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春聯』是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燦若星河的華夏古文明中獨放異彩。它和悠久的中華民族其它文化藝術一樣,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font></h3> <h3>“春聯”起源于古時的“桃符”。(桃符又稱“仙木”)桃符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山海經》記,“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長著一棵大桃樹,彎曲伸展三千里,其中一枝杈伸向了位于東北方向的鬼門,眾鬼都由此枝出入。在桃樹下有兩位神將把手,一位叫神荼(音讀申書),一位叫郁壘(音讀玉律)。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困住送去喂虎,為人們鎮邪驅鬼……”于是自周代起,每逢年節,人們便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于大門或寢門兩側,左為神荼,右為郁壘。以此鎮邪防兇、祈福納祥。“桃符”這一形式就這樣產生了。</h3><div>隨著南北朝駢文的出現和唐代詩詞的興盛。“桃符”內容也發生了變革,被兩句吉祥詩句所取代。出現了我們“春聯”的形式。(但當時不叫春聯,仍稱為“桃符”)我們第一副“春聯”(指內容)為五代時期后蜀主孟昶的“題桃符”。據《宋史》記,公元964年,孟昶讓學士辛寅遜于“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學士辛寅遜題后,孟昶認為其辭不佳,便親自提筆題寫一聯。新春納余慶,隹節號長春。</div> <h3>也就是說五代時期已經擁有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春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普及,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中所描繪的人們張貼春聯的情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h3><div>爆竹聲中一歲除,</div><div>春風送暖入屠蘇。</div><div>千戶萬戶瞳瞳日,</div><div>總把新桃換舊符。</div> <h3>春聯發展到明朝,可謂到了鼎盛時期。據說“春聯”一詞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創,這時開始使用紅紙寫春聯。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于金陵(今南京),為慶開國立業,被譽為“對聯天子”的朱元璋下令:“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此句為清陳云瞻《簪云樓雜話》句)。于是,把“題桃符”的習俗變為了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間由宮廷傳旨到了百姓各戶,而且次日(大年初一)清晨,朱元璋微服私訪,漫步各街巷,欣賞春聯,當發現城門口有一屠戶家因無錢買紙未貼春聯時,他立即命人取來紙墨,親自揮毫為屠戶題下一聯:</h3><div>雙手劈開生死路</div><div>一刀斬斷是非根</div><div>此聯立意新穎,貼切萬分,令人回味不已。自此,上行下效,寫春聯蔚然成風,直至發展到如今,仍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生命力,春聯文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在于它很強的藝術性和廣泛的群眾性。語言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結合使這一藝術形式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春聯文化可謂雅俗共賞,不僅受文人墨客的青睞,也深為大眾所喜愛。</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微博|
双城市|
乌兰浩特市|
凌云县|
二连浩特市|
新野县|
乌拉特后旗|
孟津县|
和静县|
土默特右旗|
仪征市|
辽阳市|
绿春县|
武川县|
栾城县|
金门县|
日照市|
大方县|
新疆|
综艺|
贵定县|
香港|
洞口县|
鄂托克前旗|
通山县|
新兴县|
定日县|
宝坻区|
察雅县|
甘孜县|
仪征市|
新郑市|
屯门区|
江华|
安丘市|
金门县|
葫芦岛市|
博野县|
大港区|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