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有的是胸襟上帶著一塊照眼的顏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爛的花彩。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看他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不知是什么東西驚動它了,它倏的振翅飛去,它不回顧,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無限的迷惘。 ——梁實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攝影:老五 / 娜娜</h1><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有一種精神叫執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一種愛好叫興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為執著他們步履匆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為興趣他們樂此不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兩位普通的攝影愛好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為鳥而行,以鳥為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鳥拍鳥已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快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幾年來無畏嚴寒酷暑,風吹雨淋,<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池塘邊,樹林旁,田野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留下了他們奔波的身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捕捉"鳥的路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留下了他們不知疲倦的足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每張照片都飽含著他們默默的付出和艱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攝于鳥的世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記錄下鳥的蹤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鏡頭后探尋靈秀的雙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烈日下靜靜守候的汗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風里廢寢忘食的等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夕陽中早出晚歸的背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就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篇選取部分照片編輯整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朋友們共同欣賞。</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謝作者不辭辛苦的創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謹在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祝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紅額金翅</h3><h3>拉丁文學名:Carduelis carduelis。體略小(14.5厘米)的雀鳥。嘴細,額及胸兜紅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黃色翼斑。中國的亞種比歐洲的亞種灰色較重且頭無黑色。叉形的尾黑色,尾端有狹窄白色。幼鳥褐色較重,頭頂、背及胸具縱紋,頭無紅色但具黃色的寬闊翼斑。棲于針葉林及混交林的林間空地及林緣或果園,高可至海拔4250米。成對或結小群活動。喜食藥草種子。分布范圍:歐洲、中東至中亞及中國西部。</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秀眼<br /></h3><h3>繡眼(White-eye),是雀形目一些體形小的鳥類,體長90~122毫米;嘴小,為頭長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彎;鼻孔為薄膜所掩蓋;舌能伸縮,先端具有角質硬性的纖維簇;翅圓長;尾短;跗蹠長而健。因其眼圈被一些明顯的白色絨狀短羽所環繞,形成鮮明的白眼圈得繡眼之名。完全樹棲生活,取食昆蟲、花蜜和甜軟的果實;性情活躍,高度群集。由于叫聲婉轉好聽有如黃鸝一般,自古即因啼聲而廣為飼養。</h3> <h3>震旦鴉雀</h3><h3>(學名:Paradoxornis heudei),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鳥種,被稱為"鳥中熊貓"。它的名字非常中國化,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這種鳥的第一個標本采集發現是在中國南京,所以定名為震旦鴉雀。為鹟科鴉雀屬的鳥類,有震旦鴉雀指名亞種和震旦鴉雀黑龍江亞種。體長約18厘米,分布于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長江下游、黑龍江等地,常見于江邊的蘆葦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江蘇南京。</h3><h3>列入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和國際鳥類紅皮書,為全球性近危鳥類。</h3> <h3>爪哇禾雀</h3><h3>爪哇禾雀(學名:Java sparrow ),又名禾雀、文鳥、灰芙蓉、白芙蓉、爪哇雀。長14公分。嘴堅實,紅色。為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鳥屬的鳥類。一般生活于低地草原或具草甸、灌叢的空曠林地、也見于耕地、花園、城郊的村鎮以及活動于稻田或甘蔗田、樹林或灌木叢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亞洲及埃塞俄比亞。</h3> <h3>藍磯鶇</h3><h3>藍磯鶇(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是中等體型的青石灰色磯鶇,雄鳥上體幾乎純藍色,兩翅和尾近黑色;下體前藍后栗紅色。