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李景華【原創】</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回家過大年?!贝和磉@句臺詞,講述著多少關于回家、關于故鄉的真情和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家與春運,連年都是無數人來來回回辛苦的奔波,以至于春運大數據連年被刷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短短春運期間,中國就有幾十億人次的人口大遷徙,這不能不說是現代人類史上最嘆為觀止的奇特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這奇觀, </p><p class="ql-block"> 都緣于一個目的?老家; </p><p class="ql-block"> 都始于一個思念?故鄉; </p><p class="ql-block"> 都歸于一個牽掛?親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飛機、高鐵、公路、輪船……各種交通工具,承載著回家的思念、承載著歸鄉的夢想,承載著回家的滾滾人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管天寒地凍、不怕路途遙遠、不懼四處奔波,回家的意志和決心,沒有任何力量擋得住。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大年了,全國上下都是一派喜氣洋洋十足的氣氛,城市鄉村到處沉浸在新春佳節的歡樂氛圍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我的小外孫女也起了一個大早,穿一身艷麗漂亮的時尚衣服,蹦蹦跳跳地跑來給姥姥姥爺拜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面不時有放鞭炮的聲響。小外孫女嚷嚷著要我帶她去中心廣場看熱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孫女那小小年齡,對世界充滿著新鮮和想象,邊走邊不斷地好奇問“十萬個為什么”,我不斷給她解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大街上有行人大包小包來去匆匆,她探著頭問我,“他們是不是去回老家呀?”我不經意的隨口回答:“也許是吧?!蔽以谙?,這孩子小小年紀,她那知道什么叫“老家”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外孫女仍天真地望著我,問:“姥爺,幼兒園的很多小朋友都跟爸爸媽媽回老家了,那我們的老家在哪兒呀?為什么爸媽不帶我去回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一怔。我被小外孫女問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們的老家在哪兒?我們的故鄉在何方?我的思緒很快就被小外孫女“我們老家在哪兒”的提問,帶到了幾十年前的那個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思索著老家故鄉的回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輩祖籍是湖北武漢近郊縣的一個鄉下。父親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離開了那片土地;五十年代初就離開了湖北,被當時的中南鎢礦局調到江西的一個大型鎢礦企業工作,在那里扎根礦山,生兒育女,舉家生活幾十年,再也沒有踏上過回湖北老家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籍老家的印象越來越模糊。雖然父親時不時向我們講起祖籍老家的陳年軼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家的概念已經慢慢遠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同齡人一樣,在鎢礦山出生,在鎢礦山長大,只是常常聆聽父輩們講述祖籍老家的故事,覺得祖籍老家很遠很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已經把鎢礦山當作了自己的故鄉,已經把父親單位的同事、住在附近的鄰居當成了自己的親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絕大多數小伙伴,從小到大,長到十幾歲,封閉在礦山,連幾十公里外的縣城都沒去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還是在十四歲的那年,我和初中的同學們乘礦里的解放牌卡車第一次到縣城。當時我們好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覺得什么都新鮮??粗膶拥臉欠亢退嗦访娴慕值溃覀兌急牬罅搜劬ΓX得縣城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知道講祖籍老家的地方話,大家講的是礦山腔調的普通話;我們不知道祖籍老家的民風民俗,卻已經完全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溶為了一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對從輩所說的老家沒有任何印象,只是像聽故事一樣,有點虛幻。