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年春節假期前,自己在網上預訂了初六故宮的門票。去年春節假期曾和女兒一同游過一次故宮,發現平時不定期開放的一些景點,在春節假期開放的最多。所以決定今年春節再游一次故宮。</h1><h1> 節前訂票時,看到網上顯示春節假期的余票很多,往年春節假期故宮的游人也都不多,于是就預訂了初六的門票。沒想到在假期上網一查,春節假期后幾天的門票全部售罄!這種情況在平時和往年春節假期很少見,看來全國人民歡度春節的方式在慢慢的發生改變,春節長假也成了旅游旺季。</h1><h3><br></h3> <h3>故宮平面圖</h3> <h1> 故宮每日售票八萬張。2017年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2周年的日子,從這天開始故宮取消了現場售票,正式實行全網售票,故宮紙質門票也從此成為絕版。</h1><h1><br></h1> <h3>此圖中淺色的區域為故宮對外開放的區域(紅色標線為原圖附帶)。</h3> <h1> 即使是常年居住在京城的人們,多少年也不會去幾次故宮。很多北京人都有幾十年沒有去過故宮了。我在2016年12月重游故宮時,距前一次游故宮也已相隔23年之多。年輕時去過幾次故宮,那時不太懂歷史,只把故宮當公園逛,去了只是看熱鬧,覺得那些宮殿長得都差不多,看一次就行了。現在去故宮不一樣,是去看歷史、尋故事,欣賞古建筑藝術,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h1> <h3>南長街</h3> <h1> 初六一大早,我們乘地鐵到了天安門西站,出站一般向東走經過天安門安檢后,就可從天安門穿過到達故宮午門前。但考慮到當天人多,天安門安檢比較慢,所以選擇走南長街經西華門外沿故宮西南圍墻到達午門,步行只需二十分鐘左右。</h1><h1>南長街平日人少車少,環境安靜舒適。節日期間張燈結彩,一片喜慶氣氛,走在這條街上,使人心情輕松愉快。今天這條街也顯然比平時多了不少游人。</h1> <h3>故宮角樓</h3> <h1> 今日天氣晴好,風和日麗。這是在故宮圍墻外看到的西南角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顯得雄偉壯麗。</h1> <h3>故宮午門外</h3> <h1> 我們到達故宮午門前時是九點一刻,果然不出所料,即使趕早,故宮午門前也已是人山人海,密密麻麻、人頭攢動,看不到盡頭。我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排隊刷身份證入場,沒想到很快就進入了故宮。真是感嘆故宮博物院的工作效率,盡管游人巨多,但各檢票口只需刷身份證入場,這樣極大提高了游客入場的速度。</h1> <h3>太和門廣場</h3> <h1> 這是我們進入故宮午門后站在東側協和門前的臺階上拍下的場面。從午門內到太和門廣場前的內金水河周圍,游人密布,很多旅游團在此集合清點人數。我們為了避開游人密集區,決定改變以往常規的參觀路線。<br> 一般參觀故宮分為西路、中路和東路三條主要路線。故宮中路以往都走過不少次,今天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東線的寧壽宮(即珍寶館)、中線的御花園、西線的慈寧宮和午門、神武門城樓以及故宮角樓等。由于現在參觀故宮只能從故宮的南門(午門)入場,所以大多數人的參觀路線都是由南向北。今天為避開游客密集區,我們改為由北向南參觀,全程參觀路線的順序為:寧壽宮----神武門----御花園----西六宮----慈寧宮----壽康宮----武英殿----午門雁翅樓----故宮角樓----東華門。</h1><h3><br></h3> <h3>遠望箭亭</h3> <h1>我們今天要去的第一個景區寧壽宮(即珍寶館),位于故宮的東北部。我們向東出協和門,沿文華殿西側向北經過箭亭廣場,直奔珍寶館。《國家寶藏》特展正在珍寶館西側的劍亭廣場展出。此為故宮博物院2018年的開年第一展,由國內9家博物館推選的9件文物影像,清晰的呈現在廣場前的特制屏幕上,同時,9大博物館分展也一并啟動。</h1><h1> </h1> <h3>箭亭廣場上的《國家寶藏》特展</h3> <h1> 寧壽宮,是故宮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堪稱為一組濃縮的紫禁城。紫禁城中最精華的部分和最奢華的宮殿都在這寧壽宮中。