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蓬萊路上有一爿弄堂叫“安樂坊”,早在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這里填浜筑路后,即取名“蓬萊路”。6年后,1912年(民國二年)建造了“安樂坊”。</h1><p class="ql-block"><br></p><h1>它屬于舊式里弄,磚木二層,蓬萊路252弄,門牌號有1~14號,在位于先棉祠街上也有門牌號81~95號。“安樂坊”何人造也?無從考查。但至今弄堂里還住著有傳承6代的老“安樂坊”人,此家祖籍為松江縣人。</h1><p class="ql-block"><br></p><h1>“安樂坊”里曾經(jīng)住著我的小學和中學(十年同窗)的五位同班同學,也有我們同年級其他班的校友。他們有的是老“安樂坊”人,也有的是解放后搬到弄堂里廂來的,他們中有出身資本家家庭的,有知識分子革命軍人家庭的,有普通的勞動人民家庭的,當然也有所謂的歷史有問題家庭的。</h1><p class="ql-block"><br></p><h1>雖然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過著不一樣的日子,但是每每談起小時候在“安樂坊”的往事,都掩飾不住那快樂的高興勁。我班的少先隊大隊長,出生在“安樂坊”,因父母是軍人,常年在鐵道兵部隊南征北戰(zhàn)。</h1><p class="ql-block"><br></p><h1>所以從小在外公外婆身邊長大,她外公畢業(yè)于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堂)。她是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是全班同學的楷模。16歲花季那年,中學還未畢業(yè)即隨父母隨軍去了外地,繼續(xù)念完書后,又穿上軍裝當兵去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在“安樂坊”里她生活了16年,而這一出去,離開上海至今已經(jīng)整整45年了。蓬萊路和她生活過的“安樂坊”永遠是她記憶中最美好的的階段。</h1><p class="ql-block"><br></p><h1>如今懸掛在弄堂口上方的一塊大理石碑,上書:《安樂坊》,那是前幾年由滬上書法家陳月仙所書。雖然“安樂坊”建造至今已經(jīng)102年了,想必當初由文人起“安樂坊”之雅名,實為平安快樂之意。</h1><p class="ql-block"><br></p><h1>誰料到54年后的1966年文革,“安樂坊”也不太平了。我班一位出生于資本家家庭的女同學,家中被抄家了。家里很多值錢的物品被統(tǒng)統(tǒng)抄走,連家里的照相冊也未幸免于難。雖然運動后期落實政策,退還了被抄物品,但這已是十賠九不足了。</h1><p class="ql-block"><br></p><h1>造反派甚至連照片都不放過,她父母在民國時期拍的婚紗照等照片(當初其父母結(jié)婚時,還在申報上登過報紙呢)。歸還時已經(jīng)是面目全非了,只見那些光鮮亮艷的照片,只有頭像還在,頭像以下服裝部分已經(jīng)被撕掉了。</h1><p class="ql-block"><br></p><h1>雖然家庭的不幸,多少會給這樣家庭的孩子帶來過影響,但是它卻影響不了和弄堂里的孩子們的一起玩耍,那是最快樂的。挑橡皮筋、踢毽子是她和弄堂里女孩子們的強項,甚至于還像男孩子一樣斗雞呢。如今說起往事,一切都釋然了,只感覺小時候的“安樂坊”一切還是美好的。</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蓬萊路上的街景</h1> <h1>如今懸掛在弄堂口上方的一塊大理石碑,上書:《安樂坊》,那是前幾年由滬上書法家陳月仙所書。</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這是由弄堂內(nèi)向弄堂外拍攝的</h1> <h1>在 “安樂坊”弄堂口,對于曾經(jīng)住過這里的人來說,有著很多美好的回憶,那位16歲離開“安樂坊”,去了外地求學,后又去當兵的同學,說起弄堂口,有著很深的印象。最近她在微信同學群中這樣描述了弄堂口的往事……</h1><p class="ql-block"><br></p><h1><b>弄堂口</b></h1><h1>我在蓬萊路252弄“安樂坊”里度過了16年。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都和這里分不開。還在朦朧期,隱約記得大人們忙著把弄堂口的鐵柵欄拆下來,灶披間的鐵攔桿也拆了。我曾問過外公這事,他說是1958年大煉鋼鐵的事。那時我4歲。