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引 子</b></h1><h3><br></h3><h3>在抗日烽火年代中誕生,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成長的臨夏師范學校,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育教學水平,在世人心目中,她永遠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臨夏最高學府,曾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特別是為基礎教育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歲月無情催人老,芳華剎那褪春暉"一所沉淀著悠久文化底蘊,寄托著人們美好希望的學校,終究沒有抵得過歷史變革的滄桑,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師范的背影與我們漸行漸遠……一代師范生深情告白:“我們沒有母校了。”一代教育人無不惋惜:“一所具有七十年歷史的學校,怎能說沒就沒有了呢?”</h3><h3><br></h3><h3>作為一名普通的師范人,我的芳華奉獻給了臨夏師范,師范遠去,師范的情懷依舊,夢里,常常縈繞著臨夏師范的人和事,演繹著激情燃燒的中師歲月……</h3> <h5><font color="#b04fbb">我的課堂教學</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初為人師</b></h1><h3><br></h3><h3>1984年,我剛滿21歲,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臨夏師范學校,一干就是22年。</h3><h3><br></h3><h3>7月,晴朗的一天,我滿懷欣喜去學校報到,走進校園,沒有一棟樓房,全是平房,一條主干道直通學校最北段的大禮堂,主干道兩旁間隔種植的松樹和白楊樹茁壯成長,左側一排平房是教學用房,右側平房是實驗室和圖書室,兩側平房的后幾排是教師辦公室和宿舍,再往左側的一片高地上,有一排平房作為學生宿舍。大禮堂前有一個簡陋的磚砌中心花園,春夏時節鮮花盛開,還有一個葡萄架是學校唯一的人文景觀,引來無數學生拍照留影。當時的校園,一排排平房整齊劃一,更像是一個營房,我心目中最高學府的高大形象,有些大打折扣。好在這些平房還比較寬裕,新來的老師均分得單人單間的辦公室兼宿舍,在當時物資匱乏,住房緊張的情況下,也是叫人羨慕的待遇了。</h3><h3><br></h3><h3>同年,與我一道分配到學校的年輕教師,還有語文教師劉文禮、數學教師陸有俊、心理學教師郭愛玲(女)、物理教師林剛和音樂教師唐芳(女),我們的到來給多年沉寂的校園帶來了歡聲笑語,老教師們興奮的說:“好啊,從來沒有一次分來這么多的年輕教師,看來,師范學校要活了。”正如老師們所期盼的那樣,臨夏師范從那時起整頓探索,開始發展,1985年至2000年走向了輝煌的發展時期,我驕傲,我伴著學校的發展,共同走過了一段黃金時代。</h3><h3><br></h3><h3>初為人師,由于年輕氣傲,那時,天不怕,地不怕,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滿懷信心,幽默的教學語言,熟悉的專業知識,很快贏得同學們的喜愛。記得,開學的第二周,我剛進教室準備講課,忽見后面坐著時任教務主任的陳臨錄老師(后來擔任校長),心里一怔,早就耳聞這是一位治學嚴謹,德高望重的老教師,他來聽課,其實對一位新教師來說,就是一次檢驗,看你能否勝任教學工作……我稍作心里調整,暗示自己,在這關鍵時刻千萬不能掉鏈子啊,那堂課,是一節技法訓練課,內容是《黑體美術字的寫法》,我言簡意賅的講解了下美術字的間架結構和書寫要領后,準備示范具體的寫法,打格子是第一步,方才發現沒有帶直尺,情急之下,順手拿起講桌上的班務日志,比劃了兩個格子,完成了示范,講解示范只用了10分鐘時間,我給同學們留了30分鐘作業時間,大多同學按照我的示范和要求完成了課堂作業,我用最后5分鐘時間,選了幾幅比較典型的學生作業,做了作業講評和課后小結……當下課鈴聲響起,見平日里不茍言笑的陳老師,望著我,眼里充滿著微笑,我如釋重負,我明白他對我的課是滿意的,由于當時對他比較敬畏,加上我還有一節課,我就沒來及向陳老師賜教。后來,我們慢慢熟悉后,談及那堂課時,陳老師笑著對我說:“真不錯,課堂語言精練,講解清晰,示范到位,學生課堂作業也不錯,是個好老師,我一聽就是個 ‘免檢產品’,不過,技法訓練課,以后還是要準備再充分些啊,但你很機智……”不經意的言談里,我聽出了陳老師對我一針見血的批評與期望,也許是先入為主的感覺,在后來我的20余年教學生涯中,除了公開課和優質課競賽,再也沒有一位校級領導單獨檢驗或聽過我的課。很快,與我一道分配的6名青年教師,均成了大家心目中好老師、教育教學的骨干力量。