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元宵節里話元宵

紫柏

<p class="ql-block">本圖源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是中國人傳統的一種美食,它不但是元宵佳節餐桌上的必備食物,而且還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元宵這種食物是由元宵外皮和內芯(芯子或稱餡)組成。外皮制作的食材是選用優質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溫水浸泡一段時間,濾出陰干、脫去部分水分磨成面粉狀后,再次晾曬至徹底干燥制成元宵粉,便于保存備用。烹制時,把元宵粉加適量的水調成泥團狀,然后再將特制的元宵芯子(餡)包裹其中,搓揉成核桃大小的圓球形狀,水煮或油煎皆為美味。</p> <p class="ql-block">自制元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芯子在加工制作中通常加有糖類食材,所以元宵吃起來的口感具有甜味,加之其圓圓的外形,在每年的春節這個中國人盛大的喜慶節日里,特別是在正月十五日元宵佳節當天,食用元宵,寓意著著全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和和美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沉積著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這種飲食文化的興起,與中華民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春節和元宵佳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談論元宵時,有必要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春節和元宵節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春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有研究表明,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堯舜時期。</p><p class="ql-block"> 最初只是人們一種祭拜天地神靈,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逐漸演化成了盛大的喜慶節日。</p><p class="ql-block"> 不過在先秦以前,由于對天文變化規律的研究不準確,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祭祀活動,也就是春節時間并不一致,直至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下令重新修訂歷法,由當時的時令官鄧平、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對古歷法進行修訂,重新制定了相對科學的《太初歷》,將農歷的正月定為一年的歲首,新年的開始,春節的時間才被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一直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節實際上是一個近代名詞,中華民國成立后,于1914年才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定做“春節”。在這之前,春節叫做“上日”、“元旦”、“元日”、“歲旦”、“新正”等。</p><p class="ql-block"> 民間又把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p><p class="ql-block"> 傳統的春節,從農歷的最后一個月,即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著手準備,諸如縫新衣、備年貨、殺豬宰羊、剃頭理發、清掃房屋、準備祭品等。其標志性的活動就是從臘月初八吃“臘八飯”開始,一直要持續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這期間又有重要的幾個節點,即: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神話傳說中的灶神爺上天宮覲見玉皇大帝日);臘月最后一天的“除夕”;正月初一到初五的“大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p> <h3>(本土來自網絡)</h3><h3><br></h3><div>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觀念的更新,我們現代人雖然對“臘八”和“祭灶”已經不是太重視了,但對“除夕”、“過大年”和“元宵節”依舊保持著濃烈的傳統習俗,過完“元宵節”這一天才算把年過完,然后人們才會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由此可見“元宵節”仍然是一種傳統的風尚習俗。</div><div>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它的起源同樣起始于西漢時期。據相關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為紀念平定“諸呂之亂”,將正月十五日定為重大的慶祝節日。