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進入中緬邊境后,沿途已有邊防盤查了。</h1><h1> 在云南鎮康縣城西南的南傘口岸,西鄰緬甸果敢,明清時即有邊民互市活動。1912年設勐英鎮,1941年改里仁鎮,1984年改為南傘區駐地。南傘,傣語音譯漢字地名,意為送公主的地方。漢、傣雜居。今為中緬邊民互市口岸。</h1><h1> 過了口岸便是緬甸果敢,離果敢首府老街只有七公里。提起果敢,就讓人想到罌粟、毒品、沖突、娃娃軍。果敢地區原來是咱中國地界,后來讓英國在1897年強行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果敢曾經(1989年-2009年)有高度的自治權,通行果敢語(漢語),流通人民幣,通訊采用中國移動號碼,電力由南方電網通過云南電網向老街變電站輸送。后緬甸軍方宣布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對果敢地區采取了融入緬甸的政策,但現在那里地方武裝與政府軍隊依舊沖突不斷。</h1><h1> 想去老街看看,口岸哨兵說要邊防證、護照都不可以,辦邊防證需要提供當地的營業執照和臨時居住證。當地摩的說100元可以幫忙偷渡到老街看看,我們心還沒那么大,沒敢去,只能乘公交圍著南傘轉一圈。</h1><h3><br /></h3> <h1> 入住孟定邊關明珠大酒店,</h1> <h1> 因飯店里人太多,特色雞血腸和雞血飯沒有等到,只吃到了酸菜魚。</h1> <h1> 孟定鎮為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轄鎮,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是云南唯一的副縣級鎮。<br /> 孟定"傣語為"彈弦的地方"。是云南傣家大姐西雙版納、二姐德宏之后,傣家待嫁的小三妹,這里大地如琴,江河如弦,四季如夏,柔情似火,素有"黃金口岸"之稱,是祖國西南邊陲的黃金口岸、云南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臨滄市的綠色明珠。</h1> <h1> 眾星捧月一一今夜的星空仍然是那么美,常聽人說拍星星就拍不到月亮,拍月亮就看不到星星,今夜用手機居然全都拍到了。</h1> <h1> 滇西南茶山臻味、佤鄉秘境之旅第九天孟定一芒黑一翁丁:今天的早餐沒有米線吃了。</h1> <h1> 先過南汀河。公路沿河而修,兩岸或峭壁險峻,或密林蒼翠,泉瀑其間,有入幽谷的寧靜。</h1><h1> 南汀河發源于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流域區處在瀾滄江、怒江中下游,全長311公里。流經臨翔區、云縣、永德縣、鎮康縣、耿馬縣后于耿馬縣清水河出境(進入緬甸)。</h1> <h1> 順邊境公路進入秘境滄源,沿途是竹海、橡膠林、參天大樹獨木成林</h1><h3>,</h3> <h1> 途中看到一座白塔高高矗立在班老鄉的山頂,猶如錯覺自己置身于緬甸。在山頂眺望,即可看到中緬分界的山頭。</h1><h1> 班老白塔:主塔直徑8米,高23米,小塔直徑4米,高12米。</h1><h1><br /> </h1> <h1> 班老村:隸屬云南省永德縣的小勐統鎮,班老村離緬甸的果敢地區只有40公里,歷史上通往緬甸的古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班老鄉解放較晚(1960年)。在建國以前,村民把幫毒梟背毒運毒作為謀生的手段,并在當地形成了傳統。村民主要以馬仔的形式幫境外的毒梟毒販背毒品,再販運到保山等內地去,班老村基本上家家都運毒販毒。據公安部門掌握的數字,目前全國有十分之一的毒品來自臨滄,臨滄的毒品一半來自班老村所在的永德縣。而當地最近5年抓獲的販毒分子,又有85%是班老村的農民。班老村的農民之所以鋌而走險,去背毒販毒,當地貧困落后的經濟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當地政府也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開始動用經濟手段,來幫助農民盡早脫貧。