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讀那“詩意棲居”的波瀾起伏</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序孫紅波散文集《晚上的太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楊煥亭</div> <h3> 青年作家辛鋒和魏鋒把孫紅波的散文集《晚上的太陽》推薦給我,希望我能夠抽時間讀一讀,并且最好能夠寫一篇讀后的文字。我大體了解了一下本書作者的情況,知道他屬于80后作家,對于文學創作有著鍥而不舍的執著和虔誠。這當然不只是因為他在大學期間曾經擔任過“路魂文學社”的副總編,更因為他撰寫的大量散文作品,以一個80后生命個體的審美目光,實現了其對人的存在方式的詩性解讀,對于人性和情愛的審美經驗,對于社會生態的復雜和立體的哲學俯瞰,那種發散式、跳躍式、穿越式的思維方式,打著深刻“自我”烙印的話語范式和開放、自由的認知形式,都表現出這一代作家面對多元文化環境而帶來的人生挑戰所持有的價值取向和選擇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晚上的太陽》中所孜孜不倦尋覓的,乃是工業時代人的精神家園和生命歸宿,從而借助于文學話語構建起一個復雜而又豐富的想象世界和理想生態。</h3><h3><br></h3><div> 這是一本讀“人”的審美經驗。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人的生命態在漫長的歲月中會呈現出怎樣的色調?這幾乎是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回避不了的課題。《晚上的太陽》是一個十分意象化的書名,是一個標示人的尊嚴存在,更具體一些說,是作家對自我生命意義的價值認知的一個象征體,“太陽,即使是深夜,也是太陽。如果你不是太陽,即使白天來臨,你又能如何。所以,這個世界上從不缺少發光的人,而是缺少在黑暗中匍匐前進的勇士。”這是作家的點題之語。如果說,生存是一汪大海,那么它表明,作家以“自我”為漩渦中心,一步步地走向讀人的自覺,那里有為兒女累壞了身子的母親,有“因常年的勞累,同樣是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的父親,更有著為把讀書機會留給作家而過早地走進“打工群體”的弟弟,他們帶給作家最原初的審美感知是活著的不易。然而,人作為“此在”的存在,他在其綻出歷程中的“詩意棲居”遠比親情糾結要復雜得多,當作家有一天“被流放到項目工區”時,其面臨的是“工程項目的急劇減少”;是“流放到貴州思遵項目的噩運”;是“仿佛將自己的青春賣給了工程,不僅沒有假期,而且待遇也少的可憐”;是“不知道流離失所的日子里什么叫奢望”;是“當你30歲40歲還沒有什么成就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這一切,都賦予作者文本以“孤獨”的蒼涼:“天灰蒙蒙的,下著小雨,我一個人孤零零的走在街道”,而更為難耐的在于精神的無所歸宿,“心靈的港灣隨風搖曳,居無定所的彷徨與日俱增”。</div> <h3> 然而,人之所以是“人”,是天地之間的“靈秀”,正在于“人生是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的。”現實是此岸、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為是架在河上的橋梁,擦亮晚上太陽的唯一途徑是在紛紜的世界上站成靈魂的尊嚴。于是,我們就從作者浸滿著思考的文字中讀出了“順境是平庸者的天堂,只有逆境,才能成就人才”的燧石之光;讀出了“等待,就是浪費青春”的感喟詠嘆;讀出了“工作與事業不同”,“事業是一個人心中的向往,是支撐一個人奮斗的動力之源”的文化清醒;讀出了“不要抱怨生命中的任何一天,美好的日子帶給你快樂,倒霉的日子帶給你經驗,最糟糕的日子帶給你教訓”的精神砥礪。它流淌在作家的生命律動中,激蕩在作家的奮斗歲月中,積淀在對痛苦與歡樂的咀嚼中。當這一切一俟進入作家的審美視域時,就鍛造出文學的五彩晶體,從而提升為一種生命詩學。而將生命態提升為“文學態”,是人的詩意存在的重要特征。</h3><h3><br></h3><div> 對于人性另一面的剖解,構成了《晚上的太陽》凝重而又雋永的樂章。