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何謂老硤石?80后視西山公園紅鯉魚池、高陽橋棕子為老硤石,50、60后自然很是不屑, 況20、30后健在的老硤石也還有許多,對老硤石的回憶自然更久遠些,更有喜引經據典,追根溯源者把老硤石弄到秦皇劈山斷龍脈之說亦未嘗不可。總之老硤石概念實難界定,各年齡段的硤石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老硤石。</h1><h1> 硤石作為江南古鎮歷史久遠自不必說,然大抵相似之古鎮在周邊星羅棋布,及至清末民初一條滬杭鐵路使古老硤石脫穎而出,一舉成為"浙江諸郡之冠",享譽江浙一帶。那閑話老硤石就從滬杭鐵路、硤石車站說起。</h1> <h3>△1914年的老滬杭鐵路</h3><h3><br /></h3><h1> 老滬杭鐵路改道硤石的故事但凡硤石人都略知一二,但其歷史背景或許知者不多。讀過中國近代史的都知曉清末南方諸省風起云涌的保路運動起始正是由江、浙二省鄉紳眾籌資金,成功迫使清政府從英國人手里收回包括蘇(滬)杭甬鐵路在內的五條路權。當年(1905年)以徐申如(徐志摩之父)為首的硤石商會也積極參與這場爭路權運動,數次組隊赴上海、杭州參加拒款(拒英款)集會,并出資入股成為商辦浙江鐵路有限公司股東。周王廟人同盟會會員、浙江參議員許行彬在硤石上層社會游說通行鐵路的諸多好處,可見當時的硤石人對鐵路的迫切。最終"紳民一心,外爭路權"取勝,滬杭鐵路于1906年開工,開創了民營資本修筑鐵路之先河,而非官辦性質給鐵路繞道硤石提供了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h1> <h3>△老滬杭鐵路示意圖</h3><h3><br /></h3><h1> 鐵路改道的另一原因便是大家熟知的桐鄉人拒絕鐵路。真實情況并非是桐鄉人,而是崇德縣的幾個小地主反對鐵路通過自家田地或家族墳地,糾集鄉民持械與路線勘測人員對恃,(可見地方民間勢力對抗重大建設項目百年前就已有先例)崇德縣是解放后的1958年才并入桐鄉縣的,(今崇福鎮)可見當年給硤石、海寧人改道過境機會的不是桐鄉人,而是崇德縣的小地主。</h1><h1> 崇德小地主竟有能力迫使鐵路改道?即便如此,按理只需到崇德界前稍稍向南偏移入海寧長安即可,斷不用從嘉興直接拐一大彎進入硤石,這便引出了一關鍵性人物:滬杭鐵路總工程師徐騮良。</h1> <h1> △徐騮良先生</h1><h1> </h1><h1> 徐騮良,硤石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8月13日生于硤石鎮西南河4號。光緒年間留學法國,攻讀鐵道專業,通曉英、法、德多國文字,歸國后創辦鐵路講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清宣統二年(1910),代表清政府參加萬國鐵道會議,并周游歐洲,考察10多個國家的鐵道工作。歷任滬杭鐵路、隴海鐵路、浙贛鐵路、津浦鐵路等處總工程師。從勘察、測量、設計到施工,無不親臨現場,認真從事,為開拓我國鐵道事業作出貢獻。與詹天佑有"北詹南徐"之稱。</h1> <h3>△1910年徐騮良萬國鐵道會議后留影(正中手握司的克者)</h3><h3><br></h3><h1> 滬杭鐵路勘測前,徐先生本就有意讓鐵路過境家鄉硤石。但礙于鐵路線一般要取直線的原則,苦于無法找到改線理由,此時剛好崇德地主糾集鄉民鬧事,終見機會,喜出望外,于是會同硤石鄉紳聯名向省里呈請線路向南改道,經硤石而過。但改道后的線路加長,彎度增大,于硤石形成約80度,半徑近500公尺的大彎,如此圖紙,呈報至省鐵路督辦湯壽潛那里,恐難獲批,徐先生心生一計,將杭州至楓涇浙江段路線圖紙分兩張繪制,其一杭州至硤石,另一硤石至楓涇,如此,兩圖分看時,彎度自然不見。