</div><div>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嫡長子漢惠帝劉盈即位后,太后呂雉就逐漸掌控了朝政。漢惠帝劉盈皇命不長,在位七年,年僅二十三歲就命歸西天,皇位被三歲兒子劉恭繼承。呂太后趁小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借機臨朝稱制,獨攬朝政大權,大量培植呂氏宗族勢力,廣封呂姓諸王,劉氏天下被呂氏家族侵吞三分有二。前少帝劉恭在位四年后又被呂太后廢黜,重新立漢惠帝劉盈的另一個年幼的兒子劉弘,做了傀儡皇帝,史稱后少帝。呂太后繼續臨朝稱制,把持朝綱。</div><div> 公元前180年,呂太后薨逝,以呂產、呂祿為代表的呂姓王,聯絡呂氏家族密謀叛亂,欲徹底取代劉氏江山,史稱“諸呂之亂”。漢高祖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聞訊起兵平叛,在西漢開國大將周勃和老丞相陳平通力合作下,將呂氏家族一網打盡,鏟除了呂氏宗族勢力,重新擁立劉邦的第四子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使漢朝江山重歸劉氏。</div><div> 由于徹底剿滅呂氏家族的族人,以正漢統,恰好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劉恒感慨江山來之不易,于是就頒詔將每年的正月十五作為紀念日,這一夜,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樂,普天同慶,沿襲下來就成了一個重大的節日。</div><div> 在夏朝古代的歷法中,正月即農歷的一月,是新一年的開始月份,故稱元月,元就是開始之意。而正月十五這一日又被道家稱作“上元”日(道教里有三元之說,即:正月十五為上元日;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是三位神仙大帝的生日),故而,正月十五又被習慣上稱為“上元”。</div><div> 夜,在古漢語中稱為:“宵”、“夕”。所以,正月十五之夜,意思就是“上元之夜”,簡稱為“元宵”或“元夕”。</div><div> 自漢文帝劉恒把平定“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確立為紀念節日以后,正月十五就叫稱作“上元節”。</div><div> 元宵節又恰逢是當月的月圓之夜,所以,元宵節就逐漸被打上了全家人團圓的民族文化烙印。</div> <h3>(本圖來自網絡)</h3><h3> &nbsp;</h3><h3> 元宵節沿襲至唐宋時期,從官府到民間都極為盛行,活動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元宵節的這一天,當夜幕降臨時,人們都錦衣出行,紛紛走向街頭,觀花燈、猜燈謎、舞龍獅、踩高蹺、耍采蓮船、登高賞月、情人約會等,場面熱鬧非凡。</h3><div><br></div><div> 唐宋兩個朝代許多詩詞大家,關于元宵節的盛況,寫下了許多精美的詩詞,反映了當時元宵(上元、元夕)節熱鬧的場面,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div><div> 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最可憐。</div><div> 鳷鵲樓前新月滿,鳳凰臺上寶燈燃。</div> <h3>(本圖來自網絡)</h3><div> &nbsp;</div><div> 還有大家所熟悉的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div><div>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div><div>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div><div>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div><div>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div> <h3>(本圖來自網絡)</h3><h3><br></h3><h3> 元宵節沿襲至宋代,除過繼續承傳上述傳統的活動項目外,又增添了吃一種名叫“浮圓子”食物的習俗。</h3><div> “浮圓子”就是以糯米粉為原料,將糖、果仁等食材為餡,包裹其中,搓成圓球型,水煮后食用。因為這種食物經煮熟后體積膨脹,浮力增大,會漂浮在水面上,人們就把這種食物稱作“浮圓子”,它就是被后來人們稱為元宵的前身。</div> <h3>(本圖來自網絡)</h3><h3> &nbsp;</h3><h3> 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曾經寫過一首詩《元宵煮浮圓子》,描述了當時人們煮食“浮圓子”的意義和情景:<br></h3><div>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div><div>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div><div>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div><div>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div><div><br></div><div> 據相關文史考證,這首詩是最早以煮元宵、吃元宵為題材的一首詩。