能夠發揮其重要的獨特作用”。戰略區域1965年3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準了《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布局方案的報告》。從此,全國的“三線”建設全面啟動,漢中的“三線”建設正式開始。</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三線”建設的展開。</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下半年,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后勤部、第二炮兵部隊、國防科委、中科學院、高等教育部、鐵道部、交通部、水電部、冶金部、石油部、化工部、輕工部、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七機部以及省商業廳、省林業廳、省冶金廳、省煤炭廳、省化工廳、省森工局等中省單位先后來漢中進行選址、布點建設,共有中省88個大中型項目。多分布于漢中市、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略陽縣、寧強縣、留壩縣境內。由于漢中的黨政領導及廣大干部群眾當時對三線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缺乏思想準備,工作上顯得被動。這時,選廠址單位不斷上報國務院、國家建委,提出要求盡快解決交通運輸問題、電力問題、三材(鋼材、木材、水泥)問題等等。國家建委主任谷牧向周恩來總理匯報漢中“三線”建設布局和選點情況時,周總理指出:“三個胖子(指鐵路、二機部、三機部),擠一個門,進得去嗎?總要一個一個進,鐵路是先行,鐵路修通了,工廠所需的三材才能進來,還是先上鐵路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為了搶建漢中“三線”建設的進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69年11月7日決定“搶時間修建陽(平關)安(康)鐵路”。地區和各縣成立了搶修陽安鐵路指揮部,各縣組成了民兵團,任務分段劃片包干,并動員百萬民工齊上陣,搶晴天,戰雨天,風隔無阻,日夜奮戰;各級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和廣大群眾同勞動、同生活、同住工棚,有的帶病參戰,有的群眾致傷致殘、甚至獻出生命。1971年10月陽安鐵路全線通車。為了解決漢中“三線”建設所需電力問題,水電部從甘肅省劉家峽水電站(1969年2月發電,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電站)在全國首次長途輸送33萬伏高壓線路,又從白龍江水電站輸送22萬伏高壓線路,從丹江水電站、石泉水電站輸送11萬伏高壓線路,并籌建陜西秦嶺22萬伏火電廠和略陽11萬伏火電廠,并入漢中電網,解決漢中“三線”建沒用電。中共中央、國務院把漢中的三線建設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中央軍委及時從北京、南京、廣州、濟南、新疆、蘭州六大軍區調來217部隊、5317部隊等共2.8萬多人的人民解放軍施工部隊,調來六大軍區空軍500多名支左人員參與工廠建設。1965年1至2月,漢中地委成立了“三線”建設領導小組,由地委書記張軍任組長,辦理內建廠礦事宜。“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隨著地方黨政機關的癱瘓,蘭州軍區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凡有‘三線’建設任務的地區,各級軍區都要把‘三線’建設工作抓起來”。1967年3月,漢中軍分區接蘭州軍區緊急指示,成立了“漢中軍分區內地建設領導小組”,由軍分區司令員王明春擔任組長,副司令員薛毅斌擔任副組長,設立了“漢中軍分區內建辦公室”,行文暫用軍分區司令部公章,正式對外辦公,辦公地址設在專署,后遷至地委黨校。1968年9月,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后,原軍分區內建辦公室更名為“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內建辦公室”。有“三線”建設任務的漢中市、南鄭縣、城固縣、勉縣、洋縣、西鄉縣、略陽縣、留壩縣均成立支援“三線”建設領導小組,由縣革委會主要領導人任組長,指定專人辦理有關事宜。</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漢中“三線”建設的布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設布局是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1965年3月21日批準的《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布局方案的報告》的要求精神安排部署的,該方案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骨干工業項目”。從1964年下半年開始,最早進入漢中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多個項目,對外稱791部隊(師級單位),于城固縣斗山、許家廟一帶建20萬平方米地面工程,稱“甲區”。1965年10月“甲區”竣工投入使用。