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圖文/美食制作/天高云淡</h3><h3><br /></h3><h3>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過年了,臘肉飄香正當時,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而言,想家的心情自然會越強烈,食物絕不只是果腹之需和口慾之歡,更是中國人寄托鄉愁的重要媒介,正如5年前風靡全國的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所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h3> <h3>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過,人的胃有記憶功能。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歡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覺里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長大也難以忘記。遠離家鄉的人每當接觸到這種特殊味道,就會生發出對故鄉、家人以及親情的無盡回憶就會被喚醒,而這種回憶便氤氳起難以割舍的鄉愁。</h3> <h3> 時至今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說臘肉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超市、市場就能購買到臘味,自己也能制作出來,但是心里總是感覺似乎少了些東西,吃不出童年時的味道,臘肉,不僅是喚醒思鄉的味蕾、慰藉心胃的食物,更是牽引靈魂深處的故鄉情感的人間美食,上周五,收到于1300公里之外的重慶到廣東的快遞,二大紙箱的煙熏臘肉,正是這些煙熏臘肉融入了濃濃的親情,讓愛人和可親可敬的公公婆婆時刻記得離開了重慶30年的故鄉。除夕近,臘肉越香,常常給過年又不能回家的游子溫暖心胃的食物,是一種治愈系的獨特美食!</h3><h3> 1987年,廣東韶關曲江縣領導為了引進特殊鋼廠的技術人才,把公公婆婆從四川江油長鋼調到廣東工作,如今30年過去了,心里一直掛念著四川與重慶,每當快過年的時侯,聞著臘肉的飄香,體會歲月的輪回,品味時光的美味,只要嘗到一口臘肉的飯菜,提起來,就能將人拉回到過去,連同口舌胃,都開始泛著絲絲縷縷的懷念,找到家鄉的感覺,那么踏實、那么妥帖,人,生活在熟悉的味道里才會安心!</h3><h3> 公公婆婆都是善良溫和的人,近期,為了多聯系四川老同事與重慶親戚,二老玩起微信,令我歡喜的一件事:70歲老人還鼓勵與支持我在工作之余寫美篇。他們總喜歡給我們年輕人"上課",當然,我們也愛聽老人家講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品味著歲月與坎坷,父母輩的人都是經歷過糧食關的人,那些年月,山坡上只要人能吃的植物基本上都吃過,挖野菜、吃糠皮、饑荒難耐,甚至啃過泥土,米粥、米飯都是"奢侈品",糧食關后,日子過得舒服些了,只有過年才能吃到奢侈的臘肉,一塊小小的臘肉吃上一碗飯,無論是驚心動魄的往事,還是日常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我看來都是父母輩們人生中精彩而平淡的生活,很尊重與理解他們,也切身體會到:無論你身處何方,只要吃上熟悉的味道就會想到故鄉與家,就會有一種親情感回蕩在心頭……</h3> <h3> 傳統的美食自有的力量穿越時空,無論你身在何方,濃濃的思念充盈在傳統工藝的美食中,都能夠感受到這些元素微妙而又清晰地湊在一起所產生出來的誘人味道,今年能有幸吃到來自故鄉原生態制作的咸香麻臘味,心里非常感謝這個親戚,老人是婆婆的妯娌,一年前選擇離開重慶九龍坡區優越的生活環境,竟然跑回重慶永川的老家,在鄉村種菜并養起一頭豬,過著簡單的鄉村生活,精心喂養的土豬,立冬后殺年豬了,用新鮮柏樹的綠枝、干鋸末、生松樹枝熏的臘肉,婆婆心切,花幾百塊快遞費給我們快遞了半條豬,當打開嚴實的包裹瞬間感覺被熟悉的香味包圍,廚房飄香到客廳,整理完這批臘味,口水直流,與其說臘味香濃,不如說是臘肉解了濃濃的鄉愁……</h3> <h3> 一塊故鄉的臘肉,舌尖上滿滿的記憶,往事如雨,點點滴滴涌上心頭,令我感動的溫暖成了揮之不去的記憶,2012年,我在單位專門請假12天,陪退休了的公公婆婆從廣東回到闊別30年的四川長鋼,國企四川長城鋼廠是公公婆婆的第二個故鄉,記得那天我們從廣東坐車快到成都的時刻,老單位的叔叔阿姨們早早做好午飯迎接我們,結果火車晚點,從成都再坐火車到江油市的老單位已是夜晚八點了,打無數個電話,那晚一桌的川菜,尤其是程爺爺和楊阿姨精心準備的臘肉與土雞,是一輩子難忘的美食,然而,相聚在一起是短暫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天我建議自駕游九寨溝,老單位的叔叔阻止我們:一是進溝的山路太險,二是不想我們一家人那么快離開這個城市,想法設法留我們,當時離別時的情景,總是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依稀見到2008年地震修建后的一些房子,在曾經有著輝煌歷史的國企鋼廠,遇見曾經一起從重慶到四川努力奮斗的那一批老同事,一邊是老單位的10多個老同事輪流握著公公婆婆的手,女的淚眼婆娑;另一邊則是愛人的小時候玩伴與愛人擁抱久久不愿離開,握別在即的天空寫滿離散的主題,心里真不是滋味,但會讓一個人在思想上快速成長,感悟很深,站在旁觀的我能感受到他們那個人與人之間情真意切的年代,人人的心似乎都純凈,幾件小事一直感動著我,讓我記得他們70,80年代在這鋼廠工作時留下的歡笑、淚水、留戀的溫暖時光……</h3> <h3> 