民辦鐵路審核方面也稍有疏忽,或許也有硤石商會諸多老板為出資鐵路公司股東之故,總之改道方案終獲浙江鐵路督辦批準。為防節外生枝,徐騮良先生在施工中采用分兩段進行,一段是從杭州向硤石施工,另一段由楓涇向硤石施工,以造成既成事實,無法再作更改之局面。</h1> <h1> 終于1909年6月硤石人隨著隆隆之聲迎來了史上第一列火車。古老的硤石由此進入了一個新時代。</h1> <h3>△上圖為1920年硤石火車站,牌子上是硤石的威妥瑪拼音:YEH ZAH。</h3><h1> </h1><h1><br></h1><h1> 1913年7月起北洋政府將滬杭鐵路收歸國有,并對線橋設備整治改造,線橋狀態遂趨穩固。</h1><h1> 閑話硤石何以對一條鐵路如此詳述?孰知滬杭鐵路途經硤石并由此穿行大半個海寧縣境,除硤石站,分別設斜橋站、周王廟站、長安站、許村站。這一路給硤石乃至整個海寧帶來的經濟發展動能是不可估量的,由于鐵路開通,當時繁華的海寧縣治地鹽官就此落寞,至45年縣政府也遷入硤石。鐵路令海寧這百年來在經濟、文化、及地區影響力始終領先于周邊縣區。林林總總一大把海寧名人中,我以為海寧人最應該感謝的是徐騮良先生,徐先生在晚年曾經說過一名話:"一生問心無愧,唯在滬杭線繞道硤石上存了一點小私心"。正是徐先生的一點小私心,帶給家鄉民眾的卻是一個世紀的大福祉。我以為如能在現今西山路硤石老火車站附近擇址塑徐騮良先生像,以示對徐先生的敬意,讓硤石人銘記,這比找什么故居之類的事要有意義的多。</h1> <h3>△1937年12月日寇轟炸硤石火車站,其中前圖中出現的車站行人天橋也被炸毀。</h3> <h3>△侵占硤石站的日軍鐵道聯隊</h3><h3><br></h3><h3><br></h3><h1> 硤石古鎮在20世紀后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革,第一次變革即世紀初滬杭鐵路的開通,硤石迅速掘起,經濟繁華,把一個傳統小農經濟型的江南小鎮帶入了民族資本興起,中西文化結合的,現代商貿業發達的城鎮。然而1937年12月日寇侵占硤石,從此硤石陷入了一場空前的浩劫。此后經濟衰落,百業蕭條,市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硤石城鎮也隨之萎縮<font size="3">。</font></h1> <h3>△硤石火車站站臺上的東洋人(日寇)炮樓</h3><h1> </h1><h1> 上圖為硤石站日寇炮樓,是為硤石人被外族欺凌的恥辱建筑,海寧境內各車站當年遍布日寇崗樓。如今所剩無幾,硤石境內尚存一處西山路西山公園入口處,斜橋車站至今還保留有完整的日軍崗樓,營房、水牢等。</h1> <h3> △五、六十年代硤石火車站,筆者當年常在此玩耍,后讀朱自清先生《背影》時特別有場景感。</h3><h1> </h1><h1> 硤石在連年戰火中茍延殘喘,幾近崩潰,直至49年5月海寧解放,硤石又迎來了20世紀第二次重大變革。變革重點是把舊硤石從側重商貿業向發展工業轉變,新建或擴建工廠無數,由此吸引了大批海寧及周邊農村人口進入硤石,人口猛增,社會經濟、文化迅速復蘇繁榮,而滬杭鐵路為硤石的經濟轉型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h1> <h3>△如今已無法見到的鐵路道口。</h3><h3><br></h3><h1> 當年的鐵路并不封閉,小孩們特別喜歡在鐵路邊玩耍,看火車、揀香煙殼、把小刀片放在路軌上由車輪碾壓,說是由此會使刀片產生磁性。也常見老人在鐵路沿線冒險搶揀煤渣。</h1> <h3>△滬杭鐵路復線改造后的硤石火車站</h3> <h3>△80年代初起硤石火車站迎來史上最輝煌時期</h3><h3><br></h3><h3><br></h3><h1> 1978年起滬杭鐵路復線工程開工,運行近七十年的老滬杭鐵路又現生機。此時正是十年文革結束,經濟復蘇之時,硤石迎來了20世紀第三次大變革。此次變革的特點是海寧鄉鎮企業的井噴式發展。