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又到一年過年時。不管你愿不愿意,有錢沒錢,年都這樣俏然而至了。從春運車票公布開售的那一刻起,全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大人們張羅著買買買,老人們不斷留著好吃的精品等"過年",孩子們就在這種環境下開始期盼著這么一段美好的時刻來臨……</h3><h3> 年,這個幾千年來最隆重的儀式,總會牽動影響全民的每個人的熱情,這一刻來臨,會讓絕大部分人暫停工作,享受闔家團圓,盡情狂歡。<br></h3><h3>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過年又有哪些亮點呀?</h3> <h3>我們幾家的年味,從過小年就開始了!</h3><h3><br></h3><h3> </h3> <h3> 我們幾家相識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具體什么時候住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生下來就有了這么一個大家庭,住著十來戶南下來的干部,有一群噓寒問暖心地善良又透亮的鄰居。<br></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們和蔣家共堂屋,吃飯的飯桌分別放在堂屋兩邊。對方家吃什么菜來什么客我們都知道,孩子們有玩不盡的童伴。(因為每家都有四個),那時雖然物質極度貧乏,但兩家人從不見為什么利益有任何口角。</font></h3> <h3> 六歲前,那時候最美的一頓飯就是豬油拌飯,能吃上醬油拌飯那一定是很向往很美味的事;最美的樂園是隔條馬路還要下坡的跳跳石村,兄長們常去小河里捉魚,過橋去那口井挑水,我那時還小,權當是個跟屁蟲,常跟不上拉在后邊,只知危險和樂趣同在。那羊腸的小道,窄窄的小橋和周邊滑滑的井至今仍有記憶。</h3><h3> 記得那時見面打招呼最常用的一句話是:"你吃了嗎?"</h3> 那時的年味,吃了些什么已沒有記憶了,只知年初一四五點鐘大人起來放一竄鞭炮,然后我們醒來了,兩家孩子都趕緊穿上新衣一起去周邊鄰居家拜年,唯恐被其它孩子搶先了。<h3> 每到一家,我們都會齊刷刷地站在門口,然后齊聲喊:XX伯伯,拜年啦!通常屋內主人都會笑盈盈地迎出來表揚一下我們,我們已很知足了,馬上又高興地轉下一家拜,然后院內孩子越聚越多,直到拜完大院內的每一戶。</h3> <h3> 年初二通常就會隨爸爸去外婆家拜年,翻山越嶺要走三十幾里山路,通常上午出發差不多下午才到,我小學時也走過兩次,年幼有沒有被蘿筐挑著回媽的娘家沒有記憶了,只知小時候放在外婆家放養過幾年,比我年長七歲的小哥會常肩負大人使命,走幾十里山地送伙食費,常常膽量過人,特能吃苦,被大人稱道。那時孩子都放養,沒有拐賣一說。</h3><div> 而外婆家的年味是從臘月宰一頭豬開始的,天不亮就把豬殺了,然后叫上族人一家老小(基夲有四五桌吧)吃上一天大餐,接著就開始把豬四分五裂,腌肉,烤臘肉,送親友,一年吃的肉基本就在這里了,這在農村是最隆重的年味了。沒有賣的。</div><h3> 去親戚家拜年也是一塊臘肉,六節油炸的糯米果子,加六個橙子,孩子們也能得到一些掛掛錢(就是現在的利是紅包)通常是一角,兩角,我們那時已很開心了,因為當時一根冰棍是三分錢。那時也不懂花錢,都交給大人保管吧。</h3><div> </div><div> 第一次看到爸爸發火是在一個年三十夜,媽媽因新衣還沒趕制出來,吃過年夜飯,就一頭扎進了縫制中,她一會又想起一件事沒干好,一會兒又想起一件事,把剛坐下來烤火的爸爸惹毛了,老爸終于不勝其煩開始吼了起來……</div><h3> 其實那時我們小朋友年年盼著的過年,就是大人們不任其煩地犧牲了所有休息時間,不停地通過勞作獲得的;那時清理整頓,烘烤煎炸,新衣制作樣樣都靠自己那雙手。女人就更辛苦啦!</h3> <h3> 七歲至十三歲的年味,記憶深刻的是媽媽每年給我們趕至的一套新衣服,那時什么都是憑票供應,能憑布票買到頭子布做衣服,已是媽媽們津津樂道的小炫耀了!只知道臨近過年,媽媽每晚開始親自裁剪縫紉,常熬到凌晨。那時家里已有了一臺華南牌縫紉機,要趕在年初一讓我們四兄妹穿上新衣,有時年三十要干到天亮。 </h3> <h3> 那時最時髦的娛樂是大院有個"幻燈機",小箱子裝的,其實就是用電筒照著一個凸透鏡吧,把圖片映在箱內一張紙上。每次放映,我什么也沒看清,只知在一個暗室里一群孩子圍著,神神秘秘地手動一下,個子矮的啥也看不到。哈哈哈,權當那時的電影吧。那時誰家孩子過年有個萬花筒玩具已很神氣了。