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月20日至23日在極寒的幾天我們為了雪鸮和猛鸮而來到了呼倫貝爾。</h3> <h3> 海拉爾機場</h3> <h3> 呼倫貝爾冬季的清晨,這里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額爾古納是我們的目的地,也是我國最北的邊境城市。</h3> <h3> 茫茫雪原氣溫低于零下四十度。</h3> <h3> 好一派北國風光</h3> <h3> 雪鸮是一種猛禽,屬于體形較大的鸮類,體長約為50-71厘米,雌性平均體長為66厘米,雄性平均體長為59厘米,雄性體型明顯小于雌性;由于該物種分布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因而通體幾乎純白色,體羽端部近黑色,雪鸮頭圓而小,面盤不顯著,無其他鸮類常見的耳狀羽簇,嘴基長滿剛毛樣的須狀羽,幾乎遮住全嘴。雄鳥通體白色,眼先和臉盤微沾淺褐色和雜有少許黑褐色斑點。</h3> <h3> 雪鸮也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省鳥</h3> <h3> 雪鸮的羽毛非常濃密,這些濃密的羽毛使它們能在氣溫零下50℃的環境下還能保持38-40℃的體溫。因此,如果它們遇到強風,就會找到石堆、雪堆或是干草堆作為避風處,然后蜷縮身體貼在地面上,這樣它們濃密的羽衣就能為它們御寒。它們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偽裝。</h3> <h3> 雪鸮在夏季主要棲息于北極的凍原帶、凍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鄰近荒原與沼澤等,冬季則主要棲于苔原森林、平原、曠野和森林中,特別是開闊的疏林地帶,也曾見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針葉林帶。它是一種幾乎完全在白天活動和覓食的鸮類,因為北極一帶的夏季一天24小時都是白晝。但到了冬季,一天24小時又全都是漫漫長夜,只好往南游蕩。</h3> <h3> 來我國過冬的雪鸮一般為亞成鳥,且十分罕見。雪鸮越冬期間有獨自的領地,為此我們這次只見到了雄鳥。</h3> <h3> 雪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div>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div><div> 198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div> <h3> 前往根河尋找猛鸮</h3> <h3> 猛鴞(Surnia ulula),是中型鳥類,體長35~40厘米,體重247~375克。具鷹樣的尾,臉部圖案深褐色與白色縱橫。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h3> <h3> 猛鸮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h3> <h3> 拍到雪鸮是我多年的期望,是那極寒的天氣讓我怯步。2018終于邁出了步伐,幾天的拍攝與體驗感到寒冷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可怕。只要準備充分、掌握要領,身體與設備都能抵抗住極寒天氣。</h3><h3> 準備充分:就是要有足夠的防寒衣物,毛皮的最管用,鞋要大一兩個碼。設備適當保暖,備足電池(我用的是佳能相機,備了三塊電池,跟據體驗,只要替換及時合理,兩塊電池足以保證一天的拍攝)。</h3><h3> 防寒與設備使用要領:除衣帽鞋外可準備一些暖貼,腳底要貼,腳不冷是關鍵。其它部位可視情貼。手除了攝影手套外,最好準備一付大而寬的大手套,寬大容易戴取,便于拍攝間隙手的保溫。設備只在拍攝現場開包使用,盡量不在房間里取出設備,以防止大溫差造成的霧氣損壞設備。電池、儲存卡要單獨隨身攜帶,拍攝前裝,拍攝結束時取出,以便于保溫和查看。也避免了因充電或看片而打開設備包。電池要及時輪換,已防止關鍵時刻設備停止工作。在設備顯示電量低于50%時就要更換,且換下電池要盡量貼身放置,以利用身體的熱量讓它恢復電能。我是用一小袋將電池掛在脖子上,再置于前胸,這樣既保暖又便于取放。</h3><h3> 此次拍攝得到了小周的熱情接待與前期準備的詳細介紹。感謝小周及團隊對我們鳥友的服務與保障。使每一個到來的朋友都能滿載收獲。</h3> <h3>再見呼倫貝爾!再見塞北的雪!</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谷县|
万州区|
开封县|
曲沃县|
鲁山县|
荃湾区|
罗定市|
台东县|
南城县|
青州市|
黄梅县|
城市|
连城县|
汤原县|
宁化县|
长海县|
五河县|
平利县|
兴化市|
宁阳县|
绥中县|
姚安县|
翁牛特旗|
吉安县|
松潘县|
宜州市|
荔波县|
镇康县|
渝中区|
文安县|
常州市|
乡宁县|
庄河市|
德昌县|
玉林市|
胶州市|
古田县|
从化市|
湖南省|
山东省|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