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節是我國最具喜慶的傳統節日,又稱過大年,忙碌了一年的人們,不管出多遠的門,干什么樣的工作,都要在這幾天里,想方設法回到家里,和家人團聚。</h3><h3><br></h3><h3> “過大年”是人們記憶往事最集中的驛站。記得在物資匱乏、家庭人口爆長的年代里,“過大年”在大人小孩的心中是一種期盼和向往。忙活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整一年后,就在這幾天里能有好吃的、有好喝的、有好穿的。</h3><h3><br></h3><h3>年的味道也就在舊年的句號和新年的鐘聲中,在這種古老而又新鮮的游戲中,一次次創造出快樂的記憶。</h3> <h3>進了臘月,鞭炮便開始粉墨登場,它給年味憑添了幾分熱鬧和喜氣。無論是在城市里高樓大廈的間隙,還是在農家小院的院子里,都不時響起鞭炮的劈啪聲,即使在熱鬧紛繁的商場里,都擺上了以假亂真的一串串鞭炮。</h3><h3><br></h3><h3>你聽,鞭炮其實就是年的腳步呢!臘月伊始,年悄悄地走近,鞭炮開始零星響起。年越走越近,鞭炮也越來越響。當鞭炮聲響徹神州大地,年也就笑語盈盈地來到了我們中間了!</h3> <h3>看吧,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彩,春聯映紅了人們的笑臉,高掛的燈籠是那么的紅紅火火,大大的中國結洋溢著人們如火的情感,紅色的剪紙像一簇簇火苗鮮亮的映入大家的眼簾。</h3><h3><br></h3><h3>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眩目的煙花綻放在夜空中,燦爛若一道道靚麗的彩虹,點亮了整個夜空。這無處不在的大紅像一塊流動著的紅幕布,把整個神州大地染得喜氣洋洋,更是把人們幸福的日子染得通紅通紅!年味在一幅幅對聯中散發出縷縷清香,年關充滿著暖暖的氣息,年味倔強固執地侵入到臘月的每一個日子里。</h3> <h3>過了農歷的臘月初八,年味兒就一天比一天變濃,就連人們見面時的問候也和年扯上千絲萬縷的關聯。</h3><h3><br></h3><h3>從臘月到正月有很多關于年的俗語,比如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八貼花花,三十包餃子等,只為了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正月初一,把本來就身心疲憊的人們慌張的不亦樂乎。過大年的氣氛是和諧的。</h3> <h3>年味風風火火地蕩漾在大街上、超市里、人流中。大街上的人明顯地多了起來,匆匆趕往車站買票回家的游子,忙著給孩子老人置辦新衣的年輕父母,在菜市場與小販打價買菜以備兒女回家的老人,還有那放寒假后無拘無束到處瘋跑的孩子。</h3><h3><br></h3><h3>冬日里的暖陽,如潮的人流,熱切的眼眸,若一幅幅動感十足的畫面,把和諧、富裕和喜慶濃墨于其中。</h3> <h3>新年來臨,小年將至,大年接踵,我們每個人都在悄然的步入年關的圍城,采購不同的菜,調制不同的味,烹煮異樣的心情,油煎火炸出不一樣的心境。</h3> <h3>到了年關,游子們想家的心也像火苗一樣升騰起來,愈燒愈旺。歡笑著的學生輕快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辛苦一年的農民工數著掙來的票子期盼著和妻兒的團聚,在外創業的年輕人們卸下一年的疲憊憧憬著溫暖的家。</h3><h3><br></h3><h3>那一枚枚小小的車票,是歸心似箭的游子們回家的翅膀,承載著沉重的思鄉情,飛過萬水千山,把他們帶回到魂飛夢繞的家中。</h3> <h3>過了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三,年的腳步聲更加臨近,人門把余下的幾天安排的更加井井有條。</h3><h3><br></h3><h3>西寧就有這樣幾句舊時的順口溜:“臘月二十三,打發灶家娘娘上了天;臘月二十四,打發伙計娃家里去;臘月二十五,掌柜子家宰年豬;臘月二十六,不是蒸來就是熘;臘月二十七,又是掃來又是洗(俗稱有錢沒錢,光光頭兒過年);臘月二十八,要把馓子油餅榨;臘月二十九,糊好窗花釘紐扣;大年三十守一宿,鞭炮把鬼都趕走;子夜餃子初一面,初二騎馬親友家轉”。</h3> <h3>過大年不能不吃餃子一樣,吃餃子是團圓的象征,是豐收的象征,是喜慶的象征。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民間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其中有不少規矩和約定俗成的內容,為過年增添了不少氣氛。</h3><h3><br></h3><h3>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h3> <h3>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和面,剁餡,搟皮,包餃子。那一雙雙靈巧的手呀,在餃子里包進了鮮美的菜餡,溫馨的祝福,對未來的期望。