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布拉格,一個充滿童話氣息的夢幻城市,一個優美古典的百塔之都,始建于928年,歐洲人慣稱此地為波西米亞。一邊是老城,一邊是建筑在七座山丘之上綺麗的建筑物,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義等各式建筑散落在古城的每一個角落,充滿了亙古的藝術魅力,縱然是新建筑物依然延續著中世紀留下來的古老氣息。</h3> <h3> 尼采說:“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的時候,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布拉格的魅力絕不僅限于為數眾多的歷史遺跡,更在于它獨一無二的城市氛圍。一千多年不間斷的建筑發展,為城市增添了許多神秘和浪漫,而文學藝術和音樂的發展,讓城市的人文情懷更加濃厚多姿!</h3> <h3> 入夜的布拉格老城區猶如一位波西米亞女郎,魔幻深邃,風情萬種。</h3> <h3> 我們是在夜色中走進布拉格的。老城廣場烏泱泱的一片全是人,廣場中央的舞臺上霓虹閃爍,重金屬音樂彌漫整個上空,眼前分明是一個喧鬧嘈雜的世界啊,內心不免有點失望!</h3> <h3> 第二天,我們起了個大早,就想乘大批游客到來之前好好欣賞古城美景。</h3> <h3> 街上靜悄悄的,優雅古典的布拉格慢慢撩起了她神秘的面紗!</h3> <h3> 漫步在布拉格老城廣場上,四周全是華麗的建筑,爭奇斗艷般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有點目不暇接的感覺,仿佛時空凝固在中世紀。</h3> <h3> 這才是我夢中的布拉格!</h3> <h3> 提恩教堂是老城廣場最古老、最醒目的哥特式建筑,其前身建于1135年,現在的建筑落成于1365年,它的原名是國稅局前的圣母瑪利亞教堂,15-17世紀是布拉格宗教改革的中心。外形奇特的雙塔高聳入云,惹人注目。由于酷似童話中的魔鬼城堡,所以也被稱為魔鬼教堂。</h3> <h3> 教堂前方原來是提恩學院,一樓的拱形回廊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而房屋正面的裝飾以及屋前階梯狀的山墻又體現了波西米亞文藝復興式的特色。現在變成餐館和咖啡館了。</h3> <h3> 圣尼古拉教堂是波西米亞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原本屬于班尼迪克丁修道院,在提恩教堂興建前是舊城的信仰中心。后來由著名的波西米亞建筑師K.I.Dientzenhofer重建,其外墻上的雕塑和內部圓頂壁畫均出自名家之手。現屬于胡斯派的教堂。在布拉格之春及秋季音樂節時常常舉辦音樂會。</h3> <h3> 老城廣場的中心是揚?胡斯雕像。揚?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偉大的愛國者、布拉格查理大學(中歐最古老的大學,建于1348年)的首任校長。由于胡斯的主張與羅馬天主教會針鋒相對,因而于1415年7月6日在瑞士的康斯坦茨(今德國境內)被羅馬教皇宗教法庭以觸犯教規、散布異端邪說罪處以火刑。這雕像揭幕于1915年,以紀念胡斯殉道500周年。</h3> <h3> 左邊的建筑是舊市政廳,右邊紅色的房子是游客中心。</h3> <h3> 正在維修的是建于1410年的古老鐘樓,外墻上有一座大名鼎鼎的天文鐘--精美別致的自鳴鐘,準確報時600多年了。盡管年代久遠,但是其內部構造和外形設計都堪稱舉世無雙,當初為了保持這座鐘樓永遠“獨一無二”,當政者狠心地刺瞎了制鐘工匠的雙眼。天文鐘分為上下二座,根據當年的地球中心說原理設計,上面的鐘一年繞一周,下面的一天繞行一圈。