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謹此:</h3><h3>獻給波瀾壯闊的史無前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五十周年;</h3><h3>獻給當年我們同在一個屋檐下,吃的是一鍋飯,點的是一燈油,睡的是一鋪炕,朝夕相處的知青帶隊老師和知青戰(zhàn)友們。</h3><h3><br></h3> <h3>網絡圖片</h3> <h3>回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們親身經歷的知青生活,很多場景還都歷歷在目。</h3><h3><br></h3><h3>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報道,引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yè)的子女,送到鄉(xiāng)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h3><h3><br></h3><h3>一場轟轟烈烈的、波瀾壯闊的、史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蓬勃展開。</h3><h3><br></h3><h3>其實,在《人民日報》發(fā)表這篇報道之前,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這篇報道,是將這場運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潮。</h3><h3><br></h3><h3>1968年9月14日沈陽市首批12萬知識青年奔赴農村,市革委會召開歡送大會,20余萬革命群眾熱烈歡送。</h3><h3>在讀的初中三屆、高中三屆的所有學生全部下鄉(xiāng)到沈陽專區(qū)11個縣和盤錦墾區(qū)安家落戶,沈城街頭頓覺人流稀少。</h3><h3><br></h3> <h3><br></h3><h3>我們這批知青有點特殊,大家都是屬于“沈陽農學院”的家屬子弟,當時毛主席有一句話:“農業(yè)大學辦在城里不是見鬼嗎?”沈陽農學院作為農業(yè)院校,從1969年底就開始響應毛主席號召,一分為三離開沈陽分散在農村辦學,教職員工及家屬都隨遷來到了農村。</h3><h3>由于學校體量太大,盡管進行了專業(yè)拆分,一般的地方根本無法接納,只有選擇較大型農場才可能安置,先后到過昌圖縣三江口勞改農場、北鎮(zhèn)縣高山子勞改農場,最后在鐵嶺地區(qū)種畜場柴河分場原址建設新校園。</h3> <h3><br></h3><h3>(四十三年后的2018年,當年的老知青們重走知青路時,拍攝的原青年點舊址上翻新的房子)</h3><h3><br></h3> <h3>這期間,我們這些城市戶口身在農村的中學生,畢業(yè)后都被安置在農場里勞動,美其名曰“歸戶青年”,按下鄉(xiāng)知青同等待遇,從68屆到72屆累積已有七八十人之多。</h3><h3><br></h3><h3>我們1972年走出校門的畢業(yè)生,已經不再像前兩屆畢業(yè)生還有“三個面向”的選擇,而是一刀切全部到農村去。</h3><h3><br></h3><h3>我們被安置在北鎮(zhèn)縣高山子勞改農場,這里是“沈陽農學院”的辦學基地(后更名為知青農場,曾接納過成千上萬名沈陽市的知青),我們所在的三營五連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連隊,其成員清一色的“沈農子弟”,我們連隊有果園、小酒廠還有一大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旱田。</h3><h3>1973年9月連隊集體轉點到了鐵嶺。</h3><h3><br></h3><h3>盡管政策上說與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待遇相同,但是我們并沒有真正的插隊到農村去,在體系上就與知青工作管理上割裂開來,體現(xiàn)在具體問題上,比如,知青招工回城的指標大都是通過公社、大隊分配到各個青年點的,我們幾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很難享受到分配給我們這些人的招工指標,遠遠不及真正下鄉(xiāng)到農村的知青機會多,加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如火如荼,我們這些熱血青年也都十分向往能夠真正的投身到這場運動中去,大家一直醞釀著準備真正到農村去,到貧下中農身邊,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h3><h3><br></h3><h3>1974年9月3日,我們結束了長達一年九個月(以72屆為例)“歸戶青年”的勞動與生活,正式下鄉(xiāng)來到了鐵嶺縣熊官屯公社的文家溝大隊、下裕大隊、徐家溝大隊。</h3><h3><br></h3> <h5><br></h5><h5>(圖片來自網絡,為熊官屯公社某地實景)</h5> <h3>熊官屯公社位于遼寧省鐵嶺縣城東部,距鐵嶺縣城5.3公里。<br></h3><h3>熊官屯公社所在地向東數(shù)公里內依次是文家溝大隊、下裕大隊、徐家溝大隊。</h3><h3>徐家溝山多地少,山地為主,經濟上三個大隊中屬于最差的。</h3><h3>熊官屯公社地域上屬于長白山哈達嶺余脈的丘陵地帶,自然結構大致為“六山一水三分田”,所謂山只是比較平緩的低山丘陵,大部分可以用于農作物耕作及果樹栽培等。</h3><h3><br></h3><h3>公社域內有柴河水庫、熊官屯水庫及眾多小型水庫,柴河流經境內,屬于有山有水有河流的好地方。