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半條被子 漁水情深</h3> <h3>什么是軍民魚水情?故事里有故事……</h3> <h3>1994年弘濤為三十八軍題寫大型紀念冊《開路先鋒》</h3> <h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h3><h3>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h3> <h3>在說到軍民魚水情深時,習近平總書記舉了一個例子,這也是整個講話中惟一的一個故事:"半條被子"。這個故事是32年前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重走長征路時發掘出來的,故事還有曲折的后續?</h3> <h3>今天的主人公——重走長征路記者羅開富:用事實證明紅軍的偉大</h3> <h3><br /></h3><h3>1984年10月16日,紅軍長征50年之后,他從江西瑞金出發,途經11個省、自治區,歷經368天,風雨無阻,以差點付出生命的代價,成為按原路徒步走完25000長征路的第一人。</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用事實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紅軍!</b></h1><h3><br /></h3><h3>1984年10月16日,42歲的羅開富從于都出發,用368天徒步走完中央紅軍長征原路全程。紅軍當年長征分三路,羅開富選擇了走得最遠的紅一方面軍路線,同時給自己提出每天走、每天寫、每天見報的任務。</h3><h3><br /></h3><h3>368天的行程,沒想到,僅僅開頭兩天,羅開富腳上的血泡就已經和襪子粘連了,包扎之后連鞋都沒法穿,只能穿草鞋由向導扶著走,一開始就面臨比原先估計嚴重得多的困難,羅開富并沒有放棄,想起紅軍的頑強精神,反而更堅定了要走下去的決心。</h3> <h3>人在遇到困難時候,煥發出來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羅開富在一年的行程里,左腿曾因意外造成小腓骨骨折,患上嚴重的黃疸病,但他一天也沒有住過院,沒有坐過擔架,而是堅持自己走或者別人扶著走。同時,報社和很多老紅軍也給予他很多支持和鼓勵,沿路很多地方政府派人幫他謄抄稿件和送郵電所發報,核實路線和日期,安排醫生和向導。</h3><h3><br /></h3><h3>饑餓、寒冷,沒有切身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的。過草地時候,羅開富和向導一起陷落到沼澤里,如果不是一頭牦牛嗆水發怒爬到了泥潭外面,可能真會遭遇到滅頂之災。雪山草地本來就人煙稀少,紅軍長征時候,8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只住著2萬多人,又多受反動宣傳,躲進深山,致使當年紅軍普遍籌糧困難,許多部隊未進草地即已斷炊,饑餓的紅軍吞嚼著火燒水煮后的皮帶、槍帶、馬鞍等,甚至在人糞、馬糞中尋找沒有消化的青稞粒。3600米以上的高原海拔,下雨雪時候氣溫會降到零度,羅開富一行帶著帳篷、被子、棉大衣、高筒靴還凍得發抖,而當年的紅軍,不少人穿的是薄軍衣和草鞋,夜間只能背靠背或者相擁著御寒,不少人睡著了之后就再沒有醒來。據統計,紅軍一共有一萬多人沒有走出草地。</h3> <h3>經歷過長征的紅軍百煉成鋼,而重走了長征之路的羅開富也脫胎換骨。紅軍的頑強精神,通過羅開富實際經歷的對比,顯得更加光輝和偉大。羅開富對記者說,通過重走長征之路,我進一步明白了,我們的黨和軍隊經歷了這些艱難困苦,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徒步長征路,對我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也使我感受到了肩上沉沉的責任,我要用事實告訴人們什么叫共產黨,什么叫紅軍!</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紅軍留下的寶貴精神,你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b></h1><h3><br /></h3><h3>羅開富走到了瀘定橋的時候,體重從148斤降到了98斤,當時他正患黃疸型肝炎,兩天沒有好好吃東西,"當時的情況是要么換人,要么死,"然而羅開富對自己說:要為中國記者爭一口氣,他邊走邊輸液,竟然奇跡般地闖了過來。然而與自己闖過艱難挑戰相比,羅開富更加反復強調的是:紅軍的偉大和沿路群眾給他帶來的感動。</h3> <h3>"我們過草地時候看到了紅軍遺骨,當時想要掩埋,后來發現越來越多。"羅開富說,走出草地的時候,我們全體人員對著草地說:"我們看到了你們的遺骨,你們大多是從南方過來的,你們進了北京都是將軍,但是你們都留在了草地,這是為了我們中華民族。"