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北歐冬日攬勝v2

效祖

<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月中旬,我們開始了北歐之旅。冬日踏上這片緊鄰大西洋和北冰洋且擁有著漫長冬季的大陸,似乎是讓你進入了一個整日沒有陽光,難得見到藍天綠草,卻時時伴有風夾雨雪的神秘大陸。我想選擇這個時間去北歐除了要獲得以往不同的體驗外,更多的是懷著觀賞美麗極光的初衷。我們的旅行從哥本哈根起始,歷時12天游覽了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愛沙尼亞、冰島的一些景點,我們也確實感受到了北歐冰雪世界之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淳厚的人文之美。</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次北歐旅行包括了陸路(全行程)、航海(斯德哥爾摩→土庫)、航空(赫爾辛基→雷克雅未克)的不同方式,使整個行程豐富起來。在大巴上我們盡情欣賞北歐雪國一路的美景,在郵輪上我們充分享受穿越波的尼亞灣帶來的輕松與愜意,更是不能忘懷冒著暴風雪挺進冰島雷克霍特地區的刺激。</h3> <h3><b><font color="#ed2308">丹麥哥本哈根篇</font></b></h3><h3>市政廳廣場</h3><h3>&nbsp;&nbsp;&nbsp;&nbsp; &nbsp;我們到達的第一站就是丹麥哥本哈根。這里是安徒生的故鄉,被譽為“童話王國”。</h3><h3> 當地時間早上八點半,天還沒有亮我們就到達了市政廳廣場。此時,上天堆積的厚厚陰云沒有讓一絲陽光透向廣場,冷風夾著雨雪給匆匆的行人們增添了許多苦寒,但廣場中的絳紅色的建筑依舊透出一種難以抹去的歷史厚重和權利威嚴感,而飛繞在上空的鴿群給這個古老的廣場帶來了一些生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3>  在北歐凡是有市政廳的地方,一定是景點,也許這源于權利中心的市政廳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歷史事件發生。哥本哈根市政廳建筑建于1892年至1905年,其結合了古代丹麥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市政廳正門上方的鍍金塑像是哥本哈根城市的奠基人阿布薩隆大主教,他一手持權杖、一手持利劍,威武地注視、護衛著眼前的丹麥的大地。這個市政廳大廳主要用于結婚典禮和官方接待。市政廳高106米的鐘塔,是哥本哈根最高的建筑,鐘塔里的報時鐘是設計師花了27年才完成的萬年鐘,且整點標示不是一般常見的數字,而是星宿圖案。</h3><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市政廳大樓旁邊佇立著安徒生的塑像。我猜想很多人是知道了安徒生才知道丹麥這個國家的。安徒生出生于丹麥的一個小地方,一生窮困潦倒的他卻寫出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等傳世名作,成為世界級的童話大師,所以他是丹麥的驕傲。雕像中的安徒生身穿禮服頭戴禮帽,一手握書,一手拿著拐杖,翹首注視著左斜方。這尊以銅打造、約3米高的塑像,座落挨著人潮熙攘的大街旁,游客們紛紛拍照留念。</h3> <h3>小美人魚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哥本哈根港口長堤公園的一塊花崗巖石基座上安放著小美人魚雕像,它是丹麥雕塑家愛德華·埃里克森以安徒生膾炙人口的童話名作《海的女兒》主人公為原型創作,于1913年8月完成。命運多舛的小美人魚自問世以來,幾次被毀,但每次都能完好如初的修復,供人欣賞。</h3><h3><br></h3> <h3><p>&nbsp;新港&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港是哥本哈根的一個地標式的景點。這里有一條建于十七世紀中葉的人工運河,將海上交通引進城市中心碼頭。兩岸鱗次櫛比地密布著色彩鮮艷的老房子。據說這里曾留下一些名人的足跡,其中最著名的居民就是安徒生,他曾多次入住在新港,并于1835年在這里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世界著名童話《打火盒》。我們曾試圖去探訪他的故居,由于冰雪交加的天氣再加上導航不得要領,最終遺憾地放棄了這一想法。<br>&nbsp;</p></h3> <h3>  碼頭的空地上放著一個巨大的船錨。河道中停滿了各種游船和帆船,也許是冬季的原因有些船似乎“冬眠”了,有些已經被罩上了帆布。</h3> <h3><p>阿美琳堡王宮&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阿美琳堡王宮位于哥本哈根市區東部歐爾松海峽之濱,是丹麥王室的主要宮殿。丹麥女王儷每年多半時光在這里度過。據說只要這幢建筑升起丹麥國旗,女王陛下就在宮中。</p><p>&nbsp;&nbsp;&nbsp;&nbsp;</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十八世紀中葉,菲特烈五世國王決定在這里建造一個新的中心,為此,他把這塊地皮贈送給丹麥的四大貴族,要求他們必須在此各建一座外觀完全相同的宮殿。并要求為國王塑制一座騎馬銅像。這四座宮殿的前面形成一個八邊形廣場,菲特烈五世國王的騎馬銅像被安放在廣場中央,1794年克里斯欽堡被大火焚毀,王室決定移駕阿美琳堡四宮殿。自那以后,此處一直是王室的住所。</h3> <h3>&nbsp;&nbsp;&nbsp;&nbsp; &nbsp; 每天中午,都有王家衛隊的換崗儀式。據說平時圍觀游客很多,我們到達時天氣寒冷,也是旅游淡季,只有我們一行人在廣場觀看。守衛在王宮前的王家衛隊士兵 頭帶熊皮帽,身穿黑色古軍裝、腳蹬大皮靴;身前交叉著白背帶,身后掛著劍和匣,他們有時一動不動地持槍立正站在崗號前;有時肩扛槍、手交叉,眼看前方,腳走正步,兩個衛兵面對面地走在前頭,后面跟著衛隊士兵,從兵營整隊來到王宮廣場,把上午站崗的衛兵替換下來。