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特別說明:1986年10月份,非常榮幸被作為先進個人而挑選參加前線慰問,共5位同志代表黨政工團,帶著地方人民的熱忱擁護與支持,帶著多的數不清的慰問信、各種禮品,奔赴老山前線慰問換防作戰的蘭州軍區集團野戰部隊...</p><p class="ql-block">千里迢迢從火車換汽車、又從汽車換軍車,在軍車的大箱板上曲折顛簸、過哨卡、在怪石嶙峋的地方翻山越嶺...與荊棘密布、前行艱難的還有層層疊疊的雷區,據說有人把吃過的罐頭盒隨手扔出去就砸到地雷受傷了...</p><p class="ql-block">當時是梅雨季節,泥濘濕冷,背著抬著慰問信慰問品,幾近精疲力盡,不知哪里來的力量,根本顧不上路途疲勞,連續碾轉:集團軍部、俘虜柵欄、百米生死線、八里河東山戰斗一線、貓耳洞、南溫河野戰醫院、老山主峰、"10.14"英雄連、麻栗坡烈士陵園...完全像一個偵察兵戰士一樣!夜里三四點摸黑、屏氣快跑、跳炮彈坑、走羊腸小道...所有前線途中,不時有頭頂、山澗隆隆炮聲炸響和伴隨,緊張、恐懼油然而生,秒秒都在提醒這是在真實的陣地上...部隊領導之前反復征詢我們意見,上不上一線?!我們喝了大碗的幾大口酒:上!我基本是醉態行動了;集團軍周軍長鼓勵我們:部隊萬炮待發,堅決保證你們安全!</p><p class="ql-block">貓耳洞聽起來浪漫,其實是水簾洞容身保命洞...潮濕難耐讓戰士被迫裸體蜷曲戰斗...一個會木匠手藝的農民硬生生徒步摸索到前線給戰士修工事...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千辛萬苦地跑到部隊為受傷戰士作護理,光榮戰地入伍!...三個蚊子一盤菜、老鼠比貓壯,這都不是傳說!故事太多了,感動和淚水也很多...暫時在這里略過吧,讓那些血肉圖片慢慢給大家講述吧...</p><p class="ql-block">如果說馮小剛的"芳華"是些許浪漫的情懷和人生的真實,那么我說戰爭才是徹底殘酷無情!電影芳華對得起年代和觀眾,鐵血的英雄與英烈,永遠是民族的芳華!是我們活著的所有人的愧欠與心靈路燈!</p><p class="ql-block">幾十年了,今天借助美篇平臺的吉祥,把許久的魂牽夢縈與愿望整理出來,給英雄和英烈一個交待,給現代人一個不算遠的鮮紅歷史!</p><p class="ql-block">我也會一直為英雄和英烈拜香祈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和圖片摘自網絡資料,感謝那些撰文、保留上傳的人們。</p> <h3>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歷史時刻,不能忘記曾經有22萬中國熱血青年,為了國家利益,從廣西、云南突進越南境內,付出了不亞于朝鮮戰場的慘烈與巨大犧牲。</h3><h3> 通過這場"自衛還擊戰",這些二十歲上下的小伙子,以自己殷紅的鮮血為墨,改寫了國際政治版圖。改革初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紀元...</h3><h3> 1979年二三月間的中越戰爭,完全可以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奠基之戰。我們不能忘記,多少美好的身軀,多少純凈的青春,消逝在近35年財富涌流、物質繁華的前夜...</h3><h3> 改革近40年,也是個人和家庭改變命運的大時代,演繹了多少商場暴發、仕途躍遷、學業精進的傳奇;可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風華正茂,卻仆倒在人生的起跑線...<br></h3><h3> 歷史的傷痛不能遺忘,純凈的靈魂不能遺忘。<br></h3><h3>讓我們向偉大的、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h3><h3> 并且深切的懷念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們!