</h3><h3><br /></h3><h3><br /></h3> <h3>"重走長征路完全改變了我的世界觀,激發了我的靈魂,讓我知道了什么叫偉大。"羅開富說,"數不清的人為我提供各種幫助,其中為了我受傷殘疾了的向導有四五個,他們沒有向國家提出過要求。人到了老之后,金錢還得清,感情還不清,因為你欠人家的。"老人表示,他在退休后已經又重新去走了一次長征路,"我有生之年,還要再去。人民熱愛我們的黨,熱愛紅軍,你們這些記者要重走長征路,不僅僅是代表你們的媒體,而是說明中華民族后續有人。"</h3> <h3>"紅軍永遠在路上,留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羅開富對采訪團所有記者說,在你們中間,我好像又回到50年前,又回到年輕時候,當年我要重走長征路,是為了反擊國內外敵人對我們的污蔑,也是為了見到長征路上的人;今天你們來采訪我,不是因為我重要,而是紅軍重要,紅軍的精神要一代代傳遞下去,你們也將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h3><h3><br /></h3><h3><br /></h3> <h3>我們這一代人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完)</h3> <h3>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經濟日報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講述3名女紅軍與徐解秀老人間的暖人故事。</b></h1><h3>1984年11月7日中午,我走到湖南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一進村,我就注意到一位裹著小腳的老人不遠不近地跟著我,看著我。我看出來她想跟我說什么。但因為采訪的地點分散,直到下午3點多我要離開前,才又去找了這位老人。</h3> <h3>1984年11月7日中午,我走到湖南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一進村,我就注意到一位裹著小腳的老人不遠不近地跟著我,看著我。我看出來她想跟我說什么。但因為采訪的地點分散,直到下午3點多我要離開前,才又去找了這位老人。</h3><h3>事情原來是這樣的:這位老人名叫徐解秀,50年前的昨天晚上,3位女紅軍和她一塊睡在廂房里,4個人蓋著她床上的一塊爛棉絮和一條女紅軍自帶的被子。第二天(1934年11月7日)下午3點多,紅軍要開拔了,3位女紅軍把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了一半給她。她不忍心,也不敢要。3位紅軍對她說:紅軍同其他當兵的不一樣,是共產黨領導的,是人民的軍隊,打敵人就是為老百姓過上好生活。</h3><h3><br /></h3> <h3>在她們互相推讓的時候,紅軍大部隊已開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蘭芳送她們走過泥濘的田埂,到了山邊時,天快黑了。她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為是小腳,走路困難,丈夫就和她講好,送她們翻山追上大部隊后就回來。誰知丈夫當天沒有回來,跟三位女紅軍一樣,從此沒了音訊。年年這幾天,她都要在與丈夫和女紅軍分別的山腳下等好久。她問我:"你能見到紅軍嗎?"我答:"能見到。"她說:"那就幫我問問,她們說話要算數呀,說好了,打敗了敵人要來看我的呀!"她說到這里,臉上已流下了淚水。我和在場的人都沉默著,眼角也都濕了。</h3> <h3>她一邊擦淚,一邊自語著:"那三個紅軍姑娘不來看我,他(指丈夫)為什么也不回家呢?那時我才34歲。不是說好的么,送紅軍翻過山,就回來,還要我燒好洗腳水等他啊。50年了,我不知燒了多少盆洗腳水了,涼了又燒,燒了又涼,就是等不到人啊!是不在人世了?好心人該給我送個信,我好為他上柱香呀!"</h3><h3> 停了一會,老人說:"3個姑娘長得很漂亮,有一個還不到20歲,心也好。你們說,一條被子能剪下半條給窮人,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人!她們上山時,還在一步三回頭地對我說: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勝利了,我們會給你送一條被子來,說不定還送來墊的呢。現在我已有蓋的了,只盼她們能來看看我就好。"</h3> <h3> 我擦了擦淚水,握著老人的手說:"徐大娘,我一定向紅軍匯報,盡力幫你找到她們。"她點點頭說:"找到就好,找不到,你也要回來看看我呀。"</h3><h3> 徐阿婆把我送到山腳,就是當年與紅軍姑娘分別的地方。站在她一旁的68歲的朱青松說:"紅軍走后,敵人把全村人趕到祠堂里,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得過東西。