同行的游客跟在列隊行進的衛兵后面,效仿衛兵走步,讓人忍俊不禁。</h3> <h3><p>腓特烈堡&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 腓特烈堡距離哥本哈根市區約半哥多小時車程。這是一座荷蘭風格的文藝復興建筑,唯美宏大。又被稱為“水晶宮”。腓特烈二世(Frederik II)是首先將這座城堡納入皇室行宮的國王,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座城堡被贊譽為“北歐的凡爾賽宮”。在腓特烈城堡里發生的歷史故事,很多都與愛情有關。可惜這些愛情故事都以浪漫開場、以悲劇結束。大眾所熟知的是,1995年,丹麥王子喬吉姆不遠萬里來到香港,向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子”文雅麗單膝下跪求婚,他們的婚禮就是在腓特烈城堡舉行的。然而,這段愛情最終在2004年以分手結束。</p><p>&nbsp;&nbsp;&nbsp;<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腓特烈堡宮共有60個廳,在1720年 弗雷登斯堡宮建成之前, 腓特烈四世的戴冠加冕儀式等都在該宮殿舉行。1859年因遭受火災,腓特烈堡宮大部分建筑被焚毀。 嘉士伯啤酒廠創始人 卡爾· 雅各布森(J.C. Jacobsen )為腓特烈堡宮捐贈修繕費,將70多個房間恢復原狀,并提議將腓特烈堡 宮辟為丹麥 國家歷史博物館,重建于1878年完成。我們一行人花了一個多小時游覽了國王和 王妃的房間、 謁見大廳、騎士間、禮拜堂、舞蹈室等,還目睹了當時的裝飾品和繪畫并了解到了歷史上發生的故事。</h3> <h3><b><font color="#ed2308">瑞典</font><font color="#ed2308">哥德堡篇</font></b></h3><h3>哥德堡</h3><h3>&nbsp;&nbsp;&nbsp;&nbsp;&nbsp;離開腓特烈城堡后乘車到達丹麥赫爾辛格,下午五點半我們一行坐大巴乘輪渡橫渡卡特加特海峽到瑞典赫爾辛堡上岸,然后繼續乘車沿6號(E6)公路到哥德堡市區,冒雪行程2個半小時到達目的地。當晚入住哥德堡。</h3><h3> 到達哥德堡第二天早上參觀了市政廳廣場、教堂、約塔運河。哥德堡是瑞典西南部海岸著名港口城市。與丹麥北端隔海相望,是一座風光秀麗的海港城。圖為鐘樓。</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哥德堡市政廳廣場也叫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是哥德堡的市中心廣場,廣場中間豎立著哥德堡創立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雕像。1621年,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簽署了哥德堡市憲章,依據神話傳說,他選擇了這塊神圣的建城之地。廣場上的建筑都是三層的歷史建筑,北邊靠近林蔭大道的就是哥德堡的市政廳。</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約塔運河連接哥德堡港,港口終年不受凍,成為瑞典和西歐通航的主要港埠。因為哥德堡地處哥本哈根、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三個北歐國家首都的中心,有450多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地,是北歐的咽喉要道,在它方圓300公里以內是北歐三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北歐的工業中心。</h3> <h3><p><b><font color="#ed2308">挪威奧斯陸篇</font></b></p><p>維格蘭雕塑公園</p><p>&nbsp;&nbsp;&nbsp;&nbsp;&nbsp; 離開哥德堡繼續沿著6號(E6)公路經過哈爾登于當地時間下午13:30到達奧斯陸。午飯后,去著名的維格蘭雕塑公園游覽。這是我第二次來到此處游覽了,冬季的雕塑公園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公園內處處銀裝素裹,每座雕塑都身披厚厚的雪,在白雪的襯托下更加顯示出人物雕像一種飽經風霜的滄桑感、一種與大自然博擊的力量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園是曾經求教于法國藝術大師羅丹的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苦心雕琢40年創作而成。于1924年始建,歷時19年得以建成。公園里共有169座雕塑和近700個人物形象,維格蘭公園圍繞“人生”這個主題。 整個公園的雕塑共有橋上雕塑群、噴泉雕塑群和獨立碑雕塑群三大區;分為“生命之橋、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和生命之輪”四個部分。雕塑充分體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把人物的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盡致,表現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輪回,因而有人稱之該公園為“人生之旅公園”。</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圖是父與女,表現的是"生命之橋"。</h3> <h3>生命之橋:在兩邊橋頭共有58尊雕塑,有老有少,其中憤怒的小男孩表情最豐富,它是園中最傳神、最招人喜愛的作品。雕塑刻畫了小孩子在愿望不得實現時,跺著雙腳,揮動著胳膊,哭鬧不止的神態。