后又陸續在甲區附近的幾條山溝進行“乙區”和“丙區”及洞體工程的建設,施工部隊是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第51師(8318部隊)。同期來漢的石油工業部在×××建的國家一級“戰備油庫”,修建有10公里的鐵路專用線,1965年1月投入使用,由省軍區派駐的警衛部隊看守。1964年10月,航空工業部012辦事處籌建人員來漢,安排在漢中市北大街148號(原漢中縣罐頭廠后為地區五金公司)開始各項籌建工作。在這期間來漢的還有“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對外稱653工地),建在褒河以西的連城山山下(現陜西工學院地址)。1969年4月,中共中央和周總理委托蘭州軍區在蘭州市召開 “西北三線建設座談會”,會期10天。漢中地區在蘭州軍區會議上是唯一的地區級參會單位,在會議上漢中成了討論的熱門和重點,中央各部委全面安排了在漢中的“三線”建設項目。三機部38個項目(不包括附屬單位),從1965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9月中央軍委最后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生產基地,這是全國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其總裝廠房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總后勤部2個項目:一個是總后軍馬局在略陽縣橫現河鎮建的磷肥廠,一個是擬在寧強縣大安鎮建軍用戰備物資庫,已由工程兵進行了“三通一平”工程。人民解放軍空軍1個項目(空軍與三機部共同投資修建的柳林機場),為空軍的全國復雜地形教練機場,擔負教練、航測、試飛等任務。國防科委2個項目(留壩縣兩河口鄉、代號825部隊)。中國科學院1個項目,略陽黑河壩。一機部10個項目:漢江機床廠(上海遷來)、漢川機床廠(北京遷來)、漢江鑄鍛件廠(上海遷來)、漢江工具廠、海紅軸承廠(兩廠由哈爾濱遷來)、漢江油咀油泵廠(河南洛陽遷來)、漢江職工醫院、陜西省機械工人技術學校;擬建2個項目:電纜廠、鍋爐廠,擬建于漢中火車站以北至崔家溝(兩廠職工約有15萬人)。核工業機部2個項目:405廠,洋縣上溢水(勝利機械廠)、813廠(向陽機械廠)。四機部4個項目,擬在洋縣、城固縣建遠程雷達、殲擊機雷達、半導體、元件廠。鐵道部2個項目:陽安鐵路、安康鐵路分局局址。水電部2個項目:略陽火電廠、擬在西鄉白縣龍塘與二機部合建原子能發電廠。冶金部4個項目:漢江鋼鐵廠(規模為年產350萬噸,廠址選定在阜川鎮)、燕子碥銅礦、擬建西北輪箍廠、冶金研究所。高教部4個項目: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北京機械學院、擬建北航漢中分校(勉縣金泉)、西北大學漢中分校(城固古路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原址,今陜西理工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漢中“三線”建設遭到了嚴重干擾和破壞,給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1970年3月26日,周恩來總理對陜西經濟工作和“三線”建設作了講話,指示陜西在經濟建設中,農業要幫陜北,工業要幫關中,“三線”建設要幫漢中,把陜西的經濟搞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三次來漢視察,1972年7月,王震再次來漢視察,受周總理指示專門檢查“三線”建設工程進度。他聽取了地委領導羅銘、張書云、張方海及鐘毅的匯報后,又詢問了陽安鐵路運輸情況,012基地及813廠、405廠等建設情況。王震講:“三線”建設是漢中的重頭,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把工作搞好,黨中央、周總理時刻思念著“三線”建設,你們一定要明確這項工作的戰略意義。會后,王震到陜西飛機制造公司、405廠、813廠、10號信箱等單位視察。1979年以后,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中共中央對“三線”建設重新進行了調整,使一些原來規劃決定在漢中建設的項目撤消,有的已建成投產多年也要遷走,有的企業縮減規模,有不少企業已投資幾千萬元,廠房蓋成一大片,已建成投產10多年,如空對空導彈廠、北大漢中分校、中國科學院(主要研究低溫、超導)、國防科委第14研究院先后陸續遷出。有的單位建廠規模明顯縮小,如012基地原在漢中布點38個項目,后改為22個項目,將整個飛機的雷達、儀表、發動機、鍛鑄件項目讓給西安430廠、關中紅源鍛件廠、成都、綿陽等軍工廠礦協作;漢江鋼鐵廠,原由冶金部建設,年產鋼350萬噸,后改由省冶金廳建設,規模為年產鋼35萬噸。當時漢中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中、省廠礦、鐵路、公路、水庫、地方工業、商業等一擁而上,一時進的單位較多,再加上勘探、設計、施工人員云集漢中,使當地感到壓力十分大,一些干部一時認識不足,工作被動,有的主要領導干部顧慮占地多,影響地方工作,配合不好,致使一些非常重要的對當地長遠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的項目被擠走了,歷史給予漢中的發展機遇喪失了。</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主要項目。</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鐵路建設。1969年10月成立了“1101指揮部”,全地區組織了民兵師,百萬修路大軍開始修建。