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h3> <h3>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里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h3> <h3>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放糖人。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后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不是纏著大人要買,就是跑回家去要錢,實在沒錢的也不肯離去,眼巴巴地盯著這些糖人。糖人有各種形狀,什么小鹿、金魚、耗子、燈籠等。</h3> <h3>有的小孩圖快,就付錢買一個現成的;有的則指定形狀要求現做。這時,小販就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銜一端,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桿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h3> <h3>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h3> <h3><br /></h3><h3>聽老人講,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兩筒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孫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直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的。想來這是計劃經濟難得一見的好處之一,只可惜現在經濟發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么緊缺了。</h3> <h3>很多手藝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畫糖人的。與吹糖人相比,畫糖人要簡單一些,先用油氈子在大理石板上輕輕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銅勺舀上少許糖稀,微微傾斜著糖稀就緩緩流出,緊接著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條糖線,隨著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飛,一個個或人物或動物或花卉就出現在大理石板上,待得涼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兩個點,把竹簽朝上一貼就拿起來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h3><h3><br /></h3> <h3>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逢村里支戲臺子唱戲時,總會有位吹糖人的老人前來支攤,戲還沒有開始,吹糖人的攤子前早已圍滿了觀看的人,多是小孩兒。孩子們瞪得滴溜圓的大眼睛,對老人有說不出的佩服,每當一只"公雞"或一個"豬八戒"在老人的手里像變戲法一樣呈現時,孩子群里都會傳出一陣陣喜悅的笑,然后纏著家里的大人給買。而我就是那群小毛孩兒中眼睛瞪得最圓笑得最開心的一個,當然也沒少纏著媽媽給買個糖人吃。</h3> <h3>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會圍滿了小伙伴。</h3> <h3><br /></h3><h3>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他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h3> <h3>攝影:聆聽花開</h3><h3>文字:來自網絡整理編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晋州市|
济宁市|
榆树市|
邛崃市|
安国市|
石家庄市|
桓仁|
紫云|
稷山县|
连平县|
巴彦淖尔市|
琼结县|
磴口县|
商洛市|
乌拉特前旗|
浦江县|
桂东县|
宜君县|
疏附县|
介休市|
辽阳县|
民和|
永康市|
石家庄市|
准格尔旗|
容城县|
南涧|
正定县|
聂拉木县|
民勤县|
镇赉县|
淳化县|
亚东县|
万山特区|
镇康县|
洪雅县|
黄平县|
陆川县|
新安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