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年光陰,是那么遙遠,往事淡如云煙。</h3><h3>五十年光陰,是那么短暫,一切恍如昨天。</h3><h3>這些照片是我二〇一六年回到達拉濱時拍攝的。小小的車站,隨著社會的發展,它似乎顯得更小了;原來達拉濱農場場部的一排瓦房,已無往日風采,顯得破舊、斑駁……我站在這些普通熟悉的景物前久久不愿離去,思緒在腦海中翻騰,這里有我人生中一段火熱的青春年華,有我灑下的、一個拓荒者辛勤勞動的汗水,有曾經與我朝夕相處、勝似親人的師傅和同齡人,這片黑土地是我心里的永遠,一生的牽掛。</h3><h3>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三日,我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懷著建設邊疆的滿腔熱情,和大批的知識青年一起來到達拉濱農場,一個大興安嶺特區,新開發的農業生產基地。那年我十八歲,時隔四十八年,在這種情愫的驅使下,二O一六年八月份,我又回到了那個令自己魂牽夢繞、留下了青春歲月的地方,尋找過去的夢……</h3> <h3>達拉濱是通往大興安嶺深處的必經之地,是大興安嶺南坡的一塊熱土,平坦開闊、魚肥水美,沃野百里,當年,有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林業部門都選擇在這里設場建基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大興安嶺剛剛開發不久,百業初創,處處熱火朝天。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大中專畢業生、復轉官兵,以及從小興安嶺調過來的林業工人,匯集成一支建設者大軍,我就是其中的一員。自一九六九年七月份來到這里到一九七二年七月份離開,我在這兒生活工作了整整三年時間,先后做過農業一連、五連的農工,抽調到場部一打三反辦公室,后又在廠部做文書和兼職播音員。</h3> <h3>五十年來,達拉濱那段艱苦激情的歲月,一直存在我心底,瑩繞在我的回憶中。</h3><h3>我忘不了那些和我年齡一般大小、風華正茂的一群小姐妹,她們常常出現在我的夢里。</h3><h3>忘不了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付、老工人,那傳授生產技術的耐性,對我們勝似親人的關心。</h3><h3>忘不了我們曾經居住的那幾棟帳蓬,生活雖然難苦,卻洋溢著歡聲笑語、火熱的青春。</h3><h3>忘不了無邊無際,連天碧綠的青青麥苗,微風吹過翻著金色波浪,大海一樣的成熟麥田。</h3><h3>忘不了那如畫風景,滿山遍野的榛子樹、爭奇斗艷的野百荷、還有那個飄著霧氣、泛著波光的大水泡。</h3><h3>忘不了那宛如仙境般的樺樹林,皚皚白雪覆蓋的空曠大地和數九寒天大雪紛飛,那嗆的讓人喘不過氣來,滿地亂滾的"大煙炮"兒。時光流逝,激情難忘,美好永存。</h3> <h3> 尋夢"達拉濱" (一)</h3><h3><br /></h3><h3> 崢嶸歲月姐妹花, 匯集興安綻韶華。</h3><h3> 帳篷少溫多笑語, 雪地寂寒迎朝霞。</h3><h3> 云煙霧里行漸遠, 蝴蝶夢中鬧喧嘩。</h3><h3> 遙盼有日再聚首, 流年迅景夕陽斜。</h3><h3><br /></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月8日作</h3> <h3> 尋夢"達拉濱" (二)</h3><h3><br /></h3><h3> 再回興安鬢已斑, 光陰荏苒五十年。</h3><h3> 昔日喧暄辦公地, 今朝渺渺墟里煙。</h3><h3> 仍然麥滾千重浪, 曾經闊野馬達歡。</h3><h3> 一代拓荒追夢客, 汗沃黑土苦中甜。</h3><h3><br /></h3><h3> 我自已於2018年3月5日作</h3> <h3> 尋夢"達拉濱"(三)</h3><h3><br></h3><h3> 一別數載訪興安, 不見千軍萬馬歡。</h3><h3> 拓荒戰友今何在? 往事悠悠淚潸然。</h3><h3> 物是人非無覓處, 伊人戀此舊夢還。</h3><h3> 手捧清茶遙相祝, 桑榆為霞紅滿天。</h3><h3><br></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日8日作</h3> <h3> 尋夢"達拉濱" (四)</h3><h3><br></h3><h3> 秋黃麥熟八月天, 多年夢圓回興安。<br></h3><h3> 依然那片黑土地, 何見當年美少年?</h3><h3> 熙熙場部駐扎處, 寞寞農家田舍間。</h3><h3> 拓荒戰友心相近, 幾人來懷舊景前?