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天,為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我們一百多名初、高中“老三屆”的省直機關干部子女,跟隨父母陸續來到黃河以北的山東省革委齊河“五七”干校(原六一農場)的三個分場。按照父母所在的機關我們被分配到各營(分場),又被分散安排到干部的班排中。那時的我們,帶著滿腔的熱情和對前途的無知與憧憬,在齊河這片廣闊天地,開始了勞動改變自我的干校生活。在父輩的陪伴和扶持下,我們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農業勞動中,經歷了播種、施肥、灌溉、鋤草、收割等農耕作業,也飽嘗了惡劣自然環境下黃河故道風卷黃沙的侵襲。在與干部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中,他們的成熟、睿智與我們的單純、熱情相得益彰,給農場帶去了新的活力。我們一起播種收獲、一起學習討論、一起排練節目下鄉演出。父輩們豐富的閱歷、博識的才華、堅定的信念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影響和幫助,他們的傳承和教誨對我們此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底,干校撤銷,干部返城,農場一下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留下的知青陷入了迷茫和凄涼之中,此時,留守農場的干校領導決定:將三個營區的知青集中到一營,組建一支由留守干部擔任連長、指導員的連隊,將132名知青分為三個排12個班,命名為“青年連”。連隊領導帶領全體知青繼續堅守在農場,抗嚴寒、戰風沙,利用冬季農閑開展翻紅壓沙、改造土壤大會戰。當連長的集合哨聲劃破農場沉寂的天空,扛著鐵鎬、鐵锨上工的知青隊伍成了場區南北大道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在那個滴水成冰的冬天,大家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大會戰中不知敲斷了多少根鋼釬、手上磨起了多少水泡和血泡,雙肩紅腫疼痛,難以入眠。這支以“青年連“命名的紅二代知青隊伍,以戰天斗地的豪邁精神砸開了一米多厚的凍土層,將紅土一锨一锨的挖出,翻壓到鹽堿層上,最終圓滿完成了大會戰的任務。在繁重的勞動間隙,連隊領導有計劃的穿插了豐富多樣的思想教育活動,如:學習毛著、學用演講、結對互幫、憶苦思甜、參觀學習、集合拉練、體育比賽、文藝演出…。在單調、茫然的生存環境中,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迅速將一伙相同家庭背景、相同理想追求的青年人牢固地凝集在一起。那時,理想雖不清晰,但朝氣併發出的力量,讓我們收獲了長滿老繭的雙手、能抬能扛的臂膀、吃苦耐勞的精神、奮發向上的品格。人生長河中一段短暫的經歷,在每一個青年連人的內心刻下了深深的永遠抹不掉的印記。 ??</p> <h3>前左王建立 車生力 李力前 薜劍閣 后左姜愛民 王維青 張衛寧 周陳年 陳俊山</h3> <h3>青年連五班合影 后左朱慶林 莊宇光 張衛寧 蘇偉心 中左張立君 田溉 莊健 前左莊新華 董惠青 趙愛華 楊麗曼</h3> <h3>干校時期二營女知青,前左王文強 王麗華 后左李新 宮曉琴 唐淑華</h3> <h3>干校時期三營男知青,左起鞠國福 姜愛民 李力前 莊宇光 蘇偉心</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起車生力 鞠國福 王維青</span></p> <p class="ql-block">馮曉春: 1969年秋天,大眾日報一位搞攝影的干部,為我們在干校三營拍下了這幾張珍貴的照片。