每逢整點時刻,鐘面上的兩扇小門迅速打開,從圣彼得開始,耶穌的十二門徒依次出場亮相,向人們鞠躬,最后一個圣徒隱去的剎那,鐘樓里鐘聲響起,布拉格的風情便從這歷史久遠的鐘聲里蕩漾開來。</h3> <h3> 廣場周邊漂亮房子大都是有故事的房子。右面這幢華麗的洛可可式建筑原先是18世紀葛茲伯爵的豪宅,后來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因而取名葛茲金斯基宮,現為布拉格國家美術館分館。正中間那幢黃色房子是新藝術風格建筑的代表作,19世紀曾是一家防災保險公司,現屬于政府的商務部辦公樓。左邊緊挨著的淡紅色建筑叫金榔頭飯店。1882年時,卡夫卡的父親經營的第一家商店在這里開業。</h3> <h3> 弗蘭茲?卡夫卡~20世紀著名小說家,現代派文學奠基人,出生在布拉格的猶太商人家庭,是捷克人引以為豪的人物,因此,這里處處能見到卡夫卡的“影子”。比如,這是卡夫卡一家曾經居住過的房子,有個有趣的名字—“一分鐘之屋”,我猜想大概是離市政廳只有一分鐘的距離吧。</h3> <h3> 建筑的墻壁上有1615年以圣經內容和多則古典神話故事為主題的刮畫,美麗的墻面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用刀刮出來的,咖啡色系列的深淺明暗將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h3> <h3> 右墻角有一座突出的雕獅,是1712年住進這棟建筑物的藥劑師請人加上去的,故名白獅藥局。卡夫卡一家是后來才住進來的。</h3> <h3> “一分鐘之屋”對面的這幢紅房子叫“獨角獸之屋”,卡夫卡學生時代曾在這里參與過一個類似課后的輔導班,研讀討論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著作。</h3> <h3> 這是卡夫卡的誕生地,原本是圣尼古拉教堂神職人員的辦公室,后改為一般住宅。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就出生在這幢房子的二樓,一周后依猶太人的傳統在此舉行割禮。如今,這里的一樓是以卡夫卡為名的藝術展覽館。</h3> <h3> 老城廣場附近還有個小廣場,中央有一口古井,據說從1560 年就已經存在了。古井周邊的一排房子都融入了波西米亞風格,是研究波西米亞建筑的典范,</h3> <h3> 比如這座建筑~羅特屋(ROTT),其墻面是由19世紀的大師阿列斯所繪制。</h3> <h3> 克拉姆?葛拉斯宮,曾是18世紀波西米亞實力最大的權貴葛拉斯的官邸。門前的兩對雕塑是全城最精彩的巴洛克式裝飾,由捷克著名雕塑家布勞恩制作。1900年,這里曾是查理大學德語學院政治學系,卡夫卡曾在此上過課。現在是布拉格城市檔案館,里面的閱覽室對所有市民開放。</h3> <h3> 沿著伏爾塔瓦河進入新城。說是新城,其實也有很長歷史,由查理四世創建于1348年,不過這里的建筑大多是歷經拆除后重建的,因而處處洋溢著19世紀后的新興設計理念和風格。</h3> <h3> 位于伏爾塔瓦河畔的魯道夫音樂廳建于1884年,新文藝復興式的大廈,是布拉格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目前是捷克愛樂樂團及捷克室內樂團的所在地,也是“布拉格之春”音樂會的主要表演場地。</h3> <h3> 面對著音樂廳的這座雕塑是19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德沃夏克。</h3> <h3> 伏爾塔瓦河畔還有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線~“跳舞的房子”,又名“佛萊德和金格之樓”,這兩人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紅極一時的踢踏舞明星,他們跳起舞來與“跳舞的房子”的外形十分神似。