的確,我們不知道老家什么樣、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想想,我們這些早年礦山建設者的第二代,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把鎢礦山當成自己的老家故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緒在不斷地跳躍:老家~畫眉坳~故鄉,一點一滴、一個個難忘的記憶,串成了當年的一個個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我早已離開的畫眉坳,那個年代久遠的畫眉坳,在我的腦子里,變得越來越清晰,清晰得讓我越來越為之動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的最南部,有一片紅色的土地,這里是客家人集中的居住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有一個為世人皆知的將軍縣,革命戰爭的洗禮涌現出了54名開國將領;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而且擁有一座蘊藏著世界矚目的大型鎢礦山;這里還是一個京九線專門拐彎為之修建鐵路的老區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興國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距縣城東北角6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并且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地名,它就是?畫眉坳。這里后來被建設成為大型鎢礦山,曾是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共和國長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100多年前,西方殖民主義者就在江西贛南西華山最早發現了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鎢礦。從那時起,西方殖民者開始了在贛南大規模掠奪我國寶貴的鎢礦資源。直到新中國成立,鎢礦資源才回到人民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鎢礦資源在軍工國防、科技領域、工業生產的大量運用,因而賦予了鎢礦山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隨著贛南九大鎢礦山的被發現,畫眉坳的鎢礦進入了建設開采時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隆隆的開山炮聲震醒了沉睡的村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往礦山的簡易公路修到了陳也村。作為共和國央企的畫眉坳鎢礦,其礦部就建在了這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轟轟烈烈的鎢礦山建設開始了。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的各路精英、各方人馬,乘著老式的汽車陸續抵達畫眉坳鎢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父輩們大多是全國各地抽調來的各方面技術骨干。他們拖家帶口,帶著簡易的行裝,奔赴到了畫眉坳這個偏僻的大山深處,成為鎢礦山建設大軍的最早建設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輩們扎根礦山,把青春的芳華和畢生的聰明才智,無怨無悔的獻給了畫眉坳鎢礦,獻給了新中國的鎢礦建設事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些為鎢礦山奮斗了一輩子的建設者,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的下一代,陸續成為礦山的生力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承接著父輩的事業,擔負著鎢礦的希望,繼續前行譜寫畫眉坳的新篇章。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地名鮮亮,礦風淳樸;山清水秀,人杰地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鎢礦的礦部設在陳也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四面環山,山上流下來的山溪水從兩個方向匯聚到陳也的中心地帶,形成了一條更大些的溪水河;溪水河的兩邊有一片開闊地,在這片開闊地上,有當地村民耕種的農田。因建設鎢礦的需要,農田大部分被征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條專為鎢礦山建設的公路,從興國縣城延伸到畫眉坳這大山深處的陳也村,就嘎然而止了。這條路不能通往其他地方,只能進到畫眉坳,進出都是這條沙子路面的山區公路。從興國縣城經這條崎嶇山路,大約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陳也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的中部有一小山隆起,它周圍的群山均被各種樹木、綠色的灌木叢所覆蓋,滿目翠綠,清爽宜人。無處不在的沁人肺腑清香,原生態的自然美,天然的森林氧吧,讓人一到這個地方,就會被它那秀美清新的自然環境所陶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天,山里滿山遍野都是姹紫嫣紅,杜鵑花把整個群山映成紅色的一片,在參天樹、喬木林、灌木叢等各種植物綠色的襯托下,更顯得“紅花配綠葉”格外艷麗,呈現出奇麗的森林海洋。