</div><div> 此詩理解起來有些難度,筆者以個人的粗淺理解,現釋義如下:</div><div> 原詩全名為:《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韻》。意思是:元宵節煮浮圓子這類題材的詩文,前輩好像沒有寫過,這是敝人曾經坐席之間寫成的一首五律(五言八句,即四韻)。按題目字文理解,這首詩應該是周必大抄寫給一位文豪前輩的。</div><div> 這首詩的立意很高,詩人借煮浮圓子煮熟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現象,聯想到烏云遮不住星光,污水擋不住珍珠浮出水面的事實,寓意了詩人“出淤泥而不染”、高風亮節的家風。</div><div> 從所表達的詩意上看,全詩分前四和后四句兩部分。前四句寫元宵節煮浮圓子的一些情景:</div><div>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div><div> 大意是:今晚是什么夜晚?是團圓的夜晚,習俗年年都是一樣的,做同樣的事(指下兩句煮元宵的事)。廚子(湯官)忙著煮浮圓子,爭取能趕上往年的味道,新來幫廚的燒火丫頭(灶婢),驚慌地燒火,也想力爭有一個好的表現。</div><div> 后四句借喻“烏云遮不住星光”,來寓意自家的家風。</div><div>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div><div> 大意為:夜晚的烏云是遮不住星光的燦爛,潔白的珍珠總會從渾濁的水中浮現出來。早年(歲時)我在編輯雜詩雜詠時,就附上了自己所寫的這首詩,以示自己的家風。</div><div>(注:以上釋義為筆者粗淺的理解,若有歧義,歡迎指正切磋!)</div><div><br></div><div> 這首詩從另外的意義來講,證明了元宵(浮圓子)這種美食出現在宋朝的事實。</div><div> 隨著每逢元宵佳節,全家人都要一起吃“浮元子”的習俗,人們就把“浮元子”這種食物改稱為了“元宵”,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日。</div><div><br></div> <h3>(本圖來自網絡)</h3><div> &nbsp;</div><div> 從元宵的前世今生,我們不難看出,元宵不僅僅只是元宵佳節中的一種美食,重要的是因為元宵是圓的,當晚的月亮也是圓的,吃元宵就寓意著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是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但蘊含著濃郁的民俗風情,還承載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div><div> 吃元宵不僅是漢族人過元宵節的習俗,有史料表明,我國絕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這樣的風俗。</div><div> 盡管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存在著東西南北不同的區域的差異,但是,元宵在加工制作上,元宵皮的選料,卻基本都一致,均采用糯米(也俗稱酒米)加適量的大米,加工成元宵粉,加工的工具和工藝也基本相同。</div><div> 不過在元宵芯子(餡)的選料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區域卻又很大的差異。</div><div> 事實上,我們都有過體驗,元宵的口感口味怎么樣,好吃不好吃?還主要取決于元宵芯子(餡)的配料和加工工藝。</div><div><br></div><div> 從相關元宵承襲的演變和相關資料上看,元宵餡的用料主要分兩大類:渾餡和素餡。</div><div>渾餡就是配有各種動物肉的餡,一般常見于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和部分少數民族。</div><div> 而素餡為大多數中國人所喜愛,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人,人們基本上都能接受,所以,素餡是元宵餡的主流。</div> <h3>(本圖來自網絡)</h3><h3><br></h3><h3> 根據口味的不同,素餡又可分甜味餡和辛味餡。甜味餡一般采用一些植物的堅果仁、種子、花、葉及含糖的食物等為原料。辛味餡通常不加糖或少加,再配上一些辛辣之物,如薄荷、花椒、辣椒等。不過能為大多數人喜歡的口味的還是以甜味主,因為甜味的餡,與糯米加工成元宵皮的味道,適應度較高,沒有怪味感,口感舒適。</h3><h3><br></h3><div>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元宵餡的選料上,不僅要考慮口感,而且還十分注重食療保健的功效。千百年來的承傳,使得元宵這種食品成了一種真正的美食,從而,元宵餡的配料和加工制作也具有了極大的商業價值。</div><div>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叫馬思遠的人,憑借著特制的配方和烹調技術,在京城開了一家飲食店,以元宵為主打品牌,盛名遠播,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紛至沓來,門庭若市。</div><div> 當時官拜戶部郎中的詩人符曾,寫過一首詩《上元竹枝詞》,贊譽了馬家的元宵:</div><div> 桂花香餡裹胡桃①,江米②如珠井水淘。</div><div> 見說馬家滴粉③好,試燈風里賣元宵。</div><div>(注釋:①胡桃:核桃。②江米:方言,即糯米。②滴粉,元宵粉。此代指元宵,避免與后一句重復。)