當時硤石火車站過往客商云集,大量貨物依靠鐵路運送,大批鄉鎮企業業務人員常年蹲守火車站,租房設辦事處、聯絡站,迎來送往客戶,追求車皮計劃,車站附近每天都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80年代初筆者家住硤石火車站旁,親眼見證了當年車站的火爆場面。第三次經濟突飛的意義在于海寧目前幾乎所有上市公司,超大企業,及目前地區支柱產業如皮革、紡織、襪業,磁芯、光伏(黃灣的電子、燈泡業為雛形)等等都是由80年代初鄉鎮企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至本世紀未,海寧經濟發展以絕對的優勢領先于周邊縣區,滬杭鐵路功不可沒。</h1> <h3>△已廢棄了的老火車站站房</h3><h1><br></h1><h1> 1988年隨著滬杭鐵路電氣化改造,硤石火車站向西南移400米建立新站,隨后改名為"海寧火車站"。硤石火車站就此結束歷史使命。</h1> <h3>△滬杭線硤石站搬遷后,被廢棄了的原硤石火車站路基,站房。后此路基被改建成目前的西山路。</h3><h3><br></h3><h1> 由滬杭鐵路及硤石火車站的百年興衰史聯想起我們的隔江鄰居蕭山二十年前拿下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隨后幾經擴建,該機場目前成為國內十二大干線機場之一。蕭山地方經濟由此蓬勃發展,昔日海寧人眼里挑著擔,走街串巷賣蘿卜干、雞毛換草紙的蕭山人,今非昔比,蕭山經濟的發展目前已遠超海寧,機場效應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吧。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百年前的鐵路改道硤石使海寧經濟快速發展,百年后的機場落地使蕭山經濟騰飛,令人感嘆!</h1> <h3>△船隊通過東山大橋下。</h3><h3><br></h3><h1> 老硤石的內河航運向來發達,上世紀初滬杭鐵路開通后,非但未壓制內河水運,反使更趨發達,究其因,仍是鐵路之利。因周邊未通火車地區其物資運輸皆奔鐵路而來,唯由水路轉運。硤石漸成大宗物資集散地,尤以米業為盛。最鼎盛期一條西南河米市街不足一里,米行就多達百家,名噪江南。</h1> <h3>△1935年硤石西南河、米市店鋪示意圖。</h3><h3>店鋪林立,盛況空前。</h3><h1><br /></h1><h1> 據統計,1930年經硤石轉運、經銷的大米達820,000市石,其中內河來米620,000市石,外江來米200,000市石,相當于當時杭州常年人口一年的糧食消費量。</h1> <h3>△成立于1906年硤石私立米業學堂校舍。現紫薇小學前身。</h3><h3><br></h3><h1> 米業發達,從業人員眾多,米業同仁共同出資籌備西式學堂,專為培養米業界子弟,可見當時米業的繁榮。</h1><h1> 米業學堂西側有一操場,舊稱米業操場,1951年擴建為海寧體育場,后改稱人民廣場,記得文革期間曾在廣場召開萬人大會,盛況空前。</h1> <h3>△硤石米市舊址</h3><h1> </h1><h1> 興盛了半個多世紀的硤石米市在1953年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后徹底衰落。</h1><h1> 米市街與西南河街是二條緊靠一起的平行街,南起小遙橋北至新橋。路中房屋為前后兩面店鋪房,即米市街的上岸房、西南河街的下岸房,由于米市街為廊檐街(上不見天)米市街無業關閉后,大部分下岸店鋪關門關窗,至使米市街沒了采光,形成了我們小時候米市街的別稱"暗弄堂",小孩子們總在暗弄穿梭,既驚又喜,以膽敢走暗弄顯示其有膽量。</h1> <h3>△南關廂外的會源橋(塘橋)</h3><h3><br></h3><h1> 現今南關廂是硤石唯一保留了一點江南古鎮原貌的老街,當年關廂之外應是城外,也即市梢。