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一種懷念叫兒時的年趣</h3><div> 每到過年時,總會懷念起兒時的年趣,光陰荏苒幾十年,梳漏了許多美好,卻帶不走對兒時過年的回味。</div><div>“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盼”,小時候,吃過臘八粥就開始扳著指頭、唱著歌謠盼過年。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蒸饃饃,二十九去煮肉,三十晚上洗洗蹄兒,初一五更撅著屁股去磕頭。那時候雖然清貧,物質生活匱乏些,但人情味卻很濃厚,人們心思簡單,滿臉都展現出簡單而淳樸的笑容,尤其是孩子們,沒有學習的壓力,無憂無慮的笑著、跑著、鬧著,那才叫過大年。</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 <h3> 一、祭灶</h3><div> 臘月二十三祭灶節是比較隆重的過年序幕,那時候,大部分人家在門后都供奉有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有的貼在墻上,前面定個木板;有的貼在墻上的龕里。晚飯時祭灶,祭灶時,必須要家人齊全,才能放鞭炮,家人不齊全的不放鞭炮,否則就會把沒回家的人祭到外面。我家里因為爸爸和哥哥都在供銷社上班,過年一般都是最忙的時候,所以,祭灶節從沒放過鞭炮。祭灶時,要先把祭灶糖(芝麻糖)供奉給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然后再讓孩子們吃,有些老人嘴里還念叨著“老灶爺,本姓張。二十三日上天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多帶跑馬射箭的,也要穿針引線的”。那時候祭灶節是過年的關口,一般的外欠賬都要在祭灶節前要回來,欠賬的也會自覺去償還外債。</div> <h3> 二、蒸饃</h3><div> 蒸饃是過年的一項重要活動,因為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前一般家庭都不蒸饃了,所以蒸饃的任務重,蒸的花樣也多,有:肉包、豆包、棗花、大饃、刺猬、小蛇、布袋等,都各有講究。肉包、豆包平時很少做,就盼著過年過過癮;棗花是用來供饗的,大部分家里正堂前都供奉有三代宗親和天地全神兩個牌位,過年蒸兩個大棗花擺放在牌位兩側,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才能吃;大饃是根據家里人口蒸的,每人一個,饅頭里包有核桃、紅棗,上面有樹葉狀的面片,中間放著一個紅棗,比一般饅頭大,還要在其中一個里包個硬幣,誰吃到了,就一年好運,好開心的。小時候為了吃到有錢的大饃,我好幾次偷偷掰開了幾個大饃,看看有錢,沒幸好沒被發現。娘家人還要為出嫁的姑娘蒸大饃,等姑娘初二回娘家時帶走。刺猬是擺放在門頭上,還有個說法,正月十五前是頭朝外擺放,讓它們去外面馱錢,十五時是頭朝里擺放,讓它們往家里馱錢的,千萬不能擺放錯了。小蛇是小龍,喜慶之意。布袋是給家里的男人做的,讓他們吃了有力氣能多背糧食。每到蒸饃時都是鄰居三兩家一塊做,全家動手,互相幫忙,熱熱鬧鬧,一般都得忙活一整天。</div> <h3> 三、大年三十</h3><div> 經過掃房子、蒸饃、買菜、煮肉、燒豆腐等幾天的忙碌,大年三十基本上都忙完了。上午貼對聯,下午可以輕松幾個小時,傍晚就該包餃子了。我的任務是搟餃子皮,我家6口人,三個哥哥,吃餃子的人多,包餃子的人少,我媽包,我搟皮,累的腰疼頭暈的,還一直嫌我搟的面皮不勻,每年都是這樣,導致我到現在還很不喜歡吃餃子,不是不愿吃,是累,條件反射。包好餃子后,小孩子們就徹底放松了,那時候還沒有春節晚會,村里每到臘月二十三以后就裝上路燈,大街小巷亮堂堂的,路燈下就成了我們孩子們的天下了,玩游戲,老鷹捉小雞,岌岌林砍大刀,指星星過煙兒等,瘋狂玩到十點多,然后回家洗洗腳睡覺</div><div> 有些家里的老人會熬夜,鄰居一位老奶奶就每年都熬夜守歲,一個人坐在煤火臺上,門煤火臺是我們那兒在屋子里壘起的,中間是燒煤爐子,四周用磚鋪起來的,既能坐又可以躺的平臺。爐子四周用玉米褲編制的墊子鋪著,冬天或坐或躺,一家人經常圍著說話、取暖、吃飯,晚上在爐子旁邊燒些花生,邊吃邊嘮嗑,一待就是半夜。那位鄰居奶奶就是坐門火臺上一直到天亮。我家從來沒人熬夜守歲,一般都早早睡下,爭取大年初一早起。