該路西起寶成鐵路的陽平關車站,自西而東經寧強、勉縣、漢中市、城固、洋縣、西鄉至安康,與襄渝鐵路相聯,全長358公里,總投資11億元,跨越嘉陵江,數次橫跨漢江,共有27條江河,全線溝河縱橫,地形復雜,隧道和橋梁的長度占全線鐵路總長度的26%。工程由鐵道部第一工程局承擔。經過三年奮戰,1971年10月建成通車,1973年9月陽安鐵路電氣化工程上馬,1978年9月全線實現了電氣化。此路電氣化的實現,是繼寶成鐵路之后,全國興建的貫通全線路又一條電氣化鐵路。陽安鐵路的通車,對于加速漢中“三線”建設起了重大的作用,對于溝通漢中同外地的聯系,加快漢中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公路建設周(至)城(固)公路(108國道部分路段) 北起周至縣城,越秦嶺,經佛坪、洋縣至城固縣城南與漢(中)白(河)公路相接,全長257公里,漢中境內長160.4公里。1966年初周城公路被列入國防公路,代號為“0702’工程,由省建委領導,省公路設計院重新按六級公路標準測設。1969年11月動工,周至、佛坪、洋縣、城固組織7萬多名民工,會同省公路局二、三工程處4個隊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851部隊修建,1971年6月基本竣工。西(安)萬(源)公路(210國道部分路段) 由省公路局負責,地縣組織民工于1966年按三級路面改建,漢中境內由西鄉縣經鎮巴縣至四川省萬源縣,長165公里。3、電力工業1968年2月,水電部在略陽縣籌建了“略陽火電廠”,1972年2月建成投產。總投資1.1億元,生產規模為20萬千瓦,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改變了漢中歷史上電力不足的局面,保障了漢中“三線”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社會生活用電。1969年5月,水電部決定,由西北電力工業管理局負責架設當時國內第一條33萬伏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工程。此工程西起甘肅省劉家峽水電站,全長534公里,沿途經2省50多個縣到達漢中,輸電能力為42萬千瓦,是國內這一時期距離最長、電壓最高、輸電量最大的輸變電工程。這一線路的建成,不僅把以水電為主的甘肅電網和漢中電網聯接在一起,形成陜、甘、青、寧大電網,互調余缺,而且它標志著中國電力工業在發展超高壓技術、制造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建設超高壓輸變電線路等方面有了重大的進展。4、航空工業漢中航空工業基地,是國家航空工業部(原第三機械工業部)的第二套航空工業基地,又是國家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該基地也是首批進入漢中選廠籌建的單位之一,是在漢中“三線”建設單位中最大的國有集團企業。1964年10月開始籌建,1965年10月,國防工辦、航空工業部下文通知,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11月,中央軍委國防工辦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生產基地,并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即時開展了“大型運輸機”基地建設的各項工作,本著“邊基建、邊生產”的方針,搶時間出產品,在邊基建的同時,投入了部分生產。基地所屬的22個廠和企事業單位,分布于漢中市、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洋縣、西鄉縣、寧強縣,有職工3.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萬人,形成技術力量雄厚,工藝先進,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科研、生產基地。1975年12月29日,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獨立生產的大型運輸機在漢中誕生。5、核工業核工業部(即第二機械工業部),1969年5月部分人員來漢中籌建,內遷5個項目,即405廠、813廠及所屬的地質勘探214隊、21建設公司、23安裝公司。6、建設成就1964至1975年,漢中先后建成了陽安鐵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萬公路,以及國防軍工、科研、航空工業、核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化工工業、建材工業、電力工業等比較齊全完整的工業體系。從1969年4月蘭州軍區召開“三線”建設工作座談會議后全面啟動,形成高潮。到1970年,全地區基本建設投資猛增到20億,占陜西省基建總投資的50%,共建成中、省項目84個,其中大中型項目62個(不含地方工業項目),職工總人數25萬人,科技人員5萬人,完成總投資53.1億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對外稱“653工地”),是高教部設在漢中的一個項目,1966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教授首次帶領工作組來漢中選址,在勉縣褒城鎮北連城山下。周培源兼任北大漢中分校校長。1966年5月籌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2000萬元,總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教職員工3500人。