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原創散文《遠山的呼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遠山的呼喚》</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文/寒渡pcblue</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b></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我是在年關將近的時候回到嶺上老家的,爸媽在擁擠的車站里接我回家,不算太多的行李也耗費了我們仨不少的力氣,在等車的一個多小時里我聽他們談起了老家的風物變化和人事變遷,說來頗為唏噓,不勝悲涼。</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枯黃的野草叢被鋪上一層白霜,水田里還殘留著未化完的薄冰,果樹上掛著幾個紅紅的橘子。厚厚的松針覆蓋著林中小路,偶爾有鳥雀飛過,崖底的山澗滴滴答答敲擊著青石板和小水潭,幽深而清靜。</b></h1><h1><br></h1><h1><b>回家的路上心情總是焦急中帶著幾分興奮,期望里夾雜著一絲絲憂慮。從車到家里的路段并不長,而這一路上我也看到了家鄉莫大的變化。</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村通公路的分叉點是一條通往小鎮的有名的景點--仙女山(仙女山公園屬大巴山余脈,位于YL老縣城西北12公里處,海拔765米。九座巍峨的山峰,蜿蜒起伏在群山簇擁、云霧環繞之中,若一條吞云吐霧的九節巨龍,作勢欲飛 )的嶄新的水泥路,而在三年前,這仍然是一條破舊不堪,遇雨則水土攪和四處流淌的土路。道旁為遍植落葉松和長青柏的巍峨山嶺。</b></h1><h1><br></h1><h1><b>修葺仙女山的盤山公路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每一年的春節及農歷三月初三,山上就會有來自四鎮十三鄉二十八村( 燕山、巴山、仙山、群山、盤山、昆山、華山、天山、玉山、寶山、頂山、銀山 )的燒香拜佛的人,貧富者皆有所求,游人如織,販賣香燭黃紙者數人,格外熱鬧。</b></h1><h1><br></h1><h1><b>縣政府批示的文件張貼在鎮政府大樓一樓的一角,借助便捷的交通發展旅游,老縣城傳承的千年文化是寶貴資源,大元帥故里,文廟,奎星閣,白塔,仙女山等附屬資源重點發展。</b></h1><h1><br></h1><h1><b>仙女山作為附近村鎮居民的信仰集中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舊香火鼎盛,仙女廟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菩薩天王,山腰的送子觀音佛像也翻飛著未燃盡的紙錢,香燭灰燼里插著新的祝福,爆竹聲里滿滿的淳樸愿望。山腳下的常年冒著熱氣的水井與井口龍型雕塑上方不時滴下的山泉,傳言此水可保健,點滴蘊藏幸福,善惡分開兩邊,正邪兩賦居其中,“神圣泉水”不可多得。</b></h1><h1><br></h1><h1><b>除了參拜佛像外,山頂的平地堆砌著一排排石椅,石椅的正前方是重檐歇山頂頂蓋的戲臺,青灰筒瓦,飛檐走獸,勾心斗角,墻上壁畫,也都是嚴謹細致,不差分毫。建筑里是面闊七米有余進深約六米的戲臺表演區,戲臺整體高出地面三米多。戲臺之上的“出將”、“入相”、“左梨右園”都是頗為考究的楷書匾額,透出幾分清秀。而今匾額上四個鑲金大字“亦仙蜃樓”從中斷裂,年久失修,想再看川劇很是艱難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戲臺演繹的是祖傳多少代的民間故事傳說,川劇的精髓或者說支流川北大木偶戲、川北燈戲等就在這樣的戲臺上,鄉親們在沉重的勞作之余,表達著自己的審美,宣泄著自己的情感,寄托著自己對這樣的人世間殘存的渺茫的希冀。</b></h1><h1><br></h1><h1><b>但幼時記憶里的廟會聽戲也只是看點將臺上幾個鼻梁上抹著白粉套著戲服的演員在兩盞白熾燈下插科打諢,一個大胡子,一個花臉,比比劃劃,刀槍棍棒的亂鬧一陣,說著戲里不變的咿咿呀呀的唱詞,鑼鼓絲弦和著人們的喧鬧組合成一個鬧哄哄的世界。</b></h1><h1><br></h1><h1><b>曲目有什么《四下河南》、《九件衣》、《情探》、《打神告廟》、《御河橋》,還有那些“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 我不曾看過,這也是聽劇團里的老人所言。反正戲臺下有些賣涼粉的,賣棉花糖的,賣冰糖葫蘆的,賣各種小玩具竹器,小孩子多半圍在攤前眼巴巴看著那些小吃,戲臺上的小世界也只是點綴了。</b></h1><h1><br></h1><h1><b>一直聽聞縣城是川北大木偶戲的故鄉,時至今日我竟也沒在舞臺上看過,倒是川劇變臉在某某公司某某房地產開業時請來助興表演時看過,總之是很有趣的事物并不能常見。