幾場瀟瀟的春雨過后,山清水綠,山間里那淙淙涓流的小溪,愈發湍急秀麗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季,山風習習,綠色的屏障使得炎炎夏日尤為涼爽。那個年代的礦山職工還沒有電風扇,即便有也基本用不著。夏日山里的各種藤蔓山花散發出宜人的陣陣清香。知了(蟬)的鳴叫響遍整個山谷,不由讓人想起隋唐詩人虞世南的古詩《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茈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好一派詩情畫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天,秋高氣爽。山里?果實累累,田野?稻谷飄香,一片收獲喜悅的景象;山上的樹木叢林換上了秋裝,五顏六色,紅色的、黃色的、紫色的、橙色的、綠色的……交織在一起,相互簇擁,相互映襯,分外妖嬈;野生的各種山花競相比美,像豆蔻年華、亭亭玉立的少女,看誰更艷麗,看誰更秀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日,少了些往日的喧鬧,但多了分山谷的寧靜與安然。深冬,遠山近嶺迷迷茫茫,舉目顧盼,千山萬壑之中像有無數的蝴蝶翻飛舞動,天地頓時成了灰白色,山里的第一場冬雪無聲無息、鋪天蓋地而至。站在陳也礦部的方位眺望遠處的雞公山,郁郁蔥蔥的山巒瞬間變成了銀裝素裹的雪山。山里雪景就是美麗的圖畫,沒有任何雕琢刻意的痕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季分明的氣候,宜居生活的環境,山區里的那種拙樸與厚重,又有哪個地方能與之媲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看風水的先生說,畫眉坳鎢礦陳也,是塊風水寶地,是個出大人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對風水一說不作評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就是這個封閉的大山深處、就是這個鳥語花香的地方、就是這個大型的鎢礦企業,的確為江西的經濟建設、為國家的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這個稀有金屬生產基地,從這個遠離城市偏僻的深山里,畫眉坳鎢礦走出了正氣、走出了豪邁。在畫眉坳建礦的幾十年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了許許多多的生產建設、企業管理精英,生產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了當今中共十九大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這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出了一批批邁入高等學府并成為專家、學者的職工子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管現今身處何方的畫眉坳人,不管是第一代建設者,還是第二代職工及他們的兒女,他們都以此感到驕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想,畫眉坳鎢礦曾經的輝煌,曾經的出彩,不是所謂的風水,也不是什么樣的運氣,而是前赴后繼的頑強奮斗、是一代代建設者的無私奉獻、是敢于拼搏的改革開放偉大時代成就了他們,造就了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建礦后,轟轟烈烈的生產建設如火如荼,沉寂的鄉村、幽靜的山谷、世外桃源般的陳也,不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畫眉坳鎢礦的中樞。礦部辦公指揮區、機電修造保障區、職工家屬生活區、礦區配套設施區,均建在這里。這個昔日小小的村莊,儼然成為了畫眉坳鎢礦政治工作、生產指揮、生活配套、文體活動、行政管理中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鎢礦建設者隨著生產建設的推進,職工隊伍不斷壯大,最高峰時期曾達到4000多職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陳也礦部的管理層級隨著礦山建設的發展而逐步擴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礦山的職工醫院、子弟學校、幼兒園、職工食堂、洗澡堂、電影院、大禮堂、工人俱樂部、閱覽室、燈光球場……一應俱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駐礦的郵政所、銀行、糧管所、貿易公司、農貿市場、裁縫店、照像館、新華書店、公安派出所、政府機構……配套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這時的陳也類似于鄉鎮一級的小社會;但我卻認為更像袖珍版的小城鎮。畫眉坳鎢礦依托于這個小社會、小城鎮,完全解決了礦山職工家屬生活上的一切后顧之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個礦區方圓十幾公里。采掘鎢礦石的各坑口生產一線,分別分散在距陳也礦部五、六公 里的山上或半山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鎢礦石的采掘是在坑口巷道深部中段,通過井下采掘工人開采出來之后,經井下巷道,通過運礦電機車集中運至主平窿坑口;再通過礦石的粗選工段,粗選中轉,并將粗選出來的礦石,通過三公里的空中索道,運抵至選礦車間;選礦車間通過一系列復雜的選礦流程,將礦石中的鎢礦選出,最終產出符合國標質量的鎢精礦產品。鎢精礦產品由國家統一收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烏黑晶亮、沉甸甸的寶貴資源?