</div><div><br></div><div> 從這首詩里,我們看出:清朝時期的元宵,在選材上已經基本和我們現在相同了,即:糯米做成的元宵皮,核桃加桂花等芳香的植物做成的元宵餡。</div><div><br></div><div> 從很多資料和我們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顯示,元宵素餡的配料方式和口味,花樣繁多,沒有統一的標準,南方和北方以及秦、川、楚等地區,習慣上有一定的差別,但食材基本上都從下列原料里選配:</div><div> 主料: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瓜子仁、杏仁、桃仁、赤小豆、綠豆、板栗、白沙糖、紅糖、冰糖、蜂蜜、板油(化豬油)、菜籽油等。這些食材基本上都是可食用的植物種子和果實,以及含糖的食材和油脂。</div><div><br></div><div> 輔料:桂花、玫瑰花、丁香花等。這些都是可食用的,帶有芳香氣味的植物的花或葉。</div><div> 調料:八角茴香、草果、小茴香、白寇、草寇、干姜、花椒、辣椒、薄荷、桂皮等。</div><div><br></div><div> 上述原料不同的配比比例,決定了元宵餡的口味和食療的作用。</div><div> 元宵餡在制作過程中,對原料的加工工藝,又決定了口感。所以,加工工藝也非常重要,通常的工藝流程一般需要經過下列過程:</div><div> 精選原料:就是選取品質較高的原料,同時還要細心挑選,挑選出腐爛變質的,保證食用的安全。</div><div> 烘焙:把堅果仁、種子、花葉等原料分別進行烘焙、脫水,通過烘焙,原料香味才能散發出來,同時可以延長自然保質期。此過程為關鍵環節。</div><div> 粉碎:把烘焙好的原料依據其性狀粉碎成細末,或者磨成粉末。</div><div> 混合:將粉碎的諸料充分混合均勻。</div><div> 制作成餡:按做成元宵餡后的狀態上分,有散態粉面狀和成型固態狀兩種形式。</div> <p class="ql-block"> (自制元宵餡,散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態粉面狀的元宵餡,在上一步混合后就可以完成了,不需要進一步加工,包元宵時,直接用小勺添取,包裹于元宵皮內即可。不過吃起來的口感和色澤不是很好,但制作過程少了一步,比較簡單,容易把握。</p><p class="ql-block"> 成型固態狀的元宵餡,需要把混合后粉料進行蜜制或糖制。這是借鑒了中國古代中醫制丸藥的一種工藝。通過蜜制或糖制的元宵餡,含水量極少,且熔煉后的蜜或糖在外表形成一層保護膜,細菌很難生長繁殖,元宵餡就不易腐敗變質,在自然條件下,可保存較長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制作時,先將蜂蜜或白砂糖或紅糖倒入適量的油鍋中,用文火進行熔煉,待蜂蜜或白砂糖或紅糖的顏色變成醬紅色起泡沫時,迅速把粉料加入其中翻炒成團,再出鍋倒在石板做成的案板上或不銹鋼鋼盤上,用鍋鏟拍壓成餅進行降溫,在未等其徹底冷卻前(用手感知),切成小方塊,再搓揉成圓球型,擺放在菜盤中,便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自制元宵餡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工藝過程也是一個關鍵環節,有一定的難度,料粉與蜂蜜或糖的比例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料多蜜少,成不了團;料少蜜多,也成不了團,且日后不好存放。另外是對火候的把握,糖煉制成什么程度加入粉料,不太容易掌握,加入過早,存放后,氣溫稍高就會慢慢融化;加入過晚,成團后,包成元宵,煮熟時不能散化,是一個硬疙瘩,吃起來口感不好。只有恰到好處操作,制作出的元宵餡,存放時始終能保持完整的形態,包成元宵,煮熟后又呈散化狀態,色、香、味、口感具佳。</p><p class="ql-block"> 值得提一下的是,部分地區也有用水制的,但不建議,因為水制元宵餡容易發霉變質,保存時間短。</p><p class="ql-block"> 元宵的包法和煮食方法也有講究。常見包元宵的方法是用手捏包,就是先把元宵粉(面)加適量的水調和成泥團狀,捏一小塊放在一只手的手心處,取一粒元宵餡放入其中,再將外皮捏成球型包裹起來,用手搓園即可。</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特殊的包法叫滾包,有資料表明:此法僅在陜西省獨有,且出自陜西省的南部地區漢中,當地人稱“滾元宵”。</p><p class="ql-block"> 方法是先把元宵粉(面)盛在盆中,加適量的水調和成團(注意!水分不能太多),再用手搓成很細小的散態顆粒狀后,轉入一個大一點的、用篾條編制的簸箕或蒲藍里,然后把球型的元宵餡全部(需要的個數)放在里面,雙手端平簸箕作前后左右的圓周運動,元宵餡在滾動的過程中,就會把濕潤的元宵粉沾起來,形成一個一個的圓球,這樣就滾成了元宵。此法的特點是:元宵的形態特別園,而且大小厚薄均勻,外形十分好看,能真正體現元宵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的傳統飲食文化。</p> <h3>(自制元宵芯子過程)</h3><h3><br></h3><div> 我們再來看看元宵的食用方法。通常有水煮或油煎。</div><div> 水煮時,宜用猛火,鍋里的水煮開后,把元宵單個單個的下入鍋中,用勺子帖著鍋底輕輕推一推,避免粘在鍋底。等再次煮沸后,要不斷地點加涼水反復煮沸,煮好的標志就是元宵漂浮于水面。這就是古人把元宵叫“浮圓子”原因!