</h3> <h3>(重走知青路時青年點所在地村頭留影)</h3> <h3>1975年勞動分值是7分錢(以我所在的文家溝第七生產隊為例,這可能是我們下鄉(xiāng)三個大隊里面收成最好的生產隊),每天10個工分(一等壯勞力),一天就是7角錢,一個月20多塊錢,相當于或高于當時在工廠學徒工的工資了(學徒三年工資待遇分別是第一年17元/月、第二年19元/月、第三年21元/月),所以下鄉(xiāng)到這里來還是很不錯的!<br></h3> <h5>圖為文家溝青年點第一、第二任帶隊老師——齊鶴良(前排左三)、馬勇(前排左二)和部分知青合影。</h5> <h3>1974年的時候,文家溝生產大隊的基本情況:全大隊共分七個小隊,居住分布在兩條山溝里,分有五片區(qū)域。</h3><div><br></div><div>一、二、六、七隊在一條大溝里,三、四、五隊在一條溝里。</div><div>一隊、六隊為一片,隊與隊相連。</div><div>二隊在溝里邊,距一隊、六隊有兩三里地遠。</div><div>七隊在一隊和六隊的西邊,整個小隊25戶由柴河水庫擴容動遷集體搬遷來的,分別居住在六棟磚瓦結構的平房,條件非常好。</div><div>三隊、四隊在一條街上,五隊在大隊部的后面,為兩個自然屯,相距半里地。<br></div><div><br></div><div>全大隊3600畝土地,平原1300多畝,其它為半山半坡。</div><div>人口1700多人,勞力510名,370多戶,車輛46臺,有膠輪車有鐵輪車,拖拉機四臺,其中大隊兩臺,1隊和7隊各有一臺22馬力拖拉機。</div><div><br></div><div>文家溝大隊每年可向國家貢獻20到30萬斤糧食,水果幾十萬斤。</div><h3>政治力量,全大隊有黨員32名,團員59名。</h3> <h3>圖為72屆的部分女知青,她們分別插隊在鐵嶺縣熊官屯公社文家溝大隊、下裕大隊和徐家溝大隊,后排左起:王愛東、***、劉玲、張佳慧,前排左起:金素媛、焦靜娥、朱秀琴、王玲。</h3><h5></h5> <h3>文家溝大隊知青是這樣分隊的:<br>一隊:朱春波、關敬東、趙啟良、陸珂,隊長姓李。<br>二隊:欒俊、張世申、譚力里、高春娟、張淑坤、趙鳳霞,隊長姓柏。<br>三隊:金素媛、高明、杜榮芝、付翠華,隊長姓楊。<br>四隊:朱秀琴、鄭曉媛、海英、王若提,隊長姓徐。<br>五隊:張強、王日華、孫曉榮、鐘麗、陸玲、王海民,隊長姓徐。<br>六隊:陳秋、寧長剛、賈鵬、朱何,隊長姓張。<br>七隊:楊思賢、杜曉林、尹士明、邊永艷,隊長姓朱。</h3><h5></h5> <h3><br></h3><h3>(2018年重走知青路時當年的老知青在村中土路上搜索著記憶)</h3> <h3><font color="#010101">文家溝青年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一任伙食長是70屆知青張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二任伙食長是72屆知青杜曉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三任伙食長是72屆知青金素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四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由他們兼職的具體負責全體三十幾名男女知青的吃喝拉撒睡、柴米油鹽醋等所有事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由于居住條件所限,在文家溝六隊(黑油坊)設有第二青年點,點長是陳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陳秋同學在1975年6月12日上午9點多,參加公社組織的頭道溝農田基本建設會戰(zhàn)中,因推獨輪車速度過快而翻車將手臂摔傷骨折,這是當年我們知青中因勞動受傷最重的一例。</font></h3> <h3><br></h3><h3>圖為文家溝青年點第一、二任點長的合影,朱秀琴(右)和譚力里(左)。</h3> <h5><br></h5><h5>圖為文家溝的部分知青:金素媛、楊思咸、陳秋、高明、鐘麗、杜榮芝。</h5> <h3>我們文家溝、下裕、徐家溝三個青年點各有一面大旗,上面寫著“廣闊天地練紅心”七個大字。是我們下鄉(xiāng)時農學院贈送的,這面旗特別特別大,旗桿幾乎有杯子口那么粗,可惜的是沒有留下珍貴的照片。</h3><h3>是它鼓舞著我們扎根農村干一輩子革命!<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照片為文家溝知青譚力里:青年點點長、大隊赤腳醫(yī)生、團支部書記、鐵嶺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先進典型、學雷鋒積極分子。</font></h3> <h5><br></h5><h5>照片是文家溝大隊的赤腳醫(yī)生,70屆知青譚力里。</h5> <h5><br></h5><h5>照片為文家溝72屆知青朱秀琴,擔任文家溝青年點第一任召集人(點長)及第四生產隊婦女隊長;72屆知青金素媛,擔任第三生產隊青年突擊隊隊長及第三任青年點伙食長。</h5> <h5><br></h5><h5>照片是文家溝72屆知青鐘麗,曾任第五生產隊青年突擊隊隊長。</h5> <h5><br></h5><h5>文家溝7隊的71屆知青楊思咸——我們知青中的筆桿子,有關知青的報道和先進典型的事跡材料都由她來執(zhí)筆。</h5> <h5><br></h5><h5>文家溝74屆知青王海民<br></h5> <h5><br></h5><h5>王海民擔任文家溝小學的音樂教師。</h5> <h5><br></h5><h5>照片是72屆女知青:前排左起:朱秀琴、鐘麗、王愛東。后排左起:焦靜娥、金素媛、張輝。</h5> <h5><br></h5><h5>照片是女知青王海民、朱秀琴、鄭曉媛等。</h5> <h5><br></h5><h5>文家溝知青王海民、鐘麗</h5> <h5><br></h5><h5>照片為72屆知青:下裕青年點的劉羚、文家溝青年點的金素媛。</h5> <h5><br></h5><h5>文家溝的知青:杜榮芝、王海民</h5> <h3><br></h3><h3>文家溝70屆知青陸玲和74屆知青王海民。