</h3><h3><br></h3><h3>師范教育是全科教育,語數外、理化生、音美體、政史地和電教等的專業老師一應俱全,好多活動的開展都以教研組為單位,記得當時,生活還不富裕,但每個教研組都備有一口煮肉的大鍋,每遇節令或教研組內同事獲獎,周末,都要煮上一鍋羊肉聚餐,分享喜悅與快樂,老教師對年輕的新教師關愛有加,新教師敬重老教師,同事之間相處和諧,親如一家。</h3><h3><br></h3><h3>那時,我們在自己的宿舍門前,開辟了一個羽毛球場地,每當課余和課外活動時間,就開始打比賽,后來,帶動不少的老教師也加入了我們活動的行列;年輕的教師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常常一起打球、聽音樂,一起暢想著學校的發展,每當比賽,吶喊聲,歡笑聲此起彼伏,那工作之余的放松,真叫一個酣暢淋漓。大多年輕教師以校為家,有時,周末也不回家,三五成群聚集在某個辦公室里,打打牌、下下棋,那時的校長和學校領導都沒有架子,經常與我們一同下棋打牌,輸了照樣鉆桌子、受懲罰……踏入師范,初為人師的那段光陰是歡愉的,學生們的眼里滿滿的都是對老師們的羨慕,我時常想,對學生們來說,當時我們親力親為、師生同樂的一些文體活動,實則是一種課堂教學言傳之外,潛移默化的身教過程,也是中等師范學校育人本色的體現。 </h3> <h3></h3><h3></h3><h5><font color="#b04fbb">當年,新建的教學樓。</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亦師亦友</b></h1><h3><br></h3><h3>1985年,我進校的第二年,84級4班的班主任包宗鼎老師,由于工作調動,學校選派我繼任4班的班主任,當時,為了因材施教或是便于管理,學校按照同學們的入學成績,由高到低依次分班的,1班自然是好班,4班相對就成了師生心目中的“搗蛋班”,第一次與同學們在班會課上見面,發現同學們的年齡與我相差無幾,個別同學們的眼神里透出的是對我的極不信任,帶這樣的一個班,我心有忐忑,也是對我的一個挑戰,為了盡快熟悉每個同學,我在一個大號硬皮筆記本上,記錄了48名同學的基本情況,并隨時記載和發現他們的表現和點滴進步,也許,這就是今天普遍通用的學生成長袋的雛形吧。</h3><h3><br></h3><h3>中師教育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以自我管理為主是班級工作的鮮明特征,因此,我從班級組織的建設入手,提出了班委每學期改選一次,班干部輪流坐莊,讓更多的同學體驗為班級服務的感受,鍛煉他們的能力。在與同學們慢慢的交往中,我發現“搗蛋班”的學生,學習并不差,所謂的“搗蛋”只是膽子大一點,好動一點,個性張揚,愛與老師較勁而已,這樣的學生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視集體榮譽為生命,在當時拼命加刻苦的“死學”氛圍下,我以為這正是他們身上難能可貴的地方。記得有位同學,相貌堂堂,俊朗灑脫,但由于學習成績趕不上,有些自卑,終日少言寡語,萎靡不振,我說:“你個大四肢長,排球打得不錯,只要你牽頭組織同學們打好排球比賽,你照樣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學生啊。”一席話激起了他的熱情,后來,成為了同學們愛戴體育委員。我班由于不乏在文學藝術、音體美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因為興趣被激發,在三年的學校生活里,奪得了不少音樂舞蹈、體育競賽、美術展示、寫作和演講比賽等方面的冠軍與名次,還有一些學生由于愛好寫作,走向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學生的發展,犯錯是正常的,有些同學的問題,堵是堵不住的,發現其長處,激發興趣,因勢利導才是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式與育人的方法。</h3><h3><br></h3><h3>當時,每到期末考試,我們班的學習成績相對落后,我經常在班會課上,鼓勵大家:學習不能光滿足于課堂上的知識與眼前的考試,今后,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要注重課外知識,廣泛閱讀,拓展學習,博學才能為師……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畢業季, 87屆師范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保送西北師大深造學習的機會,這也是臨夏師范歷史上第二批保送生,為確保公正與公平,87屆的4個平行班各選出10名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通過師大測試,擇優錄取,結果,我們的4班獨占鰲頭,一舉考取4個保送生名額,其余班級均未考取,昔日“搗蛋班”鶴立雞群,令人刮目。