<br /> </h1> <h1> 在班老村休息時見一院孑里有一棵大榕樹,聽當地人說,以前這個院子是軍營,樹是當年在這里的駐軍戰土種下的,到現在還有當年的戰土回到這里拍照留念。</h1><h1> 我們也爬上去拍照留個紀念</h1> <h1> 未出土時先有節,作為"四君子"之一的竹子被寓意堅韌的品格,在山林中、崖壁上兀自生長,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似謙謙君子。千百年來,它不知走進了多少騷文墨客的詩詞中,它的鐵桿粉絲鄭板橋先生,一生愛竹,畫竹,詠竹,給后世留下無數經典作品。同行的廣心受他的影響,在征得領隊的同意下,向當地老鄉要了一截深山竹子,想放與室中,借它一點精神,愿自己: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h1> <h1> 在等廣心砍竹子時,到當地佤族家轉轉。房前掛著一排臘肉,房后有兩只大鵝在嗄嗄的叫,不由得想起了"鵝、鵝、鵝,曲頸向天歌"這首詩。</h1> <h1> 中午在快樂飯店吃農家飯,菜做的有點咸。</h1> <h1> 飯后繼續前行,目的地芒黑,這個小村子隱秘在大山深處,小到導航也無法定位,幾經打聽,方才找到。</h1><h3><br /></h3> <h1> 入阿佤山,一路佤山云海,梯田相伴,真正的秘境之旅剛剛開始。</h1> <h1> 這個叫做芒黑的小村子,是最后一批回歸祖國的鄉鎮。該村截止2008年底,水、電、路、電視、電話都沒有開通,無路燈。全村有8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h1> <h1> 走進芒黑村,開始還以為這是傣族村落,后來更正為是佤族村落。芒黑的房舍都是用用竹子蓋的,最少兩層,底層放雜物或養家禽。每一家都有一個小院子,用籬笆圍了起來。家家戶戶看起來都差不多,看不出來哪一家的條件會更好一些,小村子安靜的如同世外桃源。</h1> <h1> 彎彎曲曲的石板路兩邊,是一間間挨著的竹樓房,竹樓前有一個簡易的梯子,房屋太簡陋了。生活在這里的佤族人,保留著古老的生活習俗,也保留著傳統的貧窮,但依然樂觀的生活著。竹樓底層有兩個小孩在蕩秋千,有幾個在村外的球場上打籃球。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覺得我們現在生活的所有時光都是幸福的。</h1><h1><br /></h1><h3><br /></h3> <h1> 村里有一座寺廟,僧人多數是小孩子和未成年的年輕人,這在云南地區的寺廟里很常見,寺廟不僅僅是修行的地方,同時也是學校。</h1> <h1> 村子里轉悠完了,跟著領隊到村外田間地頭看看。到村外還需要翻過一個柵欄。寨子邊有一塊塊人為開墾的梯田。現在是春分播種時節,地里播種插秧的人們忙得不亦樂乎。 </h1> <h1> 這里有抽煙斗的婦女,勞作中或在空余休閑時,都會拿出煙斗抽上幾口。</h1> <h1> 亭子里安放的是佤族人崇拜的一種圖騰寨樁</h1> <h1> 離開芒黑村前往翁丁村。路越來越難走,沿途都在修路。</h1> <h1> 下午五點左右到達被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的翁丁村。這就是臨滄市境內的滄源佤族自治縣,從古至今,都被世人稱為秘境之地。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h1> <h1> 剛到翁丁寨寨門,佤族人會給每一個人額頭上點一個"摸你黑",一群村民身著佤族服飾,載歌載舞歡慶我們的到來。</h1><br /> <h1> 突然而起的佤族歌舞讓我們興奮不己,我們立馬卸掉背包沖進去和他們一起載歌載舞。</h1> <h1> 跳舞結束,進入翁丁寨。</h1> <h1> 來到廣場,看到大榕樹上掛滿牛頭骨,古樸的寨門倚靠著厚實的大榕樹,古老滄桑神秘的氣息,不請自來。 就如同時光逆轉,一腳從現代文明跨進了刀耕火種的年代。</h1><h3><br /></h3> <h1> 同行的小伙伴買了一件心儀已久的佤族麻衣,立即穿上嘚瑟起來。受其影響,我們也換上佤族服飾各種秀。 </h1> <h1> 跟著領隊到我們今晚住宿的地方,這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的是竹樓下沒有養家禽,環境優美。