由于寧壽宮被設為珍寶館,所以需單獨購票,票價10元,學生和老人半價。不說珍寶館如何,就寧壽宮本身,在我看來10元的票價也算性價比超高了。故宮的四座花園中最具藝術價值的乾隆花園也在這寧壽宮中。自從末代皇帝溥儀1924年遷出故宮之后,乾隆花園就被一直封閉起來而鮮為人知,經過修復之后,近些年才向公眾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h1> <h3>寧壽宮中的漢白玉石欄桿———雕欄玉砌,精美無比。</h3> <h1> 寧壽宮占據了紫禁城東北部一大塊長方形的院落。明代時這里只有稀疏的幾座宮殿,是供太后、太妃養老的宮區。到了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為了讓皇太后頤養天年,于康熙二十二年建造了寧壽宮。后來成為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之后準備的太上皇宮殿。乾隆花了5年的時間擴建改造了寧壽宮,便形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格局。寧壽宮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乾隆改造后的寧壽宮建筑群,宛如紫禁城的縮影,也分為前朝和后寢兩部分。</h1> <h3>寧壽宮皇極殿</h3> <h1> 寧壽宮建筑群自南向北為:九龍壁、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在寧壽宮之后再往北分為三路。中路為: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東路為扮戲樓、暢音閣、閱是樓、慶壽堂、尋沿書屋、景福宮、佛日樓、梵華樓;西路為乾隆花園,花園中的主要建筑有衍祺門、古華軒、矩亭、抑齋、遂初堂、旭輝庭、碧螺亭、云光樓、三友軒、符望閣、倦勤齋等,分布錯綜有致,間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轉的游廊,使建筑物與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諧適,是故宮中著名的園林。</h1> <h3>皇極殿內部的精美陳設。</h3> <h3>皇極殿內部的精美陳設。</h3> <h1> 本人自前年底重游故宮數次,只有去年春節期間趕上一次皇極殿對游客開放室內部分,今天是第二次。</h1><h1> 根據記載,寧壽宮的皇極殿是1776年仿照乾清宮所建,而現在的乾清宮是1798年遭火災后重建的,這樣說來火災之前的乾清宮和現在寧壽宮的皇極殿應當是同樣的精美。寧壽宮中的建筑,給人感覺更接近于原汁原味的紫禁城。</h1> <h3>皇極殿大門上精美的龍紋立體雕飾。</h3> <h1> 這是寧壽宮皇極殿門扇上的雕花,精美中透著它的威嚴。皇極殿是紫禁城中我見過的最精美的一座建筑。從漢白玉石欄桿上的雕飾到整個宮殿各個細部的雕花紋飾,其精美的程度均超過了紫禁城中其它的建筑。</h1> <h3>寧壽宮內的養性門。東側高處聳立的是暢音閣和扮戲樓。</h3> <h1> 這是寧壽宮的養性門。寧壽宮自此往北分為三路,東側高處聳立的是大戲樓暢音閣。養性門西側是乾隆花園,也稱寧壽宮花園(原來開放的第一進院此時正在維修不開放)。</h1> <h3>暢音閣大戲樓</h3> <h1> 這是位于寧壽宮閱是樓景區的暢音閣,是宮中最大的戲臺。臺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稱為福、祿、壽臺。壽臺臺面有地井和天井,井旁有絞盤,這些設備便于演出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劇目。閣后有扮戲樓,舊時每逢在這里演出,演職人員須由扮戲樓進入。</h1> <h3>位于暢音閣對面的閱是樓</h3> <h1> 閱是樓位于暢音閣大戲樓的北側,為清宮觀戲場所。樓座北面南,前有月臺,東西有配樓。閱是樓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觀戲處,兩側的廂廊是王公大臣陪觀處。</h1> <h3>閱是樓觀戲寶座上的玉如意</h3> <h3>閱是樓兩側的廂廊裝飾一新,已不是去年參觀時的樣子。</h3> <h3>廂廊中精美的壁畫加裝了燈光效果</h3> <h3>寧壽宮的樂壽堂</h3> <h1> 寧壽宮中的樂壽堂,乾隆皇帝把這里作為自己退位后的寢宮。