鎢精礦,就這樣經過礦山工人的一道道工序流程,通過廣大職工的辛勤勞動,從沉睡了多少萬年的地球深處被開采了出來,造福人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鎢精礦在國家的計劃調配下,運往全國各地的鎢產品深加工廠。除滿足國內工業生產之外,還由國家出口到國際市場賺取大量外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國民經濟處于非常困難的五六十年代,畫眉坳鎢礦為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為償還當時國家所借蘇聯的債務,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礦初期,我們父輩的這批建設者,來自五湖四海,來自天南地北。有湖南湖北的、有廣東廣西的、有東北華北的、有山東山西的、有四川云南的、還有大都市上海、天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們操著各自不同的鄉音,講著彼此都聽不太懂的地方話,守著遙遠故鄉的風俗習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匯聚到這偏僻的深山里、為國家鎢礦事業發展成為共同建設者的時候,他們是同事,他們是鄰居,他們是兄弟,他們是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們和隨同來的家人,住在土坯磚房和木板結構的簡易房子里,生活休息,生養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礦山大規模生產后,陸續從贛南18個縣和其他地市,招收了大量的工人。贛州地區的客家子弟,成了早期畫眉坳鎢礦工人隊伍的主力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那時起,贛州地區的客家文化、客家風俗、客家音的普通話,客家人的生活方式,開始滲透到礦區的每一個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國家沒有計劃生育。我們的父輩們,哪一家不是生育一大串的孩子,少的兩三個,一般五六個,最多的有八九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礦山人,生來就與贛州地區的客家文化和風俗習慣,溶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鎢礦最鼎盛時期,礦區人口曾超過1.5萬人。那個年代的職工子弟,上學同年級要分成幾個班,每個班都有四五十人。那時學校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礦部所在地,由于當地居民、村民混雜在職工家屬住宅、職工單身宿舍周圍,他們朝夕相處、相互幫助、相互信賴,形成了當地村民與職工家屬非常和諧、友好的氛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雖然是離興國縣城很遠的偏僻山村,但這里曾經是紅色革命老區,村民的政治覺悟和傳統文化還是相當不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陳也礦部再走上一個多小時山路的深山里,你會看到那些山民的房子基本都是木板結構的,因為山里木材多。很多山民木板房子的大門口,都有政府發給的木質“革命烈士”、“烈士之家”牌匾,并有鐮刀斧頭圖案。讓人肅然起敬??梢姰斈甏蟾锩鼤r期,陳也這深山老林,曾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人口驟增帶來了當地經濟的繁榮,也給礦山生產建設予以了極大的支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空氣又好,環境給了這個地方很好的出產。雞鴨魚肉、特色蔬菜、山珍野味……應有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礦山建設后,很快就自然形成了農貿菜市場。職工家屬、當地居民每天早上提個竹籃到這菜場買菜,每天都能買到鮮嫩欲滴的蔬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好、水好、空氣好,因而陳也的禽蛋類、豬肉牛肉、各種蔬菜,品質都非常好。雞鴨肉質結實而又細膩,味道極為鮮嫩;豬肉大多產自那種身上全黑、有的是黑白相間斑點的土豬,當地人叫它“米果縲”,這種豬喂養時間長,一百斤左右,肉質口感都是上等佳品;魚類主要是草魚,農家養魚,全是在野外割新鮮草喂魚,所以這里的草魚鮮嫩得讓你叫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也農貿市場不僅豐富品質好,而且價格低廉,雞蛋一塊錢12個,豬肉0.72元/斤,雞0.9?1.1元/斤,魚也是幾毛錢一斤。除滿足畫眉坳鎢礦職工家屬的需要外,贛州市、鄰近縣城、甚至南昌市的人,來礦辦事出差或探親訪友,都要到陳也的菜場買這些東西帶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特色的風俗?趕墟。距陳也礦部三公里的地方叫江口(現叫興江)鄉,七公里的地方叫古龍崗鄉。這兩個鄉的趕墟時間均是按周算,這個墟場一三五,那個墟場就二四七。陳也的職工家屬算好這個時間去趕墟,因為這兩個墟場的東西比陳也更豐富,價格更便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和我一樣的同齡人在十四五歲時,走得最遠的地方就是古龍崗。我家那時根本買不起自行車,想去江口、古龍崗趕墟,就想方設法到礦電話總機維護師傅那里借自行車。那時能騎著自行車去趕墟,可以引來很多人的羨慕眼光,因為大多數人是走路去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口、古龍崗這兩個墟場都非常活躍,土特產和農產品極為豐富。