</h3> <h3><br></h3><h3>文家溝75屆知青張玉媚和74屆知青王海民</h3> <h3><br></h3><h3>文家溝72屆知青孫曉榮和74屆知青王海民、付翠華。</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文家溝74屆知青王海民、付翠華?</font></h3> <h3><br></h3><h3>文家溝知青杜榮芝、高春娟、金素媛</h3> <h3><br></h3><h3>文家溝70屆知青高明和杜榮芝</h3><h3><br></h3> <h3><br></h3><h3>文家溝70屆知青鄭曉媛<br></h3><h3><br></h3> <h3><br></h3><h3>文家溝70屆知青高明</h3><h3><br></h3> <h3><br></h3><h3>文家溝75屆知青:張智</h3> <h3><br></h3><h3>文家溝知青王海民、譚力里。</h3> <h3>看到這些老照片,把我們的思緒又帶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br></h3><div>那年……那月……那天我們都做了什么;</div><div>那山……那水……那分田里我們的足跡;</div><div>那些人……那些人的音容笑貌……;</div><div>那座草房……那座草房內外的故事……。</div><h3>那個年代里的你我他(她)……。</h3> <h3>我們一起下鄉(xiāng)到熊官屯公社的知青,從68屆到74屆的共有83人,分別由三個大隊安置接收,具體是這樣分配的:下峪大隊32名,文家溝大隊31名,徐家溝大隊20名。</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我們下鄉(xiāng)插隊就要離開勞動了近兩年的建校工地,沈陽農學院為了感謝我們?yōu)榻ㄔO新校園而做出的貢獻,贈送給每人一條毯子,一個臉盆,一個旅行袋。</font>建校工程處還給在工程處參加過勞動的每個知青一個水杯,作為紀念。水杯上印有“廣闊天地煉紅心”、建校工程處贈等字樣,是專門定制的。</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知青時期的生活可以說:</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有新鮮、有煎熬、有熱鬧、有煩惱、有孤獨、有美好、有痛苦、有辛勞、更有著開心的歡笑!</b></font></h3> <h3>知青時期的趣聞趣事:<br></h3><h3>我們是1975年1月5日,作為第二批來到文家溝青年點的(第一批是1974年9月3日)。</h3><h3>第二天早上,我們青年點十幾個人一起到柏家溝參加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zhàn)。由于是冬季,農村都吃兩頓飯,勞動時間是早晨八點到下午4點。<br></h3><div><br></div><div>吃過早飯,我們從青年點出發(fā),翻過大山去柏家溝,大家都是第一次到柏家溝參加會戰(zhàn),路不熟,我們一行人說笑著一同翻山越嶺前往會戰(zhàn)工地。</div><div><br></div><h3>剛剛下過大雪,漫山遍野都是白色,我們要走的路其實沒有路,只知道大概的方向,遠處山頂最高處有一個大豁口,那是人工挖開的,山勢在這里平緩了很多,從那里過去就是柏家溝的方向。我們選擇的走山路,比走大路要近很多很多。</h3><div><br></div><h3>離開大路開始上山,沒有人在雪后踩踏過,上山沒有路也沒有足跡可尋,深一腳淺一腳的趟著走,不小心掉到雪窩里還會嚇一跳,下山時山勢又非常陡,用手抓著樹枝樹杈,小心翼翼的挪動,一個人滑倒就會撞倒一大片,幾個人一起滾出去好遠,真有意思。</h3> <h3>照片為熊官屯公社文家溝大隊毛澤東思想業(yè)余文藝宣傳隊于1976年2月留影。</h3><h3><br>這個宣傳隊成立于1975年1月7日,首任負責人是鐘麗、杜曉林。</h3><h3>這是我們來到農村的第三個晚上,吃過晚飯,知青帶隊老師和大隊書記召開全體知青會議,落實公社和大隊的要求,宣布成立“文家溝大隊毛澤東思想業(yè)余文藝宣傳隊”,以知青為骨干,吸收各個生產隊有特長的在鄉(xiāng)青年參加,并要求即刻開展工作,為參加公社春季文藝調演做好準備。</h3><h3>時間緊任務重,在全體知青戰(zhàn)友的積極參與配合下,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自編、自導、自演排練了歌舞、詩朗誦、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jié)目,廚房的勺子、盆都成了節(jié)目中的道具,其中有的節(jié)目還在調演中獲了獎,為集體贏得了榮譽。</h3><h3>這幅照片拍攝時兩位首任“領導人”都已經離開農村,分配到鐵嶺軍分區(qū)“戰(zhàn)備辦”和鐵嶺地區(qū)五七干校參加工作了。</h3><h3>但是,這支隊伍一直活躍在農業(yè)生產第一線,活躍在田間地頭、活躍在農建工地、活躍在群眾藝術舞臺上。</h3><h1></h1><h5></h5> <div>知青時期的趣聞趣事:<br></div><div>農村的勞動收獲很大,的確嘗到了農村的勞動是艱苦的,不僅僅是說說而已。<br></div><div>農田基本建設需要打眼放炮,凍土層太厚,必須要用炸藥把凍土層炸開,掄錘打釬,18磅的大錘一口氣掄個幾十下上百下是常事,這活累的很!胳膊非常疼。好在這活以前我在高山子采石場干過,并不陌生。</div><div><br></div><h3>勞動中出了點小事故,不小心手被釬花劃破,流很多血,工地又沒有藥品,只好任其隨便吧,白色的線手套染成了紅色。尤其使我深受感動的是看到了貧下中農在農建戰(zhàn)斗中的沖天干勁,鐵錘輪起來就沒完,當我手被劃破,貧下中農從身上穿著的棉襖里子上撕下布條為我包扎,我被深深的感動了。