</h1> <h1> 登上二樓,俯瞰寨子,依坡而建錯落有致的草屋從立,整個村子被上百年的茂盛古榕團團而圍,有著遺世獨立曠古恒景的感覺。</h1><h1> 望見村外層層梯田在夕陽的余暉映襯下格外美麗,立即決定到村外看看。</h1> <h1> 在田野里漫步,聞著麥田和油菜花的芬芳,到田間地頭坐一坐,看云卷云舒,夕陽西下,梯田在大地上舞出最嫵媚的曲線,晚霞洗去一路風塵。歲月如斯,人生如夢,一切都是浮云。</h1> <h1> 到翁丁寨子里悠閑的走一走。翁丁寨中的"翁"為水,"丁"為接,意為連接之水,也有云霧繚繞之地的意思。這里生活著傳承了四千多年的佤族人民。這是一個唱歌比說話多,喝酒比喝水多,跳舞比走路多的民族。佤族在古語當中的意思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著自己的民族創世史詩《司崗里》,佤語"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就是從崖洞里出來的意思。<br /> 翁丁寨是中國最后一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部落。</h1> <h1> 寨子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現在居住著101戶人家,接近500人。佤族民居都是傳統的干欄式竹木樓,房屋的屋頂一般都用茅草穿成草片覆蓋,分上下兩層,均為竹木結構,下層堆放雜物或畜居,上層住人,透氣涼爽,外面有竹籬笆圍墻,從側面看,厚厚的半圓形屋頂就像一頂大圓帽。竹樓一家挨一家,有序排列,屋里不論有人沒人,鮮有掩門掛鎖,似乎都可以隨意探訪,來去自便,路不拾遺親近友好古風猶存。</h1> <h1> 整個村莊坐落在森林懷抱中,佤族村寨周邊的樹都不能砍,樹是保護村子的神林,所以佤族村莊周邊的樹都很茂盛,形成林墻。他們世世代代都把這些林木奉為"保護神",神圣而絕不可冒犯。</h1> <h1> 寨子中心處,高高矗立著的是"寨樁"。寨樁是佤族人的一種圖騰崇拜,代表著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桿是幡桿,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據說是避邪的物器。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著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余,這預示著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 幡桿旁是有一人來高的木塔樁,上面粗獷地刻著一些特殊的圖案,有圓點、方形、三角形等,分別代表世上的人民賴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桿腳下有個鵝卵石即是"寨心"。</h1> <h1> 阿佤的婦女有抽煙斗的習俗,她們用的煙斗都是自己做的,煙桿和煙斗取自山上的竹子。</h1> <h1> 翁丁村至今保留著男耕女織的習俗,村外大量的梯田都交給男人來打理,女人則負責家庭。在翁丁閑逛,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婦女坐在家門前織布,佤族人通常自己織布,自己制衣。婦女的紅色頭巾仿佛也是一種傳統。</h1> <h1> 人頭樁:佤族有一個"獵人頭"血祭的風俗,是古代遺傳下來的一種祭祀風俗。據說當時種谷物收成不好,想盡各種辦法谷物也生長不出來,后來有人告訴佤族人要用人頭祭祀神靈才成。于是他們真的用人頭祭祀,結果這一年風調雨順,莊稼真的長勢良好,獲得了大豐收。祭祀活動這一天要砍一個活人頭回來做供奉,標準是男性、年輕健壯、長相英俊,最好是有絡腮胡子面相又白的那種美男子。我國在1958年將這野蠻而又殘酷的方法徹底禁止了,"人頭祭祀"改成了動物頭顱,現在瓦族山寨會看到很多懸掛的牛頭,掛在家里顯示富裕,如果掛在祭祀點則是奉獻給神靈。佤族人的寨主寶座之位也要掛上動物頭顱,表示尊敬。</h1> <h1> 夕陽西下,余輝灑滿整個翁丁寨,美麗炊煙和那婆娑樹影的奇幻光影,原始村寨的生活讓人返璞歸真。 希望在日落的黃昏后,翁丁村翁丁人能走到村外,走出沉重,走過貧窮,走向輕盈……</h1><h1> </h1><h3> </h3> <h1> 撒拉房,白天人們勞作歇息的地方,到了晚上,就是情侶們談情說愛的地方。