每到趕墟日,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熱熱鬧鬧,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討價還價聲一個比一個響;有打拳的、耍猴的、賣狗皮膏藥的、修鐘表的、賣竹器木器的……場面頗為壯觀又十分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趕墟的人,不管是買的還是賣的,收場時都是收獲滿滿,臉上掛著笑容。因為客家人的這種趕墟風俗習慣,既有買賣交易,又有熟人交流;既有民間活動,又有文化唱戲。難怪客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節過年是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如今新時代有與時俱進的時髦過法,而我卻更懷念七八十年代原汁原味傳統的過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在畫眉坳過年,完全是按照贛州地區客家人的風俗來歡度新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雖然當時還是短缺經濟,物資匱乏,過年的物資都要憑票供應,但大家對待過年這樣的重大節日,還是不會馬虎的。每家都想方設法提前做好過年的一切準備,把平時省吃儉用積攢的一點錢,全部用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節時,豬肉每人只有一斤半左右的供應量。因為春節前集中供應,買肉是件很費勁的事。天還沒亮,就得起個大早去養豬場排隊。等買回豬肉來,已快到中午了。但大家還是滿心歡喜,因為過年的豬肉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年的雞鴨魚蛋,我們就舍近求遠,雖然陳也的農貿菜場非常好,但還是愿意去江口、古龍崗趕墟采購,東西好還省錢,反正精力旺盛,苦累無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蔬菜一般家庭都不用購買,自己菜地樣樣齊全。陳也這地方土地肥沃,大家在自己的房前屋后、邊邊角角、邊緣山坡、溪河荒地,用上山砍來的竹子、杉樹枝圍成一塊地,栽種蔬菜。很多人都是種菜高手,種出來的各種蔬菜鮮嫩水靈,自給自足綽綽有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糖果類也要憑票供應,且過年根本不夠,因為家家孩子都多,你搶一塊我搶一塊就沒了。怎么辦?過日子的人自有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家戶戶都到附近的村民家排隊打糯米粉。這是一種最古老的美食打法,在花崗巖的大石頭上,鑿出一個坑,用木質很硬的圓木綁在一個支架上,人站上去一下一下的打,當地叫“踏對”。這樣打出的糯米粉有彈性、有韌勁、有嚼勁。大家用這種糯米粉油炸出各種形狀的果子,如“羊各酥”、“豆角酥”、“芋頭酥”、“小麻花”、“酥條”等等,酥脆爽口,非常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紅薯、南瓜等瓜薯類切片曬干;用芋頭煮熟捻碎加些米粉曬成片,當地叫芋蘭片。過年時,這些都用來油炸成果子,讓過年更豐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冬后,每家每戶都要曬臘肉、曬香腸等臘貨。那時困難,很多家庭都自力更生養豬,孩子大人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就等著過年殺豬吃肉。用自己養的豬曬臘肉、香腸,真的很好很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貨在大家的精心籌劃和辛苦努力下,還是很有過年的氣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年了,放鞭炮,家家戶戶忙串門;東家來,西家去,熱熱鬧鬧走親戚。這是畫眉坳過年最真實的寫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客家人一樣好客,每家每戶都把自己家最好的、平時舍不得吃的東西全部拿出來,招待串門的同事、朋友、左鄰右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客人來了,主人把早已準備好的年貨端上桌,泡上茶水,再端上自己釀的米酒,小孩大人圍著桌子吃著果子談天說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庭學會了客家人的擂茶,過年用擂茶招待客人,更顯主人的能干。這是一種用茶葉、花生、芝麻、油、鹽、生姜作原料,放入擂缽里研磨后,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喝擂茶,有“九曲回腸”之感受;有“心曠神怡”之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互串門,聯絡感情,好客的主人一定要留下你喝酒 。過年喝酒,這臘貨香腸花生米是必須的。按贛州客家人的吃法,臘香腸、臘豬肝作為黃金搭配,是最經典、最傳統的美食美味。喝上兩口白酒,品嘗著主人的手藝,再抽上一口只有過年才能抽的“大前門”煙,這時,每人都如沐春風,卻已顯醉意。你如問他姓什么,他已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種陶醉,是那個年代的一年之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完年,畫眉坳的職工們又象往常一樣忙著去上班。春節后的上班,大家還在回味著過年的熱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已上初中。