陳臨錄校長無比喜悅的對我說:“正是天大的好事啊,沒想到你帶班還有一手啊”</h3><h3><br></h3><h3>周記和大楷是師范生必做的作業,也是臨夏師范育人的獨特方法之一,每周批閱一次周記和大楷,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我時常通過周記,掌握班級動態,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變化……三年的師范學習生活,我和同學們摸爬滾打,從師與生、到亦師亦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如今,30年過去了,大家以“我們的4班”為榮,依然密切聯系、常來常往,猶如一個大家庭般和睦相處。</h3> <h5><font color="#b04fbb">我和美術教師在校園寫生。</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專多能 </b></h1><h3><br></h3><h3>師范的培養目標很明確:面向農村,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師范生大多來自農村的尖子生,生活儉樸,學風嚴謹,他們普遍具有吃苦耐勞,學習刻苦的優秀品質。學校的課程設置涉獵文科、理科、藝術、體育和教學教法等二十余門課程,內容雖沒有深度與難度,但量大面廣,非常適合基礎教育教學工作。</h3><h3><br></h3><h3>那些年,當你走進師范校園,迎面撲來的是朗朗的讀書聲和悠揚的琴聲;花園邊、樹蔭下,常會看到美術老師,帶著學生們寫生畫畫;操場上,除了生龍活虎的比賽健兒,還有專門學習隊列操練和喊口令的學生;校園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三五成群學生們,人手一塊小黑板,有的在練粉筆字,有的在畫簡筆畫,還有的把小黑板掛在墻上,正在板書、試講……</h3><h3><br></h3><h3>臨夏師范的課程設置,從來沒有厚此薄彼的主課副課之說,特別是,進入90年代,學校基本形成了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和教育實踐四大塊有機結合的、系統的新中師教學方案,必修課強化牢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選修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課外活動張揚了學生個性發展,教育實踐提升了畢業生的質量,特別是每學期一周的勞動教育,培養了師范生扎根農村,清貧樂教的做人本色。那些年,老師們教學熱情高漲,除了認真鉆研、使用好中師統編教材外,還利用課余時間,自編教材和講稿,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如,定期做一些專題講座,開闊學生們的視野;藝體技能課的老師,還為學生們組織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興趣小組,選修他們感興趣的一些知識與技能。我曾組織輔導過許多興趣小組,印象比較深的是簡筆畫興趣小組,活動內容把繪畫與教學方法密切聯系在一起,以學習課堂的形象符號語言和教學掛圖創作為目的,很受學生歡迎,當時,報名選修的學生比較多,為廣泛展示與交流小組的學習成果,我還創辦了“簡筆畫小報”,沒想到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當年,我創辦的《簡筆畫小報》</font></h5> <h3>每學年分別舉辦一次大型的全校春季運動會、音樂匯報演出和師生美術作品展覽,是師范學校的常態工作,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熱切期盼。90年代末,隨著改革與發展,學校不斷總結經驗,把這些活動相繼整合起來,以學校藝術節的形式,集中展示匯報,質量更高,規模更大,整個藝術節慶活動,由藝術專業老師指導,學生自主組織完成,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素質能力。</h3><h3><br></h3><h3>當時的中師畢業生,各個一專多能,“三字一話”(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和普通話)、“琴棋書畫”都能露兩手,非常適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時至今日,中師生已成為一個時代的品牌,在農村邊遠地區,他們依然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搶手貨,基礎教育戰線上的頂梁柱。</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身正為范</b></h1><h3><br></h3><h3>臨夏師范的老師是培養教師的教師,學校一直秉承“學博為師,德高為范”的校訓,特別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和師資隊伍建設。