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最是波羅的海風,拂過東歐泛蔥蘢…續篇三》發出后,收到許多美友、旅友和朋友的關注,眾口一詞就是:"篇中的《從奧斯維辛到柏林墻》寫得太好了!"</h3><h3><br /></h3><h3>美友貝貝說道:這樣的描述,讓我真的如同行走在歷史的長路上。</h3><h3><br /></h3><h3>朋友大志感嘆:不放過歷史的細末,啟迪出未來的走向之作。</h3><h3><br /></h3><h3>驢友海云天老師更是盛贊: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h3><h3><br /></h3><h3>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夸贊!《從奧斯維辛到柏林墻》,是同行車友荒野揮揮筆寫就的佳作。</h3><h3><br /></h3><h3>柏林,難忘柏林。<br /></h3><h3><br /></h3><h3>圖為查理檢查站。</h3><h3><br /></h3><h3>1961至1990年,此檢查站是來往于兩個柏林之間的外國人和外交官的的主要通道。這個冷戰時期的象征,現在成了旅游熱門景點。</h3> <h3>據說,圖中裝扮成美軍士官的人,是些流浪漢子。游客挽著他們合影留念,須奉上兩個歐元…</h3> <h3>刻意保留下來的一段柏林墻,它,就是歷史,就是過往。</h3> <h3>中央紀念館(地下),亦稱大屠殺紀念館。</h3><h3><br /></h3><h3>地面由2711塊類似石棺的水泥墩砌就,波讕起伏間更顯沉重肅穆之氣氛。</h3> <h3>勃蘭登堡門下賣食品的小販老人。</h3> <h3>柏林米特區的街道。</h3> <h3>蘇聯紅軍紀念園的臨街大門雕塑。</h3> <h3>勝利紀念柱。</h3><h3><br /></h3><h3>1864年為慶祝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獲勝而建,到1873年舉行揭幕儀式時,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給予紀念柱和雕像以新的含義。</h3> <h3>國會大廈外景。1894年由保羅.瓦爾特設計。</h3><h3><br /></h3><h3>據說,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戈培爾等人于絕望之中自殺于國會大廈的地下室工事內……</h3> <h3>離開柏林市中心,我們西南行35公里,住進小城波茨坦。<br /></h3><h3><br /></h3><h3>波茨坦的宮殿和庭園,被森林和湖泊簇擁環繞,都被列入世界遺產保護名錄。徜徉其間,度過那無憂無慮的半天時光,是一種至高的享受。</h3><h3><br /></h3><h3>波茨坦的為人所熟知,更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后,為商討對德處置問題并解決戰后的歐洲一系列問題,同盟國軍在這里(釆茨利恩豪夫宮)召開了著名的波茨坦會議……</h3><h3><br /></h3><h3>是夜尋找住宿處時,風飄雨驟,以致于身在波茨坦市有名的荷蘭街區(街道兩旁成片的品字型紅磚屋)的我們,躲在酒店里不敢外出,沒有留下一幅照片。 此圖是十月八日清晨醒來,我推窗一看酒店內庭的景象。</h3><h3><br /></h3><h3>區區四層的樓高,窗外的逃生(緊急情況下)梯配置令我印象深刻。</h3> <h3>游覽采茨利恩豪夫宮時,雨仍在下個不停,令人沮喪。</h3> <h3>波茨坦,被易北河、哈弗爾河以及眾多的湖泊和森林簇擁圍繞,風景如畫。</h3><h3><br /></h3><h3>采茨利恩豪夫宮,并非花團錦簇、金碧輝煌的宮殿,只是座德國王儲威廉王子和其妻子修建的一座充滿田園氣息的英國式鄉村別墅,卻因1945年在此簽定有關處理戰后德國問題的《波茨坦協定》而聞名于世。</h3><h3><br /></h3><h3>別墅一角。</h3><h3><br /></h3><h3><br /></h3> <h3>這里,房舍仍是當時模樣。