雌鳥上體藍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體棕白,各羽綴以黑色波狀斑。夏季時常棲息于多巖石的山地或海岸上。雄鳥在繁殖期中善于鳴叫,鳴聲富有音韻,十分動聽,繁殖期在每年的4~7月,主要以昆蟲為食,如螻蛄、蝗蟲等,也吃蜘蛛。分布廣泛,為留鳥及候鳥,見于歐亞大陸、中國、菲律賓、東南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是馬耳他的國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文須雀</h3><h3>文須雀(學名:Panurus biarmicus),小型鳥類,體長15-18cm。嘴黃色、較直而尖,腳黑色。上體棕黃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側尾羽白色。食物主要為昆蟲、蜘蛛和蘆葦種子與草子等。通常營巢于蘆葦或灌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蘆葦堆上或舊的蘆葦茬上面營巢。</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仙八色鶇</h3><h3>仙八色鶇(學名:Pitta nympha)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鳥類。體長約20厘米。雄鳥前額至枕部深栗色,有黑色中央冠紋,眉紋淡黃,自額基有黑過眼并在后頸左右匯合;背、肩及內側飛羽輝綠色;飛羽黑色具白翼斑;頦黑褐、喉白,下體淡黃褐色,腹中及尾下覆羽朱紅。嘴黑,腳黃褐色。叫聲是清晰的雙音節哨音"kwah-he,kwa-wu",較長較緩。 棲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次生闊葉林內,在灌木下的草叢間單獨活動,以喙掘土覓食蚯蚓、蜈蚣及鱗翅目幼蟲,也食鞘翅目等昆蟲。5月下旬繁殖,每窩產卵5-7枚,雌雄輪流孵卵。分布于日本、朝鮮、中國東部和東南部;越冬在婆羅洲。</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h3><h3>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h3> <h3>藍翡翠</h3><h3>藍翡翠(學名:Halcyon pileata)是翠鳥科翡翠屬的鳥類。體長雄性278-310毫米,雌性250-310毫米;壽命10年。是一種以藍色、白色及黑色為主的翡翠鳥。以頭黑為特征,翼上復羽黑色,上體其余為亮麗華貴的藍紫色。兩脅及臀沾棕色。飛行時白色翼斑顯見。主要是留鳥,部分為夏候鳥,嘴粗長似鑿,基部較寬,嘴峰直,峰脊圓,兩側無鼻溝;尾圓形。以魚為食,也吃蝦、螃蟹、蟛蜞和各種昆蟲。常單獨站立于水域附近的電線桿頂端,或較為稀疏的枝丫上,伺機獵取食物。晚間到樹林或竹林中棲息。</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戴勝</h3><h3>戴勝(學名:Upupa epops)又名:山和尚、咕咕翅、雞冠鳥等。體重60~80克,翅長130~150毫米。全身棕色,兩翅和尾栗黑色,具棕白色橫斑。頭上有長羽冠,冠羽頂端有黑斑,受驚、鳴叫、或在地上覓食時,冠能聳起。雌雄外形相似。羽冠如斑馬的斑紋,羽色可以和周圍環境融成一片。啄取昆蟲和小蜥蜴,鳴聲為輕柔的"呼波"聲。廣布于歐、亞、非三洲。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東北地區,臺灣、海南等省,西藏自治區都有分布。在長江以北為夏候鳥和旅鳥,在長江以南為留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紅靛頦</h3><h3>紅靛頦又名"紅頦"、"點頦"、"紅喉歌鴝"、"紅脖"、"野鴝"。是食蟲鳥,常食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及幼蟲和少量植物性食物。夏季在中國的東北、表海和四川北部繁殖,冬季在中國的西南部越冬。紅點頦是中國的傳統籠養鳥。過去在皇家宮廷中飼養。紅點頦分布于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大陸及臺灣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h3> <h3>白頂溪鴝</h3><h3>白頂溪鴝(學名: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是雀形目鶇科的鳥類,體長約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鴝。頭頂及頸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雄雌同色。亞成鳥色暗而近褐,頭頂具黑色鱗狀斑紋。鳴聲為細弱的高低起伏哨音。特征為常立于水中或于近水的突出巖石上,降落時不停地點頭且具黑色羽梢的尾不停抽動。分布于中亞、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常見于中國多數地區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山間溪流及河流。</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蒼鷺</h3><h3>蒼鷺(學名:Ardea cinerea)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也是鷺屬的模式種。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外側次級飛羽黑灰色,內側次級飛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淺灰色,內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淺灰色;三級飛羽暗灰色,亦具長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歐亞大陸,從英倫三島往東到遠東海岸和薩哈林島和日本,往南到朝鮮、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紅隼</h3><h3>紅隼(學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喙較短,先端兩側有齒突,基部不被蠟膜或須狀羽;鼻孔圓形,自鼻孔向內可見一柱狀骨棍;翅長而狹尖,扇翅節奏快;尾較細長。飛行快速,善于在飛行中追捕獵物。棲息于山地和曠野中,多單個或成對活動,飛行較高。以獵食時有翱翔習性而著名。分布范圍很廣,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國;越冬于菲律賓及東南亞。甚常見留鳥及季候鳥,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時的國鳥。</h3><h3>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h3>戈氏巖鹀</h3><h3>戈氏巖鹀(學名:Emberiza godlewskii,英文名:Godlewski’s Bunting)是鹀科鹀屬的鳥類,俗名灰眉子、灰眉雀。身體長度大概為17厘米,似灰眉巖鹀但頭部灰色較重,側冠紋栗色而非黑色。與三道眉草鹀的區別在頂冠紋灰色。雌鳥似雄鳥但色淡。鳴聲多變且似灰眉巖鹀,喜干燥而多巖石的丘陵山坡及近森林而多灌叢的溝壑深谷,也于農耕地。