為了求得好運,小孩的手和“小雞雞”被游人摸得發亮,而旁邊的小女孩兒雕塑少有人環顧,似乎被冷落了。</h3> <h3>生命之橋的一組雕像:父愛無邊與男女情深。</h3> <h3>生命之源:穿過生命之橋后映入眼簾的是生命之源,池中央四個巨人托起石盆,在其他季節盆中要流出泉水,這個塑像象征了人們在生活上背負的重擔。</h3> <h3>生命之柱:高17.3米,重270噸。柱上雕塑著121個神情不同,首尾相連的裸體浮雕,表現出人竟相追求光明奮力抗爭的主題。四周還有36組人體雕像變現塵世悲歡離合與天堂的美好追求。據說這組雕像是3位工匠歷時14年才完成。</h3> <h3>生命之輪:由兩對男女和三個孩子組成,告訴人們生命輪回、生命不息。</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離開雕塑公園來到市中心已經是下午4時了。看到街道上匆匆的行人,表明此時已經是北歐國家下班的時間了。傍晚時分,我們瀏覽了奧斯陸的市中心景點和商業街。</p><p>&nbsp;&nbsp;&nbsp;&nbsp;&nbsp; 奧斯陸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為古老的都城。它的名字來源于古老的挪威語,一個是“神”一個是“草地”。始建于公元1048年,從1814年起成為挪威首都。奧斯陸瀕臨曲折迂回的奧斯陸灣,背倚巍峨聳立的霍爾門科倫山,蒼山綠海相輝映,使城市既有海濱都市的旖旎風光,又富于依托高山密林所展示的雄渾氣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圖為傍晚的國家歌劇院,挪威著名劇作家易卜生的雕像矗立在劇院前。<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奧斯陸市政廳是分別高66米和63米的雙塔建筑物,這個建筑由挪威的藝術家們從1900年至1950年不斷的裝飾和潤色才得以完工。它全面的向人們展示了挪威的歷史、文化以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這座磚紅色的建筑布局為凹字形,周圍有大量雕塑,表現了挪威人生活的各個方面。</p><p><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順著兩邊的臺階走向市政大廳,寬闊的 大廳可以想象容納的范圍,一層中央大廳懸掛的是長12米、高2米的歐洲最大的油畫, 出自亨利克?索侖森之作品《快樂勞動著的人們》。其余三面墻的壁畫是阿魯夫?羅爾福森的作品。另外,愛德華?蒙克的《生命》、佩爾?庫羅古的壁畫《城市極 其周邊》也很有名。其中一側放置了一架鋼琴,順著臺階走上一層,可見幾個不同類型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特別的展示,從家具擺設到人物壁畫以及可以透過窗戶看到的外面的海景,無一不讓觀光客感受到其歷史的氛圍,體驗其中的過往與變遷。這里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地。<br></p></h3> <h3>市政廳窗外的海景。</h3> <h3><p><b><font color="#ed2308">瑞典</font></b></p><p><font color="#010101">博里維克鎮</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奧斯陸的第二天一早,我們一行人沿著18號(E18)公路,冒雪行進兩個多小時后,到達了瑞典古鎮博里維克。這個小鎮位于維納恩湖支湖畔,森林,溪流,湖泊環繞,老建筑,比比皆是,鐵銹紅的木屋代表著瑞典民居的經典風格,琉璃質感的礦石磚建成的老建筑,見證著幾百年來的歷史,據說這個古鎮與皇家頗有淵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博里維克的教堂是這里唯一的一座教堂。沒有看到去教堂禱告的當地人,鎮上的人很少,也沒有游人,大雪之后這里更像一處“世外桃源,透出的氣息就是古老、傳統。</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里是博里維克早年冶煉鋼鐵的舊址。據說這里曾經為巴黎埃菲爾鐵塔提供鋼鐵材料。</h3> <h3>&nbsp;博里維克鎮的古房</h3> <h3><p><font color="#ed2308"><b>瑞典</b></font></p><p>斯德哥爾摩皇后島</p><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博里維克出發,行駛半小時左右在格魯姆斯附近午餐,飯后不敢耽擱繼續沿著18號(E18)公路向斯德哥爾摩進發,由于下雪以及交通堵塞,在下午4:30前沒有趕上進入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參觀的時間,第二天由于冰島總統來訪市政廳不對外開放,所以只能遺憾放棄了這一景點。當晚入住斯德哥爾摩加瓦時尚酒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到斯德哥爾摩皇后島參觀。皇后島宮(又稱卓寧霍姆宮)距市中心15公里,最早建于十六世紀,毀于一場大火。到了十七世紀,瑞典當時最有名的建筑設計師尼克姆德斯父子負責重建的工程,融合了瑞典民族風格和其它如巴洛克風格等因素。由于這里屬于瑞典皇家領地,所以我們只是在外圍參觀。景點包括皇后島宮、皇家劇院、中國宮和花園。</p><p>&nbsp;&nbsp;&nbsp;<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國宮包括有一座宮殿和兩座亭子,始建于1753年,由當時國王福雷德里克為慶祝王后烏爾里卡生日而建造的。從趴在屋脊上的幾條龍和長廊樣式的房間多少可以看出一點中國宮殿的風格。</p><p><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皇家劇院,建于1766年。179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在劇院舉行的舞會上遇刺身亡,從此劇院關閉。