</h3><h3><br></h3><h3>人們邊忙碌著邊談笑著一年中的趣事,歡聲笑語不絕于耳,那陣陣笑聲,羨煞了屋外的麻雀,它們不時地偷偷窺視屋里的人們,試圖也分享人們的快樂和滿足。</h3> <h3>年三十煮餃子也有講究。鍋里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貼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表示團團圓圓。</h3><h3><br></h3><h3>有些地方煮餃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幾個,但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掙”了或“漲”了。因餃子內有菜,諧音“財”,故餃子“掙”了,是“掙財”,圖個吉利,討個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大年三十,一家人歡歡喜喜圍坐在一起,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談論桌椅年來的收獲和喜悅,其樂融融。</h3><h3><br></h3><h3>餃子的一張薄皮包出了五味雜陳,其實說是吃餃子,倒不如說是品餃子,品味蕾里感受的一份心情,沉淀在碗底的瑣碎就是一年來心情的結晶。</h3> <h3>在歡聲笑語里品著不同味道的餃子,猶如魚兒翻江跳的雅趣,皮里裹著的是幸福的餡,濃濃的情,深深的祝福,厚重的眷戀,淡淡的寧靜。</h3><h3><br></h3><h3>此時,賦予餃子的不是填飽肚子的使命,也不是附庸風雅的矯情,而是闔家大團圓的氤氳心情,無論是什么味道的餃子,都融入了一份祝福和幸福的心情。</h3> <h3>吃年關餃子,吃的是一種味道,品的是一種心情。它舒展了母親思念兒女的眉,它清澈了父親望眼欲穿的雙眸,它放飛了孩子們對來年的期盼。</h3><h3><br></h3><h3>看吧,老人們的臉笑得像一朵朵盛開的菊花,中年人的臉上綻放的微笑都是老少安康的滿足,年輕人的笑容蘊涵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孩子們的笑聲則融化在快樂的笑聲中,那笑聲像清脆的風鈴回蕩在空中,引得人們都展開了會心的微笑……</h3> <h3>“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 軍功章里一半是甜一半是酸,一半是幸福一半是孤單,一半是責任一半是虧欠,一半是祖國一半是家園,一半是風花一半是嬋娟,圓滿,自古難全。</h3><h3><br></h3><h3>此時此刻,在我們的軍營,我們的邊防戰士,他們卻不能回到家里,和家人團聚,我們可親可愛的邊防戰士和武警官兵,他們常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特別是春節,他們還是回不了家,更不能和家人團聚,但是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防安全,站崗值勤,永不言悔!千里冰封的疆界,萬里雪飄的守望;崗哨里的嚴寒,峭壁下的孤帆,落日余暉里的孤單只影,寫意了一副英姿颯爽的保國軍威圖。</h3><h3><br></h3><h3>他們也吃著餃子,過著大年,他們品味出的餃子味是舍小家顧大家的一種澀澀的香甜味。甚至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奉獻。</h3> <h3>此時此刻,也許你已經與久別的家人團聚,坐在火熱的炕頭吃著團圓的餃子;此時此刻,你也許還在回家的路上焦急的行駛;此時此刻,你也許還是孤獨一人在異地他鄉對著星空翹首盼望;此時此刻,你也許在高墻內,在鐵窗下眼含熱淚孤獨的守望……</h3> <h3>吃百味餃子,品人生百態。餃子,這種讓中國人幾千年百吃不厭的美食,此時此刻的年關餃子,卻能讓不同的人,吃出不同的滋味,吃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餃子文化吧。</h3><h3><br></h3><h3>同樣是吃餃子,此時的你又吃出了什么味道呢?看來吃餃子不單單能吃出食品的味道,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還真能品味出人生的辛酸苦辣來。</h3> <h3>年關餃子味,讓中國人民延續了上千年的習俗,也讓中國人細細品味了上千年。它是團圓的象征,是回家的一種期盼,是父親的關懷,母親的叮嚀,回家,時時牽動著億萬游子的心,回家,時時承載著父母的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同心县|
阳朔县|
县级市|
仪征市|
通河县|
大英县|
都昌县|
确山县|
绩溪县|
庆阳市|
龙泉市|
信丰县|
英山县|
岳阳县|
梓潼县|
额济纳旗|
兴安县|
祁连县|
永福县|
翁牛特旗|
崇信县|
连平县|
保德县|
大化|
龙江县|
固始县|
石河子市|
烟台市|
衡东县|
伊吾县|
阜宁县|
汽车|
奉化市|
泸西县|
易门县|
酒泉市|
万宁市|
邵阳市|
日照市|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