現(xiàn)在弄堂口的那扇鐵柵攔大門,我1970年離開安樂坊時還沒有呢。</h1><p class="ql-block"><br></p><h1>我沒上過幼兒園,直接上家斜對面的蓬萊路三小,每天中午放學時,外婆來不及解下身上的圍裙,就在弄堂口的左側(cè)位置等我,然后接我回家吃飯。原來弄堂口的右側(cè)位子,是小皮匠的攤位,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都在那做鞋、補鞋。我的鞋都是在他那里“私人訂制”,手藝不錯,外公的皮拖鞋、我的皮風涼鞋,都出自他的手,街坊鄰居差不多都在小皮匠手里訂制。</h1><p class="ql-block"><br></p><h1>上海的夏季非常炎熱,弄堂口是最好的乘涼之地,外公拿一帆布躺椅在那睡午覺。小皮匠攤頭旁邊是小人書攤,攤主是酒糟鼻子,我們這些孩兒們背地里叫他紅鼻頭。暑假期間,他背著對開的書柜,打開后往墻上一靠,他里面連環(huán)畫很多,一分錢可以看兩本。</h1><p class="ql-block"><br></p><h1>有的孩子想趁他不注意偷偷地多看一本,那是不可能的,他看的很緊,沒辦法。就另外想招,兩個人看一本,那他就管不著了。看書坐的小矮凳是自己從家里帶來,那弄堂口既曬不著太陽,又有過堂風,一邊看書,一邊乘涼,好愜意。</h1><p class="ql-block"><br></p><h1>文革期間,每到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最高指示發(fā)表,蓬萊路上總會有敲鑼打鼓,手拿紅寶書的游行隊伍路過,我拉著外婆去弄堂口看,外婆說:“不去了,看見游行隊伍頭昏,站不住”。</h1><p class="ql-block"><br></p><h1>2007年我回上海時,我表哥站在弄堂口等我,外公放躸椅的地方有一個長沙發(fā)放著,上面坐著我的一位遠房親戚,老人一會兒記起我,不到二分鐘又把我忘了。</h1><p class="ql-block"><br></p><h1>沙發(fā)背后的墻上掛了一塊黑板,上面寫小區(qū)某月某日去周莊旅游,有意者可報名參加。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沖動,讓我拿起相機拍下弄堂口留念。如今每個中國公民都在做“中國夢”,我中國夢就是把現(xiàn)在的家進門玄關(guān)處,重新裝修成上海弄堂口石庫門風格。</h1> <h1>弄堂口小皮匠攤頭上的工具,就是這么個模樣。</h1> <h1>弄堂口紅鼻頭的小人書攤和這差不多。</h1> <h1>那位從小在外公外婆身邊長大的孩子,一直到16歲去當兵,才離開外公外婆和她的“安樂坊”。就是這位民國時期畢業(yè)于南洋公堂(今上海交大)的外公,和一位目不識丁的出生寧波鄉(xiāng)下的外婆,他們應(yīng)該是“安樂坊”里的原住民。這兩位老人在她的心目中是最偉大的,她的成長也離不開外公外婆的培養(yǎng)和教誨,在她的記憶中是難以磨滅的!</h1> <h1>這是2015年1月13日,陽光從弄堂口朝里面拍攝的場景。</h1> <h1>后來我又去“安樂坊時,也是同一個位置拍攝的弄堂內(nèi)場景,當時里面還搭著腳手架,在作大修的最后結(jié)尾工作。</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弄堂內(nèi)橫向的住宅</h1> <h1>這是弄堂到底的橫向一排住宅,這一排(右邊)的門牌號上的83~95號,其地址是先棉祠街。這里其實是后門了。</h1> <h1>這上面是1992年大修改造時,被加蓋了一層樓,所以頂上的老虎天窗都是那次改造才弄上去的。</h1> <h1>文化大革命,“安樂坊”也受到?jīng)_擊,一些所謂成份不好的家庭被抄家。我班那位出身資本家的,就是被造反派前來抄家,和要求主動上交所謂“不義之財”。</h1> <h1>雖然運動后期落實政策,退還了被抄物品,但是還是十賠九不足了。看~這就是被退還物品中的照相冊,其中的很多照片都被撕成這個樣。</h1> <h1>她父母在民國時期拍的婚紗照等照片(當初其父母結(jié)婚時,還在申報上登過報紙呢)。當年落實政策,歸還照相冊時,已經(jīng)是面目全非了,只見那些光鮮亮艷的照片,只有頭像還在,頭像以下服裝部分已經(jīng)被撕掉了。</h1> <h1>拍攝于民國時期的同學的母親(左一)</h1> <h1>照片中是同學家的奶媽(照片左是她哥哥,照片右是該同學)</h1><p><br></p> <h1>陽光對其中的照片稍微作了些修正,讓照片呈現(xiàn)的更好些。</h1> <h1>2016年8月,該同學在自已原先的家門口留念,這89號這幢樓原來是她家的。</h1> <h1>小時候生活在“安樂坊”里的女孩子們,也是和這些孩子們一樣挑橡皮筋。