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967年11月,濟南市首批報名上山下鄉的同學集中在山東省教育干校,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學習班:一是通過學習做迎接艱苦生活的思想準備,二是做上山下鄉的宣傳工作。<br>1968年2月19日,在山東劇院召開首批知青歡送大會,當時的省主要領導楊得志,王效禹等出席接見。<br>2月20日,首批知青二百六十多人乘坐解放牌卡車開赴沂蒙山,分赴莒南和臨沂兩個縣插隊。<br>2月22日,我們小組14人到達我們的目的地:莒南縣大山區李家彩公社厲家泉大隊。</h1> <h1>厲家泉——我們的第二故鄉,村西北的大山水庫,我們曾在這兒捕魚撈蝦,大山區知青還在此進行游泳比賽:水庫右下方紅線框出的區域就是我們小小的厲家泉村。</h1> <h1><font color="#010101">厲家泉小組由14人組成,分別來自濟南鐵一中,二十八中和濟南二中。<br></font><font color="#010101">組長:張燕嵐 丁小冬 韓運河<br></font><font color="#010101">組員:孫麗玲 龐茂榮 趙健敏 楊家怡 董美華 楊喃喃 齊桂芹 劉虹 于愛民 楊學義 趙為人</font></h1> <h1>村黨支部安排老黨員厲現書 李玉佃 和老農李太緒負責知青工作,我們稱他們為老師,對于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孩子們,他們如同家長。</h1> <h1><font color="#010101">我們14個人分屬四個生產隊。平日在大隊棉花實驗田,麥收,秋收等農忙時節各自回生產隊勞動。</font></h1> <h1>地頭上,李玉佃老師跟我們一起學習和研究棉花栽培技術,種棉花在當時的厲家泉還是新事物。</h1> <h1>小組愛好文藝的同學比較多,田間地頭少不了文藝表演,這是韓運河,楊家怡在表演對口詞。</h1> <h1>正是讀書的好年華,離開了學校,荒廢了學業,那時除了學習毛主席著作,讀報是學習的主要內容。</h1> <h1>收工后排練文藝節目,舞蹈“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是不是很有架勢?簡陋的小樂隊由村里的年輕人組成。</h1> <h1>這是知青的住房,墻上的大字“在農村干一輩子革命”,對于自愿報名下鄉的首批知青,當時確實是發自內心的。</h1> <h1>舞蹈《勞動號子》也是宣傳隊的保留節目,招招式式都來自生產勞動中……。</h1> <h1>小組有一臺縫紉機,趙健敏負責做衣服。我們的演出服每人一套綠軍裝,男生白色對襟褂,女生藍色士林布核桃鈕的大襟褂都是健敏做的。</h1> <h1>那時階級斗爭天天講,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叫“全民皆兵”,因而我們的節目也少不了舞刀弄槍的內容。</h1> <h1>聽老農講厲家泉的過去,這個只有八十二戶人家的莒南縣最偏遠的小村莊,據說當年都是從附近逃荒至此。</h1> <h1>老區人民都有一部血淚史,斗爭史,戰爭時期推著獨輪車支援前線,許多一輩子頭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其實都是革命的功臣呢……</h1> <h1>定期召開小組生活會,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h1> <h1>解放后組織發展緩慢,村里的黨員沒有年輕人,絕大多數是解放戰爭中入黨的老黨員,常常對知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h1> <h1>小組實行一個月的三同,知青分到農家,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h1> <h1>村后的柴禾山緊鄰大山水庫,修大山水庫據說搬遷了幾個村子,水庫很大,在地圖上清晰可見,厲家泉就在它的東南岸。</h1> <h1>秋后柴禾山分山割山草,知青也分得一片,割山草,擔山草的活兒最累,宣傳隊的同學一走,留守的同學們就格外的辛苦!</h1> <h1>我們的主食四季都以地瓜煎餅為主,秋后收了鮮地瓜,人人都貼了一身“地瓜膘”,哈哈!臉也成了地瓜臉。</h1> <h1>支部書記李茂平和看山的大叔在柴禾山上。</h1> <h1>柴禾山上的合影這張人最全,可惜不夠清晰。</h1> <h1>村南的揚水站——當年村里最重要的水利工程。</h1> <h1>在距離厲家泉十八里的橫溝宣傳演出,感謝濟南日報社記者為我們留下這些珍貴的老照片。</h1> <h1>厲家泉的文藝宣傳隊名聲在外,白天勞動,晚上排練,常常去附近的村莊演出,周邊村莊的村民也會相約來厲家泉看戲。</h1> <h1>記得這個節目叫“時代的列車”,也是宣傳隊的保留節目。</h1> <h1>“反帝必反修”,哈哈!多么清晰的時代印記。