暮春三月細雨不休,回憶也總是濕漉漉的,干不透。</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因為小鎮是連接N市與B市也是聯結蜀秦二省省道的一段小站點,小鎮的經濟水平雖不能與別的地方比肩,但近年來也在穩步上升著,而最好的標志則是省道的兩旁空置的農田早已被填平建起了鋼筋水泥和磚頭構筑的現代化大樓房和與之對應的公共基礎設施比如,派出所、醫院、超市、幼兒園等。</b></h1><h1><br></h1><h1><b>以前小鎮的商業街名為永昌街,此街全是青石板鋪成的,街旁是清一色的木樓。 古柏樹下是小商販的聚集地,每逢趕集日,賣鍋盔、三角糕等小吃的商販早早就來搶占黃金攤位。大人、小孩圍在攤點前排隊等候。1995年, 鎮政府在場鎮上新建了農貿市場,規劃了街道布局,永昌街日漸冷清。如今,這條街上新建的3棟住房的門面成了老年人休閑娛樂的活動中心。</b></h1><h1><br></h1><h1><b>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永昌街是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必需品交易的唯一場所。據鎮上老人介紹,永昌街的街道兩邊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店鋪,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等用品應有盡有。每逢農歷一、四、七的日子,趕集的人們摩肩接踵。裁縫鋪的嗒嗒聲、鐵匠鋪的叮當聲、商販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熱鬧的場面一直到午后才漸漸退去。</b></h1><h1><br></h1><h1><b>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永昌街已經沒了當年的熱鬧,街旁的木樓變成了磚混結構的樓房,唯有那棵蒼勁的古柏樹還能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記憶。</b></h1><h1><br></h1><h1><b>小鎮的房屋入住率卻不高,一是因為還有一部分人固守傍山依水的祖屋或環繞祖屋重建家園,他們不喜歡小鎮上日日夜夜南來北往的車輛吞吐著尾氣和攜帶而來的塵沙,還有不太澄澈的水質與時而斷電的不甚便利。其二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村民不局限于在小鎮和縣城,而放眼于市區和省會城市,完全有此經濟實力去選擇更好的基礎設施來服務。</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然而阿碧屬于前者,圄守故土,薄田瘦地,和風就雨,與神州大地上數不清的普通農民一樣在土里生活,土里埋葬。</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阿碧種植著一小片柑橘樹,適逢秋季瓜熟蒂落,她都會肩擔著竹籃,竹籃里堆放著柑橘,蘋果,香蕉 等時令水果,在街頭巷尾車站碼頭吆喝叫賣。</b></h1><h1><br></h1><h1><b>嘿,朋友,你很有可能在車站碼頭看見過那一幕:某一個或兩三個肩挑著裝有水果的籃子的本地農婦穿梭于車站內外,吆喝著“香蕉,蘋果,葡萄,礦泉水,口香糖……”,她們都穿著城里罕見小鎮常見的民用解放鞋,衣著并不時髦與艷麗,多數是地攤貨,也有穿著自己子女曾經穿過而今不合身的衣服。不敢說她們一定是干干凈凈,畢竟肩挑著竹籃往返折回于各個地方,身疲力竭,水果表面偶有細塵,水果的價格相對于超市要便宜許多,看著還算新鮮,她們滿臉笑容,很是熱情,只為賣完籃子里的水果,回家時內心歡喜,勞有所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然而大多數的情況卻是旅客們無心購買,不掩厭煩之態,擺擺手推脫,不屑一顧。她們并不會放棄,繼續走向下一列客車,結果或許一致或有好轉,于她們而言,這就是生活。阿碧就是她們之間的一員,為生活忙忙碌碌,維以生計。</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阿碧還種有三畝菜地和院前農田,盡皆時令蔬菜瓜果,現下農田里是綠油油的半尺高的油菜,菜地里有白菜、蘿卜、萵苣、豌豆還有香菜、香蔥和蒜薹。 至于反季節蔬菜阿碧是沒有的經濟條件去經營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阿碧的屋旁有一叢竹林,還有兩顆大核桃樹,樹居院左,竹生屋后。余幼時喜攀核桃樹摘核桃,當時的核桃還未全熟,我和小伙伴搖落許多鮮核桃,撿了半截磚頭,砸碎青皮外殼,果漿(核桃青皮素)糊手大塊大塊黑黃色怎么也弄不掉,洗不凈,后來索性不洗,過了幾天手掌表皮細胞自動老化、脫落,遂凈。鮮核桃其實并不好吃,掛在枝頭外殼已經腐爛發黑干透的核桃也不都是好的,有的甚至果殼內的果肉也已干枯沒了靈魂。