左起 馮曉春 莊新華 張立君 趙愛華 楊麗曼 董惠青</p> <h3>白鳳海: 拍攝于69年10月28日,干校二營。那天是干校的干部撤離返濟的日子,當時正在吃午飯,就聽李老(李岷嶺)在門外喊:“小白,快出來照張像!”說著進屋拉起我就走,來到院門口停放的拖拉機旁,匆匆照了這張合影。看,那大補丁衣褲,連那雙解放鞋也補了好幾個補丁,但就這匆匆的一瞬間,定格記錄了農場生活的真實面貌,留下永久的記憶!</h3> <h3>董道立: 這張照片與上一張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拍照的,當時我和王煒(中)在二營發電房當電工,白天做發電機組的保養與維護,同時要做晚上發電的準備。<br> 那一天中午,我倆順著綠蔭成行的小路回宿舍,剛進院就聽后面有人喊“王煒、王煒”,回頭一看,原來是黨校的干部張叔叔(左),手里拿著120相機說“快要走了,照張相吧“,于是我們三人來到二連院外,這兒正好停著黃一青開的“東方紅五十四”拖拉機,我們三人照了五七干校的唯一照片。<br> 沒想到,七O年元旦,省直機關發票,去八一禮堂看擁政愛民聯歡會,在等候入場時,突然有個干部模樣的人舉起手高喊“小董、小董”,原來是黨校的張叔叔,由于我們互不知道對方的地址,所以照片無法送達,張叔叔竟然用這種守株待兔的辦法,將照片送到我的手中。<br></h3> <h3>王建立: 拍攝于1969年底,團部及一營最外部那條大溝的邊上。左起 王建立 王維青 修鵬 鞠國福 </h3> <h3>前左王建立 王維青 后左馬建 鞠國福 拍攝于1969年底,一營果園內抽水機房的外邊。</h3> <h3>林宇寰: 1969年10月干校撤消,我們跟隨三營二連的干部一起回濟休假時七姐妹去山師拍的。前左李和平 單建華 孫玉清 曹淑珍 后排林宇寰 任偉 耿黎明。<br> 四十五年后,當我們又聚到一起的時侯,我拿出了這張照片,始料不及的是: 照片中的其他六人竟全然不記得有過這次合影,可嘆歲月對記憶的沖蝕,我手中的照片成了孤本。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這張照片給其中的5人留下了上山下鄉時期的唯一影像。</h3> <h3>左起李新 王文強 王麗華</h3> <h3>左起姜愛民 薜劍閣 李力前</h3> <p class="ql-block">侯玉玲: 照片拍攝于1970年的春季。是青年連拖拉機班的全體女戰士,左起侯玉玲 梁宏 孟繁芝 李兆芹。每年春播、秋收時節,拖拉機班的男戰友開著拖拉機為各營的春播秋收忙碌著,我們女戰士負責維修。那一年領導安排我們到德州市學習,有的到拖拉機廠學車工,有的到汽修廠學習維修。正是這次學習的機會,使我們有幸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新 王文強</p><p class="ql-block">王文強: 我和李新的這張合影自己都找不到了,非常感謝提供此照片的親愛戰友,我們甚至回憶不起拍照的具體年月。離開齊河后,我倆雖大多時間天各一方,但友誼永存、聯系沒斷。我現在只能憶起此照拍于人民照像館。當時通訊及交通不便,我從花園莊步行至李新家,然后步行去照像館。我倆從干校至今,五十年過去了,半個世紀的友誼啊!</p> <p class="ql-block">張益城 張肖嫣</p><p class="ql-block">張肖嫣: 我和張益城是1969年1月10日去了干校三營。