由于米市及其它大宗商品批發貿易的繁榮,南關廂外聚集了大批外來客商,船工,腳夫,會源橋下的塘河水域比較寬闊,停泊著許多等待進城裝貨或卸貨的貨船。后來的塘橋輪船碼頭有其歷史的影子。</h1><h1> 說到會源橋順便說一下江南古鎮通常的格局。一般來說城市東西南北或有城門或有關廂(進出城之關卡)。城外必有橋,橋下必有寺廟。比如這會源橋及橋下關帝廟(原為會源庵)。對于此江南城市格局有二句名詩最能體現: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如能把現南關廂街區打造成詩中描述之意景,則南關廂更有江南古鎮之韻味。</h1><h1> 說到城市格局再順帶說一下鹽官,二十世紀前,鹽官作為海寧縣治所在地其格局遠大于硤石,當初"海寧"是特指鹽官的地名,叫海寧城,所謂"城"得四面合圍有城墻、城門、護城河,硤石再歷史久遠,也只是個"鎮",沒有城墻,更沒有護城河。那為何在上世紀初起逐漸城衰而鎮興?其因正如馬克思先生所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到底還是因為那條滬杭鐵路使硤石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經濟迅速發展,地區影響力也隨之漸增之果。</h1> <h3>△大瑤橋</h3><h3><br></h3><h1> 從會源橋(塘橋)到大瑤橋街名叫南關廂,上面的大瑤橋照常見于各類老硤石題材中,估計是攝于八、九十年代吧?這橋是架于市河叉萬祿浜的河上,南北走向,我們小時候見到的大瑤橋要精致的多,橋面是石級,大概70年代為進出人力拖車、三輪方便,橋面被抹上水泥弄平了,前幾年整修南關廂古街又重新做了石級橋面,除了橋墩,其它已非原物了。萬祿浜也只剩不足百米的斷頭河。順便提一下,現今大瑤橋下的老香樟樹原本植于米業學堂校門口,前些年擴建紫薇小學時移植至大瑤橋外,所幸移植后此樹并未枯死,反到是老樹新枝,更郁郁蔥蔥了。</h1> <h3>△吳長甫先生畫作《硤石小瑤橋》</h3><h3><br></h3><h1> 早先的路橋地名無論是官方命名還是民間都講究個對應關系,比方說有大瑤橋那定是會有小瑤橋,只可惜遍搜網絡,硬是找不到小瑤橋的照片,只能用吳長甫先生的畫作代替,吳先生畫本人很喜歡,他有一組老硤石、老海寧的作品,此幅《小瑤橋》就畫的很逼真。</h1><h1> 小瑤橋之"小"常常讓人疏忽,小到不經意間三、兩步即過,就好象這畫作上幾乎見不到橋面,現在更是不復存在了,位置是今長埭路口,小瑤橋下的河叫芙蓉溪,今芙蓉溪成了長埭路。小瑤橋往北至新橋段就是前面所述著名的"米市街"。</h1> <h3>△中絲三廠</h3><h3><br></h3><h1> 話說對應關系,本人的《硤石之夜》上篇曾介紹過水月亭大橋北側之"小蕩"。那既有"小蕩"必有"大蕩"。現水月亭大橋南側有一簡陋的水泥橋,名叫"紅橋",此橋其實很有故事,原本是木橋,俗稱"絲廠木橋",過橋即原中絲三廠,以前整個絲廠的廠區就是四面環水的脫空墩,這就是"大蕩",整個島唯有一座絲廠木橋與西南河街連通,大約至六十年代才在大蕩東南角處(絲廠后門)架設聯橋,沿河岸劈一小路供市民穿越大蕩。</h1><h1> </h1><br><h3><a href="http://www.xsjgww.com/qlop5y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硤石之夜》上</a><h3> <h3>△蕩秋千的徐申如</h3><h3><br></h3><h1> 中絲三廠是解放前硤石較大規模的工廠之一。1924年,徐申如與李伯祿等人合資三萬元興建了雙山絲廠,并附設收繭站,兩年后正式投產,職工三百余人,意式立繅車一百三十二臺,率先走上機械繅絲的道路,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相比人工繅絲大為提高,振興和發展了海寧的絲綢工業。