1922年經整修,一百多年前使用的各種道具、裝置、設備和舞臺按照以前的原樣布置重新演出,現在劇院仍舊舉行古典劇目的演出。</h3> <h3><p>&nbsp;&nbsp;&nbsp;&nbsp; &nbsp;皇后島很開闊,四周都被綠色灌叢包圍著。法式花園和英式園林被大雪粘合在一起,難于分辨了。沒有封凍的湖水倒映著湖邊宮殿與樹叢,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優雅與寧靜。<br></p></h3> <h3><p><b><font color="#ed2308">瑞典</font></b></p><p><font color="#010101">斯德哥爾摩</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離開斯德哥爾摩皇宮后,我們開始乘游船游覽斯德哥爾摩的主要景色。游船所到之處基本可以把斯德哥爾摩城島、騎士島、船島、城堡島和動物園島(于高登)主要的景點一覽無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市政廳位于國王島(Kungsholmen)靠近老城的水畔。為通體棕紅色磚結構,106米高的鐘樓頂上是金色的三王冠。建于1911-1923年的市政廳內部有議會大廳,藍廳是每年諾貝爾獎金頒獎儀式結束后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另一金色大廳(Gyllene Salen)墻面有1800萬多塊黃金和小塊玻璃拼成的馬賽克畫。<br></p></h3> <h3>&nbsp;騎士島大教堂</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靠近船島的這棟建筑是瑞典國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建于19世紀中葉,靈感來自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藝復興建筑。它的原名是“皇家博物館”,現在館內收藏了約50萬件中世紀到19世紀的繪畫、雕塑、陶瓷等藝術品。</h3> <h3>&nbsp;&nbsp;&nbsp; 尤金王子美術館坐落于風景秀美的斯德哥爾摩動物園島上,美術館是原瑞典王子,同時也是著名的畫家尤金的住宅,現為瑞典最受歡迎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建筑由瑞典建筑師博別格設計。住宅內部是“新藝術運動”的設計樣式,展出王子的畫作和使用過的房間和用品。</h3> <h3>&nbsp;&nbsp;&nbsp;&nbsp; 船島教堂,修建于1823-1849年,八角形新古典主義建筑,純白色的外墻,靈感來自于羅馬萬神廟。現在這個教堂已經改為世俗用途,成了音樂廳。船島教堂旁邊就是東亞博物館和當代美術館。<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城堡島上有一個建于1848年小城堡,據說是古時要塞,如果要塞升哪國國旗,就代表這個國家由哪國統治,現在當然是瑞典王國的藍黃十字旗了。</h3> <h3>斯德哥爾摩Strandv?gen大街老建筑</h3> <h3><p>斯德哥爾摩老城</p><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城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城內有中世紀小巷、圓石街道和古式建筑,深受北日耳曼式風格影響。大廣場是老城中央的一個廣場,被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大樓和其他舊商人的房屋包圍。城內除了有斯德哥爾摩大教堂、諾貝爾博物館和騎士教堂外,還是王宮所處之地。在三王冠宮于火中焚毀后,王宮就從18世紀建立于此。騎士院位處老城的西北。</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1520年發生在這里的屠殺事件,這一年殘暴的丹麥國王克里斯狄二世攻占了這里。在廣場上,將94位瑞典貴族、主教和平民,在三天內砍頭示眾,他們稱這一天為“喋血日”。暴行激怒了瑞典人,古斯塔夫--瓦薩率領瑞典人揭竿而起,這一天是瑞典獨立的轉折點,后來他成為了瑞典國王,即古斯塔夫一世。<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斯德哥爾摩大教堂的淺紅色山墻,上有黑紫色大理石碑刻。碑刻前立著一個銅像,應該是個傳教士,銅像右前方是個青石砌成的方尖碑,碑座上刻滿文字。方尖碑,是為了紀念瑞典與俄羅斯,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而建立的;也有一說是紀念抵抗芬蘭戰爭中公民對古斯塔夫三世忠誠的。</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廣場中間有一口老水井,是斯德哥爾摩最早的水井原址,當年附近的居民靠此井水生活,不過水井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經干枯涸了。水井上壘著個炮樓一樣的石堆,最上面是個石頭的獎杯,四周有幾個出水管口,已經建成為“水井紀念碑”了</h3> <h3>諾貝爾博物館&nbsp;&nbsp;&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諾貝爾博物館坐落于斯德哥爾摩老城,于2001年諾貝爾獎百年時建成,前身曾是瑞典古老的證券交易所。博物館分為當年獲獎者介紹、歷史回顧、諾貝爾獎介紹、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生平等幾部分,旨在希望通過介紹諾貝爾獎的方方面面,向人們展示超過80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帶來的世紀之變。