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搜家。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搜走了,敵人還強拉踢打,讓徐解秀跪在祠堂里半天。"</h3><h3><br /></h3> <h3>我踏著當年3位女紅軍的足跡翻山走到里田鄉,點了幾根蠟燭,帶著起伏不平的心情,寫下了"3位紅軍姑娘在哪里"的稿件。見報后不久,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15名經歷長征仍健在的女紅軍經過商談,由謝飛向本報記者庹震、汪洋發表的談話也見了報:"悠悠五十載,滄海變桑田。可對那些在革命最艱難的時候幫助過紅軍的父老鄉親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請羅開富同志捎句話;我們也想念大爺、大娘、大哥、大嫂們!"并表示要想辦法找到徐解秀婆婆想要找的那3位女紅軍和她的丈夫。</h3><h3> </h3><h3><br /></h3><h3><br /></h3> <h3>5年后,當我背著鄧大姐等多位紅軍送給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趕到沙洲村時,想不到3天前老人去世了。她的孫兒朱和榮告訴我:"奶奶臨走前的幾天,眼睛總是閉了又睜,斷斷續續地說,那3位姑娘和你爺爺會回來看我的,他們都八九十歲了,走路不便了,一定要想法子把村前到山腳的路修好。要告訴3位姑娘,解放后我就有被子蓋了。現在我只是太想她們,是她們讓我明白了什么叫紅軍,什么叫共產黨,共產黨和紅軍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啊!"朱和榮說:"奶奶最后說,爺爺回家時你要告訴他,快60年了,200多個春夏秋冬,我每天都在等他啊!我實在等不動了,我先走了,不要怪我啊。</h3> <h3>受羅開富報道的影響,1996年4月,北京電視臺《永恒瞬間》攝制組也來到沙洲村,拍攝"半條紅軍棉被"的事,并將一床簽滿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名字的新棉被,在徐解秀老人的墓前。被子上還寫著"萬里長征,成烈烈千秋偉業;一條棉被,寄殷殷兩代深情"。</h3> <h3><br /></h3><h3> 33年過去了,歲月阡陌。每每想到未了的心愿,羅開富深感遺憾:當年答應幫徐解秀找到三個女紅軍以及再來看她的承諾,像鐫刻在他生命里一樣,令他牽掛一生。自1984年11月離開沙洲村后,羅開富還于1991年、1996年、1999年、2005年、2009年來過五次,每次來,都會去為徐解秀老人掃墓。</h3><h3> "感謝你們的媽媽!"</h3> <h3> 在那些日子里,他遇到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啟程不久,左腿膝關節就摔骨折了,途中所拄的鐵拐都被磨短一大截;在廣西海拔2000多米高的老山界上斷了糧,又餓又累,他只能吞食止咳沖劑、速效感冒片充饑;雪山上,高山缺氧,高原反應加疲勞令其險些送命;超極限的勞累,使其肝病、胃病復發,本來已很瘦的我體重又減了十幾公斤……第二次重走長征路他三叉神經痛時常發作,好像電擊、刀割、撕裂那樣的痛,痛得張不開嘴,更不用說吃飯了?</h3> <h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見《老子》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說明萬事起于忽微,量變引起質變!</h3> <h3>《紅軍長征追蹤館》館長朱倍得:南潯人的驕傲!因為他,南潯古鎮得以保留!因為他,建立了中國第一老年城!因為他,不為房地產高樓處處林立而所動心,他卻為南潯人無私地建了一個非 贏 利 性的文化公園-文園!幾十年來,他與久安員工共同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是人民的好榜樣!</h3> <h3>2016年,朱倍得先生為南潯文園"紅軍長征追蹤館"擴建時,在原有的三位女紅軍與徐解秀的雕塑旁,增加展出了徐解秀當年給三位女紅軍洗腳的木桶、烤火的火盆及火鉗等遺物。</h3> <h3>羅開富與弘濤</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商南县|
浦城县|
全南县|
涿鹿县|
陈巴尔虎旗|
谢通门县|
胶州市|
桃园县|
安化县|
车致|
桐庐县|
康马县|
应用必备|
铁力市|
平罗县|
石家庄市|
繁峙县|
张家界市|
称多县|
青冈县|
招远市|
临湘市|
瑞丽市|
青铜峡市|
新疆|
张家界市|
惠东县|
巴青县|
楚雄市|
桑日县|
清河县|
巍山|
富锦市|
静海县|
永年县|
张北县|
祁阳县|
大悟县|
新宾|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