1944年更名為中國絲業公司第三絲廠(簡稱中絲三廠)。文革期間更名為紅衛絲廠,絲廠木橋重修為水泥橋后也稱作紅橋(是不是很可笑)直至80年恢復廠名中絲三廠。</h1><h1> 硤石大、小蕩是硤石的風水寶地,上世紀二十年代均為徐申如興辦實業之地,小蕩為電燈廠(發電廠),大蕩為絲廠,如今小蕩已改造成湖心公園,據說大蕩馬上也要開發了,配套對岸的南關廂街區成硤石古鎮風情區。</h1><h1><br></h1> <h3>△硤石東南河街</h3><h3><br></h3><h1> 米市街河對岸的街叫東南河,南至橫棣街,北至新橋東堍。古名東南湖,因處南湖東岸而得名。所謂南湖就是現今大蕩、小蕩周邊水域,東南河大街以前是一條商業繁榮的街,缸甏行、木行、竹行,石灰行、柴行,魚行,行業俱全。更有四通八達的弄堂,其中虎弄比較有名,虎弄弄口較窄,但很直,通向石路、九曲港水月亭,虎弄里的房子都是石庫門,馬頭墻,深院大宅,石板天井。據清末民初許葆翰《鵑湖百詠》詩注云:"水月亭有白虎噬人,遂名虎弄。"又一說,舊時弄口有門洞,門框上端塑有虎頭,故俗稱虎弄。由虎弄進至石路右側有一私家園林建筑"蔣園"據史書記載為硤石人蔣肇基所作。園中曾有"深柳讀書堂"、"桐蔭書舍"、"紅杏山房"、"揖翠山房"、"受硯齋"諸勝。藏書萬卷,教子弟詠讀其間。 至我童年,蔣園早已面目全非了,只記得有一完全青條石砌就的長方形池塘,兒時常去撈紅蟲(水塘中小生物,清晨聚集,太陽一出即亡,用紗布做袋水中反復撈之作金魚之食)。</h1> <h3>△迪秀橋集市</h3><h3><br></h3><h1> 東南河有一迪秀橋,據傳原橋下有一溪叫水月溪,溪向東流入九曲港,溪邊有庵,名水月庵;有亭,名水月亭、清代程南圖有詩吟:水邊亭子紅欄桿,月滿花枝露欲溥;料峭風回夜將半,玉人歌舞不勝寒。但我小時候迪秀橋早已沒了如此的詩情畫意,印象中就是一鬧哄哄的集市,有一茶館最為熱鬧,七十年代各種票證販子常聚集于此。筆者曾作為小紅衛兵跟著市管會(市場管理委員會,縣工商局前身,)人員去抓票販子。記憶深刻。</h1> <h3>△此為筆者家在92年領到的最后一季度購糧證,至此,糧票退出歷史舞臺。</h3><h1> 上面曾說過53年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使硤石米市徹底消失,何為"統購統銷"?即糧食作為一類物資,由國家統一采購,統一銷售,不得私營糧食,統一銷售就是按城鎮居民人口發放糧票,定量供應。</h1><h1> 關于糧票以及后來逐步泛濫的各種票證估計在全世界也絕無僅有的,最夸張的是有一陣居民買二刀擦屁股的草紙都要帶購貨卡去敲章購取。這種票證制度現在常被用來吐槽,但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平心而論,統購統銷政策在當初物資匱乏年代不失為一種相對公平的舉措,如若沒有這個政策,60年困難時期餓死的城市貧民會更多。富人絕對會屯積糧食,哄抬糧價,所以當初糧票甚至比鈔票更珍貴,迪秀橋頭的票販子挺而走險,也是情有可原。</h1> <h3>△新橋</h3><h3><br></h3><h1> 河東新橋至茅橋段為南大街,"新橋"名出處遍尋網絡均無果,既謂"新"估計歷史不會久遠,但南大街絕對是硤石的老街,早先南大街是最熱鬧的街市之一,筆者打小對南大街的印象就是菜市,南大街下岸房(緊靠河岸之房稱下岸、路對面房稱上岸)大部都是二層店鋪房,建筑風格屬明清時期的普通房屋,而上岸房則都是石庫大墻門的深宅大院。現今尚保留之"衍芬草堂"諸位有興趣可去參觀一下,吳家廊下的蔣百里故居也在這一大片豪宅之中。解放初這片豪宅大多人去樓空,收歸國有,早先南大街、新橋上沿街擺攤的都是鄉下人自產自銷的蔬菜,農副產品,而國營菜市則設在上岸房這一片深院之中,記得進菜場就是從一大墻門進去,七彎八拐進到里面,豁然出現個小廣場,估計是被拆了一座大宅院留下的地基,這場上搭建了不少的簡易棚屋賣菜,四周依然是高墻大院,大都被破墻開窗,成為店鋪,這就是現中心菜場前身。