想象著那情景,感覺好生浪漫。</h1> <h1> 醇香的佤族雞肉爛飯</h1> <h1> 酒足飯飽之后圍著在火塘邊,喝茶望月聊天,享受真正的原生態生活。</h1><h1> 佤族人也很崇拜火,每家必有一個火塘,火塘的火自新年取火后,就要讓火種保存下來,不能熄滅,直到來年新年,再把火滅掉又取新火。</h1><h3><br /></h3> <h1> 2018年春節滇西南茶山臻味、佤鄉秘境之旅第十天:清晨起來先游覽了佤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示廳。<br /> </h1> <h1> 女神圖騰樁是佤族女神崇拜"木依吉"的化身標志,是以刻木記事的方式對司崗里創世史詩的部分傳承和釋然。圖騰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頭部,有高舉的雙手、眼、鼻、口;二是頜部,沒有圖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圖案符號:圓點代表天上星星;斜紋代表著山川和河流,解釋了司崗里傳說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號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圖案代表了果實和豐收;三角符號代表著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橫和豎條紋代表著能與天神對話的木豉。</h1> <h1> 木鼓房:用來存放木鼓的房子。在佤族的各種器物中,最神圣、尊貴之物莫過于木鼓。木鼓佤語稱為克羅兒,是佤族獨創和獨有的打擊樂器,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目前村子里還保留著游客到來敲擊木鼓列隊歡迎的儀式。</h1><h1> 頗為有趣的是,這木鼓還有公母之分,在木鼓房里一左一右,分別陳放著公母兩只木鼓。公鼓聲音低沉母鼓聲音清脆,不知是不是因為崇拜女性,母鼓還要比公鼓略大。</h1> <h1> 據說敲打木鼓可以帶幸運和福氣</h1> <h1> 曾經的佤王府,佤王座椅、槍桿與燭臺還在,都保持原樣,火塘也依然熊熊,然時光流轉,世事變幻,天下平和,已無須那份霸氣與威嚴,只是心懷恩與義,存留一份遺址,讓人游賞或者祭拜,都是挺好的。<br /> 看護佤王府的老人,七十五歲,有著閱盡千帆的淡定,也有著初心難忘的執著,還有著佤族人的友好與善良。極少言語極少動作,卻會為每一個前來的人奉上一碗橙紅透亮冒著熱氣的大葉茶,飲之鮮醇回甘,心神俱清。</h1> <h1> 早餐后又到村外轉轉,站在梯田的高端,看到一望無際的梯田,就像從人間登上天堂的天梯,非常壯觀美麗,其景色別具一格。</h1> <h1> 太陽每天升起,生命總在延續,生活還將繼續,只有不斷奔跑,才會靠近夢想,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原始部落,既是歷史對翁丁昨天的選擇,更應是歷史對翁丁明天的交待。此情此景,真有陌上花開,走在春天里的感覺。</h1><h1><br /></h1> <h1>深山木瓜花,盛妝迎春早。<br />紛紛開且艷,不辜賞花人。</h1> <h1> 翁丁石斛,第一次看到寄生在樹上的石斛</h1> <h1> 關于翁丁村,我想就是用更多的畫面,再多的語言,都無法原原本本揭開它的本來面目,因為它的歷史、它的文化、它的豐富而又源遠流長的民俗風情,更因為翁丁原本就是一種氛圍,一種境界。<br /> 2014年翁丁村是評出的"云南最美觀景拍攝點"首批20個入圍地點之一。 </h1> <h1> 午休后前往勐冷天池。勐冷天池在剛剛準備開始開發的國家森林公園范圍內,</h1><h1> 這個地不好找,從山上找到半山,又找回山上,幸好碰到管理員,登記完才讓進去</h1><h1> 驅車進入森林道路后,莽莽原始森林里,樹木遮天蔽日,看不到四周邊際,道路兩旁開滿花兒的參天大樹非常吸引人。十三公里石頭路顛簸繞行了近一個小時。 </h1><h1> 這里似乎很少有人到訪,愛幻想的人湊在一起,不缺的自然是編故事。車上的人腦洞大開,突發奇想,編說起熊出沒的故事。