</h1> <h1>這是從弄堂底向弄堂口望去,靠左邊的奶黃色墻的這一排房子,是隔壁先棉祠街105弄“嘉德里”房子。</h1> <h1>這是從“安樂坊”弄堂口進去第一個右轉(zhuǎn)彎的橫向弄堂,他們“安樂坊”里的人稱其為“小弄堂”。</h1> <h1>“小弄堂”直行走進去十幾米再右轉(zhuǎn)彎即看到這一家人家。</h1> <h1>從這家人家門口朝里看到的情景就是這個模樣,這里按道理是后門。</h1> <h1>在 “小弄堂”里三家人家的正大門應(yīng)該都是眼前這幾家門店,門店都在蓬萊路上。從前像左邊第一家是“老大房食品店”,第二家倒一直是藥房。現(xiàn)在這一排下去都是開皮革門店了,這也是蓬萊市場上的皮革市場的延伸店。</h1> <h1>接下來再要講到: “安樂坊”里幾家門牌號是在先棉祠街上的一排石庫門房子,這里應(yīng)該是正大門,在 “安樂坊”里 廂的是后門了。圖片中放自行車地方的這幢房子樓下,剛剛解放時,這里成立龍門邨居委會時候,沒有辦公地點,就暫時在這里掛牌辦公的。后來落實了龍門邨房子作為居委會后,就搬過去了。而這里后來也做過里弄生產(chǎn)組。</h1> <h1>這一排 “安樂坊”房子門面在先棉祠街上的,他們房子的對面就是有名的龍門邨:</h1><h1>“龍門村” 即尚文路133、149弄、先棉祠街80弄、延平路25弄。在區(qū)境西部,吾園街、尚文路、迎勛北路、先棉祠街之間。建于民國24年(1935年) 。因原龍門書院得名。占地1.5公頃,有樓房20幢。居民3200人。以歷史較久、房屋結(jié)構(gòu)較好、布局整齊而聞名。為上海市近代優(yōu)秀建筑之一。</h1><h3><br></h3> <h1>這一條路就是先棉祠街了,先棉祠街路名的來源或許跟紀念黃道婆的祠堂有關(guān)。</h1> <h1>從先棉祠街上拍攝到的 “安樂坊”加層后的房屋面貌。</h1> <h1>83號門面現(xiàn)在有三個,其實圖右一門這家,原來是81號(我班有兩位同學曾住這里)1992年的那次安樂坊加樓層改造后,把門牌號調(diào)整了,原81號成了83號了(無意中失去了原來的81號門牌號)這里也看到其中的一扇門被改裝鐵防盜門了,顯得不一樣了。但再想想從100多年前的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現(xiàn)被改造成三層樓了,這已經(jīng)違背了房屋歷史的原來面貌。</h1><p><br></p> <h1>這一扇開著的石庫門黑漆大門內(nèi),不知有你們熟悉的情景嗎?</h1> <h1>一位80多歲的老人步履蹣跚地從這一排石庫門前走過。</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們再把鏡頭切換到蓬萊路上</h1> <h1>2016年8月,我們幾位發(fā)小相聚在“安樂坊弄堂門口。</h1> <h1>“安樂坊”弄堂馬路對面就是蓬萊路第二小學,蓬萊路第二小學在歷史上這塊舊址還是不同尋常的。據(jù)史料記載,這里面原來有一座“萬壽宮”建筑,是上海各界為慶祝光緒親政和20歲生日而在原半涇園廢址上建立的。</h1><p class="ql-block"><br></p><h1>建成于光緒15年(1889年)12月。因它的圍墻涂有皇家專用的杏黃色,所以這一帶的人們習慣上稱其為“皇宮”或“黃宮”(在滬語中,“皇、黃”同音)。戊戌變法失敗后,萬壽宮的作用也中止了。</h1><p class="ql-block"><br></p><h1>清末,萬壽宮被西城小學借用。辛亥革命其間,萬壽宮曾一度被作為革命兵營,后歸還西城小學。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中,萬壽宮遭到嚴重破壞。解放后,西城小學改稱蓬萊路第二小學。(詳見《為光緒親政而建的萬壽宮》薛理勇著)</h1> <h1>中午的蓬萊路有時難得有清靜的時候,出了 “安樂坊”走在蓬萊路上,這條有著一百多年的馬路,以及和它同在的建造于上世紀的各式風格的建筑,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朋友們不妨去走走百年蓬萊路,親身感受一下南市區(qū)老城廂的魅力。</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临高县|
霍城县|
曲松县|
修武县|
都兰县|
大英县|
望奎县|
湄潭县|
庐江县|
彰武县|
横山县|
洛阳市|
科技|
渝北区|
山东省|
新闻|
太康县|
台湾省|
花莲县|
获嘉县|
新宾|
鹿邑县|
揭阳市|
河北区|
长沙县|
孟村|
二手房|
白水县|
清水河县|
贞丰县|
阿坝|
龙南县|
广水市|
甘肃省|
大同市|
邹城市|
合川市|
泸定县|
阜康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