晚上多數的娛樂是自找的,比如對面偶爾來一輛貨車,燈光照在大院墻上,我們都會出來做各種動作,讓影子映在墻上,大家做操,跳躍要歡呼好一陣,直到汽車遠去,看不見自己的影子。那時還有一件時髦的事就是拿著語錄本去照相館照相,當時是最潮的。</h3> <h3> 那時過年,我們能幫忙的僅僅是清潔整理自己的房間,有時也跟著制作一些年貨,比如用面粉加上雞蛋,撒上芝麻,做成面片那么薄,切成短片中間留個眼,我們就站在桌邊通過這個眼把面片往里翻向兩邊,一個很美的造型,放在鍋里炸,一時香酥脆的年味就出來啦,這通常都要花上一天的時間呢!這種年味現在只有想的份啦!</h3><h3> 那時的美食記憶就是家里買一條魚, 然后在冬天用芹菜辣椒作配料,放水做成十來碗凍魚。父母常年在鄉下,我們放學回來,不用架鍋,一天一碗,算是每天開葷了!!</h3> <h3>八十年代的年味,就一年不同一年啦!每年都有新亮點!因為中國正發生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物質也日益豐富</h3><div> 年夜飯基夲上都有十大碗了!從早晨就開始準備,中午胡亂填下肚,全家一心一意準備一年中最后一次晚餐。基本能上席面的是:東安雞,寧遠血澆鴨,扣肉,蒸米粉鵝,紅燒魚,釀豆腐,蒸臘肉,三鮮湯,紅薯粉煲臘豬腳, 青菜。其中血澆鴨 釀豆腐 蒸臘肉貌似成了年年都有的傳統菜譜……</div><div> 年夜飯要趕早,基夲上吃年夜飯前都要放一竄鞭炮,這代表這家人開始享用美食啦。記得有一年我家年夜飯就得了第一,因為老大從省城讀書回來,買了一個二十六公分的雙喜牌壓力鍋。這玩意兒幫了我家一個大忙,蒸的,煲湯的均十幾分鐘搞掂,下午一點多鐘就放鞭炮開飯啰,好不得意!以后我家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小神器了,這是廚房的一次革新吧?</div><div> 另有一個第一次就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沙發。有一次二哥非常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爸爸在一個單位買了套二手沙發,走,我們去搬!當這兩個字映在我腦海時,我停頓了很久,沙發?什么叫沙發,長什么樣,我一點概念也沒有。</div><div>看到實物才知原來是兩張寬闊的坐椅,外面包果著一層藍色格子的皮,嚴格說是很厚的人造革,太漂亮了!這是當時我家最豪華的家俬了!</div><h3> </h3> <h3> 自從二哥參軍在深圳當上建設兵后,這樣的第一就多了,第一次擁有彩電,錄音機,第一次穿上港臺人制著的太空棉衣……</h3><div> 我記得二哥幫我買過的一次太空棉衣是肉色的,非常輕,樣式是夾克的。那時還在上初中,太美了,起初都不敢穿在外面,外面罩了一層又一層外衣,唯恐被人發現說我有資產階級思想,個人享樂。那時學校還是青一色的藍或灰,這肉色太超前了,太驚艷了,太與眾不同!那時候著衣講究的更多是共性而不是個性,特別是學校。有一次體育課太熱了,脫了下來,被同學發現,連體育老師都來圍觀了,后面我剛脆就拿給女生們先穿在外面,走在飯堂都引人注目呢,直到關注越來越少我才敢自己穿,以后媽媽過年也不用再縫制新衣了,因為可以買了,也開始嫌她做的衣不好看了……媽媽過年終于輕松了許多。</div><h3> 那時的食品站,糧食局,物資局,供銷社就是香餑餑的單位</h3> <h3>九十年代的年味就越來越多買買買了,我們終于在自家建的房子過年了!!第一次開始在屋外貼上對聯,家里也有了第三代寶寶,年貨多數都是買的,除了俺制臘肉和制作扣肉。</h3><h3> 俺制臘肉是時間最長,又最有年味的一項工作。那時父母已退休了,通常從進入臘月就開始選料,有時去到農村采購二三十斤肉,豬舌,豬耳朵,豬頭,豬頸,豬身,豬蹄,還有豬腸都可以薰烤制作臘肉,先是切成一塊一塊的有肥有瘦,然后用鹽俺兩天,每塊臘肉打上一個洞,然后掛上鐵鉤,接著晾成一排排,每天都要在簡易地灶臺薰烤幾個鐘,直到有肉滴出來,白肉薰成黃肉才放手,薰烤的材料也有講究,最好的是鉅木頭掉下來的渣,不能明燃,暗燒成煙,通常守在灶臺也會薰出眼淚,這道菜很考耐心,需要堅守,需要翻邊,如果粗心,就會燒掉整個成果。這道菜通常要貫穿整個正月,七八十年代我們那走親戚拜年的習俗就是:一塊臘肉,六節果子,再加六個橙子,已很體面了!!沒有臘肉,不成年味!</h3><h3> 而今隨著改開放,大面積的遷移,有時間會烤臘肉的人越來越少了,父母不在了,有時會得到舅母們的心意,每次用微薄的薪水還繼續這個傳統,搭些臘肉剁辣椒給我們,每每收到都感概萬分,這份心意傾注了舅母多少感情!!