</h3> <h3> 坐上老爺車一路觀光。</h3> <h3> 途徑小城區,這里是最早的居民區,建于1257年,狹窄的街道,石砌的馬路,許多中世紀的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置身此地,仿佛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一個古老的國度。</h3> <h3> 布拉格小城區還有一個圣尼古拉教堂,規模比老城的大,是僅次于圣維特主教座堂之后的第二大宗教場所。巨大的穹頂和高聳的鐘樓使得教堂非常醒目,從遠處一眼可見。教堂內有一幅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圣尼古拉斯之饜宴》壁畫,堪稱歐洲教堂最華麗的作品之一。這座教堂曾是莫扎特練琴的地方,后來成為名家音樂會的舉辦地點。</h3> <h3>小城廣場</h3> <h3> 貝多芬曾在這幢房子里居住。</h3> <h3> 克萊門特學院,無論在建筑或內涵方面都在布拉格的城市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前身是11世紀一座朝拜圣克萊門特的小圣堂。在中世紀,多明我會建立了一座修道院,1556年改為耶穌會大學。1622年,耶穌會將查理大學的圖書館轉移到克萊門特學院,18世紀起,克萊門特學院修建了天文塔、教堂、氣象站、圖書館以及數學博物館。</h3> <h3> 1773年,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雷莎宣布克萊門特學院為法定收藏圖書館。1990年起,成為捷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這里珍藏著一千年前波希米亞第一個國王編寫的四福音書,以及5000余冊手工訂制的中世紀書籍。直到今天,這座見證了歷史變遷、珍藏著人類寶貴書籍的圖書館,依舊是布拉格最豐盛的文化地標。可當時我們竟與它擦肩而過,完全沒有意識到錯過了一個欣賞絕世瑰寶的機會。</h3> <h3> 克萊門特學院也是布拉格巴洛克建筑的代表,學院建筑群面積達20000平方米,是僅次于對岸布拉格城堡的第二大建筑群。</h3> <h3> 布拉格老城的猶太社區,被譽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猶太歷史紀念地。這里有6座猶太教堂、猶太人市政廳、博物館,還有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猶太公墓等歷史遺跡,我們實在沒有時間進去參觀,匆匆拍了幾張外觀。</h3> <h3> 連接老城和查理大橋的查理街是條狹窄蜿蜒的小巷,兩邊聚集了許多文藝復興和哥特式的建筑精華,同時也是當時加冕御道的一部分。右面建筑外墻上方的那座金黃色的雕塑是新藝術風格的《被玫瑰圍繞的女神》。還有不少雕塑裝飾主要敘述圣人及守護神與瘟疫對抗的神話故事。</h3> <h3> 提線木偶劇院。木偶是捷克人喜愛的國寶級玩偶,在布拉格的街頭隨處可見這種可愛的精靈。對于捷克人來說,木偶絕不僅僅是玩偶,它們更是記錄這座城市興衰和歷史的最好見證者。</h3> <h3> 栩栩如生的木偶牽系著捷克的民族之魂,傳承著捷克的民族文化。</h3> <h3> 中午,我們在查理大橋附近的這家小餐館品嘗布拉格特色餐。</h3> <h3> 好大一個烤豬肘!味道比德國肘子好吃多了。另外,不得不說,捷克的啤酒真好喝!連我這個不會喝酒的人也喝下小半杯呢。</h3> <h3> Trdlo被譽為布拉格國寶級的美食,就是將面卷在一根燒烤棒上均勻烘烤,然后撒上砂糖和杏仁,在中間抹上濃濃的榛子巧克力醬。這家網紅店還排起了隊,嘗了一個,不敢恭維,各人口味不同而已。</h3> <h3> 酒足飯飽后繼續逛。