<br></h3> <h3>&nbsp;&nbsp;&nbsp; 進入博物館參觀,在一個有一定文史功底且認真嚴謹的女導游激情解說之下,大家似乎都對諾貝爾獎對世界發展的貢獻著了迷。</h3> <h3><p>瓦薩沉船博物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個沉船博物館坐落在斯德哥爾摩動物園島上,在瓦薩號沉船遺址附近,從處遠看就像一艘三桅桿帆船。瓦薩沉船博物館是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它是專為展覽一艘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瓦薩號沉船而建立的。瓦薩號當年號稱最豪華的戰艦,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紀船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瓦薩古戰船是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 1625年開始建造的。這艘戰船本來是單層炮艦,可是國王得知當時瑞典的海上強敵丹麥已擁有雙層炮艦,便不顧當時本國的技術條件,下令把炮艦改造為雙層。1628 年 8 月 10 日,斯德哥爾摩海灣風和日麗,揚帆啟航。不料剛行駛數百米,一陣微風吹來,瓦薩號戰艦搖晃了幾下,竟立即連人帶船沉入 30 多米深的海底。3 個多世紀后的1961 年 4月&nbsp;,這艘在水底沉睡了 333 年的戰船才重新露出水面,</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離開沉船博物館后,下一站就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我們一行人又開始了長途跋涉。當地時間晚上20:00乘坐維京號郵輪出發,經過一夜航行于次日早上7點到達芬蘭城市土庫;下船后,立即趕乘大巴沿18號公路(E18)直奔赫爾辛基港碼頭,然后又乘船2小時,于中午時分到達塔林,并在塔林“北京烤鴨店”午餐。</h3> <h3><font color="#ed2308"><b>愛沙尼亞塔林篇老城</b></font></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塔林老城是保存至今最完好的歐洲中世紀城堡,城中保留著許多中世紀教堂,是北歐目前唯一一座保持著中世紀建筑風格和外表的城市。站在城市的高點,一覽這座老城的全貌,細細品味歷史帶給這座城市的韻味。1997年,塔林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br></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塔林老城保存了大量中世紀巴洛克風格建筑,特別是以教堂為主的宗教建筑,表現出較高的建筑藝術成就。老城區街道狹窄,建筑密集,又是歷史文化遺產集中區域。<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塔林不僅擁有著北歐保存最好的古城,也有著綿延2公里長的古城墻,城墻以它的最獨特的紅磚屋頂而別有特色。數百年的歷史中,塔林飽經戰火,尤其是二戰后期,蘇聯空軍曾對塔林密集轟炸,它沒有被夷為平地算是個奇跡。這與古城嚴密的防御系統不無關系。塔林至今保存完整的防御體系包括:全長1900米的中世紀城墻,和維魯大門相似的20座圓形尖頂防御塔樓,堪稱中世紀文化精髓。 </h3> <h3><p>&nbsp;&nbsp;&nbsp;&nbsp; &nbsp; 塔林市政廳是一哥特式建筑。這座建筑首次見于文字記載是在1322年,目前的形態形成于1402-1404年重建之際,其尖頂毀于1944年3月9日的轟炸,1950年重建。被認為是愛沙尼亞獨一無二而且歷史悠久的建筑瑰寶。市政廳建在廣場的正中心,市政廳的二樓仍然是該建筑的主要樓層,公民會堂、理事會大廳、附屬廚房以及法官廳都位于該層,這里同樣也舉辦慶典的接待會和音樂會,就如同往昔中世紀的歲月一樣。三殿地窖大廳現已作為展覽大廳向市民及游客開放。<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 圣·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東正教堂,教堂內部被裝飾得富麗堂皇,滿是鑲嵌工藝與圣像,這座矗立在托姆比亞山頂上宏偉的洋蔥圓頂型建筑是愛沙尼亞主要的俄羅斯東正教大教堂。它建于1900年,當時愛沙尼亞是沙皇俄國的一部分,而建造該教堂的最初目的是在逐漸難以控制的波羅的海地區樹立一個沙俄帝國統治地位的象征。進入教堂看到并不太寬闊的大廳中擠滿了前來做彌撒的俄羅斯裔的信徒。</p></h3> <h3><p><b><font color="#ed2308">芬蘭赫爾辛基篇</font></b></p><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離開塔林的第二天一早,就驅車到赫爾辛基游覽,這個地方是我們這次北歐之行最主要的轉機/轉乘之地。已經三次來到赫爾辛基了,這次是我們一行第一次游覽赫爾辛基主要景點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赫爾辛基,是芬蘭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毗鄰波羅的海,是一座古典美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都市,又是一座都市建筑與自然風光巧妙結合在一起的花園城。市內建筑多用淺色花崗巖建成,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h3><p><br></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 <h3><p>白教堂&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赫爾辛基的參議院廣場, 有一座乳白色的大教堂,它結構精美、在臺階的襯托下很是雄偉,這座建于1852年莊嚴肅穆的赫爾辛基大教堂是德國建筑師設計的一座路德派教堂,它以乳白色的墻,綠色圓頂的塔樓,高大的塔樓四周環繞著圓柱構成,俗稱白教堂。