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從外觀看樂壽堂為單檐歇山頂建筑,尤為奢華的是內部的裝飾,為乾隆時期建筑裝修的代表作之一。樂壽堂仙樓天花為木雕,與整個室內裝修式樣風格統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貴重木材,其間鑲嵌有大量的玉石和琺瑯飾物,雍容華貴。<br></h1> <h3>樂壽堂內的陳設,古老而又奢華。</h3> <h3>乾隆花園的碧螺亭。碧螺亭形體別致,色彩豐富協調,是極為罕見的亭式建筑。</h3> <h1> 樂壽堂的北面是頤和軒。站在頤和軒西側的石階上,可以看到乾隆花園中的碧螺亭。碧螺亭位于乾隆花園符望閣前的疊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構件亦以梅花紋裝飾,又稱碧螺梅花亭。其形體別致,色彩豐富協調,是極為罕見的亭式建筑。</h1> <h3>頤和軒后的圓月亮門</h3> <h1> 頤和軒后為一月亮門,過月亮門有穿廊與景祺閣相連,穿廊向西就是乾隆花園最北頭的第四重院落——符望閣和倦勤齋所在之處。乾隆花園由南向北共四座院落,對外開放的只是第一座院落和第四座院落的一小部分,這次春節假期趕上第一座院落還在維修之中,無法開放,所以有些遺憾。很期待維修完后一睹芳容。</h1><h1><br></h1> <h3>穿廊內的墻壁上新裝飾的宮廷生活壁畫</h3> <h1> 發現穿廊內月亮門對面的墻壁上新裝飾了一幅宮廷生活壁畫,在柔和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極其精美細膩。去年此墻上的宮廷畫似乎是大臣們陪皇帝觀戲的場面,畫質不像現在這樣精美細膩,只因其中一人很像電視劇中王剛演的和珅,覺得很有趣,故曾拍攝下來,因此記憶深刻。</h1> <h3>通往符望閣的環廊</h3> <h3>乾隆花園的符望閣景區</h3> <h3>與符望閣相連的環廊</h3> <h3>環廊上的花窗格</h3> <h3>符望閣</h3> <h1> 符望閣位于乾隆花園第四進院落,為該院的主體建筑。</h1><h1> 符望閣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外觀兩層,內實三層,四角攢尖頂。藍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余鋪黃色琉璃瓦。</h1><h1> 符望閣室內一直沒對外開放。據說內部裝修頗具特色,以各種不同類型的裝修巧妙地分隔空間,穿門越檻之際,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室內裝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琺瑯等鑲嵌裝飾,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乾隆年間,每年臘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賞飯給王公大臣。嘉慶皇帝也曾登臨此閣,并有《詠符望閣》之詩詠。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高大的建筑,登臨其上可一覽紫禁城內外的秀色。</h1> <h3>符望閣北面的倦勤齋</h3> <h1> 倦勤齋位于乾隆花園第四重院落的最北端,外觀低調,內部卻極盡奢華。室內嵌竹絲掛檐,鑲玉透繡扇,一派江南風韻,精致優雅。倦勤齋是乾隆讓位后的住所,內部裝飾是紫禁城內最為奢華的場所,建筑級別很高,此前因技術難度高,直到近幾年才進行修繕,修繕完成后,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也一直沒有對公眾開放。</h1><h1> 乾隆曾在符望閣內題詩中寫"耆期致倦勤,頤養謝喧塵",也是表達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齋的名字也得于此詩。不過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沒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權利,所以也并未在這里居住,更多時間這里成為乾隆聽戲消遣的場所。