</h1> <h1>大山知青組之間常有交流,這是與第三批下鄉的橫溝知青組座談交流。</h1> <h1>厲家泉小組和橫溝小組座談會</h1> <h1>橫溝小組熱情款待厲家泉小組,那時最好的待客飯食就是豬肉燉豆腐。</h1> <h1>厲家泉宣傳隊代表莒南縣慰問青島電業局和秦皇島駐軍,這是在青島海濱留影。</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繼承革命傳統,小組同學在劉家東山烈士陵園前莊嚴宣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變農閑為農忙,冬天全村總動員,冒著嚴寒在西嶺移山填溝,整修大寨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田間休息中的學習與交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整修大寨田的工地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年厲家泉村的決策者——村黨支部、革委會和各生產隊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婦女主任劉春翠大嬸和知青組長張燕嵐,正在組織老婦女和識字班們開會,婦女能頂半邊天——是當年響亮的口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厲家泉最能干的識字班:村里的鐵姑娘厲現彩和張燕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黨支部書記李茂平和村干部們和知青在一起開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揚水站工地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隊棉花實驗田是我們勞動鍛煉,增長農業科學知識的用武之地,在這兒,我們學到了很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村支部書記李茂平、負責知青的厲現書、李玉佃和四個生產隊的隊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韓運河、楊喃喃、龐茂蓉利用回濟探親的時間,去省立醫院和九〇醫院學習診療技術,當起了赤腳醫生,圖為楊喃喃正在給李玉佃老師針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展望未來——厲家泉前途無量!村里的決策者和知青組的組長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張燕嵐代表厲家泉知青組參加山東省首屆積代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張燕嵐代表厲家泉知青組參加莒南縣積代會</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農閑時節,與大埠南知青和濟南七中樂隊組成“沂蒙山新社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赴省城濟南宣傳,也走遍了臨沂地區的各個縣。</span></h1><p><br></p> <h1>1970年12月開始了知識青年的回城潮,第一批知青返城后,此后幾年,小組同學陸續離開厲家泉,分配到濟南、淄博、東營、萊蕪、莒南……,開始了各自人生的新旅程。</h1> <h1>70、80年代的聚會大都騎著自行車,小型的聚會不少,可惜留下的照片不多。</h1> <h1>中間的那位是厲彥林,他比我們小十來歲,是厲家泉走出的文化人,當了領導,也寫下了許多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詩歌和散文,熱情的謳歌那塊土地和他熟悉的鄉親。</h1> <h1>這是在劉虹以前工作的工廠吧?那時我們還年輕,孩子都小,工作都忙,不常見面。</h1> <h1>那時的八一立交橋剛剛建成不久</h1> <h1>同游南山綠葉谷</h1> <h1>綠葉谷野餐</h1> <h1>上山下鄉30周年的聚會,這是厲家泉知青組最后一次全員聚會,因而,這張照片就顯得尤為珍貴。</h1> <h1>相聚在輕工業學院(龐茂蓉所在單位),此后不久,小龐因患癌癥英年早逝……。</h1> <h1>從此,厲家泉小組再沒有大團圓的日子!</h1> <h1>1994年暑假學校組織去日照度假,日照電業局出車,我的同事們陪我回厲家泉,淳樸的厲家泉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 <h1>劉春翠大嬸,厲現進大叔是我們最敬佩最親近的人,現在都已作古。</h1> <h1>小聚也溫馨?。?005年1月)</h1> <h1>干杯!為友誼,厲家泉干杯!