</b></h1><h1><br></h1><h1><br></h1><h1><b>竹林在中國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普遍種植,而且種類眾多,有楠竹、鳳尾竹、湘妃竹、四川方竹、黃竹、闊葉箬竹、毛竹、花毛竹、花竹、紫竹、斑竹、墨竹等。 宜賓市以蜀南竹海為傲,永川區有茶山竹海,貴州也有赤水竹海。然而阿碧家的竹林是附近村落都普遍種植的毛竹,春冬皆有筍,夏來遮日送涼風,秋墜竹葉隕筍萚。竹林實在太妙,幼時順著竹竿搗鳥窩,新筍出土后不久會挖筍,筍長至一寸便會吸引一種以鮮嫩筍汁為食的昆蟲名為竹筍蟲,說來奇怪,竹筍蟲食竹,而我們卻吃它,它一生靠吸食竹子或竹筍汁液為生,是純天然野生食用昆蟲, 其味甘甜香,是高蛋白低脂肪有機綠色食品。</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我從來也不吃竹蟲,只會拿來玩。掰斷竹蟲細細長長的,帶著尖利的倒鉤,如果被它抓住手指,它就會緊緊地抱住不放,拉都拉不下來,甚至會勾入你的皮膚,相當疼!所以也有人叫它“長腿大象鼻蟲”。用細細的繩子捆住它們的腳,它們飛起來的時候,就象在放風箏,叫做“筍蟲風箏”。</b></h1><h1><br></h1><h1><b>人死如燈滅,突然而已矣。阿碧的丈夫因病逝世,帶給這個黑發里夾雜一縷縷白發,不多不少的皺紋鋪滿半張臉的年過半百的農村婦女的傷痛直到如今還不曾消退,孤身一人忙于農活和人事。</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可見附錄Ⅱ《松云外傳》)</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每逢歲末他的兒子兒媳和兩個小孫女會回老家暫住幾日,也給這個一直冷落孤寂的四間瓦房帶去一絲溫暖和熱鬧,此刻阿碧的臉上才會有笑容,腳步放緩,與過路行人擺談。一年年末和新的一年的歲首有家人陪伴,情濃意暖,盡管不幾日兒女就又南飛,留守的老人也不至于太過悲戚,畢竟還能期盼下一次團圓。只是不知道能有幾度春秋去等待游子歸來,再度天倫……</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十三歲以前,我生活的范圍只得井底那么大,但即便如此,我摸遍了整個井底。我一步步丈量了村邊的所有田地,撫摸過林間每一棵樹,跨過田間的每一道溝渠。我盼望春天桃花盛開,等待夏天桑葚變紫,喜歡聽梧桐細雨,偶爾在夏日午后溜到鄰人院門口悄悄看別人家一院子盛開的鳳仙花……</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我再沒經歷過那么美好的井底,即所謂后知后覺。</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也如王朔在《動物兇猛》里所言,我羨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在他們的記憶里總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故鄉,盡管這故鄉其實可能是個貧困凋敝毫無詩意的僻壤,但只要他們樂意,便可以盡情地遐想自己丟失殆盡的某些東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故鄉,從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b></h1><h1><br></h1><h1><b>然而那個“一無所知的故鄉”并不存在,故鄉里的恩怨糾葛、溫情與苦難也一直在自顧自的發生著。“原宥和慰藉”也是在隨年歲與閱歷增長之后而愈發理解這些生活中平凡瑣碎的小事。對于故鄉,只好深深懷念。</b></h1><h1><br></h1><h1><b>所謂的“回味無窮”,也總是,一碗黃酒,一碟花生,三代人,一聲嘆息。</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儀河水蒼茫,打殺聲震山。運動喪韶華,斗爭伴饑寒。半個世紀已過,華發滄桑染,多少往事如夢魘,空余幾聲嘆。朱顏無處尋,淘淘淚濕衫。”這是別人的故事,別人的詩詞。相同的故事發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家庭里,耄耋之年的老人回憶起二八歲月里的風云變化,故土響應時代的世態人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邀月亭邊半月橫,團團皓魄又東生。</b></p><p class="ql-block"><b>天開貝闕長明界,入住方州不夜城。</b></p><p class="ql-block"><b>秋入蓮池霜滿地,香堆金粟露無聲。</b></p><p class="ql-block"><b>閬仙驢背增吟興,我亦推敲發思情。”</b></p><p class="ql-block"><b>浮躁的世界,人們早已沒那雅興欣賞清同治初年優貢生彭鶴齡對方州(老縣城隸屬古涼州)夜月美景的吟哦,有的只是為了生活,四處奔波。