</h3> <h3>曾經在五星花壇前端坐、引領世界歷史巨變的三位巨頭,都早巳仙逝而去……</h3> <h3>及至轉移到無憂宮公園外,天氣豁然開朗,天藍云白,令人心情愉悅燦爛起來。</h3><h3><br /></h3><h3>將車停在一樹蔭下,我找到了兩處野景(即旅游冊子上沒有注明的景觀)。</h3> <h3>野景不野,大有來頭!</h3><h3><br /></h3><h3>此處名喚"廢墟山",殘存著大水池、劇場墻、巴洛特利柱廊、金字塔等遺跡。</h3><h3><br /></h3><h3>這里是1748年為腓特烈大帝而修建的一系列建筑物。</h3><h3><br /></h3><h3>1945年4月,因戰事(蘇聯紅軍從空中及地面攻擊柏林)嚴重受損。</h3><h3><br /></h3><h3>如今,這一組建筑物默默無語,供人憑吊……</h3> <h3>無憂宮公園內。</h3> <h3>廣闊的無憂宮公園位于波茨坦西部,占地面積290公頃,模仿18世紀法國庭園風格,由普魯士王國一流的園林建造大師勒內設計督工而成。</h3><h3><br /></h3><h3>無憂宮內綠樹掩映、碧波蕩漾、水鳥嬉戲,一片攝人心魄的瑰麗風光……</h3> <h3>無憂宮殿內一景。</h3> <h3>正是晚秋時節(十月八日了),花葉正紅。</h3> <h3>波茨坦宮殿和庭園,萬般錦繡。</h3><h3><br /></h3><h3>游覽以無憂宮公園為中心點,東西兩翼都看遍的話,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太金貴,只得離開它。</h3><h3><br /></h3><h3>無憂宮外,我們駛別。</h3> <h3>波茨坦,是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城市。 機動車道,自行車及行人道條分縷置。</h3><h3><br /></h3><h3>在這里,"各行其道"不是一項規定和口號,而是一種享受,你說對嗎?</h3> <h3>中午十二點五十分,到達波茨坦南邊一個叫施倫肯道夫的小鎮。</h3><h3><br /></h3><h3>美女聽月眼尖,一腳剎車,三臺車次第停在一個泊彎內(剛剛好,僅僅是三個車位)。車邊,恰恰就是一泰式歺館,我們的午餐,就這了。</h3> <h3>車到布呂克,公路傍著上弗萊明天然公園的森林向前延伸。<br /></h3><h3><br /></h3><h3>車行至這樣的公路上,那感覺,你懂的!</h3> <h3>米特爾馬克地區的公路旁,草青青,天藍藍……</h3> <h3>世界遺產名錄地 —— 維滕貝格。<br /></h3><h3><br /></h3><h3>下午四點,我們抵達這里。</h3><h3><br /></h3><h3>福音教堂外。</h3> <h3>及至見到它,不禁……</h3><h3><br /></h3><h3>集市廣場上。<br /></h3><h3><br /></h3><h3>我分明看到"慶典、500周年…"的字樣。</h3><h3><br /></h3><h3>這,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嘆?</h3> <h3>走在如同一座露天博物館的維膝貝格老城內,我們仍然可以強烈的感覺到16世紀成為德國政治、文化和藝術成就中心的這個小城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氛圍,而像珠寶串在一起的各個年代的石砌建筑,更是一幢幢洞開的歷史書庫,任你入內探索和發現……</h3><h3><br /></h3><h3>你可知道,那個時候的維滕貝格,人口不過數千,卻在歷史演變的長河中,它就一度成了引領航船破浪前進的燈塔,成了"德國政治、文化歷史和藝術成就的中心"。</h3><h3><br /></h3><h3>這是為什么?</h3><h3><br /></h3><h3>讓我們將眼光定格在1517年10月31日這天的早上:</h3><h3><br /></h3><h3>《面對馬丁.路德的勇敢,今天的我們應羞愧難當》</h3><h3><br /></h3><h3>以公元1517年10月31日為時間節點,這之前的中世紀的歐洲,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愚昧、最無恥、最封建的基督教時代。