</h1><br /> <h1> 勐冷天池是一個很靈秀的湖泊,這邊的環境非常的原生態,環境基本無污染。</h1> <h1> 陽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如同剛被洗過一樣,萬里無云。沿岸邊行走,見一人靜坐垂釣,這是進入森林保護區內見到的唯一同類了,</h1> <h1> 雖說叫勐冷天池,其實湖泊盡頭是一座水壩,湖泊面積很大,附近森林植被沒有遭受過任何砍伐和破壞,非常自然原始,這里是一片綠色凈土。</h1> <h1> 由于現在是枯水期,水位較低,許多老樹根祼露在岸邊,如同鱷魚來覓食,又好像額濟納的怪樹林,青海湖的鳥島</h1> <h1> 晚上入住滄源金佤國際酒店。此次的行程差不多入住的都是大酒店,好像有點奢侈。</h1> <h1> 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對滄源縣城有了一個最初印象。這里到處都是新建的賓館啊,酒店,這里大概是一個人流涌動的旅游勝地。</h1> <h1> 誰能想到中國西南邊陲小縣城堪比國際大都市,瞧人家的酒店、小學、圖書館、電影院,奢華又不失東南亞特色。大贊!</h1> <h1> 2018年春節滇西南茶山臻味、佤鄉秘境之旅第十一天:一早出發,前往山頂看云海。滄源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非常高,加之地形因素影響,冬春季常會在壩子、谷底上空形成逆溫層,低海拔河谷的暖氣與高海拔沿山下滑的冷空氣相遇,讓逆溫層以下形成了厚厚的云海。<br /> 今天的云海不太給力,只能望云海興嘆了。<br /> <br /><br /></h1> <h1> 對著云海發會呆吧,此事古難全。</h1> <h1> 前往永和口岸。永和口岸就在觀看云海的山頭后面,距緬甸佤邦紹帕區3公里,是西南地區通往東南亞的一個重要通道。</h1><h1> 據說口岸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對緬甸的罌粟禁種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從永和口岸過去以后就是緬甸的佤邦,中國和緬甸,就隔著一條山谷。永和口岸作為中緬邊境的國家二級口岸,允許邊民互相往來,但不允許游客通行,游客可以免費參觀口岸,從這個口岸過關的人不多,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旅游景點。</h1><h1> </h1><h3><br /></h3> <h1> 接下來去拜訪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古寺-廣允緬寺。<br /> 遺世而獨立廣允緬寺:位于滄源縣城勐懂鎮大街北側,坐落在縣城的居民區里。廣允緬寺又稱學堂緬寺(緬寺即佛寺), 因滇西毗連緬甸,佛教由緬傳入,故當地人都習慣把佛寺叫緬寺,寺廟與"西雙版納景洪曼飛龍白塔"和"勐海縣景真八角亭"并列為南傳上座部佛教三大古建筑,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允緬寺不收門票,但接受布施捐贈。</h1><h3><br /></h3> <h1> 廣允緬寺為小乘佛教建筑。始建于清代,據傳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清政府調停耿馬土司內訌,冊封罕榮高為土司時所建。</h1><h1> 寺廟為穿斗式木架結構,由一圍廊式歇山頂三重檐殿堂與四方形五重檐亭閣組合而成。亭閣為重檐歇山頂,五重上跳,檐下飾斗拱,拱部飾云紋。大殿為三重檐歇山頂,第三層檐下兩側面和背面形成殿堂回廊,亭閣下為過廳。殿堂門窗作透雕裝飾,梁坊門柱遍飾傣族傳統工藝的"金水"圖案,</h1> <h1> 寺廟門口立柱上的兩條盤龍更是呼之欲出,兩條栩栩如生的木雕金龍,雙龍仰頭一眼凝視蒼穹,一眼注視著殿門,盤龍和寺廟融為一體,藝術性極價。相傳門梁正中原懸一琉璃珠,寓意二龍戲珠,寶珠現已損壞或遺失,但掛珠的位置卻依然顯目。</h1> <h1> 過廳殿堂內外墻面及藻井均繪有彩畫,主殿風格較多受漢式建筑的影響,同時又保留了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的基本形式,是漢式建筑外形與傣族寺院內部裝飾的有機結合體,在建筑藝術上獨具一格。