</h3><h3>這個場景過去只是在文學作品和先進事跡報告中看到過,如今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真的好感動好感動啊!他們的感情是真摯的,他們的動作堅毅果斷,不容商量……。</h3><h3>當天晚上,我趴在青年點的炕上,用被子蒙著頭用手電筒照著亮,在日記本上記錄了這一切。</h3><h3>手上的傷至今還留有疤痕。</h3><h3>這個日記本至今四十多年過去了,還一直保留在身邊,里面記錄了那個年代自己身邊發(fā)生的大事小情……。</h3><div><br></div><h3>勞動的艱苦程度要比我們所想象的大得多,我們已做好吃大苦的準備,要從思想上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已經開始的、更加艱苦的勞動。</h3><h3><br></h3> <h3>知青經歷的趣聞趣事:</h3><h3>1975年1月22日,今天胃特別疼,開始只以為是肚子疼的,因為從來沒有胃病,也不知道胃疼是啥滋味,后來疼的沒辦法,打針吃藥都沒用。同學們都非常關心,忙前忙后又做面條面湯又請醫(yī)生忙個不停,可是再好吃的飯一口也不想吃,也吃不進,真沒辦法,一天都是迷迷糊糊的昏睡。</h3><div><br></div><h3>傍晚時醒來,看到好多同學圍著我,鄭曉媛、譚力里忙著給我吃藥扎針灸,譚力里是我們大隊的赤腳醫(yī)生,鄭曉媛下鄉(xiāng)前在農學院衛(wèi)生所工作過(這是當年文家溝大隊最強的醫(yī)療團隊),還有人在我身邊哼著映山紅,我昏昏沉沉的睜不開眼,也許是半個多月以來的過度勞累的一次集中釋放吧。</h3><h3>一天沒出工。</h3><div><br></div><h3>1975年1月23日,病情不見好轉,我們青年點帶隊的齊鶴良老師騎自行車把我送回農學院衛(wèi)生所,一路上他一再叮囑我抓住他的后腰,坐穩(wěn)了,他的自行車是寬大后座的那種踹閘車。</h3><div><br></div><h3>過了公社抄近道走熊官屯水庫那邊的小路,要經過一處很長的坡度很大的山梁夾著的山溝,齊老師載著我沖刺般的奮力沖坡,最后實在蹬不動了,他跳下車子推著我走,不肯讓我下車,把他累的氣喘吁吁,大汗淋漓。</h3><div><br></div><div>經過診斷是急性胃炎。</div><h3>正是這次急性胃炎轉為慢性,之后發(fā)展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球部潰瘍導致胃出血等嚴重胃病折磨我二十多年,最嚴重的時候每年都有一兩次大出血,其中一次大出血,三個小時身體里面一大半血液流失,后來決定手術治療,外科手術通常將胃切除2/3,保留1/3,可就是這個三分之一都找不到沒有病灶的,沒法留,只好又放棄外科手術,轉為保守療法。</h3><h3><br></h3><h3>后來得益于一個偏方治了大病,徹底治愈,所有的潰瘍都好了,又是二十多年過去了再沒有犯過胃病。</h3><h3><br></h3><h3>也許這是我們知青中在上山下鄉(xiāng)時期留下病疼隱患最嚴重的一例。</h3> <h5><font color="#010101">(網絡圖片)</font></h5><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3></h3><h3><font color="#010101">知青時期的趣聞趣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75年1月29日</font>我們青年點又買來一頭大豬,白色的,毛重170斤,是在東風礦的家屬那買來的,八毛五一斤,我們過年有豬肉吃了。</h3><h3>這是我們在農村的第一個春節(jié),大家都準備在這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jié),春節(jié)不回城,堅持鄉(xiāng)村干革命,在春節(jié)期間大干一場!<br></h3><h3></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昨天,我們青年點還買了兩頭小豬,一共一百多斤,每斤花了五毛八,價錢是很便宜的。<br></font><font color="#010101">小豬肥的溜圓,大家都有決心要好好養(yǎng)一養(yǎng)。</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1975年1月30日<br></font><font color="#010101">今天我們青年點的男同學基本上都留在家里準備殺豬,忙了一天全都收拾完了,大家都很高興。</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早上燒了一大鍋水,把我們平時吃飯的小炕桌擺在了門口院子里,在生產隊借了一套殺豬的工具,是我親自動刀殺的豬,這還是第一次殺豬,下了好大的決心才這樣做,非常順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今天正好王立夫來了,他幫了我很大的忙。<br></font><font color="#010101">第一次把豬捆好四蹄抬到桌子上,結果還沒等動刀,豬就掙扎著跑掉了,我們不會系那種豬蹄扣。滿院子追,豬在嗷嗷叫,好可憐啊。</font><div><font color="#010101">我們都沒殺過豬,我和力夫一邊研究一邊比劃著從哪進刀,刀走什么方向,什么角度,目標直逼心臟,然后我們兩個人四只手握著一把刀,使勁捅了進去,隨著刀的拔出,血流了出來,整整接了一大盆。<br></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我們殺的第二頭豬,殺第一頭豬是請人殺的,按規(guī)矩豬下水要給殺豬人,還要給一刀肉,大家都覺得不合適,所以這次決心自己動手。</font><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晚上用骨頭湯燉了一大鍋酸菜粉條,還有豬肉血腸。