政教合一的架構、教庭與各國皇室的勾連,讓整個歐洲步入了恐怖世界。</h3><h3><br /></h3><h3>違背圣經的學說,都被斥為異端邪教,婦女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科學的探索和發現,會遭到殺身之禍。</h3><h3><br /></h3><h3>意大利科學家采科.達斯科里因為論證地球是圓形的,被宗教裁判所以火刑燒死。</h3><h3><br /></h3><h3>思想家布魯諾維護日心說、宣傳與基督教不同的神學觀點,被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h3><h3><br /></h3><h3>捷克布拉挌大學校長揚.胡斯批評德國封建主與教會勾結,對民眾進行壓迫和盤剝,被教會處以火刑。</h3><h3><br /></h3><h3>……</h3><h3><br /></h3><h3>歷史走到1517年10月31日這一天,身為神學博士、專職牧師、維滕貝格大學教授的馬丁.路徳,揚起手中的鐵錘,將號召進行宗教改革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城堡(福音)教堂的大門上,大聲疾呼: 宗教必須改革!</h3><h3><br /></h3><h3>他吶喊:在上帝面前,人人得以平等;</h3><h3><br /></h3><h3>他反對:教會以種種說教去斂財(例如形同規定的售賣"贖罪卷");</h3><h3><br /></h3><h3>他直言:信眾的財富就是福音(不可剝奪);</h3><h3><br /></h3><h3>他確信:我是民族的戰士、我是上帝話語的奴仆。</h3><h3>……</h3><h3><br /></h3><h3>羅馬教庭將馬丁.路德定罪、逐出教會、剝奪教職。德意志皇帝向他開出通緝令。流離失所之際,馬丁路德受到死亡威脅。</h3><h3><br /></h3><h3>然而歷史記住了這一天!這一天,這一年成為了宗教改革的起點、元年。借助印刷機的誕生,馬丁.路德的"95條論綱"被印成小冊子,傳播到整個歐洲(還好,那個時候沒有官方出版署、沒有"防火墻")。</h3><h3><br /></h3><h3>好在,歷史總會向前行!在這以后,宗教改革運動如燎原之火,迅猛發展,基督新教得以確立,黑暗的歐洲中世紀,慢慢滑向盡頭(你看,沿續到今天,人們在參觀各處的教堂特別是歐洲的那些個著名的、結構極其宏偉的大教堂時,都沒有"門票"一說,就得益于宗教改革的余蔭)……</h3><h3><br /></h3><h3>那以后的1546年2月18日的一個風雪之夜,馬丁.路徳病逝于離維滕貝格不遠的他的家鄉(出生的地方),身邊只有他的親屬和朋友(沒有醫院特護、沒有教會慰勉)。</h3><h3><br /></h3><h3>其實,以馬丁.路德當時的身份(神學博士、專職牧師、大學教授),他完全可以在體制內享受好處、接受仰慕、富貴榮華。他身體力行的改革偉業,并未為自己帶來私利和實惠(反之是死亡威脅和流離失所)。然而,他撒下的思想光輝,卻照亮了宛如漫漫長夜之中的宗教變革之路,遺惠至今……</h3><h3><br /></h3><h3>不知道怎么回事,走筆至此,我突兀地想起我們的"改革"現狀來: 走過四十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其他改革裹足不前。生活水平提高之際,貧富懸殊不斷拉大。難以盡數的官員和利益集團,假改革之名,行自肥之實。"腐敗分子貪腐胃口之大、數額之巨、時間之長、情節之惡劣,令人觸目驚心"(習近平總書記語)……</h3><h3><br /></h3><h3>其實,四十年來,其余的都不談,只說貧富差距大這一項(巨富與赤貧的差距,何上千倍萬倍),總設計師鄧小平老人家早有定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地走了邪路了"。</h3><h3><br /></h3><h3>斯言在上,夫復何言?</h3><h3><br /></h3><h3>將思緒拉回來,我只想說一句話:面對馬丁.路德的勇敢,今天的我們應當羞愧難當!