</b></p> <p class="ql-block"><b>現在太多荒廢的土地上被野草、荊棘和雜樹占領,然而總有一天農民會回到土地上,那一天第一代農民工已經老去,第二代農民工也已步入中年,第三代農民工正在富士康等“血汗工廠”里做“拼命三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據2014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目前的2.73億農民工里,50歲以上的占到了17%,總數超過4600萬人。建筑、運輸等行業工作又苦又累,年輕人越來越少,活躍在這些行業的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這一本應在家頤養天年的群體,卻為了掙錢補貼家用或存錢養老而漂泊在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高齡農民工是一個身處于夾縫之中、很容易被忽視的群體。無論保安大哥還是保潔阿姨,據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顯示,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僅占38%,參與養老保險的僅占16.7%。</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絕大部分農村青少年是在毛坦廠中學、東莞的服裝流水線、蘇州工業園區的電子廠車間、西成客專隧道的挖掘機、阿合奇牧場的馬背、無數建筑工地上的打樁隊里辛苦掙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當整個社會還在糾結于延遲退休政策時,老年農民工群體則無聲地演繹著“延遲退休”的苦與累。如今國內不少地方都明令“嚴禁60歲以上農民工一線作業”,但老年農民工的人數卻一再沖高,歸根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他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擔子,掙錢不僅僅是為了養老,也是為了養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還有一類人,鳳凰男——“像我們這種讀了大學的,戶口遷出了的,該怎么辦?城市的房子買不起,農村的房子回不去了,在夾縫中生存,啥時候才會改善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或許一切的焦慮都源自自身經濟不富裕而又總是患得患失,這是一種難以道明的恥辱感”。相對于物質上的明晃晃的較量,比如某某地段的樓房,幾輛名車與黃金珠寶。在物質以外的世界里,自信心或弱或強,茫茫然無所依,情感的附著物也總帶著一縷莫名的凄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代人的芳華已逝,步入中老年的社會中堅力量也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下一代與新生代能否走出家族的曲折之路,洗去些許泥土,保留一份鄉村應有的質樸與剛健,在新的時代為家族再創輝煌。</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1><h1><b>聽人家說每一個小鎮都有一個傻子,看來這個小鎮上也不例外。</b></h1><h1><br></h1><h1><b>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到:“哪個鄉、哪個縣、哪個村都有些個不幸者,瘤子啦、瞎子啦、瘋子或是傻子。”“還有人們常常喜歡把一些不幸者歸劃在一起,比如瘋子傻子之類,都一律看待。”而小鎮上,就有這一類人,人們關于他們都似乎聽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為奇了。</b></h1><h1><br></h1><h1><b>二嬸是因何故而瘋,父母并未給出合理的解釋,或許他們也不甚了解,在這位老婦人的身上曾經發生了什么?彼時年幼,現時年長的我也不得而知。或許在那個紅色的年代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說清楚道明白。</b></h1><h1><br></h1><h1><b>然而也總有一些東西又從那些斑駁的時代遺留了下來,比如二嬸的傻兒子小剛,也許是精神受損,也許是智力失常,而今已納入精準扶貧對象的小剛在鎮上有一套簡樸的兩室一廳樓房,水電皆通,只是大門緊閉,小剛在外面的世界漂泊闖蕩,到了年尾或能一見,或許不見。