</h3><h3> 1979年2月17日,新華社發布聲明:<br></h3><h3> "越南當局無視中國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連續出動武裝部隊,侵犯中國領土,襲擊中國邊防人員和邊境居民,局勢急劇惡化,嚴重威脅我國邊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奮起還擊。"</h3><h3> 第二天,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新華社前線訊,關于戰事只有短短一句話:"戰斗在我國廣西的龍州、靖西和云南河口、金平地區展開。"對參戰人數、主攻方向、戰役進展、傷亡情況,均只字未提。</h3><h3> "文革"后國內新聞觀念比解放戰爭時期更加保守,戰爭新聞以防止泄密為最高準則。從當時的人民日報上,無從知曉這些青澀男兒如何一個個剃了光頭,照了相,給親人留下遺言,在軍旗下宣誓,喝了首長敬的壯行酒,然后無限留戀地回望北方祖國的方向,心里喊著"再見吧媽媽",便頂著越軍瘋狂的炮火,踏上了布滿地雷、竹尖陷阱和異族仇恨的征程。<br></h3><h3> 據后來披露的史實,實際戰況是: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的9個軍、22.5萬人,早在1978年12月底就已屯兵廣西、云南的中越邊境。2月17日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149師除外)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上將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 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上將指揮,從云南方向出擊。<br></h3><h3> 廣西和云南對面,是越南的6個省11個縣。中國軍人面對的是歷經幾十年抗法、抗美戰爭,真正"武裝到牙齒"的越南人,軍隊驍勇善戰,老百姓也是全民皆兵,號稱"第三大軍事強國"。<br></h3><h3> 越南軍民如此好勇斗狠,而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內亂,軍隊缺乏作戰訓練,參謀人員老化,作戰裝備捉襟見肘,連鋼盔都無法做到人手一頂!越軍士兵普遍裝備蘇制AK沖鋒槍,而我軍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軍工生產質量得不到保證,手榴彈扔過去不爆炸,沖鋒槍開兩下就卡殼,甚至炮彈在炮膛里爆炸,這類情節在越戰小說和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里曾經引起過觀眾極大的憤怒和無奈。因為廢除了軍銜制,一旦本作戰單元首長犧牲,立刻群龍無首。后勤保障跟不上,戰場傷員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死亡率高。<br></h3><h3> 中越雙方都不想讓戰爭升級,沒有動用空軍,因此陸軍的廝殺更加血腥。"自衛還擊戰"的戰場上,年輕的中國軍人無所憑借,只能靠人海戰術,拼勇敢,拼犧牲。<br></h3><h3> 1979年西方媒體廣泛議論的一個現象,直到人民日報1984年發表昆明軍區作家彭荊風的通訊《猛士守南疆》,才第一次承認:在中越戰爭中,使用了人肉"排雷手"。當部隊闖進雷區、進攻受阻時,彝族班長安忠文從容地吩咐戰士說:</h3><h3> "前邊是雷場,不要靠近我!"然后縱身滾向那片雷區,壓發雷、絆發雷一顆接一顆爆炸了。他右手被炸斷了,仍然咬住牙往前滾;兩眼炸瞎了,他還在用血肉模糊的身子向前滾……<br></h3><h3> 彭荊風說:像這樣明知是死,為了勝利而又不畏死的勇士,在這次反擊戰中隨處可見。<br></h3><h3> 西方記者猜測說,這些以身蹚雷的中國軍人,可能是被迫服從上級命令。彭荊風在戰場上發現,西方人道主義小白臉們,完全低估了東方的人格境界!在者陰山下的救護所,彭荊風遇見了剛抬下來的戰士劉易富,他只身排除了二十多枚地雷,身中36塊彈片!<br></h3><h3> "醫護人員為他換下那身滿是泥漿和血污的衣褲時,發現他口袋里已身無分文,只有一張寄回家的16元匯款收據。人們明白了,這又是一位準備以身殉國的勇士!"