</h3><h3> ———完———</h3><h3><br /></h3><h3>怪不得呀,十月三十一日未到,維滕貝格已然是熱鬧慶祝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模樣。</h3><h3><br /></h3><h3>圖為城堡教堂(福音教堂)。</h3> <h3>通往集市廣場的道路兩旁的建筑。</h3> <h3>古城中心的雙塔教堂。</h3> <h3>城堡(福音)教堂的大門,95條論綱釘在其上(青銅復制品)。</h3> <h3>小城,有小溪水流過,潺潺流淌的水波,向到訪的游客訴說著過往。</h3> <h3>福音教堂內,信眾在排練歌曲節目,十月三十一日,整個維滕貝格,到處會歌聲飛揚。</h3> <h3>隨意在小城的某個角落,你似乎都會感到,這里,或許就是馬丁.路德生活、居住過的地方。</h3> <h3>集市廣場上。</h3><h3><br /></h3><h3>一左一右,矗立著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蘭希頓(基督新教神學家、宗教改革家、教育家,馬丁.路德改革行動的堅定支持者)的站立銅像。</h3> <h3>不懂酒、不會喝酒的我,從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維騰貝格小城帶回了兩件紀念品,一個是印有路德頭像的冰箱貼(同行驢友、長沙基督教會的王院長硬是狠心從我手中奪了去,我知道,我必須從了她),一個是這瓶印有馬丁.路德頭像的小酒。</h3><h3><br /></h3><h3>這瓶小酒,我會永遠珍藏!</h3> <h3>維滕貝格別后,在它西邊不遠處的小鎮子科斯維希住下。次日(10月9日),陽光明媚,我們到訪易北河畔的德紹-沃利茨園林。</h3><h3><br /></h3><h3>步行進了園子,立馬叫苦不迭 這園子太大了!</h3><h3><br /></h3><h3>既然進了,它又有著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那么,就只有硬著頭皮邁開腳步走下去的不二選擇啦,權當難得一回的長距離徒步吧!</h3><h3><br /></h3><h3>園林的入口大門。</h3> <h3>漫步園中,置身于易北河和穆爾徳河兩河相匯原始河灘的風光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秋高氣爽的味道。</h3> <h3>園中的沃利茨宮殿,建于1769年。</h3> <h3>田園風光,一覽無余。</h3> <h3>青滕紅葉罩房墻。</h3> <h3>湖光水色清澈,小橋橫臥波瀾。</h3> <h3>老渡待舟來。</h3> <h3>路易西歐姆宮。</h3> <h3>綠蔭掩映下的喬治吉姆宮。</h3><h3><br /></h3><h3>占地110公頃的園林面積太大,唉,這個上午,我們簡直都走殘了……</h3> <h3>走殘了,也得走,只因風景在前頭。</h3><h3><br /></h3><h3>你也走,我也走,流浪他鄉忘苦愁!</h3><h3><br /></h3><h3>說來也好笑: 園子大了,一路撒歡狂奔的十二位驢友,不知不覺地分成了四撥人馬,首尾不能相見,時不時會傳來尋人的吆喝聲,卻總是看不到驢影兒……</h3> <h3>沃利茨園林內的各種景致,次第映入眼簾。</h3> <h3>樹葉漸黃,秋光正好!</h3> <h3>園中景物。</h3> <h3>美女翻譯官(紅衣者)瑪格麗特與財務官紅紅(后者)加上我,三位可能是最后的一撥人馬(乘坐拉拉渡上了湖面上的一個小島)。</h3><h3><br /></h3><h3>說"走殘了,走殘了!",可不是我的矯情,而是美女翻譯官時不時冒出來的一句刺激我的話,每當她一說,我就緊張,唯恐累了她。而同時,心里又在抱怨她:自己夫君給你安排的豪華、舒適的旅游項目,又不去,非得跟著我自駕流浪,要怎么說你才好?!</h3><h3><br /></h3><h3>夫君、豪華、舒適的旅游項目,此話怎講?(她的夫君,說出來會駭得你一滾, 某省旅游研究院首席專家、女子大學教授、導游協會副會長、國家旅游局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某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馬先生)。