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很多同學對日本文化風俗,思維習慣,歷史事件有著極大的好奇。</h3><h3>AV如何起源?</h3><h3>怎樣理解日本的廁所文化?</h3><h3>大型廠商背后的金主是哪些行業?</h3><h3>日本場所為什么不要給小費?</h3><h3>為什么日本人這么愛整潔?</h3><h3>日本打招呼為什么要鞠躬?</h3><h3>為什么不能隨便使用"先生"的稱呼?</h3><h3>為什么日本政府死不肯認"南京大屠殺"?</h3><h3>……</h3> <h3>到底這個尚武又非常愛美,粗暴又非常有禮貌;刻板又非常懂得變通;溫順又非常叛逆;高貴又非常粗俗;勇敢又非常怯懦;保守又熱心于新鮮事物的民族是以何種姿態行于歷史,立于世界。</h3> <h3>本書《菊與刀》,是來自美國的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作的一次研究、分析日本民族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旨在指導美國人管制二戰后的日本。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本書恰恰成為了打開日本民族精神特質和思維習慣神秘大門的"鑰匙",是史上描寫日本文化的第一書。</h3> <h3>全書內容紛繁,經緯萬端,最核心的內容當數日本森嚴的等級觀念。幾近嚴苛的觀念及其衍生物,構成了日本人民族精神特質。日本人主動甘心于某一階層,非被動和強加,恪守階層規矩,不跨雷池、不逾禁區,遵守嚴格的界線來維持內心平和、集體利益、社會平衡。諸如他們待人接物的禮節、家國倫理等都嚴格遵守上下、親疏程度的準則,這就不難理解日本敬語、鞠躬禮節會因對方的身份而變化和區別。</h3> <h3>那么森嚴的等級制度又是如何構建?</h3><h3>日本民族家庭和官方在小孩早期價值觀念形成的時候便灌輸了"負恩"與"情理"的觀念,前者是告訴孩子,其生下來便需要"記恩"和"回報","孝"對父母,"忠"對天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復仇心理,也是一種反"恩"的體現,通過"記仇"和"復仇"來回報讓其蒙羞,受難的人;報恩的愿望有多強烈,報仇的動力就有多強大。"情理"則是其所在位置和階層的尊嚴和名譽,為了尊嚴和名譽可以不惜一切。如果說"負恩"是讓等級內各階層安得其所,認清位置、謹記使命,那么"情理"則是讓其心安理得,心甘情愿,不逾雷池。至于日本政府死不肯認"南京大屠殺"的原因逐漸明朗,按照魯思的說法,"負恩"與"情理"是他們等級大廈的粘合劑,屠殺事件本身是非正義、非理性的,承認的話意味著天皇的失位,等級的失序,猶如年老長者出于家族等級利益考慮捍衛權威,不愿認錯。</h3><h3><br /></h3> <h3>同時,正是日本人森嚴的等級觀念促成了他們奮起擴張的普世使命。無序、亂倫、顛倒的世界現狀激發了日本人為世界建立等級秩序的使命感。完全屬于精神領域的使命意識讓日本人具有強大的精神意志,二戰時的專門撞艦的神風特攻隊、軍事操練中三天不吃不睡的特訓、寒風中號召大家做暖身的柔軟體操,以及大量身已俱滅,精神不死的英雄神話等都說明了日本人"精神戰勝物質"的內心力量。由此進一步升華其精神意志,如不投降政策的"犧牲精神",誓死效忠天皇的"忠貞精神",心甘情愿為了重建家園而恥辱生存的"隱忍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熟知的武士道精神,正是等級觀念以及衍生物的集中體現,日本民族賴以尊嚴地生存的價值精神。</h3><h3><br /></h3> <h3>魯思說,"人類一旦接受了某種價值體系,就不會在行為、思考中奉行相反的一套價值體系,這樣只會導致混亂和不便。他們將力求更大程度的和諧一致,給自己提供了共同的理由和動機。一定程度的和諧是必要的,否則整個系統都會陷入潰散。"這就是我們眼中的日本民族行事如此獨特,思維多么怪異,他們又能融洽自處,和諧發展的原因。</h3> <h3>無論一個人的行為或觀點是多么怪異,他的感受和思考方式總是會和他的經歷有關聯,同樣,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也與他們的經歷和處境有著某種關系。雖然不能直接就某種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推理出如今讓人費解的民族集體行為,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的確給了一種解釋,現象總是表面的、單一的、機械的;本質又是深層的,多樣的,綜合的。《菊與刀》除了展示了日本民族性格、思維邏輯之外,還為了解個人命運,探索民族文化,迎接未知世界提供了深思路徑。</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洛阳市|
雅江县|
宣城市|
水富县|
宁城县|
确山县|
通许县|
东山县|
桐庐县|
长汀县|
分宜县|
康马县|
崇文区|
吴忠市|
屯留县|
三明市|
潞城市|
台东市|
老河口市|
托里县|
天津市|
申扎县|
台山市|
富裕县|
玉门市|
宽甸|
勐海县|
昌图县|
平果县|
丹棱县|
五大连池市|
行唐县|
新营市|
松原市|
南投市|
萨嘎县|
龙川县|
曲松县|
农安县|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