后因我胃病加重,回濟南治療休養,同年10月下旬張益城回濟南休假并看望我,我們一起去人民照相館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p> <p class="ql-block">李和平 胡秀蘭</p><p class="ql-block">胡秀蘭: 1970年春節,青年連放假,從農場返濟,我與李和平相約出去游玩,這張照片留念于泉城路明湖照相館,19歲的我倆渾身散發著青春的氣息,笑得好開心呀,年輕真好。</p> <p class="ql-block">胡秀蘭 任偉</p><p class="ql-block">任偉: 我和胡秀蘭在干校、青年連時是好朋友,放假時回濟南,我倆也在一起玩耍,這張照片是在人民照相館留下了我倆永久的戰友情紀念。</p> <p class="ql-block">王麗華 張肖嫣</p><p class="ql-block">王麗華: 我和張肖嫣是山師附中的校友,她高我一級。干校時期我在二營,她在三營。青年連時期,我倆又在一個連隊里相逢,并且都被分到二排,校友相見分外高興,1970年回濟休假時我們相約照了這張合影。</p> <h3>前右王雪欣 左 宋青 后右李和平</h3> <p class="ql-block">張洪波: 這是1970年春季,青年連后期、確定兵團成立、留守農場的軍代表撤離時和電話班的合影。電話班的業務是綜合性的,有話務、廣播、打字、總機維護、架線、電影放映等。</p><p class="ql-block"> 當時班里的姜建國已調二營去當排長,廣播員劉麗缺席。左一李建政,電話班的元老,聰慧活潑,任廣播和話務員 ; 左二軍代表 ; 左三張益城,話務員、廣播員,業務熟練,笑容甜美,電話班的業務及形象代表 ; 左四石建軍,青年連四大帥哥之一,聰明好學,愛好軍事,理想是當飛行員 ; 左五王主任 ; 左六張洪波,副班長,負責總機維修,架線及維修,放電影等,業務較熟,人比較老實,干校時人送外號"迷糊" ; 左七王法蘭,班長,年齡比較大,工作能力強 ; 左八打字員呂健華,工作認真,比較低調,謹慎的人。 </p> <h3>青年連連長 曲永高</h3> <h3>青年連指導員 戴可義</h3> <h3>青年連副指導員 劉溫賢</h3>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正式組建,青年連被整建制編入二師九團一營三連,我們穿上配發的土軍裝,按部隊編制、由現役軍人及農場干部擔任連長、指導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此后我們之間便有了“戰友“這一稱謂。經歷了干校及青年連時期的思想重塑和勞動鍛煉的青年連人,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九團的基層領導骨干,兵團籌建初期即有多人被派往一、二、三營擔任排長,并且陸續抽調人員充實到兵團、師、團機關、團宣傳隊、機務連,以及派到新組建的一營四連和新二營擔任基層領導,同時三連也陸續補充了許多年齡較小的新戰士。</p><p class="ql-block"> 在部隊和地方干部的帶領下我們亦農亦武,廣闊天地中,兵團戰士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頂驕陽冒烈日,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腿泥。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農田里、在戰天斗地的口號和農機的轟鳴聲中,以火樣的激情戰“三夏“、用稚嫩的身體抗“三秋“。汗水與淚水、青春與追求、希望和憧憬伴隨著我們成長。艱苦的磨煉讓每個人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許多人在農田管理、果樹栽培、畜牧飼養、蔬菜種植、農機維修、房屋基建、炊事管理等方面成了技術領軍人物。