</h3><h3><br></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月10日作</h3> <h3> 尋夢"達拉濱"(五)</h3><h3><br></h3><h3> 蹉跎歲月如浮槎, 錚錚鐵骨嶺上花。</h3><h3> 傲霜斗雪沐風雨, 屯墾戍邊獻芳華。</h3><h3> 匆匆分別承新夢, 東西南北各天涯。</h3><h3> 春紅逝去秋黃伴, 歡聚網絡似一家。</h3><h3><br></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月2日作<br></h3> <h3> 往事流年</h3><h3> 作者/張洪文</h3><h3><br></h3><h3> 耳聾沒齒對殘陽, 青春歲月已成往。</h3><h3> 老當益壯心不移, 相逢之時述衷腸。</h3><h3><br></h3><h3> 2018年5月12日<br></h3><h3> 注:張洪文,原達拉濱農場通信員<br></h3> <h3> 憶故地、戰友</h3><h3><br></h3><h3> 春深方見桃李綻, 一夜細雨潤桑田。</h3><h3> 摯友年少興安聚, 別后幾番嘆離散。</h3><h3> 昔日彩霞艷陽后, 今朝白發蒼顏前。</h3><h3> 有期戰友又相見, 續得情愫繞心間。</h3><h3><br></h3><h3> 我自己作于2018年4月28日 </h3> <h3>二〇一六年,原達拉濱農場一連職工聚會時,部分同志的合影。</h3> <h3>達拉濱農場,先后任場部通信員三位同志,在分別近五十后的一次合影</h3> <h3>2018年7月18日,達拉濱農場一些好友,應邀在秦皇島聚會時合影。</h3> <h3> 《拓荒者之歌》</h3><h3><br /></h3><h3> 我心中有一首永恒的歌<br /></h3><h3> 那是 ——</h3><h3> 拓荒者的奮斗之歌</h3><h3> 追夢人的理想之歌</h3><h3> 共和國同齡人的成長之歌</h3><h3> 那如火如荼的年代</h3><h3> 那如詩如畫的生活</h3><h3> 老連長勝似親人般的關懷</h3><h3> 同志們傾心的理解</h3><h3> 工作雖然苦累</h3><h3> 卻充滿歡樂</h3><h3> 有戰斗的激情</h3><h3> 有互幫的友愛</h3><h3> 有耕耘的收獲</h3><h3> 還有苦樂交融的淚水</h3><h3> 我們始終砥勵前行……</h3><h3> 迎風斗雪,創造拓荒者的事業</h3><h3> 黑土地是我們成長的沃野</h3><h3> 十里麥浪是我們汗水匯集的長河</h3><h3> 馬達轟鳴是我們奮斗的號角</h3><h3> 達拉濱就是我們戰斗的舞臺</h3><h3> 時光荏苒,歲月磋跎</h3><h3> 我們有的離開那片土地</h3><h3> 有的依然堅守在那里</h3><h3> 如今的我們</h3><h3> 青春不在,歲月逝去</h3><h3> 但磨礪不掉的——</h3><h3> 是那段拓荒者的經歷</h3><h3> 那是時光帶不走的記憶</h3><h3> 那是永遠抹不去的足跡</h3><h3> 那是我們這代人</h3><h3> 獻給祖國最壯麗的青春之歌,</h3> <h3>二〇一五年,原達拉濱農場商店職工聚會時的合影。</h3> <h3>這是由場部通往火車站的那條路的,我們曾經無數次走在這條路上……過去是一條小土路,現在已經鋪上了水泥,也比過去寬敞筆直。</h3> <h3>這棟磚瓦房,當年是場部的辦公室,中間是進出的大門,東邊是財務組、生產組,后勤組、女宿舍,西邊是辦公室,保衛組、場領導辦公室、政工組、廣播室和話務室。現在這棟房僅保留西邊的一半,東邊被拆掉并重建,現在是達拉濱村委會所在地。</h3> <h3>這是場部辦公室過道墻上的那塊黑板,歷盡五十年滄桑,現在仍然靜靜的伏在那里,它見證了我們美妙的青春季節。我曾經和同事們就在這塊黑板上辦過無數期版報……</h3> <h3>這棟藍色屋頂的房子,當年是達拉濱農場唯一的商店,負責供應全場職工的生產、生活用品,那時這里人來人往,很是繁華,我做文書工作時,經常到這兒買辦公用品。商店里寬敞明亮、商品比較齊全。</h3> <h3>這個房間是廣播室,地面上的地板還在,紅色油漆雖已斑駁脫落,仍還依稀可辨。現在巳經是房主的儲物間。再次回到這里,當年工作時的情景又涌現到眼前……。</h3> <h3>時值八月,天藍、地闊,我用手機拍下了這片麥田,金黃色的麥子一望無際,翻滾著波浪,期待著收獲,這場景是那么的熟悉,我情不自禁地撫摸著已經成熟了的麥穗,嗅著濃濃的麥香,當年麥收時節的火熱場景又清晰的浮現在眼前,不由得淚水盈眶……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熱烈純真的年代,回到了那時的達拉濱。