學校設有無線電系、雷達系、物理系(包括核反應堆)、力學系。1977年5月遷回母校北大。7、機械工業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在漢中籌建8個項目,對外單稱65號信箱。漢江機床廠 1965年4月來漢中選廠定點籌建,地址在漢中市北張寨村。由上海機床廠抽調1 100名骨干力量負責包建,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總投資4000萬元,主要生產高精度、精密螺紋機床。漢川機床廠 1965年10月由北京第二機床廠分出一部分,內遷漢中市北周寨村。占地面積53萬平方米,總投資3500萬元,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恒溫車間面積4000平方米,職工3500人,其中科技人員600名,工程技術人員300名,高級工程師34人,設備750臺,精密、大型、稀有設備125臺,設14個生產車間,1個科研所,主要生產精密座標鏜磨紋機床。漢江工具廠 1967年2月由哈爾濱遷漢中市北宗營鎮,1968年初興建,總投資3000萬元,總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職工3100人,金屬切割設備800臺,1971年竣工投產,屬國家重點工具骨干企業,年產刃具61萬件,各種刀具50萬件。漢江鑄鍛件廠 1966年4月由上海內遷漢中市北宗營鎮,1970年3月由省建工五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負責建設,1972年10月竣工,總投資2800萬元,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各種金屬切割設備450臺,職工1500人,年生產鑄件7000噸,鍛件550噸,是專為機床廠配套生產企業。漢江職工醫院,在漢中市河東店鎮,1971年8月籌建,投資1200萬元,職工300人,病床200張,省屬企業。陜西省機械工人技術學校,在漢中市河東店鎮。1972年10月由咸陽遷來一部分,省機械廳直管,師生1500人,屬定向培養的中等專業技校。8、冶金工業漢江鋼鐵廠 1969年8月開始籌建,地址在勉縣元墩、阜川鎮(后遷勉縣武侯墓鎮)屬國家冶金工業部直管項目,由鞍山鋼鐵黑色設計院設計,由鞍鋼負責包建,經國家計委立項批準,總投資2.6億元。略陽鋼鐵廠 1969年10月在略陽縣城東籌建,1972年10月竣工投產,省屬企業,總投資7500萬元,年產鐵15萬噸,鋼10萬噸,鋼材8萬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現漢中八一鋅業有限責任公司陜西銅礦原系解放軍總后勤部西安辦事處的直屬企業,又稱八一銅礦,1967年4月在寧強燕子碥鎮籌建,1970年10月竣工投產,總投資2000萬元。1978年移交省冶金廳直管。</span></p> <h1><b> 813廠</b></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813廠前身是原二機部49號工程。是二機部三線建設布局的項目之一,1964年4月開始在原選址四川省興文縣袁家洞建設,后由于地質等因素,至1969年1月,放棄原址。同年4月成立新廠選址工作小組,49號工程籌備處工委書記花浩任組長,工程處基建處吳榮章任副組長,根據粟裕新廠要在陜南和甘南選址的指示,至1969年完成二次選址工作。期間,二機部多位領導親臨現場考察,中央軍委葉劍英、聶榮臻、粟裕等多位領導先后發出指示。9月15日,二機部根據周總理指示精神正式確定新廠廠址。10月10日毛主席簽發中央(10)168號電令,調遷工程兵第53師111團參加813廠洞庫建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關于核工業建設的戰略布局和總體規劃定廠址。廠主體生產設施位于陜西漢中南鄭縣圣水鎮麻柳溝,原工人大部分從內蒙古、東北、北京調入。特別是是中國核工業部202廠(在內蒙古包頭一個大沙漠中)職工家屬最多。813廠又叫36號信箱(用于家屬寄信的地址)和27號信箱(用于國家運送機器和濃縮鈾的運出)。原設計分為軍品和民品,其中是以民品作為掩飾,主要目的是生產軍品(濃縮鈾)。軍品在大山的山洞里生產,山洞里蓋有二層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炮兵部隊守衛。當年與蘇聯關系最緊張時,813廠四周被高壓電網圍著,很恐怖的。當年專門修建有廠區通到大河坎的十余公里的水泥公路和褒河轉運站,原計劃還要修一條通向廠區的軍用軍列鐵路。廠在漢中市設有招待所(西環路上)。1970年開始建設至1980年底,累計完成1、43億投資,建成主要輔助設施及民用設施,主工藝金屬鈣小配套生產線,49-3、502(濃縮鈾)元件生產線完成總量70%左右的情況下,于1981年緩建,次年停建,沒有形成軍工生產能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后由于國家戰略政策調整等諸多原因,開始轉民。813廠發揮軍工技術優勢,在恢復和擴大金屬鈣生產的基礎上,通過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及上級撥款,自力更生進行技術改造,相繼建成硅鈣合金、電解鋁、活塞等項目生產線,至八十年代末期初步完成了轉民目標。當時813廠對外名稱是陜西中核特種材料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8月由于諸多原因宣告破產。后產權經過多次輾轉,現已更名為陜西漢中鋅業特種材料有限公司。