</h3><h3><br /></h3><h3>所以,瑪格麗特美女,走殘了,也莫怨我,哈哈!</h3> <h3>一行人出得園子,在大門口外啃的啃面包,吃的吃榨菜蘿卜(國內帶去的,還有余貨),路歺畢,下一站,擁有千年以上悠久歷史的奎徳林堡。</h3><h3><br /></h3><h3>我曾經在2014年到訪過奎德林堡,這次憑老經驗尋著一處林蔭道安排三臺車泊下(其時巳是下午四點多了),手一指前方高坡處的城堡,告訴大家停留兩小時參觀,然后繼續向南邊的魏瑪古城趕一段路。</h3><h3><br /></h3><h3>我倒是盤算得有蠻美,正快要在車上懶洋洋地進入夢鄉,不料想十一位驢友回到車旁敲起了車窗(不過才二十分鐘吧),誤了我的一簾好夢。</h3><h3><br /></h3><h3>唉,人算不勝天算,城堡內部整修,不能入內參觀。</h3><h3><br /></h3><h3>圖為奎德林古城堡(亦稱雪堡,係神圣羅馬帝國的先皇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于公元919年建造,之后成為各代皇宮的離宮)近旁。</h3> <h3>雖是僅僅二十來分鐘時間,聽月美女卻是一路上留意著是否有合適的客棧酒店(沒有預定,一次要安排12人住下,一路上尋找客棧真是難為她了),見面對我說: 阿里里,這個小城太美麗了,住不住?</h3><h3><br /></h3><h3>住不住?我一瞟各位驢友親們的眼色神情,心中有數,敢情這二十幾分鐘的一路上,他們串通好啦?!</h3><h3><br /></h3><h3>當下大喊:住!</h3><h3><br /></h3><h3>在一處庭院客棧(離老城中心廣場二百米)安頓下來,弄完晚飯,乘夜先游覽一番。</h3> <h3>夜色里的奎徳琳。</h3> <h3>住下,真是對了。</h3><h3><br /></h3><h3>美侖美奐的小城之夜,讓我驚喜不已!</h3><h3><br /></h3><h3>剎那間想起2014年到訪這里,怎么沒有如此美妙的感覺?</h3><h3><br /></h3><h3>哦,那次是在白天,現在是在夜里。日落月升,天象變幻,小城當然顯得不一樣了。</h3><h3><br /></h3><h3>真是,住在此,太對了!</h3> <h3>奎徳林堡老城到底有多美麗?</h3><h3><br /></h3><h3>這么說吧: 這個千年以上悠久歷史的老城,卻幸運地在戰爭風云中幸免于難,保留著從巴洛克、文藝復興到青春藝術的各種風格的建筑物,特別是那種古老木制木框架構的房屋和大卵石鋪路的小街小巷,形成奇特的建筑景觀。</h3><h3><br /></h3><h3>專家評論說: 奎德林堡是薩克森鄂圖大帝王朝統治時期的東法德帝國的首都,從中世紀開始就是一個繁榮的商業都市,保存完好的木框架建筑是歐洲中世紀城市的杰出典范……</h3><h3><br /></h3><h3>沒有任何疑問,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奎德林堡老城區(含城堡)為世界文化遺產。</h3><h3><br /></h3><h3>感謝我的驢友車友們的"串通一氣",使我有機會在這里度過一個美妙的夜晚(14年到此地,匆匆忙忙看過城堡后就離開了,與老城區失之交臂),并在次日上午(10月10日)在老城區盡情觀光。</h3><h3><br /></h3> <h3>夜色籠罩下的老城。</h3> <h3>最具寧靜魅力的木框房。</h3> <h3>這種木框架結構的房屋,在小城里有1200多座。</h3> <h3>呈扇形鋪展開來的集市廣場,是老城的中心地帶。</h3> <h3>街渠里(連接波德河)清清澈的流水,從城市中心嘩啦嘩啦地流過。</h3> <h3> 想一想,要是你在這里有哪怕是一間房子,會是什么樣的"趕腳"?</h3> <h3>小城太寧靜喲。</h3><h3><br /></h3><h3>此時,卵石鋪就的小巷,走過來我們的青年企業家魚得水先生。</h3> <h3>這個小城,人口不到五萬(當然,每年湧入的觀光客近百萬),流傳后世的有著女巫傳說、白馬傳說,公元九百年時就是一個戰略要塞,十五世紀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數量眾多的精巧而光鮮靚麗的住宅沿著彎曲的街道與集市廣場相連接……</h3><h3><br /></h3><h3>請你說說,這個城市美不美???