及至99年舊城改造新建水月亭小區后,這一片當年的豪宅區被徹底摧毀。</h1> <h3>△蔣百里</h3> <h3>△蔣百里賦閑留影</h3> <h3>△蔣百里、佐梅夫人左和他們的四個女兒</h3> <h3>△蔣百里、蔣佐梅一家</h3> <h3>△蔣百里故居</h3><h1> </h1><h1> 這所故居原名懷萱堂,是蔣百里為紀念母親在1926年建造的;五楹,后有天井、廂房。通面闊18.2米,通井深15米.當時譚延闿書"懷萱堂"匾,梁啟超贈"慷慨各努力、閑暇輒相思"對聯。可惜無論是故居,還是那一大片深宅大院,連同那蔣園如今都渺無蹤影。<br></h1> <h3>△中寧巷</h3><h3><br></h3><h1> 南大街的河對岸從新橋到茅橋段就是中寧巷,以前街道劃分時,把中寧巷、小街(茅橋至相院橋)合稱為中寧小街。(15街)我的童年、少年就生活在中寧巷中,當年的中寧巷跟南大街相似,下岸房均為明清時期的老舊房屋,店鋪林立,而上岸又全是石庫大墻門,大都建于二、三十年代,我們家以前搬入的是許泰隆的住宅房,前后縱深七進,(墻門、天井、大廳、正房,東西廂整套為一進)這一片房屋的建筑風格是中西合璧式的,即房屋結構中式,內部裝修西式。紅漆地板水門汀,花格玻璃灰墁頂。當時光我們一條弄堂里就搬進了幾十戶人家,好幾百口人,房屋亂七八糟的分割,廳堂也亂搭亂建,只留下拐彎抹角的過道,到是成了小孩們捉迷藏的極佳場所,好不快活,只是好好的房被毀了原有的格局。這類弄堂在整個中寧巷少說也有七八條,而且弄弄相通,首尾相聯。</h1><h1> 中寧巷以前是硤石最繁華的商業大街,有許多硤石的百年老字號就在這條街上。<br></h1> <h3>△許泰隆發票</h3> <h3>△成锠紙扎店招牌</h3><h3><br></h3><h1> 至六十年代許泰隆磁器店已不見了,原址好象成了當時有名的"七門"全稱應是煙糖公司第七門市部,(原茅橋東堍的天益興是其前身)很長一溜門面,早上開門晚上關門店員們排隊掮排門板也是街上一道風景,店里匯集著海寧乃至江南的各種馳名糕點,芝麻酥糖、大麻餅等應有盡有。記憶中,過年前拿著購貨卡到七門排隊購年貨是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當時在中寧巷原址經營原業務的好象沒幾家了,長生堂國藥店,當初是下岸朝西門面房,后市河拓寬下岸房拆除遂搬入上岸現址。上岸房的老店還有元來昌染料店,當時屬五交化公司的化工商店,還有就是上圖店牌上的成锠紙扎店,當初已是中百公司的文具用品商店。硤石人依然習慣叫做成泰紙扎店,最近被發現的店牌字號為"成锠",應是讀音有誤而以訛傳訛。說到店牌,據傳當年的元來昌也有一塊是由郭沫若題寫店名的金字招牌,后被店員收藏,不知還在否?</h1><h1> 中寧巷干河街口就是當年硤石最大的百貨店:培隆,其時叫一百商店(第一百貨商店),當年小孩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培隆里培轉(意指轉一圈)相對于當初硤石其它商店,培隆是最大的。培隆隔壁就是湯家弄,湯家弄當初也很有名的,弄堂很深直通沙泗浜,于許泰隆住宅弄也相聯,湯家弄過來有一幢特別的二層或三層的小洋樓,底層于街面退進三公尺有余,二邊玻璃櫥窗,中間兩扇木框玻璃彈簧門,在當初十分的洋氣,那就是新華書店。門前的水門汀地溜光錚亮,小孩最喜歡在此玩耍。后來有看到電影里民國期的書店,常令我想起中寧巷新華書店的影子。其實新華書店是由延安時期創建的,毛澤東題下的店名,解放后成為全國各地所有書店的統一名稱,應該是最早的全國連鎖店吧?</h1><br> <h3>△新橋望茅橋</h3> <h3>△茅橋</h3><h3><br></h3><h1> 茅橋名來由眾說紛紜,其中有一說是原名叫通慧橋,查閱資料干河街所干之河就叫通慧河,如有通慧橋按常理應橫跨通慧河上,連接中寧巷和小街。