大骨頭和血腸沒法按人分,就把在社員家里住的同學都叫來一起吃個殺豬飯,買了3瓶酒,天冷酒涼,就把酒瓶放到酸菜鍋里站著熱一熱,吃飯的時候一拿瓶子,瓶底都沒了,酒都在鍋里了,一時間哭笑不得,生活常識太缺乏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我又趕到幾里地外的“黑油坊”六隊那邊的合作社買了幾瓶白酒回來,結果是一鍋酸菜合著白酒也沒剩都吃了。</font><h3></h3><h3><br></h3></div></div> <h3>文家溝青年點知青小妹們</h3> <h3>知青時期的趣聞趣事:<br></h3><h3>據(jù)本人日記記載:1975年2月4日晚上7:37分,大地突然抖動起來,發(fā)生了地震。青年點的男女同學都在宿舍里閑聊說笑,都感到很突然,跑到院子里看到左右院子的鄰居都跑出來了,驚慌失措的,誰也不知道具體發(fā)生了什么。<br></h3><div><br></div><div>稍微穩(wěn)定了一點兒,大伙兒就陸續(xù)的跑到屋子里把箱子搬出來,擺在院子里。</div><div><br></div><div>大隊的電話不通了,通訊員騎馬到公社才得知是海城發(fā)生了地震。</div><div><br></div><div>后半夜實在困了,輪流值班,除了值班的其他人大家都擠在炕上合衣打個盹,女生不敢回自己的宿舍,只好男女混合住在了一起,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div><div><br></div><h3>第一次震后又震動兩次,時間是接近10點和12點多一點兒,人心惶惶,以后還會有余震,對這一點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絕不馬虎。提高警惕,同時要嚴防階級敵人在里邊造謠破壞,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h3> <h3><font color="#010101">網絡圖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圖片中的場景和我們青年點幾乎一模一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門、窗、鍋臺都一樣,我們青年點這個鍋臺的對面還有一個一樣的鍋臺,我們也是用的這個位置的這口鍋像圖中所示褪豬毛的。印象中我們大家搭下手,金素媛一個人站在鍋臺上操作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75年3月16日今天我們青年點又買了一頭豬,242斤重,當晚就殺掉了,主要解決吃油的問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共有肥肉52斤,煉出油39.4斤,板油、水油8.5斤,一共出油47.9斤。骨頭19.5斤,瘦肉65.6斤,肘子6.8斤,皮凍油渣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都是按25人平均分配,沒有住在青年點的,按數(shù)量領走了,在青年點住的統(tǒng)一由食堂安排。</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我們三個月來殺的第三頭豬。</font></h3> <h3>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留影<br>譚力里、姚明超、馮建華等在其中。</h3> <h3>那些年的那些事:<br></h3><h3>楊思咸回憶說:當時黑油房六隊青年點和柏家溝二隊住社員家的人條件就差多了。我在七隊和孫桂賢、邊永艷、王秀清住在社員家,那家條件較好一個大嬸帶著兩個女兒,大嬸人非常好對我們真象女兒一樣,吃的是一鍋飯住的是東西屋,相比之下我當時的條件算好的了。以至于我后來抽調在萊店工作后還買過一些肉、魚、粉條之類的緊俏物資去看過她三次,也算是對她的感恩報答。<br></h3> <h3>網絡圖片,這張圖重點在窗子和房間環(huán)境與我們當年的青年點一樣一樣的。</h3> <h3>那些年的那些事:<br></h3><h3>陳秋回憶說:真正留下深刻痕跡的生活還是文家溝,我一生難以忘懷的地方和朋友們。<br></h3><h3><br></h3><h3>記得我們是74年9月去的文家溝,我在6隊,青年點有三間草房已經破爛不堪,麻雀不時從墻洞里鉆進屋里,原點的鐵嶺知青都吃住在社員家,當時我們什么也沒有,每天的伙食就是大餅子和咸菜。三個月下來大家嘴上都是裂口,一動就會流血,眼珠都干的快不會轉了,一天我受隊長委派去縣里辦事,順路我回了農學院食堂,楊師付看到我的樣子馬上給我做了好幾個肉菜給我改善伙食,回來的時候又給我包了兩大包炸魚和拆骨肉,我高興的回到了文家6隊,一進院屋里邊就沖出來柏家溝這邊幾個隊的青年,大家一擁而上用手抓著這些東西吃了起來,沒有隔閡,沒有矜持,像一家人一樣吃著,看著太家高興的樣子,我笑了。</h3><h3><br></h3><h3>微信名“圓夢”說:還記得我們住文家溝六隊,晚上睡覺可以看見外面的星星,那年特別冷,早上醒來看到陳秋眉毛頭發(fā)全是白霜。至今我還記得那個情景。</h3><h3>劉洪茹給我們做飯,大?燜的大米飯好香啊。</h3> <h3>文家溝青年點的.張曉輝、譚力里</h3> <h3>那些年的那些事:<br></h3><h3>譚力里回憶說:我記得第一年吃國家返銷糧,來的很晚,一開始我們在二隊僅住社員家一段時間,就住在一個很破的房子里,女生我和高春娟,男生有欒俊,下雨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晚上睡覺被雨淋濕被子用臉盆接雨,也是沒有油吃,做出的菜都是黑色的。我覺得那時我們沒有感到很痛苦和絕望,都是很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現(xiàn)在想想實屬難得。