大教堂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大海上一眼就能看見,無論身處市區的哪個角落,也都能望到它的身影。它是赫爾辛基的重要地標。<br></p></h3> <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廣場中央有一組青銅雕像,坐落在高高的棕紅色大理石基座上,中間最高那尊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他一身戎裝,帶有佩劍,舉目平視前方,右手微抬,顯得威嚴而莊重。1808—1809年,沙俄擊敗瑞典,迫使瑞典將芬蘭割讓給了俄國,雖說芬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但內部是實行自治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登位后,主張對芬蘭文化和傳統的尊重為芬蘭人感懷,芬蘭政府于1894年在自己城市的顯要位置為亞歷山大二世特意立了這么一座塑像。一個世紀多過去,雖經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沙皇廢除、蘇芬戰爭、蘇聯解體等風云劇變,銅像仍巍然屹立。</h3> <h3><p>赫爾辛基 南碼頭廣場。</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赫爾辛基的南碼頭停泊著大型游輪的碼頭廣場,。這里有熙熙攘攘的大市場,水果蔬菜花卉,波羅的海的鮮魚,馴鹿的毛皮,各種芬蘭的工藝品一應俱全。也許是冬季嚴寒的緣故,據說攤位數量遠低于平日。</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南碼頭廣場有波羅的海女兒哈維斯.阿曼達的雕塑,四頭海豹不停地向她噴水,免得芙蓉出海的女神干涸;廣場的北面還有總統府,神氣的衛兵天天站在那里;廣場的東面是洋蔥頂的紅教堂,這是1860年俄國人統治的時候留下的東正教教堂,正名叫烏斯彭基大教堂。</h3> <h3>&nbsp;&nbsp; 烏斯彭基教堂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最大的希臘東正教教堂&nbsp;。</h3> <h3>&nbsp; 赫爾辛基市政廳</h3> <h3><p>西貝柳斯公園</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年前我曾到這里游覽,再次來到這里感覺還是那么令人心馳神往。西貝柳斯紀念碑豎立在西貝柳斯公園中,在白雪襯托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紀念碑的造型如同茂密的森林,象征給予西貝柳斯無窮的創作靈感,也是西貝柳斯音樂的重要主題之一。高低錯落的紀念碑由600余根銀白色不銹鋼管組成,又酷似一架巨型管風琴。一座西貝柳斯金屬頭像鑲嵌在一旁的紅色巖石上。這座紀念碑是芬蘭著名女雕塑家希爾圖寧花費六年時間創作的,在1967年西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際完成。<br></p></h3> <h3>&nbsp;&nbsp;&nbsp;&nbsp; &nbsp; “芬蘭音樂之父”&nbsp; 西貝柳斯(1865-1957)10歲開始作曲,年輕時代在柏林和維也納學習音樂,后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任教。他一生創作了7部交響樂、100多首獨唱歌曲、大量的提琴曲與鋼琴曲、兩部歌劇及一部舞劇。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寫芬蘭人愛國熱情的交響詩《芬蘭頌》,至今仍被作為芬蘭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約翰·路德維格·魯內貝格Johan Ludvig Runeberg(1804~1877 )雕像,他是芬蘭詩人,芬蘭國歌歌詞的作者。塑像矗立在市中心的街心花園里。</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結束赫爾辛基主要景點的游覽后,我們乘芬航從赫爾辛基飛往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這個旅程是我們最期待的,因為觀賞極光是冬季去北歐最大的宿愿,為此我們還專門下載了極光預測網站的app,急盼著觀賞極光那令人激動時刻的到來。經過三個小時的飛行后,當地時間18:00(當地與芬蘭有2個小時時差)到達雷克雅未克,隨后在當地據說是唯一的中餐館Bambus Restaurant就餐。</h3><p>&nbsp;&nbsp;&nbsp;&nbsp;&nbsp;</p> <h3><font color="#ed2308"><b>冰島雷克雅未克篇</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 &nbsp;冰島作為全球看極光幾大圣地之一,全島都處在極光帶上,整體光污染小。極光的強度由太陽風決定,太陽活動很難有精確的預報,一些大規律可以讓科學家給出一個提前4到5天的極光強度預報。極光強度被分為0-9的等級,0為弱,9為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根據極光預測網站預測當天晚上云層較少,但極光到該地區的強度只有10%的概率,按照預測的最佳時間,零點后,我加穿衣服全副武裝離開入住的Icelandair Hotel,到飯店前方寬闊的山坡上,支起三腳架,等待極光的到來。冬季夜間的雷克雅未克溫度雖然并不是很低,但由于西面臨海,比較潮濕且風很大,所以體感非常寒冷。