</b></h1><h1><br></h1><h1><b>二嬸并沒做出什么比較反常的事,只不過是夜半在半山腰、松林里、墳頭前歌唱,從前村走到后村,從山腳走到山頂,在夜里晃蕩,仿佛夜里的村莊是屬于她一個人的宮殿,她總在月色皎潔的夜晚游走在村莊里,村里此起彼伏的狗吠聲即是佐證,村莊內外,荒山野嶺,河邊田頭,皆有足跡。或許村莊細微之處的成長變化只有她一人分外熟悉,歌聲飄過,忽近忽遠,可能此刻她正在窗外瞅著屋內的一切,當村里人都熟睡的時候…… 村里卻從未遺失過什么,也從未有人懷疑過她。</b></h1><h1><br></h1><h1><b>記憶里與她的會面,總是先問候一聲,“二嬸好!”“吃了飯沒得?”,她也許會回答,也許會一下子說出我是誰家的孩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當時我們家里的情況如何。近些年我一直在外求學,忽然返鄉,途中相遇,她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我到底是誰,畢竟我的相貌和身高已與往年不同,末了,她也沒想起,遂又踏步向前,去了鎮上集市。 只是在午飯后,我在院里曬太陽時,她路過時,手里會拿著一些在山上撿的枯樹枝干筍萚葉,又會想起我的一些事,并樂此不疲與我交談。忽地又想起別的事又匆匆別去。</b></h1><h1><br></h1><h1><b>幼時玩勇敢者游戲時曾提議闖一闖她的家,謂之探險活動,仿佛她家里藏著些古怪兇狠之物,每每提議去闖蕩時都因害怕而退去。終有一天我們一行六人,每人都攜帶著短木棒,竹劍等武器,而我還攜帶著自制的殺傷力極大的鐵彈弓和一包小石子,在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穿過一片竹林和田邊墳地(墳地前邊長有一簇梔子花,每逢春末夏初之際,我們總會組隊過來摘花,故不會太害怕),走到她家旁邊的一棵大榕樹下時就停下觀察,只見她家的大門關閉著,但涂著紅漆的二門卻一直敞開著,家里的看門狗也沒在院子里,我們便決定走過去探險。</b></h1><h1><br></h1><h1><b>走到紅門前,往屋里瞅了一眼,黑黢黢的,啥也看不清,待眼睛能看清屋內的情況時才發現她似乎不在家。</b></h1><h1><br></h1><h1><b>桌子上擺放著散亂的碗筷,里屋里還飼養著兩頭豬,豬餓得嗷嗷直叫,家里的墻壁被炊煙熏得烏黑,屋梁之間還張結著蛛絲網,想走近灶臺上看看鍋里是否煮了米飯,正待揭開鍋蓋,才發現灶臺下正坐著一個人。</b></h1><h1><br></h1><h1><b>她正拿著一把柴草準備點火扔進灶口煮飯,忽地又停下,直勾勾地盯著我們,目光相遇,剛睡醒時蓬松散亂的頭發和著臉上的溝壑縱橫的皺紋,咧著嘴的微笑與一口黃牙,讓我們一行六人記憶深刻,拔腿就跑,甚至我還弄丟了那把鐵彈弓,直到跑出昏暗的竹林才松了一口氣,并且約定以后再也不來此地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我們都以為回家會挨打,畢竟未經人家允許就亂闖私人宅院極為不妥當,如果她給父母說了此事,被揍一頓是逃不掉的了。后來并未挨打,可能她覺得這是小孩子之間的玩鬧游戲,不值一提,數日之后與母親談及此事,她確實責罵了我,并告誡我不得再去。</b></h1><h1><br></h1><h1><b>那棟房子我以后的確再沒去過,內心的恐懼也隨著年歲與心智的增長而遞減,可那一次的探險游戲卻也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對于二嬸的一些舉動也便留心起來。</b></h1><h1><br></h1><h1><b>而今,鄰家的小弟弟小妹妹對二嬸也一樣懷有一種恐懼,每逢她路過院子都要躲進屋里,大聲喊著“瘋子老婆婆來了”之類的話,而我總是勸導他們不必害怕,她并不會害人,她只是遇到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也變得不尋常罷了,不必驚恐,可他們卻害怕得不行。也許,他們害怕的只是大人口里十分可怕的神神叨叨的“瘋子”吧,而對于瘋子本人卻并不愿意接觸和了解,哪怕是一聲問候。</b></h1><h1><br></h1><h1><b>心不藏憂愉。</b></h1><h1><br></h1><h1><b>本已古井無波,煙消云散,卻因一組老照片拉長了回憶,潛意識里殘存的一些對過往的愧疚卻以夢的形式來調節我的不甘與悵惘,夢醒了,終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塵寰中各自消長。</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span></h1><h1><br></h1><h1><b>小鎮,村莊之上,城市未滿。</b></h1><h1><br></h1><h1><b>故鄉逐漸變成一段記憶,時光切割記憶,它變得越來越短,變成細碎的點滴片段,變成一些美好的意象。</b></h1><h1><br></h1><h1><b>我們在異鄉漂泊的途中不停地經歷告別,告別異鄉,告別友人,而最終告別的不過是那一段時光與時光里的自己。</b></h1><h1><br></h1><h1><b>那些滿含期待與向往的青春歲月,最終凝聚成一場場萍水相逢。