</h1> <h1>2005年,張燕嵐(攜女兒),董美華,楊喃喃(攜兒子)相約一起回厲家泉看望鄉親們,孩子們也愛上了那片土地和那些勤勞質樸的沂蒙山人。</h1> <h1>站在中間的是現進老兩口,他們的家是我們知青的根據地。</h1> <h1>跟現進大哥在南場上,依偎在柴禾垛上,久違的感覺好溫暖!</h1> <h1>2006年去淄博給孫麗玲大姐過花甲。</h1> <h1>2008年上山下鄉40周年之際,小組集體重返厲家泉。</h1> <h1>看望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送給每位老人一床夏涼被,禮輕情意重。</h1> <h1>此時,交通比以前方便了許多,從濟南乘火車到日照,日照的公交車可以直達村里。這是在從厲家泉回程中,在日照萬平口留影。</h1> <h1>2009年12月小組為屬牛的同學賀壽,丁小冬為迎來花甲的同學們寫詩留念。</h1> <h1>我們都是屬牛的:丁小冬 董美華 楊喃喃(楊家怡未能前來)。</h1> <h1>合個影兒,屬虎的也來沾沾牛氣!</h1> <h1>牛年生日聚會合影</h1> <h1>2010年5月在大明湖為屬虎的同學慶生,游湖,劃船……,中午在《明湖居》聚餐,飯菜很豐盛,都是同學們自己做的。</h1> <h1>屬虎的同學最多:韓運河 劉虹 齊桂芹 于愛民 楊學義(趙為人因故未能出席)</h1> <h1>飯菜豐盛吧?這可都是我們自己親手做的。</h1> <h1>多日不見,十分想念,2014年10月結伴同游千佛山。</h1> <h1>2017年韓運河,劉虹搬了新家,賀新居兼游森林公園。值得高興的是家在外地的齊桂芹和趙健敏也參加了活動,久別重逢分外親!</h1> <h1>賀新居</h1> <h1>看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的韓運河,年近古稀,身體不同程度的出了毛病,健康是當下的頭等大事,多保重吧!我的同學們。</h1> <h1>2017年7月9日去淄博看望大姐,游淄博市人民公園。不成想,這次相見竟成永訣!</h1> <h1>2017年8月1日,就在我們看望大姐二十多天后,孫麗玲大姐因肺癌病逝!噩耗傳來,小組同學悲痛不已,當晚小組通過網絡隔空召開了孫麗玲大姐追思會,送上我們的哀思。</h1> <h1>上山下鄉50周年的大日子就要到了,在濟南的部分同學聚在一起商量紀念事宜,并提前為燕嵐姐過古稀。</h1> <h1>把壽星燕嵐姐扮靚,五姊妹合個影</h1> <h1>讓我們共同舉杯,祝燕嵐姐生日快樂!</h1> <h1>姐妹們一起擺個造型</h1> <h1>山東省檔案館留下了知青的資料,這是報紙上關于厲家泉知青組的報道,資料由張家寨知青尚學峰提供,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謝!</h1> <h1>1968年1月21日《濟南日報》刊登濟鐵一中董美華(厲家泉知青)家長的文章《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h1> <h1>1968年1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濟南市第一批下鄉上山同學毛澤東思想學習班隆重開學的消息。</h1> <h1>1968年1月26日《大眾日報》刊登了濟南市舉辦下鄉上山同學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的消息。</h1> <h1>1968年1月26日《濟南日報》刊登濟南市第一批上山下鄉同學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座舉行談會的消息。</h1> <h1>1968年2月18日《濟南日報》刊登將于19日舉行歡送首批上山下鄉知青會議一的消息。</h1> <h1>1968年2月18日《大眾日報》</h1> <h1>1968年2月20日《濟南日報》刊登濟南市隆重舉行大會熱烈歡送首批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消息,并發表了社論。</h1> <h1>1968年2月20日,《大眾日報》刊登歡送首批知青赴沂蒙山插隊落戶的消息,這是我們離開濟南的日子。</h1> <h1>1968年2月27日《大眾日報》刊登革命老根據地沂蒙山區人民熱烈歡迎濟南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消息。</h1> <h1>1968年2月27日《大眾日報》刊登通訊《大山腳下迎親人——記濟南市首批下鄉知識青年到厲家寨安家落戶》</h1> <h1>1968年2月28日《濟南日報》刊登濟南市首批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沂蒙山區安家落戶的消息。</h1> <h1>1968年8月19日《大眾日報》刊登照片:厲家泉知青在聽貧下中農講家史,接受再教育。</h1> <h1>1968年8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照片:厲家泉知青組同學們在聽老貧農講家史。