</h3><h3> </h3> <h3> 八九十年代的年味還有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年三十看春晚,我們從八三年看起,那時電視還是奢侈品,要去單位才有看,好在母親的單位就在樓上,我們通過那小小的屏幕了解了劉曉慶,中國女排崛起,小品笑星陳佩斯……</h3><h3> 春晚漸漸走進生活,而且成了一道年三十必不可少的風景,而大年初一趕早拜年和穿新衣的習俗慢慢就淡了,因為看春晚第二天起不來啊!替而代之的是短信拜年,年三十常常堵的發不出去,以至于中國電信成了九十年代最火的企業。</h3><h3> 九十年代過年也有了新的詞語,比如"春運",那浩浩蕩蕩地民工遷徙潮,那為求一張票的難度至今記憶猶新。</h3><h3> 我們是離廣東最近的湖南小縣,不通鐵路,大巴就成了大家返鄉過年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有時一天出車二十多輛,跑運輸也是當時最時髦的行業,有時堵在路上一整天,找廁所和食物都成問題。短短一個月時間,一個小縣要運送四十幾萬南來北往的人,可想而知當時的運輸壓力,好在當時小轎車不多。但路也不多,京廣線常堵的望不到邊。</h3><h3> 接父母在異地過年,也成了我家年味啦。反其道而行之,交通方便,廣東暖和,可以欣賞異地風景。逛花市,行走在裝扮過的花街上,還有紅包利是,異鄉年味其樂也融融。</h3> <h3>進入2000年,年味就更不同了,大家經濟能力更有提高,經常會嫌在家做麻煩,下館子吃年夜飯了,有時你請,有時我請,有時他請,有時幾家人一起過,其樂融融。</h3><h3> 那時候來沿海過年說不定還會發點小財呢!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過年這邊氣候溫暖,適宜人類居住,房價當時不算貴,拿上獎金工資付過首期,拿到現在都番了好幾番了,看著那如春筍般拔地而起地高樓,在新房過年成了年味一道靚景。</h3><h3> 以前不大起眼的建筑業,現在一支獨大,獨領風騷。開豪車住豪院的,多數是搞建筑的,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h3><h3> 我們過年相聚的成員也一年不同一年了,有時在婆家,有時是兩親家過,有時是回女兒娘家過,還有時是鄰居幾家人過,父母不在了,子妹抱團過,我相信父母做夢也沒想到,在第三代也有了洋孫女婿,還有了愛唱國歌的混血娃。呵呵地球仿佛只變成了一個村。有更多的外籍友人在歡慶中國春節!</h3> <h3>進入微信時代,年味跟手機就有更大的關系了!我們通過微信找回了兒時的伙伴,我們一起在群里分享過去展望未來,以前的共產主義接班人,現在慢慢都步入了中老年時代,我們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h3><h3> 今年年夜飯的新亮點在哪里呢?看群主一聲令下,曬年夜飯,一桌桌豐盛的晚餐就通過手機展示到了大家的跟前:好奇怪哦,不管你是在老家還是在省城,在沿海還是在內地,當各自把家里制作的年夜飯奉上的時侯,竟然家鄉那道釀豆腐和血澆鴨還是屹立在每家餐桌上,不管時代怎么變,家鄉的正宗傳統年味還是根植于大家的心底。</h3><h3><br></h3> <h3>家家有年味,歲歲人不同。</h3> <h3>拜年</h3> <h3>舉杯!</h3> <h3>還有賢慧的美女姐姐繼承了這一手年貨制作。</h3> <h3>新年快樂</h3> <h3>新年大家發,每個鄰居都在用手機分享年夜飯那美好的一刻!</h3> <h3>瞧,現代人都是這么拜年的了!時尚,快!哪怕相隔萬水千山!</h3> <h3> 更為可喜的是:我們鄰居蔣家的孩子作為最年輕的經紀人,引進英國夢之隊在珠海珠港澳大橋上空表演飛行特技,已走進今年春晚,成為今年春晚的一大亮點。</h3> <h3>慶幸我們趕上了這個美好時代!慶幸一年又一年的年味在不斷繼承,發揚,賦有新意!</h3> <h3>讓我們放飛各自夢想,實現每一個愿望。</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嶄新一年開始了,我們期待明年春節在一起,再出發!</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鱼台县|
青海省|
昆明市|
沾益县|
连州市|
忻州市|
太原市|
惠来县|
惠水县|
津市市|
台北县|
凤庆县|
玛纳斯县|
安义县|
治多县|
福贡县|
太仆寺旗|
蒙阴县|
黄大仙区|
台东县|
乌拉特前旗|
绥中县|
北流市|
安达市|
辽阳县|
和硕县|
广宗县|
云和县|
南昌市|
田阳县|
遂川县|
周至县|
水城县|
汉寿县|
翼城县|
邻水|
虞城县|
彭水|
嵊泗县|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