斗轉星移,冬去春來,數度風雨,青春留痕。一張張泛黃甚至有折皺的照片,幸運地定格了一個個美好的瞬間;展現了當年那一段色彩斑斕的人生軌跡;記錄了銘刻心底的有苦、有淚、有歌、有愛的青春年華。 </p><p class="ql-block"> 從1970年底開始,九團的小部分老戰士陸續被推薦去參軍、上學,大部分被調往工業團,主要是去了王村七團、濟南八團和濰坊六團,由農業勞動轉為工業生產,還有一小部分人留了下來,直至1975年兵團解散。 </p> <h3>曹永利: 1970年3月兵團籌建時,我們調到三營擔任排長。這是在三營九連拍照的。前排右起車靜 曹永利 后排右起:高日成 劉作杰 房省立 黃一清。</h3> <p class="ql-block">當年左玉珂、劉作杰、高日成調到三營八連,車靜、房省立、曹永利調到三營九連,這張照片是70年麥收前在三營照的,右起 曹永利 車靜 左玉珂。。</p> <p class="ql-block">兵團成立后從青年連調到三營拖拉機班的王利建(后中) 崔新年、黃一青(前右一、二)。李強(前左一)由九團調到八團工會工作后,是他將兵團生活的回憶文章連同此照片發表在報刊上。</p> <h3>劉作杰: 這是1971年3月底,小麥起身時,也是高日成和房省立臨上學前,在三營發電房附近的麥田里照的,是九連的周副連長給拍的,左起 黃一青 房省立 劉作杰 高日成。<br>高日成: 山東小麥起身期為3月20號前后,齊河縣早一些,膠東晚一點。春節過后,天氣變暖,小麥先返青,再起身,然后抜節,抽穗。從照片上看,小麥已經起身。</h3> <h3>1971年春天三連二排四班在果園勞動休息時拍攝。后排左起耿黎明 李建華 馬文秀 秦嶺 前排左二起唐淑華 馬黎 李美晨</h3> <h3>李立新: 三連二排五班在果園里勞動休息時團部宣傳股田股長給拍的合影。前排左二李立新 左四張益城 右一胡秀蘭 后排左一陳學芳 左二趙蘭芝 左五翟英。</h3> <h3>徐指導員與三連飼養班合影,后左起蘇燕勤 張春榮 左四趙愛華 左五王民勝 前左起郝青梅 隋淑英 單建華 王秀芬</h3> <h3>王瑞華: 三連三排 后排左一王瑞華 左二劉榮青 左四孔會英</h3> <h3>李立新: 1971年底,三連三排八班戰友在宿舍門前照了這張合影。后左起李燕 王希華 顧秀英 解芳,中左一劉青 右一李立新 前左起丁一平 程小英 候福銀。當時由于新戰士的到來,連隊人員增多,原來的一排分成了兩個排,全連由原來三個排變成了五個排,我們二排五班就成了三排八班,這里面有三、四個新戰士年齡才十四五歲。</h3> <h3>李新:1972年春天,三連七班為歡送董惠青和王文強去上學而拍的。前排左起 李華 馬桂華 杜銀芳 李江捷 柏建華 李新 后排左起 張秋蘭 周慶 王文強 董惠青 龐曉英 周麗 展玉萍。<br></h3> <h3>三連編筐班 前左二李新</h3> <h3>單建華: 1970年3月農場被生產建設兵團接管,青年連被編入九團一營三連,當年的4月1日三連成立了女子飼養班,全班共7人,張春榮任班長,單建華任副班長,人員全部是原青年連的戰友,后來逐漸擴大增加了部分新戰友。這幾張照片是飼養班被團部樹為全團學習的先進典型后由團部宣傳股派專人拍攝的。時間是1970年的春天。 彈指間五十年,我們從青春年少到兩鬢白發,辛苦多多,經歷多多,但是唯有這段經歷使我們回味無窮。 </h3> <h3><br> 單建華:這張是走出去到農村向有經驗的老農學習飼養方法。左起郝青梅 王民勝 王秀芬 李新 蘇燕勤 單建華 張春榮</h3> <h3>單建華:團部劉政委到飼養班探望并指導工作。后排右起王秀芬 李新,中排右起翟平 單建華 劉政委 王民勝 左一蘇燕勤</h3> <h3>單建華:出版報批判“下鄉鍍金論“</h3> <h3>單建華:農忙時節干好本職工作外,參加大田勞動。