托爾斯泰說:“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樣,都是黑白相間的花斑馬——好壞相間,好好壞壞,亦好亦壞。”人性從來就是一個“善惡共在”的矛盾體。我十分驚異于孫紅波對“人性貪婪”自我解剖的深刻和透徹,作家通過對在股票市場沉浮悲歡的追述, 不惟讓我們感受到那種沒有硝煙戰場的瞬息萬變,殘酷無情,更體味到“貪欲”是怎樣將生命一次又一次退推向危險的邊緣。它使人利令智昏,“市場一樣,若要毀滅一個人,必然讓他張狂”;他使人欲壑難填,“這次貪婪,這次恐懼,直接將我帶到了十八層地獄”;它使人性異化為“狼性”,“賺錢的本質就是掠奪別人失誤的資金,而這個市場,大部分是羊,只有少部分人是狼。”讀來令人觸目驚心。誠如莎士比亞所說:“貪欲永遠無底,占有的已經太多,仍渴求更多的東西。”這是一種具有哲學意義的反思,它表明作者向內尋求自省的主體自覺,是人的“類”特征的重要表現,是生命的一種自我精神救贖。“認識上的每一個成就和進步,都是鼓足勇氣,自我鍛煉和自我凈化的結果。”(尼采語) 我以為對于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長起來的代際生命,都應該讀一讀《股神前傳·窮爸爸富爸爸》,毫無疑問,它有助于我們回答為什么在物質高度富裕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卻充滿了焦慮感、空虛感,從而找回人類本應屬人的品格。</div> <h3> 這是一部讀“愛”的回環復沓。讀《晚上的太陽》,我常常為作家那些詩性濃郁的情愛絮語而感動,為他在情天愛海中的一詠三嘆而感喟。美國現實主義作家杰克倫敦說:“愛情待在高山之巔,在理智的谷地之上。愛情是生活的升華人生的絕頂,它難得出現。”這就是說,從心理學層面說,愛情從來就是高岸和低谷的二元體。在情感一元,它是激情燃燒的、是噴薄的,是摘星攬月的高山之巔。然而,在理智上,它卻是遍刻思考紋理的谷地。在《晚上的太陽》中,這種進與退、即與離、苦與樂的情感纏繞始終伴隨著青春的芳華。從高中時的初戀到先后與A君、B君、C君、Y君、L君的情感遭遇。每一次遭遇都是一道風景;每一次分離,都是一首纏綿悱惻的絕唱。或起伏跌宕,或一波三折,或始愛終離,或淺嘗輒止。作家正是在這些曲曲折折的情感漂流中不斷鍛造著自己的情愛觀,不斷尋找著真愛的歸宿,不斷升華愛的哲學。從而留下了《末日情殤》、《2013開錯花季節》、《桃花節還是桃花劫?》等快炙人口的佳篇。毫無疑問,初戀是最純潔的青春花渡,但它也帶給作家春去的憂傷:</h3><h3><br></h3><div> 我知道,你是幸福的。因為你說出了你的心聲,你在壓抑的世界里終究有人來陪,有人來傾訴,但我的世界里,卻從此少了你的腳步。</div><div> 不是不愛,是愛到一種心痛,卻要割舍。</div><div> 不是不愛,是痛到一種心碎,卻要離去。</div><div> 不是不愛,是碎到一種體無完膚,卻告訴自己,我很好。</div><div> 最熟悉的,依舊是那個最陌生的你。</div><div> 這些詩化的語言,把一個青春少年初戀季節的心理淋淋盡致地躍然紙上,表現出作家在文學湍流中擊水揚帆的詩意徜徉。</div> <h3> 然而,愛情作為人詩意存在的漫長旅程,總是與人的生存價值、命運沉浮交織在一起的。這就決定了它旋律的多變和復雜。當時間成為生命也是愛情的基本存在方式時,也就注定它必然是一曲多味的交響,是不經洗磨的歲煎人壽,“時間久了,歲月里沉淀的誓言便開始慢慢生銹,再久了,就會腐爛,不堪一擊”;是事與愿違的主客體錯位,“我不斷的反省自我,我不斷的告訴自己再怎么也不能讓自己喜歡的人傷心,可這樣的結果是恰恰相反,自己越不想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然而,最為深刻的還是作家的一聲詠嘆,道出了中國式愛情背后的復雜動因:“最崢嶸的歲月卻遭遇反戈一擊,家里的反對,經濟的困難,都成了拆散海枯石爛的理由。”于是,“故事的結局,她漸行漸遠,湮滅在愛的荒漠,從此不問世事”。這是振聾發聵的,也是發人深思的,歷史留給中國人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傳統文明,更有著穿越歲月走到今天的塵垢。這樣,作者的三個篇章就構成了情愛三部曲。在我的有限的閱讀范圍內, 像這樣以散文的筆觸,哲人的睿思,心理學的深刻,去讀解人的情感奧秘的作品還不多見。