</h1> <h1>1968年8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照片:厲家泉知青組同學們在田間聽老社員講解農作物知識。</h1> <h1>1968年8月22日《濟南日報》整版刊登七幅本市下鄉知識青年在農村的照片,其中六幅反映了大山知青的勞動和生活情景。</h1> <h1>1968年8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照片:厲家泉知青組同學們在田間表演文藝節目,宣傳毛澤東思想。</h1> <h1>1968年11月14日《濟南日報》刊登厲家泉知青楊學義的文章《我們在廣闊天地里茁壯成長》</h1> <h1>1968年12月24日《濟南日報》刊登楊學義的朗誦詩《到農村里把根扎》</h1> <h1>1968年11月29日《濟南日報》刊登在沂蒙山區安家落戶的知識青年報告團來濟匯報的消息</h1> <h1>1969年4月29日《濟南日報》刊登厲家泉知青組楊學義的文章《廣闊天地練紅心》。</h1> <h1>1969年12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照片專版,介紹厲家寨知青組,厲家泉知青組同學們的勞動和學習情況。</h1> <h1>1969年12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照片:厲家泉大隊領導和知青們在談心</h1> <h1>1969年12月22日《大眾日報》刊登文章《廣闊天地練紅心——厲家泉大隊下鄉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故事》</h1> <h1>1969年12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照片:厲家泉知青組張燕嵐在跟社員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h1> <h1>1969年12月22日《濟南日報》刊登文章《一代新人在茁壯成長——記莒南縣李家彩公社厲家泉大隊濟南下鄉知識青年小組》</h1> <h1>時光飛逝,倏爾五十載!我們共同的名字也從新社員變成了老知青,生活啊,真的還沒來得及品味,我們就已步入了老年!插隊的記憶依然清晰,但已然成為久遠的回憶!<br></h1><h1>回首走過的路,溝溝坎坎,有順境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幸福也有磨難,酸甜苦辣,五味俱全……<br>我們這一代啊,有理想,有信仰,但也是被耽誤了的一代。小小年紀離開學校,失去了接受系統教育的機會,這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是一輩子補不回的損失與缺憾。但艱苦的生活也磨煉了我們,使我們變得堅強了,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我們下過鄉的人是最能吃苦耐勞的,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可以坦然面對,表現的更堅強。<br>而今,我們正在邁進古稀的門檻。退休了,工作的負擔卸下了,生活的腳步放慢了,得以沉淀下心情,梳理一下半個世紀的過往……</h1><h1>對于青春;我不想說無悔——因為假如可以重來,我會趁著年輕好好學習,讓自己的內心更充實,更豐滿;也不能說無奈——因為對于主動要求下鄉的我們,那條路的確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那,就說無愧吧!我們真誠的對待生活,付出了,努力了,也知足了——無愧的青春也值得追憶,值得紀念!</h1><h1>……過去的已成往事,未來的不可預見,讓我們加倍珍惜當下,放眼向前看,認真的過好每一天,愿夕陽更美好,愿余生不再有遺憾。</h1> <h1><b>謹以此作為上山下鄉50周年的紀念,送給厲家泉小組我的知青戰友們。</b></h1><h1></h1><h1><b><br></b></h1><h1><b> 厲家泉知青:楊喃喃</b></h1><h1><b> 2018年2月 </b></h1><h1><b> </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藁城市|
宝应县|
东光县|
宝鸡市|
新兴县|
南丰县|
南木林县|
南安市|
石河子市|
泰兴市|
林口县|
渝中区|
买车|
永泰县|
临沧市|
鄱阳县|
沐川县|
巴里|
甘泉县|
鹤岗市|
姜堰市|
大名县|
定襄县|
黄山市|
铜鼓县|
鄢陵县|
祁阳县|
揭东县|
元谋县|
墨竹工卡县|
阿拉善盟|
克东县|
绥德县|
克山县|
哈密市|
奇台县|
汶上县|
当涂县|
阿鲁科尔沁旗|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