</h3><h3> 據互聯網上昆明軍區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總結材料,從2月17日開戰至3月16日撤軍完畢,廣西、云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 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實際傷亡人數可能還要大得多!<br></h3><h3> 1979年一戰后,又延續了十年的邊境拉鋸戰,犧牲了無數中華好兒男。長達13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中方一側,至少有14個縣市建有專門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烈士陵園。由西向東,依次是云南的金平、蒙自、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西疇、富寧,廣西的那坡、靖西、龍州、憑祥、寧明、防城。建設最早(1979年2月)、也最著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著十年中越戰爭中的937名烈士,鄧小平親自題詞。<br></h3><h3> 誰還記得19歲的傣族小戰士巖龍,記得那個吹得一口優美竹笛但漢語說得不好的英俊小伙子。人民日報1979年4月9日發表過新華社記者李耐因和張立合作采寫的長篇通訊《他為祖國獻青春》。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他只身潛入敵人側后,殲敵20名,被授予"孤膽英雄"稱號,在攻打朗多時中彈犧牲。<br></h3><h3> 在 1979年,巖龍的名字,響亮程度相當于今天的周杰倫。新華社原稿中提到,巖龍在西雙版納家鄉已經交了女朋友,李耐因捧讀烈士遺物,感慨那疊遺留的書信中不知道有沒有那個美麗姑娘的來信。在社會風氣保守的七十年代末,人民日報編輯部可能擔心有宣揚"早戀"之嫌,刪掉了這個情節。無論如何,一條19歲的鮮活生命,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br></h3><h3> 通訊寫道:"剛剛拐過一個山嘴,一叢樹林中射出一梭罪惡的子彈,其中兩顆穿過巖龍的胸膛。在他后面的班長看見他倒下來,又慢慢地抬起頭,向著北方祖國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不動了。"<br></h3><h3> 19 歲,對于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年輕人來說,是什么概念呢?張朝陽19歲時在清華大學念物理,丁磊19歲時在電子科技大學念通訊技術,畢業后經過一番努力,分別創辦搜狐、網易,成為中國新興的IT界領軍人物。馬云19歲那年第二次走進高考的考場,數學只得了19分,只好開始打工,蹬三輪車送雜志;但在市場機會極其豐裕的改革年代,馬云最終還是上了大學,創辦阿里巴巴網站,并購雅虎中國,大器晚成。巖龍這樣的英雄,囿于家庭出身,即使死里逃生,即使數學成績高于馬云,恐怕也很難像丁磊那樣得風氣之先而成為北京電信前100個用戶之一,難以在IT界弄潮;但巖龍或者別的什么英雄,如果天假以年,像國美電器老板黃光裕那樣初中沒畢業,走南闖北做點小買賣,抓住機會發展壯大,最終闖進胡潤財富榜也未可知。就算不能成名成家,也可以盡情消受改革開放年代的消費時尚和社會自由度。要知道,1979年的中國,連穿一件花格子襯衫也像今天的裸奔一樣驚世駭俗,越戰一代青年基本未婚,絕大多數沒有戀愛經歷,還沒來得及品嘗人生的甘美就匆匆而去。</h3><h3> 1979年,正是"我勸天公重抖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時代開端。中越開戰前,高考恢復了兩屆,有1160萬人走進考場,才俊起蒿萊;默許"知識青年" 回城的"國務院六條"剛剛頒布,上千萬被耽誤的男女哭著喊著回到城市,在勉強爭取到的一份卑微崗位上臥薪嘗膽,一邊工作一邊上夜校自學,若干年后將成為城市的棟梁;大批被整肅的干部子女隨著父母冤案的平反,重新獲得一份豐裕的發展資源,未來的日子可望縱橫天下。