</h3> <h3>奎德林堡集市廣場上古老的噴泉。</h3> <h3>市政廳。<br /></h3><h3><br /></h3><h3>說起市政廳,同行驢友珊珊(赫赫有名的圖書館學研究中心專家喲)在記敘此處的文中一不留神就醒了門子,她這樣寫道:"最記到奎德林堡城市政廳方便一事。我們一隊人馬在隊長的帶領下入得大廳里裝模作樣問個不停,其實眼睛到處在打流星,總算找到噠一處不收費的"WC",痛痛快快解決噠……"</h3><h3><br /></h3><h3>唉,哪里是一開始就想"解決"那個問題落?</h3><h3><br /></h3><h3>真相是: 我們全體人馬到達那里,不知道里面是何所在,門口又冒掛任何招牌,一致判斷可能是個愽物館,推開虛掩著的大門魚貫而入,一樓無人(包括類似于門衛室的房間);上二樓,所有房間門關著,走廊上無人;上三樓,我們嘰嘰嘰呱呱的聲音終于驚動到一間屋子里走出來兩位男士,笑嘻嘻地道聲早上好,問我們要做什么?</h3><h3><br /></h3><h3>我問道:這建筑物是博物館還是教堂?</h3><h3><br /></h3><h3>兩男士異口同聲答: Town hall. </h3><h3><br /></h3><h3>一路走來,我們都將市政廳稱為 City hall. 猛然聽到德國口音的 town hall, 我們一眾人包括能聽懂英文的五位,居然一時間還沒有反應過來。及至腦子恢復通電,大家面面相覷哈哈一笑,在"拜拜"聲中滾下樓去……</h3><h3><br /></h3><h3>下得樓來,正好門口房間內一男士張望著我們,我們的女驢友們毫不客氣張口就問:Where is W.C ?</h3><h3><br /></h3><h3>在那位職員男士的指點下,大家痛痛快快地"解決"了問題。</h3><h3><br /></h3><h3>下了臺階,我回首遐想:這門口,一沒有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牌子,二沒有保安警察,太寒酸了吧,哪像我們大天朝的氣派呀……</h3> <h3>美景看罷,這兩位手不閑著(瑪格麗特翻譯官和紅紅美女)。問她倆買了什么?笑哈哈地沖我一句:你冒尋到唉!廣場邊上有家 Made in German 的產品專賣店。</h3><h3><br /></h3><h3>她倆真是: 觀景購物兩不誤喲!</h3> <h3>離開奎德林城,直線南下近一百公里,來到魏瑪古城。三車依序停放在一溜矮墻邊,一條落滿紅葉的小路,引我們步入了一處幽靜的所在。</h3> <h3>喲嗬,不怕不吉利呀,這是一處舊墓地。</h3><h3><br /></h3><h3>林蔭道末端,一座灰色圓頂小教堂,里面安放著大文豪歌德和席勒的棺木,還有大公爵卡爾.奧古斯特的石棺…</h3> <h3>這處園中的俄羅斯教堂。</h3> <h3>魏瑪時代(State Weimars)的享堂前,對談中的王院長(藍衣者)和美女聽月(著紅衣)。</h3><h3><br /></h3><h3>呀,古風拂面,黃葉滿地…</h3> <h3>如圖,由遠及近眾美女:DD、聽月、王院長、珊珊。</h3> <h3>向古城中心走,途經一博物館,里面正展出由猿變人的科普內容。</h3><h3><br /></h3><h3>大家似乎于此并無興趣,只得一掠而過。</h3><h3><br /></h3><h3>只是這座建筑的格局喲,令魚得水和我多看了幾眼……</h3> <h3>魏瑪古城載譽之隆,沒有任何城市可與之比肩。</h3><h3><br /></h3><h3>"德國文化藝術的心臟、德國音樂的中心、德國小巴黎、德國的雅典、德國的精神首都……"。</h3><h3><br /></h3><h3>這里曾經群星璀璨、熠熠生輝,隨手舉出幾位主角吧:歌德、席勒、李斯特、克拉納赫、羅米斯開斯、尼采、 貝多芬、巴赫 ……</h3><h3><br /></h3><h3>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更是直言:魏瑪不是一座有花園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花園!