</h1> <h1> 在佛寺的雙龍門前,有一個巨大的木鼓,為何佛寺里會有佤族原始文化的木鼓出現呢?相傳建寺時,為得到上好的建筑用木材,傣族土司請友好的佤族頭人讓老大哥幫忙,誠信的佤族頭人發動部落的佤族群眾找到阿佤山上最大的一棵千年紅毛樹,砍伐后送給傣族兄弟蓋佛寺,并把一段不能作建筑材料的樹杈留下來,命族人做了一只身長1.58米,直徑0.8米的大木鼓。不久佛寺落成,阿佤人把木鼓贈送給傣家作禮物,傣族土司把鼓置于寺中留作紀念。</h1> <h1> 大殿里放置了眾多佛像,貢品琳瑯滿目。墻壁四周的彩綢佛幡,是由剪紙制成長長的佛幡,用各種顏色的紙剪出象、馬、鹿、牛、龍等等,它是傣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內容題材廣泛,專門用于佛寺。</h1><h1><h1> 織錦傘蓋之下有尊釋迦牟尼的全身像,全身貼金,發呈尖塔狀,兩耳及肩,慈眉善目,儀表祥和,胸前無繁飾,束腰,跌跏跌坐,屬典型的緬、泰上座部佛教的佛祖法身像。大殿內墻上繪制的10幅彩色壁畫,具有傳統中國畫的風格。除兩幅畫的內容屬佛傳教故事外,其余八幅均為風俗畫。畫面中有樓閣、城池、園林等;人物有達官貴婦、侍女仆役、文官武將、兵丁、乞丐……人物的服飾多樣,達官貴人的穿戴,多像明朝的打扮;武士的馬蹄窄袖上衣、頂帶等衣著,是典型的清代服飾。</h1></h1> <h1> 游蕩于此才發現寺里只有一個有殘疾的僧人</h1> <h1> 離開廣允緬寺來到司崗里溶洞,它原是一條古老的地下河流,由于地殼運動,地層變遷,河水改道而成。</h1> <h1> 上得臺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神樹</h1> <h1> 抬頭仰望,只見輕云薄霧從洞頂中漂浮出來。</h1> <h1> 剛進洞口,妙趣的是這里洞中有洞,這個洞似天眼大開,透出一柱陽光;那個洞如人體天門,降臨全新生命。</h1> <h1> 司崗里溶洞目前正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從洞口下臺階大約150米共304個臺階。主洞內又分左洞和右洞,右洞現已開發600多米,左洞現已開發800多米。</h1><h1> 該溶洞洞口位于海拔1200米的凹地中。洞中通道險峻,高低錯落,層次分明。</h1> <h1> 崗里溶洞的洞口空曠開闊,四季都會有一層淡淡的云霧繚繞盤旋,給人一種虛幻迷離的感覺。從洞口向上斜望著藍天,看著石崖上的花蝴蝶,似乎在傾訴著什么。</h1> <h1> 沿石階而下,則為奇形怪狀的鐘乳石、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等,參差錯落,溢彩流芳,似人似物,維妙維肖,千姿百態,遍布洞中,蔚為奇異,妙不可言,似在一種幻境中前行。</h1> <h1> 神田</h1> <h1> 這個溶洞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保留了佤族先人留下的壁畫。歷經千年,這些壁畫依然色彩鮮艷,栩栩如生,清晰可辨。壁畫的內容讓人浮想聯翩。有日月同在,是佤族先人在觀察天象?有碩牛奔跑,是佤族先人操作農活?有舉刀人形,是佤族先人抵抗外侵還是犧牲拜祖?</h1> <h1> 站在天然自成的空曠溶洞中,聽著洞壁幾次反射回來的音波,看著不曾褪色的壁畫,思緒飛騰,自己仿佛也成為幾千年前在洞中繁衍、生息、耕作的佤族的一員。</h1> <h1> 穹形的洞頂讓溶洞顯得宏偉壯觀。絢麗多姿的石花、亭亭玉立的鐘乳石峰讓人猶如進入一個神話般的世界。</h1> <h1> 石鐘乳更顯得古樸粗拙,有的像河中猛獸鱷魚的鋒利獠牙,有的像已經石化的飛泄瀑布。有的洞壁如同凝固的巖漿,有的則像疊好的書卷。</h1> <h1> 曾經看過許多溶洞,但這個溶洞更讓我震撼。它少了些人工雕琢的痕跡,多了些自然天成的狂野。站在天然自成的空曠溶洞中,我的思緒飛騰,自己仿佛也成為幾千年前在洞中繁衍、生息、耕作的佤族的一員。</h1> <h1>一柱頂立撐天洞,<br />空曠似穹無繁星。<br />千尺滴水鑄石筍,<br />百鳥啞聲蝙蝠鳴。</h1> <h1> 從溶洞出來,歇息一會就直奔畫廊,這道門是進出滄源的大門,進入崖畫谷景區就要從這里經過。