后排抬筐前 張春榮,后蘇燕勤,前排推車單建華,右二抬筐王秀芬,右三拉車郝青梅,推車王民勝。</h3> <h3>朱慶林: 這張合影是1970年春青年連解散、兵團籌備初期三連炊事班的人員,因此大部分是青年連的人,當時食堂已由操場西搬到了東邊。前排左曹偉 隋淑杰 王萬利 中排左王雪欣 耿黎明 李美晨 后排左朱慶林 龍連航 張魯偉 譚六青 趙利平</h3> <h3>三連指導員、連長與炊事班合影,前左三徐沛先 左四張欣瑩 后左一薜長明 左二趙利平 左四孫副連長 左五龍連航</h3> <h3>三連炊事班男戰士在食堂門前的合影,右一趙利平。</h3> <h3>趙利平: 我從小喜歡擺弄機械,干校期間曾參加過內燃機培訓,使我對柴油機、拖拉機更加感興趣。記得有一次王利建開著拖拉機壓場,我看了手癢癢,經他同意讓我開了幾圈,感到很爽。這張照片是拖拉機班到三連作業,當時我正在做飯,看到拖拉機停在籃球場上,脫掉圍裙也沒顧的脫套袖就跑出去,正好穆念文也在場,我倆爬到拖拉機上留下了這張照片。</h3> <h3>左 宋小斌 右 薜劍閣</h3> <h3>穆念文: 這是我(后中)在1972年春離開兵團前與保管室的戰友們的合影。 <br> 青年連被編為九團一營三連后,在一營的范圍內,大家都稱之為老三連,許多新戰友有時候也會對外人驕傲的說我是老三連的,可見三連在兵團的影響力,實際上也是青年連的影響力。</h3> <h3>穆念文: 1972年春季,調到工業團的老戰士都陸續離開,我和鞠國福(后排右三、右四)也即將去上學之前,在勤雜班宿舍門口照的。<br> 當時由于人員減少,三連由五個排縮編成三個排,我所在的保管室被編入連部直屬的勤雜班,由保管室的5人和馬車、牛車班的人員組成。</h3> <h3>前左陳學芳 李立新 后左趙蘭芝 王萬和</h3> <h3>左起王萬和 唐淑華 李立新</h3> <h3>左起趙利平 鞠國福 穆念文</h3> <h3>房立明: 這是1970年冬季在三連的果園里拍的,當時是穆念文的弟弟來兵團探親,帶著相機給我倆照的。</h3> <h3>王建立</h3> <h3>李順成</h3> <h3>房立明</h3> <h3>張衛寧: 這是1972年在機務連線路施工時拍攝的。青年連初期,我們二排五班幾個男生臨時抽調隨農場郭技術員豎桿架線,之后我留下學習電工,1971年九團組建機務連被編入電工班,主要承擔線路架設、配電安裝和團部一營供電保障。此照之前施工中發生過一次險情。那是在二營豎桿架線時,因雨水淋濕踏板棕繩,又加日后連日暴曬,我正彎腰放板下桿,棕繩突然斷開,頭朝下從桿頂摔落下來。幸好這根桿剛離開場院硬地,整個頭深深扎進桿基隆起的沙土中。事后檢查是輕微腦震蕩,逃過人生一劫。此后登桿工具換上尼龍繩。</h3> <h3>張洪波</h3> <h3>穆念文</h3> <h3>單建華</h3> <h3>李立新</h3> <h3>胡秀蘭</h3> <h3>張益城</h3> <h3>王民勝</h3> <h3>馬 黎</h3> <h3>呂同玲</h3> <h3>左起李立新 孔慧英 王小文</h3> <h3>左三藍青山 右一郭衛民</h3> <h3>左起 車靜 劉迎平 左玉珂</h3> <p class="ql-block">左起 唐淑華 王雪欣 宮曉琴 拍攝于1972年春節 濟南人民照相館</p> <h3>潘韶霞 李建政<br>李建政: 1970年春天,兵團成立不久,一營三連領導派我和潘韶霞參加團部到濟南招收兵團戰士的工作,我們這個組由薜連長負責,駐地在歷城縣委招待所。在此期間,我們做為工作人員,脫產學習了一周,主要掌握有關招兵的政策和地方民情。征兵工作歷時三個月,我倆利用空隙時間,在人民照相館合影留念,這一段經歷也隨這張照片深深的記在了腦海里。</h3> <p class="ql-block">張益城 車濟民</p><p class="ql-block">張益城: 我和濟民初中同窗三年,是形影不離的同學和閨蜜。