</h3><h3><br /></h3><h3>魏瑪古城在18世紀的歐洲開創了文學和藝術的嶄新時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此外,魏瑪城中祟尚自由精神的氛圍也促成了1919年德國最早的民主主義憲法《魏瑪憲法》的誕生(十四年后,鼓吹國家社會主義、一個領袖、一個國家、一個黨的希特勒上臺,扼殺了魏瑪共和國。這個,是另外的話題)。</h3><h3><br /></h3><h3>一九九八年,魏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h3><h3><br /></h3><h3>圖為小廣場上的女馬車夫在候客,她身后的淡黃色房舍,是現今的歌德博物館、故居(1831年歌德病逝于其間)。在這里,歌德完成了他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h3> <h3>歌德與席勒的紀念雕像。</h3><h3><br /></h3><h3>身后的建筑,是德國國民劇院,在1919年于這里召開了國民議會,通過了《魏瑪憲法》,德國由過去的君主制帝國轉變為民主共和國。</h3><h3><br /></h3><h3>如今,這劇院前的雕像成了魏瑪城的象征、魏瑪城的驕傲。</h3> <h3>魏瑪王宮城堡(博物館)的側門。</h3> <h3>王宮城堡的中庭。</h3> <h3>卡爾.奧古斯特大公(1757-1828)座騎像。</h3><h3><br /></h3><h3>他對藝術的熱愛和資助,使璀璨的群星們(例如歌德、席勒、巴赫)帶著星光奔向魏瑪,也讓魏瑪小城攀上了德國古典藝術的高峰。</h3> <h3>集市廣場上的噴泉池和市政廳。</h3> <h3>席勒故居(愽物館)。</h3> <h3>大象酒店。</h3><h3><br /></h3><h3>往事如煙,當年,宗教改革運動領袖馬丁.路德及后來的納粹黨魔酋希特勒,先后都在這家酒店二樓的陽臺上發表過演講……</h3> <h3>盧卡斯.克拉納赫(《蘋果樹下的圣母》、《逃亡途中的小憩》、《帕里斯的審判》是其著名的畫作)故居。</h3> <h3>傳統與現代共榮,城鎮和自然媲美。</h3><h3><br /></h3><h3>魏瑪小城,使人驚艷其美,贊嘆其色彩繽紛。</h3><h3><br /></h3><h3>街頭一瞥。</h3> <h3>毫不起眼的李斯特故居(1869-1886李斯特居住于此)。</h3><h3><br /></h3><h3>在這里,他創作了傳世名作《但丁交響曲》、《浮士德交響曲》。</h3> <h3>街角的雕塑。</h3> <h3>一處教堂內。</h3><h3><br /></h3> <h3>登臨高處望魏瑪。</h3><h3><br /></h3><h3>安徒生說: 魏瑪是一座帶城市的花園。</h3><h3><br /></h3><h3>他沒有說錯吧?</h3> <h3>街邊綠地里。</h3><h3><br /></h3><h3>實在遺憾,時間不允許我們再去占地面積近六十公頃的伊姆爾公園里走一走。那里面,有歌德戀人夏洛蒂的故居,有莎士比亞塑像,有安娜.阿瑪利亞公爵夫人圖書館,有歌徳山莊,更有清清的伊爾姆河水,由南向北,淌過公園中央……</h3><h3><br /></h3><h3>不由得長嘆一聲:留待來年吧。</h3> <h3>離魏瑪,向西南方向行駛。一路尋覓,聽月、DD兩位美女齊心協力,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家位于瑞波德莎森的湖畔運動休閑賓館,條件好極了,價格妙極了。</h3><h3><br /></h3><h3>山光水色中,十二驢友美美地睡了一覺。</h3><h3><br /></h3><h3>這個時候,是十月十一日的早晨。</h3><h3><br /></h3><h3>下一個目標地 阿沙芬堡。</h3> <h3>湖畔。</h3> <h3>依著公路、傍著湖邊的酒店的前坪。</h3> <h3>阿沙芬堡,是我們這次中.東歐自駕游之旅的最后一個觀光旅游地點。 從這里去法蘭克褔國際機場,就只有七十余公里的路程了。</h3><h3><br /></h3><h3>如此這般,明天清早,我們可以從這里出發,直接到機場還車、登機,比較方便嘛!</h3><h3><br /></h3><h3>屈指一算,我們十二驢友車友,此次中、東、北歐(芬蘭)流浪,加上往返飛機上的兩個夜晚,共計三十一天,其間探訪世界遺產名錄景點或者地點二十五處,沿途風景秀麗之所在不計其數,真是舟車勞累、滿心歡愉!