</h1> <h3>倦勤齋</h3> <h3>倦勤齋西側為乾隆花園未開放區域,用木質鏤空隔斷隔開。</h3> <h3>乾隆花園北端的竹香館(未開放,通過鏤空隔斷的空隙拍攝)。</h3> <h3>乾隆花園中的玉粹軒(未開放,通過鏤空隔斷的空隙拍攝)。</h3> <h3>符望閣北側的院落</h3> <h1> 符望閣北側的院落,對面是院落東側的小門,門外就是珍妃井和寧壽宮的北門貞順門。高處聳立的建筑是未開放的景祺閣,據說珍妃在被投井前就關在景祺閣中。</h1> <h3>珍妃井</h3> <h3>遠望神武門</h3> <h1> 出寧壽宮北門一直向西就是神武門。神武門南面緊鄰的就是御花園,這是我們今天要去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景區。</h1><h1> 今天發現神武門城樓也對游客開放,可以登高俯瞰故宮和對面的景山。這是我第二次登上神武門城樓。第一次是在二十多年前的1993年夏天,那時還是用膠片相機,在城樓上只給女兒拍了一張照片。那時記得故宮里游人稀少,城樓上更難見到游客。</h1> <h3>登上神武門城樓可俯瞰景山公園</h3> <h3>景山最高處的萬春亭</h3> <h3>景山五亭之一的觀妙亭</h3> <h3>景山五亭之一的周賞亭</h3> <h1> 似乎這是第一次近距離以平視的角度看到景山五亭。</h1> <h3>在神武門城樓上遠望北海瓊華島的白塔。在樹枝的掩映下別有韻味。</h3> <h3>在神武門城樓上俯瞰紫禁城</h3> <h3>從神武門上遠望雨花閣———故宮中最大的一座佛堂建筑。</h3> <h3>與神武門正對著的順貞門,門內就是故宮的御花園。</h3> <h1> 御花園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是漢族園林建筑之精華。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體現天人合一的漢族傳統文化。</h1> <h3>御花園內的延暉閣,位于御花園的西北角。</h3> <h1> 園內建筑采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中路是一個以重檐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筑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筑基本對稱,東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筑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臺等。這些建筑絕大多數為游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筑多倚圍墻,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立于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征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h1> <h3>御花園西側的千秋亭。</h3> <h3>千秋亭內部</h3> <h1> 千秋亭和萬春亭各位于故宮御花園內東西兩側,兩亭均由方亭各面出抱廈形成。四面抱廈前各有白玉石臺階,圓攢尖頂,明稱"一把傘"式,黃琉璃竹節瓦。上圓下方的屋頂取仿"天圓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內天花板繪雙鳳,藻井內置貼金雕盤龍,口銜寶珠。兩亭色彩絢麗,造型精美,可稱是宮中亭子之最。</h1> <h3>千秋亭內藻井</h3> <h1> 來過故宮數次,我這還是第一次趕上兩亭內部開放,今天終于親眼見到內部精美的雕飾彩繪。</h1> <h3>貼金雕盤龍</h3> <h3>御花園東側的萬春亭</h3> <h3>萬春亭內藻井</h3> <h3>新春佳節游故宮,御花園中留影。</h3> <h3>位于御花園東側的浮碧亭</h3> <h3>浮碧亭內部</h3> <h3>御花園堆秀山上的御景亭</h3> <h3>在御花園東面的璃藻堂前看堆秀山上的御景亭</h3> <h3>紫禁城中充滿喜慶的色彩</h3> <h3>紅墻映襯下的彩色琉璃建筑美輪美奐</h3> <h3>位于御花園正中的天一門</h3> <h1> 這是位于御花園正中的天一門,院內的欽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宮殿。