</h1><h3><br /></h3> <h1> 董棕林旁邊是一個佤族村寨,所有的房子都保留著傳統的佤族風格,但是比幾天前我們看到的翁丁佤族民居先進了一些。</h1> <h1> 穿過村莊就是一片甘蔗林,甘蔗是這里的主要經濟作物。</h1> <h1> 出了甘蔗林,便上了千米觀光棧道。觀光棧道正好建在麥地和董棕林之間。</h1><h1> 藍天白云下的田間棧道令人心醉,走在上面感覺更好,左顧右盼皆美景。</h1> <h1> 面對這樣的天氣,想不出來更好的詞來形容,只能說這里的人真的不懂得什么叫霧霾。</h1> <h1> 這里的山,雄偉不足而秀麗有余,遠遠地看上去如同一幅水墨畫。又因為雄踞高原的肩膀上,所以只能以仰望的方式,才能看清它的秀氣,它的堅實。就連綠色,都因為地質的年輪,所以用含蓄,無言的方式,靜靜釋放春天的氣息。</h1> <h1> 這條觀光棧道起起伏伏大約兩公里,走到頭便來到了這座鵲橋之上</h1><h3><br /></h3> <h1> 一河之隔,一邊是麥地,另外一邊就是董棕林了。這個百年董棕林又稱百年情侶園,當地人民始終對它充滿著一種崇敬和愛慕之情,傳說過去從縣城一帶,直穿勐來落水洞是一條又長又大的湖泊。每當夜幕降臨時,一群身穿白裙的仙女們都要到此暢游一休,同時到人間尋找意中人。找到后,就雙雙到林中互訴衷腸,表達愛慕之情。日久天長,董棕林就變成了情人幽會、談情說愛的地方,據說到那董棕林里幽會過的有情人都能白頭偕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董棕樹象征著永恒的愛情,因而人們便對董棕林充滿了崇敬和愛慕之情。如果說哪一位想和他心愛的人白頭偕老,就雙雙到林里走一走,一定會達成這個心愿的。</h1> <h1> 過橋后看到崖壁上如國畫般的奇特山崖紋理,這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原生態的美,沒有人工修飾。</h1><h3><br /></h3> <h1>崖畫</h1> <h1> 拾級而上,我們被綠色的植物包圍,被清新的空氣陶醉,被美麗的風景征服。靜悄悄的小路,靜悄悄的色彩。雖然已是冬季,但我的心靈盈滿了陽光,我的眼眸,注滿了溫潤,我的生活,彌漫了了詩意。</h1> <h1> 道路沿著山壁而行,路上還能看到幾個山洞,山洞深不見底,這里有眾多的喀斯特地貌溶洞。</h1> <h1> 樹根,并非一定得長在土地。如若愛上了崖壁,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愛的誓言,或者注解不離不棄。</h1> <h1> 我們走的山間道路位于董棕林中間,反而看不到董棕林全貌。山間的景色非常好,幾乎沒有開發,完全是自然的生態,枯葉也沒有人打掃。 不停的上山下山,還真有點累,這是一條適合徒步的路線。<br /></h1><h3><br /></h3> <h1> 這就是董棕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非常珍貴。山崖上下董棕林非常密集,大概生長著上千株,董棕樹高約15到20米。聽說董棕樹的種子非常堅硬,種植時必須先把它的種子泡在燙水中,等種子的外殼松軟時,便可以種植。董棕樹慣長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腳坡上,無論坡度有多大,它還是那樣的筆直挺拔。董棕樹的壽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間。到生長的后晚期,便會從樹尖的樹葉開始脫落,就像脫發的老人。當破開時,人們發現除內有腹絲之外,大都是空的。</h1> <h1> 今天有點累,中晚餐一起吃。</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鄯善县|
珲春市|
洱源县|
锦州市|
万源市|
海伦市|
阳西县|
珲春市|
云霄县|
青川县|
伊金霍洛旗|
玉林市|
托克逊县|
望奎县|
江都市|
应城市|
南华县|
达日县|
板桥市|
芮城县|
凤台县|
新宾|
五台县|
泾源县|
宕昌县|
吐鲁番市|
江达县|
西安市|
洱源县|
郧西县|
延津县|
汤阴县|
林西县|
土默特左旗|
乌鲁木齐县|
广宗县|
永丰县|
庆安县|
当阳市|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