又有一說,原茅橋是在小街平橋附近,其名來源于唐代詩人顧況的"結茆歸隱處"叫茆橋,二十世紀初南移至現位置重修,而老茆橋處在1939再修石梁平橋。綜合上述資料本人瞎猜,干河街還是通慧河時連接中寧巷和小街確有通慧橋,后填了通慧河橋自然消失了,為方便河東人直達新建之干河街,在原通慧橋址掉轉方向新建一東西向跨市河橋,沿用原小街茅橋名。如此猜測也能解我老茅橋怎么看都不象古橋的疑惑,看似由鋼筋水泥澆筑的橋板擱在石幫岸上,這本就是上世紀初新建橋梁。</h1> <h3>△茅橋東堍老字號天益興糕點包裝紙</h3><h3> <br></h3><h1> 茅橋其貌不揚,但卻是大名鼎鼎,是當時硤石的中心,街坊鄰居如有吵架,常說的一句氣話便是去茅橋頭辯辯(公開說理),可見茅橋在硤石人心中的地位。</h1><h1> 江南水鄉的老橋有一特點,一般很少會有橋直對街的,橋是用來連通河兩岸之街,除了一些過街小橋,但茅橋不一樣,西頭直連干河街,即便如此橋東頭卻仍然是沒路的,現今茅橋東頭新開的路直通了趙家漾路也叫干河街,算是干河街的河東延伸段吧。以前茅橋東堍正對的就是硤石茶食店老字號"天益興"據說解放后公營合營天益興作為老字號擴大經營,搬遷至中寧巷五間門面,更名七門,原址繼續營業,應該也叫幾門吧?直至市河拓寬工程后全部搬入干河街硤石飯店西側新建煙糖商店,如今店已消失,房子還在。</h1> <h3>△茅橋西培隆對面的棉布商店,義大祥綢布局猜測應該就是棉布商店前身。</h3><h3><br /></h3><h1> 茅橋西堍北側是紅房子消防隊,據老硤石所言:茅橋北堍靠河邊原有一"土地堂",內有一木船,當地人稱"神般",二十年代硤石大火燒,整條北大街一直燒至新埭,連西寺也燒的只剩下大雄寶殿。此后硤石商家集資購買滅火設備。放置在茅橋土地堂,后當地人稱作"洋龍房"。內放一臺當時最先進的"洋龍",叫泵浦龍。有鏢者專職管理。每年五月二十"水龍會",成為傳統消防演集。六十年代的消防隊也還只有幾臺汽油發動機的救火洋龍,十分的簡陋。</h1><h1> 消防隊南門外面對茅橋堍有一空地,到了冬天總有一老太在那賣風老菱,吸引小孩們在那曬太陽,吃老菱,老菱是那種二頭帶彎彎長角的,外殼很硬,先在中間鉆一小孔,用鐵夾針把菱肉掏空吃了,那殼便能當哨子吹響。一分錢買兩可玩半天了。橋西南側有幢小洋房是牙防診所,牙防診所隔壁就是上圖的棉布店。六、七年代鄉下年青人訂婚都會來硤石,就在茅橋頭轉一圈訂婚事項全辦妥,先去硤石照相館(原干河街一同人照相館,現還在原址)照一張合影,條件好的可加錢放大,著色,所謂著色就是照像館技師用專用顏科手工把黑白照畫成彩色。然后到隔壁培隆購賣新房日用品,無非就是鐵殼熱水瓶,洗臉毛巾臉盆之類的,要是能再買個手表,新娘子及娘家陪同人樂開了花,然后就是到培隆對面的布店剪幾段布料,帶回家請裁衣師傅做幾身新衣。最后是到硤石飯店男女雙方及雙方陪同一起吃一桌完事,這婚事就算是定下了,興沖沖回家準備婚禮去了。</h1>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3v9jhgs"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欲看《閑話老硤石 二》點此鏈接</a><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九江县|
太保市|
乐平市|
新邵县|
枞阳县|
美姑县|
措勤县|
吕梁市|
金乡县|
兰西县|
柳江县|
绵阳市|
青冈县|
遂川县|
山阳县|
阳东县|
辽阳市|
天全县|
哈巴河县|
宜宾市|
收藏|
南乐县|
错那县|
祥云县|
临湘市|
健康|
新余市|
繁昌县|
雷山县|
尉犁县|
永定县|
济源市|
万山特区|
翼城县|
乌恰县|
芮城县|
怀来县|
清水县|
连州市|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