</h3> <h3>現在的達拉濱已經交給了地方,是一個自然村落,我按著記憶去尋找原來的學校,衛生所、郵電所、場部食堂、面粉加工廠、家屬住宅區……有的依夕可辯,有的面目全非、有的已經蕩然無存了,往日的風光不再、繁華已去……</h3> <h3>二〇一六年八月份,我回到了闊別近五十年的達拉濱,去了以后,經多方打聽,競沒有找到一個我熟悉的人,更不知道一連還保留原來的體制,有老同志留在那里,沒去一連,失去了可能見到他們的機會,至今覺得遺憾。</h3> <p> 七絕、有感上海知青聚會</p><p><br></p><p> 歲月悠悠半世?, 申城相聚話興安。</p><p> 語濃情重杯中酒, 夢想成真去故園。</p><p><br></p><p> 2018、12、9/我自己</p> <h3>“這是我們達拉濱的戰友們聚會,慶祝上山下鄉50年,發給群里的朋友們分享一下”。<br></h3><h3>注:以上是上海知青楊翠芳戰友發到微信群的全文。</h3> <h3>記得當年上海知青是冬季到的達拉濱農場,那年冬天特別冷,他們穿著青一色的黃棉衣棉褲,顯得有些臃腫……說一口我們聽不懂的上海方言,他們大批的到來,達拉濱各連本來就有限的生活條件,顯得愈加艱苦了。當時,我們東北知青都用新奇的眼光,觀察和認識他們這個來自于大上海的群體。因為一起勞動,在一個食堂吃飯,住在一座帳篷里,很快就融為一體,彼此也成了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h3><h3>上海知青的到來,給我們東北知青帶來了很多新知和驚喜,愿意聽他們講“大上海”的故事。那個年代物資匱乏,他們回家探親時,受我們之托,經常幫著帶些衣物、食品……辦一些上海能辦的更好的事情,比如,洗照片、修手表等,他們從不怕麻煩,樂此不疲,從上海回連隊時,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奇。至今,我仍然保留著在上海加大、著色的青春照片……</h3><h3>最近,網上傳來他們相聚的消息和視頻,深深被他們的達拉濱情結而感動。</h3><h3>浮云一別后,流水幾十年,我心中記得是他們青春的容顏,靚麗的身影。而今,從網上傳來照片中,他們都已經青春不在,鬢染霜花,令我唏噓感嘆。五十年光陰,五十年滄桑,達拉濱那方熱土,那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把我們連在一起。今后的歲月,我們也將因為有此一段歲月而友誼長存。</h3><h3> 2018年12月6日</h3> <h3> 鷓鴣天、贊上海知青</h3><h3><br></h3><h3> 上海知青一百三, 崢嶸歲月恰少年。</h3><h3> 南國?蘢花千樹, 塞北荒蕪寂寞寒。</h3><h3> 經風雨、意更堅, 筑路屯墾建家園。</h3><h3> 戰天斗地成大志, 夕照金水憶興安。</h3><h3><br></h3><h3> 2018、12、6/我自己 </h3> <p> 七絕、 不了情</p><p> 日月如梭往事悠,菊黃草綠幾春秋?</p><p> 興安三載情未了,夢里尋歸總不休。</p><p> 2019、1、10、 我自己/文</p> <h3></h3><h3> 七絕、興安情深
共渡興安情誼真,一別流水數十春。
人生摯友靈犀在,縱使天涯若比鄰。
2019、6、29,我自己/文<br></h3><h3></h3> <h3>感謝互聯網把我們這群墾荒追夢人重新聯系起來,微信群里,聽到了你們的聲音,仿佛見到了你們當年的音容笑貌,聽到你們聲聲親切的問候,我眼含熱淚、感慨萬分,猶如又回家到了當年那個溫暖的家……。</h3> <h3>達拉濱農場的戰友們,無論你現在哪里,看到我寫的這些,都可能喚起你很多對往事的回憶。五十年磨礪、五十年蒼桑。我們之間的印象或許有些模糊、淡忘,可那段火熱的生活歷程是我們共同的記憶,一生的情結。</h3> <h3>制作:我自己 文字: 我自已</h3><h3>攝影:我自己 音樂:《絨花》 </h3><h3>注:文中老照片分別由 崔云、景鳳云、郝玉秋、孟凡和、張洪文、趙文、孟曉萍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文字有不當之處,歡迎提出見意,隨時改正。</h3> <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0.34rem; line-height: 1.8em;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漳县|
桑日县|
拜城县|
江源县|
新绛县|
沙湾县|
阳西县|
扶沟县|
丘北县|
阿鲁科尔沁旗|
西充县|
包头市|
云和县|
汕头市|
潼关县|
姚安县|
滦南县|
广昌县|
全州县|
罗甸县|
隆子县|
黄冈市|
河源市|
象州县|
黎平县|
井冈山市|
珠海市|
绥棱县|
句容市|
黄冈市|
嘉荫县|
柳河县|
逊克县|
福海县|
武穴市|
南皮县|
图木舒克市|
青浦区|
隆化县|
阳山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