<br></h3><h3><br></h3><h3>高春娟比我大幾歲,生活能力強我很多,我在家里沒有做過飯,都是她做飯,我的衣服干活掛破啦,都是她掏出針線包給我縫好,所以剛有走的名額我就積極推薦她走,一是比我們大,二是人品好。</h3><h3><br></h3><h3>后來參加修梯田大會戰(zhàn),更是累渾身都疼,晚上翻來翻去咬牙堅持別哼出聲音。現(xiàn)在想想就是我和二隊的王隊長組合拉獨輪車,我在前面拉纖繩,他推車,費氣力的活基本都在我身上,而且我還是文家溝的宣傳報道員,我記得在那么艱辛的環(huán)境下,我還做了一首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歌。那年二隊給我評了一個先進。</h3><h3><br></h3><h3>海民插話說:我記得你拉纖繩的一樣子,瘦弱的身體使出全身所有的力氣,拼死的拉著纖繩跑……。那時,我們大家也都是這樣的干著。</h3><h3>渴了喝口“水溝泉水”。</h3><h3><br></h3><h3>還有一段有趣的事,在大會戰(zhàn)時和社員一塊吃飯,我拿的是一般的飯盒,他們拿的是最大號的飯盒,開飯時(黑殼高粱米,粒大發(fā)白,很好吃),我盛出我的飯量的飯,我卻發(fā)現(xiàn)社員卻盛的都比我少,但他們吃的都很快,一會功夫就吃完了,再狠狠地盛上帶尖的滿滿一盒!哇!這一刻我明白了!</h3><h3><br></h3><h3>五隊有個姓李的女老師公社中學教書,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三十幾歲都沒有結婚,家里有個老父親,后來得了中風(好像住在前街)父女倆都挺可憐,李老師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手腳每天都十分疼痛還必須上班(為了生存),每天騎著自行車 ,風雨無阻,他的老父親也是一身病,每天吃止痛片,兩人相依為命,老父親在76年記得是春節(jié)前后突然腦中風,半身不遂,我被叫去時,說話不清,臉也一半僵化下垂,半身不能動啦,我說只能針灸,推拿,按摩試試,很痛行嘛?!老人示意和女兒也說,沒有問題能挺住。連續(xù)治療半個月后,一天清晨忽然發(fā)現(xiàn)李大爺拄著拐棍出現(xiàn)在前街道上,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人家說:小譚呀!我的家我不能倒下呀!我真被老人而感動,活下去的勇氣和毅力真是可嘉呀!</h3><h3><br></h3><h3>海民說:力里你曾經給五隊社員徐淑清接生三胞胎,一次生仨個小孩,之后在我們知青和農民當中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了!這些難道你都忘了嗎?</h3> <h3>譚力里參加縣武裝部紀念“向雷鋒同志學習”十三周年座談會留影</h3> <h3>那些年的那些事:<br></h3><h3>王海民回憶:剛下鄉(xiāng)時我們都各到各隊,我記得我們五隊就張強、路玲、王海民我們仨人,我們五隊青年點是三間土坯砌的房子,房蓋是稻草堆上去,記得那時外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到處漏水,我們都拿臉盆接雨。當時我們吃得都是高梁米,用飯盒裝水、米放到鍋里蒸熟吃。吃時特別硬,吃到胃里好不舒服。當時基本沒菜,都是個自在家里帶的咸菜和醬來充當菜,張強家條件比我和路玲家條件好一些,他帶的是木須肉罐頭裝的,記得我當時還很納悶,問:還有賣這樣的罐頭呢?張強逗我說:有,還讓我多吃。記得沒在隊里干幾天活就叁加農田基本建沒大會戰(zhàn)了,好象我們仨人在一起有挺長時間,進入冬季了三、四隊的同學們才陸續(xù)搬到我們隊青年點的。<br></h3><h3><br></h3><h3>三間土坯砌的房子,進門是廚房,東、西各有兩個大鍋臺。我和路玲住東屋,張強自己住西屋。我覺得我們仨人住在這里挺長時間,大概有四個月吧。</h3><h3><br></h3><h3>張強回憶說:海民回憶的一些事情,有很多我己經想不起來了。但還是清楚地記得剛到五隊時食宿條件非常艱苦,好在有海民和路玲兩位知青姐妹在一起共渡難關同甘共苦,二人對我也多有照顧,情同手足,那段經歷令人難以忘懷。<br></h3> <h3><font color="#010101">文家溝75屆知青女民兵:侯麗莉</font></h3> <h3>知青時期的趣聞趣事:<br></h3><h3>1975年的“五一勞動節(jié)”將是最有意義的一個勞動節(jié)。從這天開始,熊官屯公社組織全民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zhàn)開始了,戰(zhàn)場仍然在土樓子。</h3><h3><br></h3><div>由于柴河水庫放水,河已經過不去了,只好由水庫大壩下面繞過去,這是在春播以后安排的第一次大會戰(zhàn),全公社有4000多人參加,計劃是7天完成。</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早晨兩點半起床,</b></font>青年點是高粱米粥、大餅子、咸菜。大家胡亂的吃一口就動身了,五點鐘正式開始勞動。</div><div><br></div><div>晚上6點收工到家就接近八點了。</div><div>晚上吃的跟早晨一樣飯菜。所不同的是早晨大餅子堿大了發(fā)黃,晚上的堿輕了又很酸。</div><div><br></div><div>中午是自帶的高粱米飯,那種高產的晉雜五號高粱,殼多口感差。</div><div><br></div><div>五一節(jié)就這樣度過的,可以說是在勞動中度過的第一個光輝節(jié)日,很有紀念意義。</div><div><br></div><div>理想之歌</div><div>幸福凝結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div><div>勝利預示著更嚴峻的考驗。</div><div>在這龍首山下,柴河岸邊,</div><div>在革命前輩用熱血澆灑過的土地上,</div><div>我開始懂得——世界上最美好的理想之歌。