</h3><h3><br></h3><h3>1984年底,我剛參加工作不久,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在北京舉辦,這是因動蕩年代停辦,文化部與中國美協恢復工作后,舉辦的一次全國大型展覽,無論質量和規模都是空前的,作為一名對自己專業鐘愛有加的青年教師,這是一次多么難得和渴望學習的機會啊,當時,我的前輩,手把手教我站穩中師美術教學講臺的,德高望重的我州美術教育家孔德良先生,積極為我呼吁爭取,時任學校黨總書記的蘇建華老先生,博古通今,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很富有教育情懷,他說:“這又不是療養,而是一次學習機會,更應該讓年輕人去參加……”就這樣,我和孔德良老師一同前往北京觀摩學習。</h3> <h5><font color="#b04fbb">我和孔德良先生在北京。</font></h5> <h3>那些年,還有一大批身正為范,受人尊敬,在州內外聲望極高的師范教師群體,激勵與影響著青年教師的成長,執教嚴謹,教法嫻熟的張世清老師;指導耐心,善于疏導,堅持依法教學的石懷安老師;擅長教育學與教育見習、實踐的趙國珍老師;為人平和,教法得當的吳致祥老師;力求直觀教學,善于激發學生興趣的金玉川老師;敢于直言,認真踏實的劉雯老師;教態和善,教法靈活的龍學才老師;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的楊正昌老師;清貧樂教,筆耕不綴的陳祖云老師;熱愛學生,研究探索教法的汪瑛老師;授課語言干練,板書整潔的陳桂花老師;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王貞明老師……當時受到全州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學老師的愛戴與尊重,在群眾中有威信,聲望高。雖然,我與這些老教師共事時間不長,但他們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的高大形象,一直是我堅守中師教育的楷模,教學藝術與課堂人生境界里的精神榜樣。1994年,在學校的培養與關懷下,我赴內蒙參加了教育部舉辦的全國中師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接受了高層次的中師教育理論培訓,時任教育部師范司司長孟吉平為我題字鼓勵,他還說:師范的教師是教育的嫡系部隊,師范教師的素質直接關乎中國教育的發展。此后,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日益得到重視,2000年,我被評為首批“甘肅省骨干教師”。同年,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啟動實施,臨夏師范承擔了大量的教師培訓工作,我也參與了項目少兒課外讀物的開發和教師流動培訓的工作。</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我曾經一起共事過的部分老教師。</font></h5> <h5><font color="#b04fbb">1994年7月在內蒙全國中師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上,與教育部師范司孟吉平司長合影。</font></h5> <h3>記得當時,學校還為每一個教研組訂閱了《師范教育》雜志,定期組織教學競賽和教學研討會,學術氛圍濃郁,教師論文頻頻發表或獲獎,學校還鼓勵和資助青年教師通過自學、函授、脫產進修等途徑,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學歷水平,2000年前后,在學校的組織協調和關心下,近40名50歲以下要求上進的教師,踴躍報名學習,結業于西北師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近10名青年教師取得了農村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h3><h3><br></h3><h3>隴原名校臨夏師范,作為當地基礎教育的母基,培養了一大批老中青三代,扎根鄉村,甘于清貧,樂于奉獻,德高為范的師資隊伍,為當地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h3> <h5><font color="#b04fbb">陳臨錄、賈元明校長和部分老教師在一起。</font></h5> <h5><font color="#b04fbb">那時,定期開展的全省中師美術教學研討會。</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師情懷</b></h1><h3><br></h3><h3>憶往昔,臨夏師范學校,是甘肅十大師范之一,譽滿隴原。