位于御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墻垣后自成格局。</h1><h1>今日天一門沒有開放,天一門前成為游客紛紛留影的理想場所。</h1> <h3>位于御花園西南的養性齋</h3> <h3>御花園西南門,出此門向南可通往西六宮。</h3> <h3>西六宮之一的儲秀宮</h3> <h3>儲秀宮內的陳設</h3> <h3>永壽宮</h3> <h3>永壽宮內的陳設</h3> <h1> 西六宮不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區,路過時走馬觀花。我們下一個目標為慈寧宮和壽康宮。</h1> <h3>慈寧宮,現在開辟為雕塑館,展出館藏的歷代雕塑文物。</h3> <h1> 慈寧宮正殿,是皇帝為太后祝壽、朝賀、為太后敬上徽號以及太后死后停放靈柩的禮儀場所。</h1><h1> 壽康宮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于此,皇帝每隔兩三日即至此行問安禮。</h1><h1> 按照封建禮儀,皇帝不能與前朝妃嬪同居東西六宮。為了安置業已歸天的老皇帝的妃嬪,特地建造了慈寧宮供她們居住。</h1> <h3>慈寧門前的鎦金銅麒麟</h3> <h3>壽康宮內陳設</h3> <h1> 壽康宮位于慈寧宮西側,清雍正年間始建,至乾隆元年建成,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于此。營建壽康宮是因為自德高望重且長壽的孝莊皇太后居住慈寧宮并去世(享年75歲)后,沒人敢住進慈寧宮,于是拆了慈寧宮西側宮墻,建起了壽康宮。乾隆生母曾長期在壽康宮居住,乾隆繼位時,也沒敢請已是崇慶皇太后的母親住進慈寧宮,直到母親活過75歲時才從壽康宮移居到了慈寧宮。</h1> <h3>壽康宮內的陳設。</h3> <h3>壽康宮內部</h3> <h1> 出慈寧宮和壽康宮向南,經過斷虹橋可到達武英殿。</h1> <h1>武英殿東的斷虹橋</h1> <h1> 武英殿,位于故宮西南西華門附近,武英殿西側為寶蘊樓。</h1> <h3>寶蘊樓</h3> <h3>太和門廣場西側的熙和門</h3> <h1>從熙和門前看午門和太和門廣場已是游客稀少。</h1> <h1> 從午門內西側的臺階拾級而上,就可登上午門城樓。</h1> <h3>在午門城樓上看到的西雁翅樓</h3> <h3>俯瞰午門前的廣場</h3> <h3>俯瞰紫禁城</h3> <h3>遠望北海公園的白塔</h3> <h3>從午門城樓遠望故宮東南角樓</h3> <h3>角樓前留影</h3> <h3>近觀故宮角樓</h3> <h3>從角樓可直通東華門的城樓,往日東華門城樓上常有展覽。</h3> <h3>東華門</h3> <h1> 參觀故宮有兩個出口,一個是東華門,一個是神武門。我們從東華門城樓下來后,不少游客紛紛向東華門出口走來。我們想還是走神武門出故宮,于是又回到箭亭,此時箭亭已沒有游客,一片清凈,我拍下了箭亭前的"五牛圖‘’。</h1><h3><br /></h3> <h1> 珍寶館也已清場關閉。關閉后的大門在夕陽照射下美麗壯觀。</h1> <h1> 從珍寶館西側的狹長通道,可到達神武門出口。</h1> <h3>神武門</h3> <h3>出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公園</h3> <h3>景山公園內也是張燈結彩</h3> <h3>景山公園東門外</h3> <h1> 愉快的故宮一日游結束了,收獲頗豐。夕陽下走在節日的街道上,一片喜氣祥和……</h1><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精河县|
江津市|
双峰县|
东城区|
桐梓县|
平湖市|
皋兰县|
卢氏县|
晋中市|
开江县|
邻水|
迁西县|
来宾市|
揭西县|
塔城市|
永年县|
子洲县|
建阳市|
民乐县|
鞍山市|
招远市|
荃湾区|
二连浩特市|
错那县|
阿尔山市|
蓬安县|
庆安县|
峨眉山市|
论坛|
高安市|
丰城市|
青神县|
盱眙县|
三台县|
太保市|
崇阳县|
元朗区|
长沙市|
庆安县|
罗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