68年畢業時恰逢機緣同去了干校,難得的是我姐妹倆還分在一個班。成立青年連我們才依依不舍的分開,雖不能再朝夕相處,但我們的心始終在一起。這是我倆返濟探家時去人民照相館照拍的照片,它記載了我們攜手并肩共同經歷過的那段難忘的青春歲月。</p> <h3>呂健華 呂同玲<br>呂同玲: 1970年秋天,我和呂健華被從九團團部的話務班和打字室調到了泰安兵團部警通連話務班,她是班長,我是副班長,我們軍訓,架線、開墾荒地,在美麗的泰山腳下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有一天勞動收工后我倆結伴上街拍了這張合影。</h3> <p class="ql-block">林宇寰 蘇燕勤</p><p class="ql-block">林宇寰: 1970年秋天,我和蘇燕勤作為骨干從三連飼養班調到了新組建的四連,我任女排排長兼連隊文書,她任飼養班班長。四連養豬的任務是為各連飼養班提供仔豬,`養的是三十多頭母豬,兩頭種豬和幾十頭豬崽,除飼養外還要配種、接生、劁仔豬、預防接種等,責任重、技術含量高并非常的艱辛,經常要在天寒地凍的夜晚里,一個人蹲在位于一營與二營之間的曠野上、點著小油燈的豬圈里等待接生。尤其是小蘇負責喂養的那兩頭種豬,像獅子般高大威猛,經常在發情時吼叫著拱開圈門出來惡斗一場,場面驚心動魄,這時就要全班出動,潑水、棒打,最后才由獸醫連長和勇敢的小蘇將混身帶著多處傷口的它們攆回各自的圈里。 1972年我倆被推薦去上學,當年4月下旬回濟查體,我們相約穿上了洗的發白的土軍裝,去人民照相館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5月4日離開了兵團。至此結束了艱辛的養豬工作,也終結了令人難忘的知青生涯。</p> <h3>曲東紅 馬黎<br>馬黎: 我和曲東紅1972年初從九團一營三連一起調到濰坊六團十一連,分配在一個班,當時她是班長,我是副班長,我們朝夕相處結下深厚的友誼。75年兵團解散前夕,我們相約來到照相館拍照留念,分別四十多年來我們雖一直未曾聯系過,但我們共同戰斗生活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h3> <h3>李順成 袁 仁</h3> <h3>九團成立宣傳隊后,曲永高連長以及多名青年連戰友調到宣傳隊,這是1970年冬天,宣傳隊在濰坊慶祝二師成立演出結束后,師團領導與全體宣傳隊成員合影。前排左一車濟民 左二曲東紅 左四劉迎平 左五藍青山 右一彭建新 中排左二郭衛民 右一曲永高 后排左三王煒 左五莊宇光 左六王少軍。</h3> <p class="ql-block">車濟民 彭建新</p> <p class="ql-block">曲東紅 郭衛民</p><p class="ql-block">郭衛民: 九團宣傳隊是1970年9月成立的,團政委劉佃明是禹城武裝部來的。他在禹城呂劇團找了導演,派我們去學習樣板戲,在學習快結束的時候,我們四人穿著演出服,到照相館分別照了這兩張合影。當時照相館攝影水平都很差,演出服也不是正規的軍裝,領章帽徽都是演戲用的,但是作為向往穿軍裝的年輕人來說就如獲至寶啊,美滋滋的就去照相館留影紀念啦。</p> <h3>房省立: 這是1971年九團第一批被選拔進入山東農學院的工農兵大學生,左起 蘭蘭 王建平 房省立 高曰成。</h3> <h3>1973年秋天九團排長集訓合影,因人員較多,分男女照了兩張拼結在一起,前排右三左玉珂。。</h3> <h3>郭衛民: 1973年夏天,參加山東兵團組織的通訊報道學習班,休閑時在泰安岱廟的合影。左起 郭衛民 戴可義 宮兆瑞 袁宏達。</h3> <h3> 調到團部宣傳股的劉溫賢 (前左一)、房立明(后右一)</h3> <h3>王麗華: 我是1970年4月由九團一營三連調到二師政治部宣傳科擔任放映員。