</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煮熟的元宵會漂浮在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油煎時,要用文火慢慢煎炸,當外表呈金黃色、體積膨脹后,表明已經煎煮,撈出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 無論是水煮還是油煎,都要趁熱食用,元宵不宜冷吃。</p><p class="ql-block"> 另外,元宵是一種高熱量食物,可作早餐或加餐,配料考究的元宵也可作保健食療,但不宜做主餐。一般來說,體量如核桃大小的元宵,食用四—六個比較適宜,多吃不宜消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合理科學的元宵餡配料,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且具有保健食療作用的食品,不單在春節和元宵佳節里食用,一年四季皆是佳品。長期食用,可養顏健體,延年益壽。</p><p class="ql-block">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科學的元宵餡的配料。是筆者查閱了許多歷史資料,結合祖傳的烹制方法和中醫食療的一些知識,潛心實踐總結出來的,色香味俱全,不但口味好,也是保健食療的佳品。</p><p class="ql-block"> 據筆者的母親講,她老人家母親的爺爺的上輩曾做過宮廷御廚,雖然筆者沒有考證家譜去證實過,是否屬實,但該配料制作出的元宵餡,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人的口味,具有良好的保健食療功效。</p><p class="ql-block"> 該方選取五仁三糖為原料,筆者把它命名為:五仁八寶元宵餡。配料如下:</p><p class="ql-block"> 主原料:核桃仁(量大)、花生仁(中量)、黃豆(中量)、白芝麻(中量)、黑芝麻(中量)、梨汁老冰糖(適量)、土蜂蜜(中量)、紅糖(適量)。</p><p class="ql-block"> 以上共有八種主原料,全部都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故名八寶。</p><p class="ql-block"> 輔料:菜籽油(適量)、陳皮(干燥的桔子皮,少量)</p><p class="ql-block"> 調料:八角茴香、草果、小茴香、白寇、草寇、干姜、桂皮、香葉(全部微量,均為粉末)。</p><p class="ql-block"> 關于配料中幾種大家不太熟悉的原料說明:</p><p class="ql-block"> 1、梨汁老冰糖:冰糖是將蔗糖(白砂糖)水溶后,重新熬制再結晶后得到像冰塊狀的晶體,故名“冰糖”。在熬制的過程中,蔗糖能發生部分水解,分解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冰糖實際上是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混合晶體。由于果糖的甜度要高于蔗糖,口感也比蔗糖好,因此冰糖的甜味比純蔗糖(白砂糖)更高,口感更好。</p> <p class="ql-block">元宵餡原料,老冰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冰糖在重結晶的過程中,可以添加一些水果汁及枸杞、大棗等之類的補品,所以冰糖的食用價值更高。</p><p class="ql-block"> 梨汁老冰糖就是用傳統的工藝加工制成,先將梨水煮,萃取出梨汁,進行過濾后,再加入蔗糖熬制,再次通過過濾靜置,讓其自然結晶而成,色澤微黃,稱老冰糖,這是對應現代新工藝的稱謂。熬制時,添加什么水果,就叫什么老冰糖,市面上有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市面上有一種單晶冰糖,色白透明,現代工藝加工出來的,口感不如老冰糖,不建議選用。</p><p class="ql-block"> 由于冰糖一般都呈塊狀,在制餡時,把它碾壓成細小的顆粒直接與粉碎的五仁混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土蜂蜜:中國本土蜜蜂釀制的蜂蜜。對應有洋蜂蜜,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引入意大利的一種蜜蜂釀制的。</p> <p class="ql-block">土蜂蜜</p><p class="ql-block"> 中國本土蜜蜂,簡稱中國蜂,通體呈黑色,形體較小,一次采蜜量較少,通常固定養殖在深山老林某處。蜜蜂采取的是百花之蜜(故又稱百花蜜或雜花蜜),而且釀制時間長,一般都需六個月以上,才變成熟蜜。所以,土蜂蜜水分含量低,濃度高,顏色深,營養豐富,有較濃的花香味氣味。氣溫低于13度左右時,就結晶成糊狀。自然保質期時間長,簡單封口保存,就可達三年而不變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取入碗里的土蜂蜜,結晶粘稠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洋蜂蜜,外來物種,從意大利引入,簡稱意蜂。體型比中國蜂大,身體呈黃色,一次采蜜量大。一般在平原地區流動養殖,所采的花蜜單一,基本上隨某種植物的花期流動。如油菜花,從南到北,開花時間不同,養蜂人就趕場子養蜂取蜜。意蜂釀蜜時間短,通常不到兩個月就能成熟(實際上,現在一些不良養蜂人,為了經濟利益,很多未等蜂蜜成熟,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取蜜,這種蜂蜜水分大,品質很差,注意辨別)。所以,洋蜂蜜水分大,濃度低,色淺氣味淡,聞不出明顯的花香味,常溫下不易結晶,呈流體狀,自然保質期短,若不進行冷藏保存,通常過一個夏季,有可能就會變質。營養價值遠遠低于土蜂蜜。