</h3><h3><br></h3><h3>1940年4月,國民政府為“造就西北邊疆師范”,在甘肅省創辦“國立西北師范學校”,直屬教育部領導;1941年校址由蘭州市十里店遷至臨夏東郊尕廟臺;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甘肅省臨夏師范學校,開創了臨夏歷史上中等專業教育的先河。學校一遷校址三易其名,艱苦創業,探索發展,在漫長的辦學歷程中培養了近兩萬多名合格的基礎教育師資和優秀的教育管理干部,為全州教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h3><h3><br></h3><h3>22年的教學生涯,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臨夏師范學校,深愛著學校的一草一木,學校一步步的發展,看在眼里,喜在心頭。1985年第一棟教學樓拔地而起,在時任黨總書記蘇建華和校長張魁武的帶領下,師范學校進入了標準化建設時期,1986年邊海瑩校長走馬上任,他大刀闊斧整頓三風,推動教學改革,關心教師生活,1987年第一棟家屬樓建成,32戶教職工住上了樓房,還為青年教師修建了周轉房,穩定了教師隊伍,1991年建成電教圖書綜合樓,1993年以陳臨錄為校長的領導班子,進一步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1994年造型獨特的音樂樓建成使用,1995年理化生實驗樓落成,1996年以賈遠明為校長的學校班子,一如既往的推進學校發展,1998年由教師集資修建了第二棟家屬樓,50戶教職工喜遷新居。這一時期,學校還積極籌備舉辦了60華誕慶典,我還親手設計了學校大門,以蠟燭和書本為基本元素,表達了對母校深深的眷戀,新校門落成后,受到廣大師生和社會的肯定與好評。2000年前后,為了提高教師學歷,中師教育面臨進退兩難的抉擇,2003年常生強校長,臨危受命,為了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規劃了三年升格大專,五年爭辦本科的發展目標,在短期內,建成了學校新的教學樓、文化廣場、生活服務中心和學校高級講師住宅樓,當時,學校總建筑面積達18000平方米,標準化硬件建設得到根本性改觀,校容校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但在中師教育紛紛轉型的歷史大背景下,臨夏師范終究沒有等到她的70華誕,2009年6月30日改制為河州中學。師范悄然遠去,但根植于我心中的師范教育情懷永遠不變。</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當年,我為學校設計的新校門。</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尾 聲</b></h1><h3><br></h3><h3>回憶我的芳華,當初選擇中師的美術教師,是我人生最為精彩的一段樂章,也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無怨無悔。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自豪,我擁有一個“師范人”的稱號,我驕傲,我是一名師范的美術老師。</h3><h3><br></h3><h3>芳華已失,歲月靜好。</h3><h3><br></h3><h3>師范人和臨夏師范一同夢落芳華,也許是師范教育前進的路上,走了一個小小的彎路……今天,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春風撲面吹來,溫暖人心,我們呼吁重整師范教育體系,我們期盼,師范教育回歸原點。</h3><h3><br></h3> <h5><font color="#808080"><b style="">作者簡介‖</b> 陳 華,1963年生,男,中師美術高級講師,甘肅省骨干教師,曾在臨夏師范從事美術教學22年,2006年中師停止招生后,被調到臨夏州教育局督導室,主要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和教育督導工作,先后擔任臨夏州教育學會美術教育研究會會長、臨夏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現為州政府兼職督學、中國銳普PPT認證設計師。</font></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左权县|
山东|
扶风县|
中宁县|
仁寿县|
平湖市|
孝昌县|
合作市|
大城县|
凤庆县|
马公市|
浦城县|
项城市|
香格里拉县|
铜梁县|
白河县|
伊金霍洛旗|
会昌县|
平原县|
丹寨县|
正安县|
云阳县|
资溪县|
仙游县|
九江县|
犍为县|
英山县|
龙井市|
靖江市|
宁德市|
道真|
玉屏|
德保县|
祁阳县|
福鼎市|
曲阳县|
北川|
瑞丽市|
威宁|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