</div> <h3> 四、初一五更大拜年</h3><div> 初一早上都早早起來,孩子們更是興奮的不得了,我是睜開眼就能看到過年的新衣服整齊的疊放在枕頭邊,從里到外一色的新。穿上新衣服吃完餃子,天還不亮就開始跟隨大人出去磕頭拜年。我家本家很少,有七八家吧,拜年用不了多長時間。有的本家多,需要一早上時間,滿村轉悠磕頭拜年。家里只要有年齡長的老人,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去拜年,我大伯、大娘年齡比較大,初一一早上家里人來人往就不停。這時候村里很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穿著新服、笑容滿面的在大街上走著,嬉笑聲、鞭炮聲、孩子們的奔跑打鬧聲,很濃厚的過節氣氛。</div><div> 那時候磕頭也很有講究,必須是在天地全神和三代宗親牌位前磕頭,第一個是磕給牌位的,以后的才是磕給長輩的,必須喊應給誰磕,一邊說“××,給你磕頭了”,一邊雙腿下跪,雙手按地,低頭而后作揖,有的長輩還會作揖還禮。記得我姥爺的干兒子,我喊舅舅,去他家拜年時,舅舅總是站在旁邊,我一喊舅舅給你磕頭了,舅舅就會作長揖還禮,那架勢好像是把磕地上的頭撿起來一樣,我覺得挺好玩,而且還給5毛錢的壓歲錢,我最喜歡去他家走親戚了。其他親戚一般都是1角錢或2角錢。</div><div>記得有兩家遠房大伯家,大年初一去拜年時,他兩家總是在門檻處橫著放一根長棍子,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倒,說是擋著錢財不外流,也有種說法是,擋住大鬼小鬼進不來。</div> <h3> 五、搶鞭炮</h3><div> 拜過年后就開始搶鞭炮,那是名副其實的搶。穿著新衣服的孩子們三五成群聚集在大街上,一聽到誰家鞭炮響,立刻沖進去,搶落捻沒有響的炮仗,有些膽大的男孩子用腳踩踏正在響的鞭炮,然后搶著裝進口袋。有些死灰復燃的炮仗在他們口袋里就響了,炸壞了新衣服。每次過年總有幾個男孩子因為被炮仗炸壞了新衣服而挨揍,我是每次都撿落捻的炮仗,從中間掰開,漏出黑火藥,幾個炮仗對角放在一起,然后用火柴點燃,燃燒的黑火藥互相交叉呲出強烈的火花,很漂亮。</div> <h3> 五,大年初一早上的規矩</h3><div><br></div><div> 大年初一的早上規矩很多,早上起來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不準用剪刀、菜刀之類的工具;不準動笤帚簸萁;不準往外面倒垃圾。所有的準備工作三十晚上都要做好,要把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而且把垃圾倒出去;要把第二天早上吃的蔥花、蒜苗、香菜都切好;餃子要擺放整齊不能有半鍋排的情況;早上餃子煮熟后要先在天地全神和三代宗親牌位前供饗一下才能吃等等。所以這個時間段,我一般都得很小心謹慎的,一不留神就會犯了錯誤被大人吵。</div><div><br></div> <h3>六,走親戚</h3><div><br></div><div> 過年走親戚也是我很興奮的事。初一一般是父母、兄弟聚餐,還有干兒子什么的走親戚。初二是出嫁姑娘回娘家,很隆重的儀式,娘家人早早就備下了豐盛的飯菜,等著姑娘回門,出嫁姑娘也是準備了貴重的禮物,打扮一新,早早就迫不及待的回娘家,尤其是年前出嫁的新媳婦,初二回娘家的心情更迫切,這天的回門女婿一般都會大醉而歸。我很喜歡過初二,因為我的幾個堂姐都去我家,還給我發5毛錢的壓歲錢。初三是去娘舅家走親戚,僅次于初二的隆重,我兩個姑姑家的三個表哥都是初三去我家,那天需要招待二十多口人,熱鬧的不得了。初四走一般的親戚,姑姑、姨母等,小時候我最喜歡走親戚,到那兒都被寵著,穿新衣,吃好吃的,還掙壓歲錢,每次過年都能攢幾元錢,想吃啥買啥,那時候很盼望過年,狠不得天天過年。</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兴安县|
司法|
平陆县|
吉木萨尔县|
塔河县|
安达市|
通化县|
兴业县|
仙游县|
广灵县|
泾川县|
南昌县|
萨嘎县|
东山县|
米脂县|
永胜县|
涟水县|
景洪市|
建德市|
青川县|
元氏县|
梁山县|
仁怀市|
辽源市|
鲁山县|
定边县|
化隆|
新安县|
新源县|
扬中市|
明溪县|
资溪县|
宜都市|
靖西县|
天气|
甘南县|
原阳县|
金堂县|
兴隆县|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