</div><div>就是為無產階級而戰(zhàn),</div><div>他要由整個無產階級譜寫高唱,</div><div>要把千百萬工農召喚!</div><div>“知識青年當農民”這一莊嚴宏偉的時代贊歌,</div><div>激勵鼓舞著我們。</div><div>一反潮流幾千年,</div><div>誰說我們的生活“周而復始”,</div><div>莫道“光陰似箭農村三年”,</div><div>讓“學而優(yōu)則仕”、“變相勞改”通通見鬼去吧!</div><div>最先朝氣蓬勃的投入新生活的人,</div><div>他們的命運最令人羨慕。</div><div>為了共產主義事業(yè),</div><div>我立志當農民在廣闊天地里終身奮戰(zhàn),</div><div>我愿在這遼北的土地上,</div><div>迎接一個又一個戰(zhàn)斗的春天。</div><div>這時,正是這時,</div><div>我才開始回答了,</div><div>“什么是革命青年的理想”這張嚴肅的答卷。</div><div>我要做我們鮮紅黨旗上一根永不褪色的經緯線!親愛的戰(zhàn)友啊,</div><div>這就是我們的理想,</div><div>我們的誓言,</div><div>它不是神奇的童話可以隨時變幻,</div><div>更不是雨后的長虹光芒一現(xiàn),</div><div>他深刻的烙著階級的印章,</div><div>啊!整整一代意志堅強的中國青年,</div><div>沖破萬里浪,</div><div>越過千重山,</div><div>做一名普通的農民,</div><div>創(chuàng)共產主義的大業(yè),</div><div>用戰(zhàn)斗和沖鋒,</div><div>譜寫偉大時代的新篇章!</div> <h3><font color="#010101">文家溝知青公社女籃隊員:金素媛</font></h3> <h5>照片是:后排左:劉 英(已故),侯麗莉。<br> 前排左:廖玉霞(已故),邊永艷。</h5> <h3>照片為76屆知青趙文霞、75屆知青侯麗莉。</h3> <h3>火紅的青春獻給黨,72年11月應該是畢業(yè)時照的。</h3> <h3>這是見證我們文家溝青年點時期的“文物”,一根“簫”,俗話說“吹簫引鳳”。當時我的一個木箱放在東屋靠東面墻邊,一排三個箱子,我的在中間,這根簫就一直放在箱子上面。后來不知道被誰當做棍子使了,竹管劈裂一條縫隙,是哪位女生用當時流行的玻璃絲幫我纏繞后能用了,但是音孔全閉合的“5(收)”音發(fā)不出來,其它還好,所以一直保存在我身邊。</h3> <h3>文家溝知青:張智、王海民</h3> <h3>我們這批知青包括了68屆、70屆、71屆、72屆和74屆的,到農村來的時候除了74屆的,其他人都已經符合了“勞動兩年以上”的招工條件。</h3><h3><br></h3><h3>所以一到農村就陸陸續(xù)續(xù)的有招工指標分配下來,大家相繼開始招工回城。</h3><h3><br></h3><h3>同時又有新的畢業(yè)生加入到知青隊伍中來……,這支隊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h3><h3><br></h3><h3>時間到了1978年,終于結束了這場長達十年,規(guī)模宏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h3><h3><br></h3><h3><br></h3> <h3><b><font color="#010101">在農村的生活是短暫的,但是印象是深刻的。</font></b><br></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我們文家溝青年點,橫向與其他兩個青年點相比較,我們有很多突出的特點,首先在吃的問題上我們做到了吃飽盡量吃好。<br></h3><h3><br></h3><h3>從1974年9月3日成立青年點開始到1975年3月,半年時間內殺了三頭豬,吃飯不定量,吃好吃壞隨便吃,保證大家能吃飽。殺豬那幾天,大盆的清炒肉開飯的時候端上桌,吃完飯幾乎沒怎么動就又端下桌,吃不動了。</h3><h3><br></h3><h3>1975年1月7日晚上,大家收工后齊老師組織大家開會,專門研究解決吃糧、吃菜和燒柴的問題,這是我到農村來的第三個晚上,印象深刻。</h3><h3>開春了,大隊分給我們將近三畝菜地,大家共同努力,利用在生產隊收工后的休息時間,勤奮的耕耘,自己的菜地生產出來的各類蔬菜自給有余,大家非常滿意,以至于后來的好多年大家提起當年的知青生活,都感覺非常美好、非常留戀。</h3><h3><br></h3><h3>這些美好的感覺不外乎來自于的當時生活的井井有條,不愁吃喝、不缺燒柴,不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年少無知而又缺少遠見的我們遇到了責任心很強的帶隊老師,帶隊老師的作用至關重要。</h3><h3><br></h3><h3>我們的第一任帶隊老師是齊鶴良齊老師,法庫人,個頭中等,很壯實。戴著一副大眼鏡,講話語速較慢,簡短,一句話常常停頓幾下說,總愛說:“是、是的、是這樣”,脾氣好總是笑,笑的時候雙肩跟著抖動。</h3><h3><br></h3><div>他喜歡喝點小酒,在青年點時他回家還給我們帶來過桃山白酒(法庫當?shù)睾苡忻麣獾模幸粋€大的白搪瓷缸,喝水喝酒都用它。吃飯時他會把高粱米飯里面的高粱殼,一個一個的挑出來擺在碗邊沿上,吃完飯碗邊上擺滿高粱殼,我們在農村吃的是高產不好吃晉雜五號高粱,沒辦法。</div><div><br></div><div>據(jù)說很多地方是把這種高粱用作食料喂牲口的。</div><div><br></div><h3>帶隊老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這一點齊老師做得很好,青年點的“義工”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威信度很高。后來齊老師歷任沈陽農業(yè)大學人事處長、組織部長、副校長等職。