年過完了,但寒假還沒過完,幾個鄰居同學商量著準備結伴上山砍柴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因為每家的孩子都多,生活都困難,幾乎都是家里的哥哥姐姐帶著弟妹們做家務、拔豬草、種菜地、砍柴火等。礦山的子女們,就這樣一年一年地延續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砍柴,是礦山子女的必修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砍柴是個很辛苦、費體力的勞累活。從陳也走入山林,爬上一個來小時陡峭崎嶇的山路,找到可以砍柴的地方和可以砍的柴。經過兩個多小時左右的砍柴捆綁,挑著百把斤的柴火下山了。每砍一次柴,來回大概需四個多小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小砍柴,讓我們認識了大山,認識了大山里很多的樹種。更有趣的是,邊砍柴邊摘野果子,苦中作樂、累中有甜。常年往返于深山里,我們也熟知山里很多野果子的采摘時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最高的山叫雞公山。在雞公山整座山系里,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讓很多珍貴樹種在就里生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畫眉坳的大山里,我們經??梢钥吹揭恍┱滟F稀有樹種,如:楠木、花櫚木、銀杏樹;還有如黃檀木、榕樹、荷樹、楓樹、水杉樹、泡桐樹、松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值得欣賞的,是那樹齡有幾百年的香樟樹。它枝繁葉茂,氣勢雄偉。“常綠不拘秋夏冬,問風不遜桂花香。泊名愿落梅蘭后,心靜好陪日月長?!边@是對香樟最貼切的贊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種當地人叫“油戳(chuo音)樹”的名貴樹,應是紅木的一種類。樹的木質相當堅硬,去掉樹皮呈現出紅色木紋,紋理細膩而鮮亮。每年冬季,這種樹會結出叫“戳子”的一串串紫黑色果實,打霜以后很好吃,但吃到口里嘴唇全是紫色的。那時在陳也山前上醫院的路上,有兩棵應該有幾百年樹齡的老“油戳樹”,每到冬天就有一些人爬到樹上摘“戳子”果子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畫眉坳深山的野生果子,對我們這些礦山子弟,真的是太有吸引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產山茶油的油茶樹,春天長出的嫩葉,有些嫩葉會長得肥厚,成熟后味美可食。我們叫它“茶餅”或“茶片”;油茶樹還會長“木子包”或叫“茶包”,也很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還有什么茅莓,俗稱“勒泡子”,味酸甜;枳椇,我們稱它“雞腳爪” ,其味甘美,山里孩子非常愛吃;金櫻子,也叫“糖罐子”,有刺,味很甜;“牛卵坨”,名字很俗,我不知它的學名,這是色香味俱佳的上等野生果;桑椹,酸酸甜甜,止渴解毒,補血養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還有地婆子、梧桐飯、野梨子、野柿子、野菠蘿、野生獼猴桃、奈李子、毛栗子、酸筒,等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只有某些土豪們花大價錢才能品嘗到這很少的野生果了。而我們那個時候,家庭困難,生活拮據,根本不可能有錢買水果吃,只能自己上山采摘野果子,享受大自然恩賜的美味。這也印證了那句俗話:上天給予凡人總是公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外孫女一句“我們的老家在哪”的疑惑,把我帶入了時空的隧道。我所經歷的那個年代,在我身邊發生的各種故事,點點滴滴,突然噴涌而出,似乎就是昨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人、那山、那水,那些老前輩、那些好鄰居、那些同齡人……時時從我腦海里跳出來,時時從我的記憶中過影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我從那里來到世界,來到畫眉坳這片熱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我從那里走向遠方、走向人生的未來和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間萬物之靈都有緣。緣份,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與身邊所有人和諧、和藹、和善相處的最美好詮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籍老家我永遠不能忘,那是我祖輩血脈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家—畫眉坳,我的故鄉!它寄托著我一生的情懷,我當永遠記??!</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柏乡县|
原平市|
香港|
玉树县|
巴楚县|
甘泉县|
朝阳市|
平阳县|
温泉县|
枣阳市|
齐齐哈尔市|
大新县|
东城区|
霍州市|
山阴县|
襄汾县|
冕宁县|
金沙县|
辽宁省|
鄂尔多斯市|
宝山区|
孝义市|
永德县|
重庆市|
乡城县|
泌阳县|
上蔡县|
嘉兴市|
平顺县|
神木县|
璧山县|
宜黄县|
清水河县|
德化县|
吕梁市|
大足县|
宁武县|
西华县|
江孜县|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