</b></h1><h1><br></h1><h1><b>遠山的呼喚,終究回不去的遠方。</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寒渡pcblue 2018年2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P.s:文字:寒渡pcblue 圖片:部分源于網絡,部分來自原攝。 文字:部分數據亦來自網絡,其余皆為原創。 多謝點贊、評論與轉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附錄Ⅱ</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松云外傳》</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文/寒渡 pcblue</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云者,燕山人也。亦我村中人,離耳順二載。因患不治之癥去年已逝,化作山外白云飄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云生性灑脫,不拘一格。忙時勞作,閑時棋牌。疏眉短髯,體格健碩,農忙時常助人耕耘種刈收,素有美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膝下一兒一女,已婚配,室有遺孀,時植蔬菜售賣于市,蹲街擺點,艱辛也,命也,自強者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宅旁有幾株果樹,余幼時嗜食,夏則攀梨,秋則摘橘,春冬且不語,自有果實可尋折。松云不責打漫罵不語于吾家人也,每微笑之,數次盈筐贈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勢難也,不飽暖稚子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宅旁有水田一方,田籬內生數種花,吾最喜梔子花。仲夏之際,香傳數里,枝密葉茂,三五七層,結朵甚多。每有追香求花者來,松云一一笑語貽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斂葬匆匆。祖矩村規:凡村中人殞命年不及六十,或病卒,或客死異鄉,均不得晝日行喪,薄暮速葬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予求學暫假回鄉聽聞,時暮色半濃,山雨紛灑,村中人執黑傘聚于村口香樟古樹下。</p><p class="ql-block">村中壯力于縣醫院之急救車中抬出其尸體,著壽衣,裝入漆黑柏木棺槨,枕旁一束安魂花,闔棺嵌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諸壯力合力抬往燕山一俯瞰全鎮之馬尾松下,掘穴,長六寬四高二,落棺覆土,已成幽宅。</p><p class="ql-block">墳前新立石碑,上題字之:斯人已逝時懷銘,松下云松松長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漸暮人聲悄息,鳥獸嗚嗚然。風來之,黃紙圓幣亂飛,葦草偏向,雨稀影跡。</p><p class="ql-block">泥濘處青石不動,祭品濕透,尚饗乎?吁!可悲也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云蒼狗,時間改容。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無景長駐,缺物永存,千古空來去。塵沙離界,世人忘語。碑立冢在,惟大功德者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傳并無別意,懷人憶物罷。待年來,爆竹聲響,歲后清明眾花謝,誰去為其斷幾支野蒿長草,添一抔新土?唯親人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行世間百余年,望諸君珍親惜友,盡孝盡誠盡愛。滴水思人,寒冬暖心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寒渡pcblue 寫于2013年11月8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牙克石市| 浦北县| 瑞丽市| 军事| 平阴县| 苗栗市| 沂南县| 梁河县| 启东市| 和平区| 湖州市| 柏乡县| 武义县| 宁国市| 巩义市| 上杭县| 肃宁县| 静海县| 房山区| 河间市| 刚察县| 富平县| 长垣县| 石狮市| 乡城县| 桂东县| 临沭县| 本溪市| 永登县| 克东县| 都匀市| 扶风县| 湘阴县| 临桂县| 凤山市| 濮阳县| 鄂温| 乌兰浩特市| 三穗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