為二師師部干部、戰士和師部駐地的單位和老百姓服務。每晚都安排放映任務。白天對膠片進行檢查、剪裁,對放映機進行保養、維護,還要去炮八師和地方影院交換電影片,工作十分忙碌,但是非常開心!直至1972年4月推薦去山東醫學院上學。</h3> <h3>董道立: 1971年9月我從九團一營三連與仇振國、于凌毅、夏吉晶、黃一青、王法蘭等十九名戰友調到二師七團(王村)。我和黃一青被分配到一營四連,做電子儀器的維修工作。1973年七團改為獨立一團,這年冬天毛主席發出"還是野營拉練好"的指示。我們打起背包參加了拉練,每天步行幾十公里的山路,晚上宿營住在老鄉家中,就象當年的老八路一樣,幫老鄉打掃院子挑水。緊接著又對兵團戰士進行輪訓, 這張照片是軍訓時拍的,一個月的訓練把我曬的黑黑的,工作服反穿著,腰系子彈袋,肩背著56式半自動步槍,自我感覺酷斃了。 訓練結束時進行了實彈射擊和投手?彈的考核, 由于試射時1發打了個10環,我驕傲地認為我一定會成為神槍手,一走神6發打了個56環,連前十都沒進,我帶著遺憾結束了那次軍訓。</h3> <p class="ql-block">李順成</p> <p class="ql-block">李順成: 以上二張照片是七一年從九團調到六團,即從農業團調到工業團后照的。青年連戰友當時從九團三連調到六團十二連的戰友最多,有修鵬、陳良、劉波、譚五青、張偉、莊建、袁仁、薜劍閣、田溉等,從農業團到工業團,對我們來說是上了一個臺階,主要是早晨不用出操和隊列訓練了,在車間里勞動不風吹日曬了,八小時下班后的時間比較自由了。開車床的照片,是七四年九月我入黨后照的。去濰坊的戰友每年回濟過春節時,我們都聚在一起,騎著自行車到各家給老人拜年,老人們對我們也很熟悉,拜年問好其樂融融。我很懷念那段時光,懷念已故的戰友。</p> <h3>2014年12月</h3> <h3>2015年3月</h3> <h3>2015年5月</h3> <h3>2016年1月</h3> <h3>2016年12月</h3> <h3>2017年4月<br></h3>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p> <p class="ql-block">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過去了半個世紀,千萬人的運動推動了時代的劇變,也被時代所改變,因此造就了我們堅韌、樂觀、奮發進取的人生信念。我們當中有不少人先后參軍、上學、入團、入黨。經歷磨練,厚積薄發,走向社會后,成為祖國向現代化邁進的中堅力量。當我們重溫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歲月時,我們共同的青春時光被定格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雖然歲月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卻永遠剝奪不了那段厚重的記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紫阳县|
泸水县|
辽宁省|
元江|
容城县|
广南县|
柳州市|
青田县|
循化|
晋宁县|
东宁县|
新宁县|
察雅县|
呼伦贝尔市|
惠来县|
阿拉尔市|
措美县|
大荔县|
论坛|
新昌县|
谷城县|
兴仁县|
湾仔区|
廊坊市|
泊头市|
瓦房店市|
太湖县|
安阳市|
安陆市|
常熟市|
安徽省|
敖汉旗|
军事|
锦州市|
溧水县|
乐清市|
铜陵市|
大兴区|
桓仁|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