在整整一代年輕的和不甘年華老去的人們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一顯身手的時候,這些年輕的士兵聽從政府和國家的召喚,昂首沖向了南疆邊陲,明知此行很可能有去無回。</h3><h3> 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來自沂蒙山區的烈士梁三喜臨終前沒來得及說完的一句話,不是像傳統革命電影所描寫的那樣申請入黨,而是提示戰友注意自己左胸口袋里一張血染的紙條,</h3><h3>上面寫著:我的欠帳單</h3><h3> 借:本連司務長120元</h3><h3> 借:團部劉參謀70元</h3><h3> 借:團后勤王處長40元</h3><h3> 借:營孫副政教50元</h3><h3> ……</h3><h3> 在這張欠帳單上,密密麻麻寫著17個人的名字,欠帳總額是620元。這個催人淚下的細節,絕不是李存葆閉門造車,當時的烈士普遍家境貧寒。人民日報發表的巖龍通訊中特意寫出,巖龍的遺物里洗得干干凈凈的軍衣破損處不少,都是小伙子自己縫補的,針腳是那么細密;裂縫的舊膠鞋補著補釘,看得出已經修理過不止一次了。</h3><h3> 活著的英雄,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留在部隊很難被推薦考上軍校,軍隊在戰后停止了從優秀士兵中大規模選拔軍官的做法,因此對越作戰的英雄今天在部隊的官階普遍不算很高;回到地方,雖然不少人被照顧進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工作,但在步入中年后遭遇國企改革,缺少創業技能,凄然下崗。因傷殘疾的,可能陷入絕對貧困,留下一個個不忍卒讀的故事...</h3> <h3>最帥男人!</h3> <h3>戰友、伙伴、兄弟...再也不會回來了...</h3> <h3>前線的戰士見到我們后方來的親人,沒有多少言語,只是相擁而泣...</h3> <h3>最美血肉之軀!</h3> <h3>叢山峻嶺的陣地飲水十分困難...多少衣衫襤褸的戰士犧牲在取水時越南特工罪惡的槍口下...</h3> <h3>美好是這樣的犧牲換來的...(大哭...)</h3> <h3>悲情滄桑的老母親,只能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墓碑旁哭干眼淚...</h3> <h3>文藝或衛生員女戰士給即將赴戰的戰友敬酒敬煙壯行!</h3> <h3>代表地方團委與即將奔赴前線的野戰醫院簽訂"軍民共建"倡議書...這些小姑娘在前線除了搶救勞累,還有被越軍偷襲綁架,無奈每人配備了一個自爆手雷...被老鼠啃掉頭皮、咬掉手指...還有后來因故離世的護士...</h3> <h3>已經在我軍手中的老山主峰,還要通過山下很長的一段鋼結構工事才能比較安全到達,碑前留影必須快速完成!否則還會遭到對面不遠處越軍冷槍危險!不時還會遭到炮擊!</h3> <h3>這可不是公園,這是非常接近一線的防御戰地、曾經的戰斗一線;漫山遍野隨處都是碉堡、槍眼、工事...它是用戰士的犧牲鑄就的血色浪漫...</h3> <h3>麻栗坡烈士陵園,整個山坡都是半平米見方墓碑;據介紹,前后已經有約安葬了2000多名犧牲的戰士,有的只是一個軍帽、一件遺物、一節殘肢...都是20啷當歲的孩子們...</h3> <h3>樸實無華的軍功章…</h3> <h3>提槍跟隨保護我們的警衛員,南方籍俊秀小伙子...</h3> <h3>紀念冊上伴隨熱血青年的豪言壯語!銘心懷念!</h3><h3><br /></h3> <h3>部隊贈送的去掉引信小鋼炮炮彈紀念品,非常珍貴有意義!插花拍攝,期望和平!期望烈士們安祥!</h3> <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永泰县|
睢宁县|
贡觉县|
永康市|
霍邱县|
绥德县|
龙江县|
郧西县|
乐至县|
扬中市|
清远市|
兴海县|
高淳县|
全州县|
峨眉山市|
阿拉善右旗|
隆德县|
汤原县|
微山县|
凤冈县|
方山县|
南华县|
阿克陶县|
潍坊市|
新建县|
临沭县|
南漳县|
台前县|
赤壁市|
南安市|
治县。|
凤台县|
东海县|
井陉县|
石家庄市|
陈巴尔虎旗|
苍溪县|
南溪县|
宜黄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