</h3><h3><br /></h3><h3>要感謝荒野博士一路上的講解述說,讓我們得到歷史文化風貌情懷的巨大收獲;</h3><h3><br /></h3><h3>要感謝DD、艾伊、紅紅三位財務官的日夜統計核算操勞;</h3><h3><br /></h3><h3>要感謝以王院長、珊珊、一葉飄萍董事長、紅紅為首的后勤保障團隊的萬般辛苦(不對,這里不能說感謝,因為回來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禾實得了,體重又增了!);</h3><h3><br /></h3><h3>要感謝主駕司機特別是聽月、魚得水兩位的全程獨自駕駛,精湛的駕駛技術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令大家贊嘆不已。</h3><h3><br /></h3><h3>萬里走東歐,沒有不盡止的旅途。</h3><h3><br /></h3><h3>明年,流浪的驢友們,明年去哪里?</h3><h3><br /></h3><h3>你們說了算!!!</h3><h3><br /></h3><h3>圖為約翰尼斯城堡,是阿沙芬堡的象征。</h3> <h3>城堡下邊,是風光無限的美茵河。</h3> <h3>約翰尼斯城堡及宮殿,由原阿沙芬堡國王格奧.瑞徳主持于1605年至1614年間修建,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筑代表作之一。</h3><h3><br /></h3><h3>整個城堡內外墻垣,都是採用紅色砂礫巖條石砌成,十分獨特。</h3><h3><br /></h3><h3>現在,這里面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州立藝術館、城堡博物館,在其間,游客可以看到巴伐利亞最大規模的克拉納赫等人的油畫原作,可以欣賞博物館內生動再現的昔日人們的生活場景……</h3> <h3>一路流浪到此,她們仨似乎依然興致勃勃,絲毫沒有倦意。</h3> <h3>恢宏的城堡外,就是露天集市廣場。</h3> <h3>財務官小艾伊惦記著今天的晚餐,心無旁鶩地選購菜肴。</h3> <h3>市場里的水果品種繁多。咦,好像晚歺沒有上水果嘛!難道,是忘了買啦?</h3> <h3>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想要投宿于此,開著車兜了幾個圈(時間還是上午十二點不到咧)卻找不到可容我們十二人的酒店。原來,當天這阿沙芬堡有個什么音樂活動演出,許多酒店早早就客滿了!</h3><h3><br /></h3><h3>無可奈何之下,我們継續向機場方向推進。</h3><h3><br /></h3><h3>且行且打探,一直到離機場只有27公里的一個叫朗根的小地方,安頓下來。里外一瞧,許多趕飛機的游客都住在這里。</h3><h3><br /></h3><h3>圖為所住酒店大堂一瞥。</h3> <h3>時間巳是十月十二日上午。歸還了所租用的、陪伴了我們二十九個日日夜夜的車輛后,四位司機松了一口氣,合了一幅影。</h3><h3><br /></h3><h3>不簡單呀!29個日子,往返縱橫七個國家,驅馳里程6450公里,圓滿結束中、東歐七國的流浪,無事故、無違章,有辛苦、有收獲!</h3><h3><br /></h3><h3>特別是美女聽月、企業家魚得水兩位,全程均一人駕駛,精湛的車技,忘我的付出,令所有乘員感激深深。</h3><h3><br /></h3><h3>有你們,真好! 【 全篇完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通海县|
平昌县|
宣威市|
青冈县|
墨竹工卡县|
平利县|
五大连池市|
岳西县|
晋中市|
高要市|
阜阳市|
射阳县|
乐业县|
新晃|
西城区|
枞阳县|
睢宁县|
普兰县|
靖州|
黎川县|
普安县|
临颍县|
鄂温|
红原县|
电白县|
铜陵市|
亚东县|
越西县|
南京市|
囊谦县|
吉隆县|
长武县|
元阳县|
滨海县|
措勤县|
云和县|
婺源县|
上蔡县|
新余市|
兴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