它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散文寫作是一種生命寫作。</h3><h3><br></h3><div> 這是一部讀社會的銘心鏤骨。作為行進在新世紀風云道上的80后生命軀體,他們這一代人從來到這個世界時起,就親歷了大變革所帶來的文化多元、理念多元;從劃出青春渡船的第一時刻起,就必須經受欲望與信仰較量、理想與逐利沖突、崇高與媚俗共在的影響和考驗。這就決定了在某種意義上,《晚上的太陽》成為一部當今中國社會生態的投影。不必說作家筆下股市的風云際會,不必說作家筆下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己之利而相互扯皮,單是一篇《宿舍》,就構成了斑斕多彩的人生價值鏡像。那“冬冷夏熱”的彩鋼房,不僅是一種生存空間,更是一個文化與意識的角力場,令作家痛心的是身邊一些人“失去了奮斗的理由”,“每天都睡不醒”,“每當我看到他們不思進取,我多么希望他們可以再去投胎一次,好好的去享受一下貧苦的日子。”而更為可怕的是,纏繞著他們靈魂的那種阿Q式的麻木不仁,他們不但“拿父母的血汗錢不當錢”,而且以來自城市而盲目自居,瞧不起與自己一起住在彩鋼房里,從鄉村走出來的工友。他們不知道比自己對這個民族的貢獻,卻沉湎于嘲笑鄉下人的壓歲錢不及城里人多。宿舍以及宿舍里人的“坐井觀天”,從社會意義上說,仍然是這個現實社會的一個精神切片。這一切,都引發作家對教育展開道德意義上的反思,《陽光下有悲哀》,不但表現了作者切入批判的智慧,更體現了文化認知的理智。作家尖銳地寫道:“教育的劣根讓所有的人忙卻不知為何而忙”,“教育成就了不少庸才,卻囚禁了太多的天才”,他深情而又幽怨地呼吁理想和崇高,“我認為守財奴已經讓鈔票上長滿了霉菌,所以我們這一代完全沒有必要讓知識上也點綴青苔。”呼喚理想在人生旅途上張起風帆,“因為經歷了苦,才擁有了奮斗的力量。”</div><div><br></div><div> 孫紅波的散文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于濃郁的主體意識,在他的筆下,事實和細節、環境與故事的調度和設置始終是圍繞著意識的流動而變化的。這就是說,生活與事實只是服從于思想的“資料”,在文本上呈現出一種“自訴式”的敘事;在視角上,具有散點式透視的特點,從而為讀者勾勒出一副多彩的生活風情畫卷;在結構上,采用一種“條”、“塊”結合,縱橫交錯,時空交替的排列組合,從而是整部作品既渾然一體又可以獨立成篇;既有宏觀上的縱橫捭闔,又有微觀上的細膩探微;既有理性的意象蒸騰,又有感情上的宣泄噴涌,讀來心潮起伏,共鳴迭出。</div> <h3> 孫紅波的根在鄉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他的心深深地眷戀著鄉村的老屋、石碾和炊煙,那些童年的記憶成為他發現人性善的原動力。因此,從他審美的眼睛中,走來了“滿面春風”的王改鵬,走來了在自己身后“前赴后繼”的兄弟,走來了可以坦誠相見的“許廣建”、“田經理”等,正是從與這些人的相仞相靡中,他讀懂了中國,讀懂了作為三才之秀的“人”的善良和純樸,并且不斷完善著自己的人文品格。我十分欣賞作家充滿著哲理的睿語:“或許,這就是成長。艱難的日子,便是人生最美的磨練。”</h3><div>晚上的太陽依舊是太陽,它燃燒著自己,而為這個世界奉獻者光明和溫暖!</div><div><br></div><div>2018年2月13日于咸陽梅軒</div><div><br></div><div>(本文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咸陽師范學院兼職教授、咸陽市作家協會原主席)</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东港市|
兴山县|
沙雅县|
亚东县|
昔阳县|
会理县|
景东|
新郑市|
武安市|
镇康县|
克东县|
通辽市|
呼伦贝尔市|
方山县|
孟津县|
诸暨市|
淮北市|
育儿|
永福县|
崇礼县|
乐陵市|
集安市|
巴塘县|
靖边县|
南陵县|
苏尼特左旗|
济阳县|
冕宁县|
万盛区|
林芝县|
崇左市|
正蓝旗|
宁陵县|
鲁山县|
平原县|
云安县|
渝北区|
老河口市|
武清区|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