</p><p class="ql-block"> 蜂蜜主要含葡萄糖和果糖,含有一定量的有機酸、無機鹽、維生素、生物酶。性平味甘,入肝、腎、肺、脾經。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脾胃、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潤膚生肌、止痛解毒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紅糖:紅糖是以甘蔗為原料,壓榨成汁,濾過后,加熱熬制、濃縮為焦紅色的塊狀糖,常見為塊狀和粉狀。把塊狀磨成粉就是粉狀紅糖。紅糖基本上保留了甘蔗這種植物內的所有天然營養成分,除主要含蔗糖外,還含有多種有機酸、無機鹽、維生素等。所以,其營養價值遠高于純蔗糖(白砂糖)。</p> <p class="ql-block">(元宵餡原料,紅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紅糖性溫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溫中和脾,補血益氣,活血化淤,解毒破瘀功效。特別對婦女產后散寒化瘀、補中益氣、恢復元氣,有很好的食療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陳皮:晾干的桔子皮,是一味中藥材。性溫味苦、辛,氣味清香,入肺、脾經。具有健脾理氣,祛濕開胃,行氣寬中功效。沒什么營養價值,加入在元宵餡中,主要的作用在于:一取清香之味;二能調和五仁大補之膩,利于消化,避免積食。</p> <p class="ql-block">(煮熟后的元宵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按照前面介紹的元宵餡加工工藝操作,不妨嘗試一下。為了便于記憶,筆者將該配料和加工過程編寫了一首歌謠《五仁八寶元宵芯子歌》,請細心體會:</p><p class="ql-block"> 核桃花生芝麻仁,陳皮黃豆香料粉,</p><p class="ql-block"> 烘焙見香碎為粒,添碎冰糖攪均勻。</p><p class="ql-block"> 蜂蜜紅糖加菜油,文火煉至蜜沸騰。</p><p class="ql-block"> 傾入餡料速翻炒,細末結團功告成。</p><p class="ql-block"> 出鍋鋪開壓為餅,刀切小塊搓球型。</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此餡入口爽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配料加工出的元宵餡,不單只是可以包成元宵食用,而且也可作做雜糖直接食用。由于在加工過程中充分脫水,加之蜜制,可以在自然環境下長時間保存而不易變質,沒有任何防腐劑和添加劑,是傳統的非常安全的食品。</p> <h3>(自制五仁八寶元宵餡)</h3><h3><br></h3><h3> 若是僅作元宵餡,可以把配料中的菜籽油更換為板油(化豬油),或者我混合油,吃起來味道更香更濃,口感更好。但加入板油的餡子,冷卻后不宜直接當做雜糖食用,腸胃不好的,冷豬油容易鬧肚子。</h3><div><br></div><div> 元宵節里話元宵,不但只是談論一種美食問題,元宵節和吃元宵的習俗興起和發展,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秀的傳承能否繼續沿襲下去,傳于后世,需要更多的中國人同來努力。</div><div> 過去幾十年前,中國人過年時,從臘月里就開始忙碌著,縫新衣、備年貨、殺豬宰羊、除灰塵、祭灶神、貼春聯、剪窗花、糊燈籠、做年糕、磨元宵面、做元宵餡、油煎烹炸、燃爆竹、放煙花,忙的不亦樂乎,從大人到小孩,人人都會體驗到“年的味道”,感受著中國傳統風俗民情帶著給人們極大的愉悅。</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加工代替了我們一些傳統的手工制作,我們不再親手剪窗花;不再親手去糊一只火紅的燈籠;不再去自制元宵粉了;我們的年夜飯也開始圍坐在酒店,全家人喜氣洋洋地在自己的家里準備一座年夜飯的場面,也開始減少了;爆竹的響聲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年的味道越來越淡,體驗也越來越平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們感謝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時代變革,同時也應該擔憂我們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也在漸漸地消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今年的元宵節,元宵還是圓的,未來的元宵還會再圓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但愿未來的中國,人們依舊會體驗到“團團圓圓”、“甜甜蜜蜜”愉悅的感受!</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博兴县| 镇宁| 武定县| 富平县| 延川县| 翼城县| 呼图壁县| 福建省| 长岛县| 合作市| 当涂县| 息烽县| 右玉县| 洛阳市| 永善县| 乌兰浩特市| 尼勒克县| 佳木斯市| 黄冈市| 新源县| 珲春市| 班戈县| 垣曲县| 清流县| 黑河市| 阳西县| 屏东县| 鹰潭市| 武邑县| 高密市| 资源县| 穆棱市| 称多县| 崇阳县| 临夏县| 马关县| 安塞县| 晴隆县| 上林县|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