腳踏長時間在厚厚的雪上已有麻木感,大有“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的感覺。等了近四十分鐘,不見極光,只有刺骨寒,終于忍耐不住,打道回府了。</font></h3> <h3>  在我們離開不到一個小時,同團的高手就在不遠處拍下了瞬間出現的極光,在此借用他拍的極光圖片,以聊補遺憾之心。這說明干成一件事沒有100%的堅持與努力,就不能贏得10%的機會,教訓深刻啊!不過,我們全團都為此而感到欣慰,畢竟我們在冰島時極光出現了。</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大巴司機拿出手機炫耀他朋友幾乎同時在雷克雅未克地區拍的極光圖片,更是令人羨慕不已。</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極光之夜的第二天 一早我們又踏上行程,向冰島著名的黃金旅游圈進發。此時天氣突變,暴風雪大作,大巴沿著36號公路費力前行,風從側面吹過,吹得車身搖晃,切風在廣袤草原上的吼叫讓人多少有些擔心。好在暖心的冰島司機哥,駕駛穩健,時時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帶,一路順利到達景點。</p><p>&nbsp;&nbsp;&nbsp;&nbsp;&nbsp; 黃金圈位于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北邊一個三角形的區域,是冰島旅游的精華,它包括了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Tingvellir)、黃金大瀑布(Gullfoss)、蓋策間歇噴泉(Geysir)3個著名的旅游景區。冬天來到這里體驗掛冰的瀑布與熱噴的泉水,就知道什么是冰火兩重天了......</p><p><br></p><p><br></p></h3> <h3><p>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這是第一站。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是冰島的第一家國家公園,位于雷克雅未克的東北40多公里處。冰島古議會的會址位于大裂谷旁的平原上。一千多年前(930年),39個部落酋長就在這片蒼茫的草原上搭起帳篷召開了居民議事大會,所以這里有“世界最古老的民主議會會址”之稱。1944年冰島就在此處宣布擺脫丹麥獨立。因此,這里被稱為西方議會政治的發源地,冰島的國家搖籃和歷史圣地。2004年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nbsp; </p><p><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是兩個大陸板塊的交界處,一不留神就在歐洲和北美洲之間跑了個來回。這是大自然形成的壯觀裂谷,大地好像被地球運動巨大的力量強行分開,形成縱橫交錯的裂縫,據說這個裂縫現在仍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在分離。</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h3>&nbsp;遠處橫亙著冰島最大的湖泊議會湖</h3> <h3><p>&nbsp;&nbsp; Fontana溫泉,</p><p>&nbsp;&nbsp;&nbsp;&nbsp; Fontana溫泉在著名的黃金圈景區中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和間歇泉之間的路上,冰島是全世界天然溫泉數量最多的國度,全島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溫泉。而冰島人也是出了名的愛泡溫泉,除了黃金圈沿線一帶的Fontana地熱溫泉,還有著名的藍湖溫泉Blue Lagoon,都是景色宜人的露天溫泉泳池,冬季泡溫泉別有滋味,身披熱泉水、盡攬冰雪之美,可謂冰火兩重天了。</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外,當地利用地下溫泉之高溫烤制面包,每天都有新鮮出爐的地熱黑麥面包。我們親眼看到了從冒著溫泉氣泡的地上“揭鍋”的過程,大家都分享了新鮮黑麥面包,黑麥面包略帶甜味,卻沒有糖的那種甜膩感。</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露天溫泉池緊鄰勒伊加湖,溫泉并不算太大,遠沒有藍湖的規模,但是相當溫馨,加上湖光山色,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覺。泉內有多個不同溫度、形狀、大小的池子,還有噴水浴。</h3><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冰島第二天傍晚我們一行人冒著雨雪還去了藍湖溫泉。藍湖地熱溫泉距離雷克雅未克大約39公里,藍湖所在地是地球上地下巖漿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之一,藍湖洗浴和游泳的礁湖地區水溫平均在40 ℃左右,水體有豐富礦物質,如硅和硫。大家盡情地享受了含硫的溫泉浴,美女導游號召大家都去泡溫泉,她總說泡一泡年輕到18。島藍湖溫泉天色已晚,沒有留下照片。</p> <h3><p>居德瀑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名黃金瀑布,黃金瀑布是冰島名氣最大的瀑布之一,是著名的冰島黃金圈(GoldenCircle)的三大站之一,其位于冰島西南部,首都雷克雅未克以東北125公里外,寬2500米,高70米,奧富薩(Olfusa)河支流赫維陶(Hvita)河上。落差32公尺(105呎)。<br></p></h3> <h3>&nbsp;&nbsp;&nbsp; 冬季看到的瀑布可能比不上其他季節瀑布所具有的動感,但形成的冰凍瀑布卻有動靜相托的感覺。</h3> <h3><p>間歇泉</p><p>  是距離雷克雅未克不遠的一個盆地里,有一片很有名的間歇泉區。