夏季,自駕游進阿壩州九寨溝的山邊,極容易發生泥石流,千萬要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著想而有所防范措施,記得那年,正值三伏天,城市的太陽高照38度,以為夏季游九寨溝最適合,沒有提前的攻略,誰知道那進溝的路似乎比老單位的叔叔說的更嚴重些:開車出門不到一個小時,突然遭遇塌方,清理了半小時、一路可見到路旁的大落石,歷經地震舊災區,3個小時后上到海拔四千米的山頂后我和婆婆便耳朵不適,下起冰雨,一看手機,溫度才8度左右,7個多小時S形山路,終于觸摸了人間仙境一神奇的九寨,從九寨溝回來的一路上,老單位的叔叔阿姨電話無數:再不出九寨溝,大暴雨,危險!果然,一路上的大暴雨令人堪憂,幾小時出九寨溝后,聽新聞報道,北川那一帶持續幾日的大雨沖垮一座橋梁,旅游九寨溝人暫時不能往成都方向回來。</h3><h3> 從九寨溝出來,到達江油市,望著窗外熟悉的風景,公公婆婆一萬個舍不得,講著與這座城市的有關故事,帶著我們繞這個城市一大圈,再往重慶老家方向趕車,在重慶老家,第一次見到伯伯家的灶上掛著隔年擱置已久的煙熏臘肉,由于忙于補辦公公婆婆的獨生子女證件,時間有限,留下了一點小遺憾,沒能嘗到向往已久的灶上土制的煙熏臘肉,直至2017年春節,期盼團聚的我們從廣東韶關自駕持續17小時回重慶過春節,終于滿足了對重慶臘肉的味蕾向往,吃了個徹底,從此,也喜歡上這個充滿活力與故事的魅力山城→重慶。</h3><h3> </h3> <h3> 時光流逝,對故鄉的深情依舊,時隔5年,2017年再次歸來重慶,發現故鄉是難以回去了的遠方……</h3> <h3>《家庭版美食:臘味炒糯米飯》:</h3><h3>糯米提前浸泡2個小時,上鍋蒸熟;</h3><h3>熱鍋,爆香臘肉、臘腸、香菇、胡蘿卜、甜蜜豆、紅蔥頭切丁,生抽適量,放入熟的米飯,耐心地翻炒到加入的調味水完全收干,持續翻炒至糯米吸飽醬汁,糯米飯感覺干且有韌性為止,臘肉吸收了米飯里面,用時蔬君達菜包著臘肉飯,滿室生香,吃起來口感更好,大人小孩都愛吃。</h3> <h3> 寒冬臘月,用心制作一碗愛心臘味飯,五彩繽紛的臘肉、臘腸、香菇、胡蘿卜、甜蜜豆、紅蔥頭看起來更有食欲,吃上去的每一口都濃香開胃可口,充斥著口腔,那一抹纏繞在心尖兒的溫暖,揮之不去。</h3> <h3> 有時,吃就這么簡單,心里沒有了惦念,你吃什么山珍海味都還不如故鄉的一塊臘肉,瞬間打開味蕾,刺激著味蕾,再混入一口熱騰騰的米飯,滿口留香!</h3> <h3>臘肉,經典的一種吃法:清蒸煙熏臘肉。用溫水洗凈臘肉,把臘肉放入鍋里蒸煮40分鐘,熏香濃郁,勾人食欲,風味獨特。</h3> <h3>簡單卻好吃臘味炒荷蘭豆。</h3> <h3>熏臘肉確實是一種少有的民間佳肴。</h3> <h3> 一直以來,但凡傳統工藝的美食,都是有種莫名的熟悉感,食物一旦融入濃濃的情意,味正!能有機會吃到土制的熏臘肉,再次非常感謝這個重慶的親戚,堅持傳統手工制作,零添加,每一步都不含糊,堅持用古法工藝制作臘味,肥肉不膩,瘦肉不柴,每一口都能嚼出緊致肉感,筋道有嚼勁。</h3> <h3>有時候,故鄉那些原本普通常見的食物,現在越來越變得彌足珍貴。</h3> <h3> 我和老爸老媽(公公婆婆)生活了16年,一直都是和睦相處,70年代響應號召只生了愛人這一個孩子,我是婆婆的媳婦、很多時候更是閨女與朋友的角色,平凡的生活里對她老人家的感情真的是越來越深,我們以誠相待,和他們一樣有著故鄉的情結,早已把他們的故鄉視為自己的故鄉,兩次走進他們的故鄉,感慨不已,平淡簡單的生活,因為有你們,家里充滿歡聲笑語,正氣陽光的你們總把心放在家里,和親生父母一樣疼愛我,心里非常溫暖,感恩在我人生的風景中遇見你們,遇見美好的一切!愿每個人在生命有限的歲月里,都應該釋然胸懷面對,微笑面對生活,珍惜眼前所擁有的,好好守護自己的親人和朋友!</h3> <h3>謝謝您的來訪,感謝卷毛慧慧老師的話題"家鄉"與小禾老師的主題"臘肉",推動我寫這篇深藏著的溫暖記憶,祝大家健康幸??鞓?!??</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温州市|
临城县|
响水县|
武乡县|
资中县|
闽侯县|
宜川县|
吉林市|
盐亭县|
二手房|
普宁市|
绥中县|
阿拉善左旗|
兰考县|
巴里|
阳山县|
岱山县|
赫章县|
丹江口市|
新源县|
石首市|
永城市|
崇州市|
舟曲县|
乌兰浩特市|
呼玛县|
宁津县|
东莞市|
登封市|
武隆县|
贵阳市|
江川县|
宜章县|
南和县|
赣州市|
舟曲县|
荔浦县|
黄山市|
元谋县|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