這里叫康帕島,這條河據說叫魔鬼河,卻是個安靜悠閑的世外桃源。附近還有個康帕博物館~布拉格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并展出中歐及東歐一些著名藝術家們的作品。</h3> <h3> 過了橋就是著名的列儂墻。</h3> <h3> 1980年12月8日,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在紐約寓所門前遇刺。消息傳到捷克,一名藝術家在這面墻上繪制了列儂的畫像,并配上了披頭士的歌詞,很快,此處成為列儂擁躉的朝圣地,鮮花、蠟燭和詩歌讓它變得色彩斑斕,“列儂墻”從此聲名鵲起,三十多年間風雨不倒。</h3> <h3> 在曾經的捷克斯洛伐克,列儂和披頭士都是所謂“自由主義思潮”的象征,民眾在墻上的涂鴉被視作變相抗議,很快就會被粉刷干凈。然而,涂鴉依然一波接一波地在墻上綻放。“列儂墻”儼然成為了自由的象征,也成為布拉格無可爭議的城市名片——不斷地自我刷新、跟上時代。</h3> <h3> 約翰·列儂本人從來沒到過捷克,但他曾真切地影響了一代捷克人的世界觀。今天的列儂墻已經成為表達理想,傳達愛與和平的一個象征性符號。</h3> <h3> 滄桑過后的淡泊,也許就是這座城市的魅力吧。</h3> <h3> 繼續往前,無意中發現這里有家以《好兵帥克》命名的飯店,頓時有點興奮。</h3> <h3> 猛然間一抬頭,發現頭頂上竟然吊著一個人。回來翻了資料才知道,這是捷克著名前衛雕塑家大衛?塞爾尼(David?Cerny)的代表作《吊著的人》。那被吊著的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據說,類似的作品還有好幾個,足以可見捷克人的浪漫幽默!</h3> <h3> 走著走著,有點迷路了,找不到回酒店的方向。于是跟著導航,不知不覺卻來到了火藥塔。原來這是布拉格老城最早的13座城門之一,從17世紀開始才成為存放軍火的地方。走前一看,黑黑酷酷的外表倒是名副其實。。</h3> <h3> 火藥塔也是布拉格的地標性建筑,15世紀在此城門遺址上仿照查理大橋的塔樓而建,是通往城堡的加冕之路的起點。現在火藥塔成為一座博物館,展出中古繪畫作品。</h3> <h3> 火藥塔旁邊的建筑,綠色宮廷式屋頂很氣派,開始我還以為是布拉格的豪華餐廳,抑或是劇院?后來才知道,它在14到15世紀是皇家宮廷,國王搬到布拉格城堡居住后,這里荒廢了幾百年,后來改建為文化中心,現在叫做市民會館。這是十九世紀新藝術派保存最好的樣本,大門正上方的馬賽克壁畫名為“向布拉格致敬”。 </h3> <h3> 天色漸漸變暗,我們已經在老城暴走了整整一天。</h3> <h3> 回到老城廣場,很多游客都站立在鐘樓前面,等待正點鐘聲的到來。</h3> <h3> 夕陽渲染出一個金色的布拉格,而我也迷失在這一片金色之中!</h3> <h3> 布拉格是幸運的,上天的眷顧讓她擁有各種風格、精美絕倫的建筑,近千年來不論是戰爭、災難,她都不曾被破壞,因為她的原汁原味,讓城市文脈得以延續,城市靈魂得以留存。捷克人是智慧的,在不斷推進城市現代化的同時,精心呵護著每一個有重要價值的城市細節,保留最珍貴的歷史遺產,讓燦爛的文化得以代代傳承。</h3> <h3>打開美篇看見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昂仁县|
武强县|
贺州市|
永吉县|
宁阳县|
靖边县|
石柱|
来安县|
璧山县|
拉孜县|
天峻县|
玛曲县|
分宜县|
都昌县|
翁牛特旗|
颍上县|
喀喇沁旗|
酉阳|
潞西市|
色达县|
封开县|
新乡县|
上栗县|
铁力市|
沙河市|
临泽县|
大邑县|
新干县|
阿荣旗|
绥德县|
宜丰县|
密云县|
刚察县|
沅陵县|
怀宁县|
石景山区|
株洲市|
二连浩特市|
友谊县|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