“蓋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間歇泉,在13世紀噴出沸水。把間歇泉叫作“蓋策”。這個名字是冰島話的譯音。它的原意也是間歇泉的意思。<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這個泉在平靜的時候,是一個直徑20米的圓圓的水池,清得發綠的熱水把圓池灌得滿滿的,并且沿著水池的一個缺口緩緩流出。可是,這種平靜的局面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突然暴怒起來。只見池中清水翻滾,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很快,一條水柱沖天而起,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據說,蓋策的噴發高度可以達到70米。它的四周包圍著許多小型熱泉,看上去就像一口燒著沸水的鍋,咕嘟咕嘟不停地冒泡,手可一點兒也碰不得。“蓋策沸水在下沉積蓄力量后,每8分鐘噴發一次,高度可達30米,十分壯觀。</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冰島的第二天原定行程上是去維克鎮游覽黑沙灘,但由于暴風雪行車困難,我想也與前一段在維克地區一輛旅游大巴遇難有關,為了安全起見,臨時取消了這個行程,作為補償,冰島司機哥帶我們游覽了雷克雅未克很多不錯的景點。</h3><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圖是位于位于Seltjarnarnes 半島的Grotta 燈塔</p>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雷克雅未克哈帕音樂廳和會議中心位于都雷克雅未克的海陸交界處,是冰島最新最大的綜合音樂廳、會議中心,其設計靈感來自冰島冬季夜晚神秘莫測的夜幕極光和火山石的形狀。建筑的玻璃外型好比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上千塊不規則的幾何玻璃磚隨著天空的顏色和季節的變化反射出令彩虹都相形見絀的萬千顏色。這座頂尖的現代化建筑是雷克雅未克欣賞音樂和舉辦重要會議的場所。</h3> <h3>雷克雅未克舊港</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哈爾格林姆斯大教堂,&nbsp;位于雷克雅未克市中心的山丘上,以冰島著名文學家哈爾格林姆斯的名字而命名,紀念他對冰島文學的巨大貢獻。教堂建于1930年,是雷克雅未克標志性建筑。教堂前的西格松雕像是為紀念冰島獨立之父西格松(Leifur Eiriksson)而建。該教堂由冰島著名的建筑師Gudjon Samuelsson設計。該教堂于1940年開始奠基,由于經費靠教會籌集和信徒捐助,該教堂幾乎花了半個多世紀才完工。&nbsp;&nbsp; <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該教堂設計新穎,為管風琴結構,主廳高30多米,可容納1200人。主塔高 72米,可乘坐電梯上頂樓俯瞰首都全貌。冰島火山爆發后遺留下來的熔巖的形狀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他運用本土的創造素材,使用當地的建筑材料,設計了這坐標新立異、具有冰島民族風格的教堂。</h3> <h3><br></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去黃金旅游圈的路程中,碰到了一群非常有特點的短腳馬,聽介紹這是冰島特有的馬種。冰島馬在冰島語里被稱為“法西”,意思是“搶眼的鬃毛”。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冰島馬都長著長長的鬃毛,以及長長的尾巴。冰島馬是地球上最純的馬種,因為公元930年,冰島為了避免混種,訂立了禁止馬匹進口的法規。冰島馬都是冰島人最為忠誠的朋友。和威猛兇悍的馬不同,冰島馬的腿比較短,因此模樣顯得矮小可愛,外加冰島馬的性情友好,對人親近。經歷了一千多年的變遷,除了冰島本土,這種抗高寒,強壯有耐力、性格溫順的馬中精品在世界各地都已經不復繁衍。摸摸冰馬也是非常愜意的感覺。</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雷克雅未克赫夫迪樓是海邊一座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房子,1986年10月11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總統在這里會談。后來人們認為發生在赫夫迪樓的雙邊峰會是結束冷戰的開端。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把那次會談稱為“實質問題的突破口”,美國總統里根也把那次會談看作是“尋求世界安全與穩定的關鍵轉折點”。</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冰島是我們北歐冬日之旅的最后一站,12天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也留下了一些遺憾,這種遺憾正在激發下一次的旅行沖動,迷人的北歐我們還會再來!</p></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衡南县| 河源市| 龙海市| 北碚区| 吉林省| 通许县| 任丘市| 文山县| 龙海市| 阳山县| 昌黎县| 宜昌市| 临城县| 云安县| 尼勒克县| 金堂县| 乾安县| 信宜市| 凉山| 武城县| 屏东市| 杭州市| 通山县| 临澧县| 台北市| 淮北市| 攀枝花市| 遵化市| 睢宁县| 临武县| 舞钢市| 鹤峰县| 永新县| 资兴市| 庐江县| 莱州市| 鹰潭市| 昂仁县| 永平县|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