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國四大名陶,是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四川榮昌陶器(榮昌區現為重慶市管轄,故"四川榮昌陶"改稱"重慶榮昌陶")以其悠久的歷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h3><h3> 黑陶和四大名陶,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h3> <h3><br /></h3><h3>紫砂陶</h3><h3>紫砂陶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其制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陶以紫砂壺最常見,其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被譽為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h3> <h3>坭興陶</h3><h3>坭興陶,又名坭興桂陶,有"萬年桂陶,千年傳奇"的歷程,是萬年桂陶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的結晶。以廣西欽州市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后經過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撐并經過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后形成坭興陶。</h3><h3><br /></h3> <h3><br /></h3><h3>建水陶</h3><h3>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產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據現有史料和實物考證,建水紫陶產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h3> <h3>榮昌陶</h3><h3>榮昌陶器原產地為重慶市榮昌區安富鎮的地方傳統藝術品。清代以前叫磁窯里,有史可證的陶器最早出現在漢代,明清時代得到廣泛發展,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100多年前就銷售到東南亞地區,60年代起,銷售到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挪威、芬蘭、日本等國。現在,是整個西南地區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h3> <h3>黑陶</h3><h3>黑陶,誕生于中國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屈家嶺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章丘市)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遺存,故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征,又稱為"黑陶文化"。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h3> <h3>介紹文字來源于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皮县|
凤城市|
临武县|
铜川市|
新巴尔虎右旗|
正定县|
孟州市|
金塔县|
社旗县|
县级市|
当涂县|
新津县|
怀安县|
长乐市|
壤塘县|
孟连|
泽州县|
漳平市|
蒙城县|
廉江市|
郁南县|
临潭县|
广宗县|
土默特右旗|
崇阳县|
固始县|
江源县|
邹城市|
昭平县|
钟山县|
渑池县|
都兰县|
黄骅市|
武义县|
黎城县|
太和县|
瓦房店市|
三原县|
和林格尔县|
青海省|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