</h3> <div>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了!<br></div><div>空前浩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也結束了!<div>我們乘上了那個時代的列車,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經歷了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div><div>那時盡管我們同在一個公社、同在一個大隊甚至是同在一個小隊、同在一個青年點,由于我們每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不盡相同,留下的印象和得出的結論必然會有差異,如果僅憑個人經歷、感受和理解,確實難以描述窮盡那些年、那些事兒是苦還是樂,它——更像是蹉跎歲月里的一首首歌。<div><br></div><div>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唱著春天的歌,成為了沒有多少文化的“四化”建設者。</div><div>高考深造機會很少,選擇在職帶薪走進電大、夜大、函大的課堂,補上我們丟失的一課。<br></div><div>邊工作邊學習,工作學習兩不誤,幾度疲勞多少不眠之夜。<br></div><div>知識填補空白,科學打開眼界,春風吹綠了田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br></div><div><br></div><h3>我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h3></div></div> <h3>知青戰(zhàn)友杜曉林、劉羚及家屬于2016年在武漢親切會面。<br></h3><h3><br></h3><h3>會面中回顧了不平凡的知青歲月。</h3><h3><br></h3><h3>劉羚說:1975年2月海城地震那天,我正好是到文家溝看望朱秀琴,那天在文家溝青年點留宿趕上了地震,對此記憶深刻……。</h3><h3><br></h3><h3>1974年9月插隊到鐵嶺縣熊官屯公社下裕大隊,曾經擔任過下裕四隊婦女隊長,帶領社員們共同勞動致富,據(jù)她回憶說:在我記憶中,下鄉(xiāng)雖然很累,但那卻是最高興的時期,下鄉(xiāng)六年,白天和社員們一起勞動,早上六點下地,晚上七點多才從地里回來,當時流傳一句話,汗珠掉地上摔八瓣,但我數(shù)過不止八瓣,有時甚至有十幾瓣。<br></h3><div><br></div><div>剛下鄉(xiāng)時鏟地總在后邊打狼,第二年后邊就有五六個人了。白天再怎么累,一回到知青點這個集體里面,就像回到天堂一樣。回想起39年前,那一天天那么開心,真想回到那個年代,可是歲月不饒人,在農村是我一生中最開心的六年,也是最難忘的六年。78年8月被抽到遼寧省柴河水庫管理局工作到退休。</div><h3><br></h3> <h5>文家溝的部分知青聚會,前排左起:張玉媚、張智、孫曉榮、陸玲、楊思咸、王海民。后排左起:張曉輝、侯麗莉、陳謹平、陳秋、談偉、李賀春。</h5> <h3>文家溝青年點的部分知青,多年后的小聚。左起:王海民、朱秀琴、陸玲、楊思咸、張智。</h3><br> <h5>當年文家溝青年點的王海民、鄭曉媛、張智、張強。</h5> <h5>文家溝部分知青于2013年的聚會,前排左起:張智、王海民、鄭曉媛。后排左起:張曉輝、侯麗莉、孫英、廖玉霞。</h5> <h5>文家溝知青聚會:前排左起:金素媛、陳秋、張強、鄭曉媛。后排左起:高明、朱秀琴、王海民。</h5> <h3>這是文家溝部分知青同學故地重游時留影。<br>左起依次為:張曉輝、侯麗莉、張智、鄭曉媛、張強、王海民、談偉、李賀春。</h3> <h3>后記:</h3><h3>讀到此處,相信我們每位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讀者都會萌發(fā)一種沖動,記憶的閘門將被打開,浮想聯(lián)翩,那一樁樁、一件件、一幕幕的往事就在眼前,記錄下我們所經歷的過去,作為永久的留念,為了不留遺憾!<br></h3><h3>本文僅憑個人經歷和記憶,講述了文家溝的知青們在那些年的那些事兒,復制了部分當年的知青戰(zhàn)友在“文家溝的知青們……”微信群里的回憶片段,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衷心的希望大家積極跟進,講述自己記憶中的那段知青生活。</h3><h3>特別是我們這批知青包括了從68到77屆的歷屆知青都有,參與經歷了長達十年的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全過程,每人寫上一篇,集合起來就是一個全集,請知青戰(zhàn)友們參與進來講故事,使我們的故事得以延續(xù)下去,這也是本文之所以命題為“熊官屯的知青們……(一)”的意義和目的,希望大家來續(xù)寫(二)、(三)、(四)……。</h3><h3><br></h3><h3>備注:</h3><h3>文中照片和部分內容來自“文家溝的知青們……”微信群里知青戰(zhàn)友陸續(xù)發(fā)布的,經本人收集整理并引用,在此對照片收藏者表示感謝!對未經允許的引用表示歉意,如有冒犯或者其他文字說明遺漏不實之處敬請諒解并批評指正。</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尼木县|
马龙县|
永春县|
宁远县|
炎陵县|
西林县|
孟州市|
丹巴县|
丰原市|
祁东县|
龙川县|
石门县|
禹城市|
定陶县|
朔州市|
车险|
溧阳市|
塔河县|
万荣县|
大港区|
大厂|
保山市|
安徽省|
安泽县|
祁连县|
金堂县|
姜堰市|
赤峰市|
宁乡县|
澜沧|
定安县|
玉环县|
西城区|
宝丰县|
西乡县|
桃江县|
临城县|
钟山县|
星座|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