</span></p> <h1><b style="font-size: 20px;"> 405廠</b></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405廠始建于1969年10月,原名:勝利機械廠,現在為中核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坐落于四季長春,物華天寶的漢中盆地。作為漢中三線建設的骨干企業之一,建廠后由工程兵53師(8664部隊)的106團(8665部隊)、128團(8667部隊)和111團(8666部隊)三營負責基礎洞體和配套建設。</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司在職職工2000多人,總占地面積三千多畝。公司生產生活設施配套齊全,是集生產、科研、生活為一體的花園式現代化企業,是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的良好環境。隨著核電快速發展對核燃料的巨大需求,在中核集團公司的領導下,公司繼續從國外引進的鈾濃縮生產項目商務合同已經簽署,目前,該工程的建設工作已全面展開,已于2012年將建成投產運行。此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提升公司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必將對我國核電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此基礎上,為保證我國核電對核燃料的進一步需求,公司正在積極籌劃和爭取新的更大的工程項目,不斷擴大公司的生產規模,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目前,這些項目均已取得了初步進展,這標志著我公司已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工程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關懷。1993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親臨工廠視察,就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問題作了重要指示,并為工廠題詞:“發展核技術,開發新能源”。1994年6月22日,宋健同志等視察工廠,進行調研,并題詞:“掌握核能先進技術,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李鵬、吳邦國、鄒家華等領導同志也曾多次聽取工程建設的情況匯報,并為工程建設解決了許多重大問題。陜西鈾濃縮公司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取得新的進步,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國家、中核集團公司、陜西省、漢中市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體干部職工的努力緊密相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漢中視察時召開企業座談會,聽取了史慶豐廠長關于陜西鈾濃縮公司發展情況匯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4月22日,中核集團公司總經理康日新到公司視察時,對該公司在保持技改工程主輔工藝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全體員工繼續發揚老一輩核工業人的優良作風,艱苦奮斗,努力工作,在確保系統安全穩定經濟運行的基礎上,為實現集團公司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核工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10月10日,陜鈾公司召開了建企40周年慶祝大會。陜鈾公司歷經40年的發展、跨越,為我國核燃料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隨著新工程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該公司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以新工程項目建設為牽引,以增強各級班子執行力為核心,努力建設和諧企業,不斷增強員工凝聚力,該公司正朝著“科學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陜鈾公司”的目標奮勇前進。</span></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u>圖文均搬運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刪除。</u></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兴安县| 闵行区| 平顶山市| 卢氏县| 平乡县| 简阳市| 云安县| 高平市| 客服| 宣城市| 肃北| 阜平县| 沁水县| 襄垣县| 岳阳县| 贺兰县| 台湾省| 扎囊县| 长宁区| 房山区| 天全县| 哈尔滨市| 久治县| 司法| 监利县| 正安县| 宝山区| 达州市| 海晏县| 黄梅县| 美姑县| 自贡市| 德庆县| 张家界市| 丰台区| 仁寿县| 专栏| 富裕县| 满洲里市|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