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h3> <h3>白鷺</h3><h3>白鷺,又名小白鷺,是白鷺屬的一種鳥類。白鷺和雪鷺體型小,平均體長52-68厘米,羽冠及胸的羽全有。中型涉禽。與其它白鷺的區別在于體小,嘴黑色,腿腳黑色但趾黃色。棲息于沼澤、稻田、湖泊或灘涂地。尋食時不結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單獨在河灘、湖邊窺視食物。以各種小魚、黃鱔、泥鰍、蛙、蝦、水蛭、蜻蜓幼蟲、螻蛄、蟋蟀、螞蟻、蠐螬、鞘翅目及鱗翅目幼蟲、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非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h3><h3>保護級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h3><h3><br /></h3> <h3>澤鷸</h3><h3>澤鷸(學名:Tringa stagnatilis)該物種的原始產地在德國。全長約23厘米。上體灰褐色,腰及下背白色,尾羽上有黑褐色橫斑。前頸和胸有黑褐色細縱紋,額白。下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長,相當纖細,直而尖。顏色為黑色,基部綠灰色,腳細長,暗灰綠色或黃綠色。叫聲為重復的tu-ee-u。冬季常聞重復的kiu聲,似青腳鷸,但調高。主要棲息于河流岸邊河灘或沼澤草地,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在中國為旅鳥,部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于4月初-5月初遷到東北繁殖,秋季于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h3> <h3>紅尾水鴝</h3><h3>紅尾水鴝(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顒佑谏饺獫局谢蛏絽^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巖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于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國、緬甸、越南、泰國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燕雀</h3><h3>燕雀(學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屬小型鳥類,體長14-17厘米。嘴粗壯而尖,呈圓錐狀。雄鳥從頭至背輝黑色,背具黃褐色羽緣。腰白色,頦、喉、胸橙黃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棕色而具黑色斑點。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尤其是遷徙期間常集成大群,有時甚至集群多達數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樹上過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尤以雜草種子最喜吃,也吃樹木種子、果實。分布于北歐、亞洲、從挪威到勘察加、南歐、中國等地。</h3><h3>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夜鷺</h3><h3>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體長46-60厘米。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脛裸出部分較少,腳和趾黃色;頭頂至背黑綠色而具金屬光澤;上體余部灰色;下體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h3><h3>棲息和活動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喜結群。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于歐洲大陸、非洲、馬達加斯加,往東經小亞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亞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朝鮮和日本。</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東方大葦鶯</h3><h3>東方大葦鶯(學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英文名:Oriental Reed Warbler)為葦鶯科葦鶯屬的鳥類。體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葦鶯。具顯著的皮黃色眉紋。在中國大陸,分布于華北和華南等地。該物種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其模式產地在日本。</h3> <h3>白眉姬鹟</h3><h3>白眉姬鹟(學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鳥類,體長11-14厘米。雄鳥上體大部黑色,眉紋白色,在黑色的頭上極為醒目。腰鮮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體鮮黃色。雌鳥上體大部橄欖綠色。腰鮮黃色,翅上亦具白斑。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擬天??瞥上x、叩頭蟲、瓢蟲、象甲、金花蟲等鞘翅目昆蟲。繁殖于西伯利亞東南部貝加爾湖以南,往東到中國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朝鮮和蒙古東部,偶爾出現于俄羅斯薩哈林島和日本北海道;越冬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蘇門答臘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斑魚狗</h3><h3>斑魚狗(學名:Ceryle rudis),是翠鳥科、魚狗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7-31厘米。外形和冠魚狗非常相似,通體呈黑白斑雜狀,但體型較小,頭頂冠羽較短。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翅上有寬闊的白色翅帶,飛翔時極明顯。下體白色,雄鳥有兩條黑色胸帶,前面一條較寬,后面一條較窄,雌鳥僅一條胸帶。白色頸環不完整,在后頸中斷。具白色眉紋。斑魚狗主要棲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運河等開闊水域岸邊,成對或結群活動于較大水體及紅樹林,喜嘈雜,是惟一常盤桓水面尋食的魚狗,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也啄食小型蛙類和少量水生植物。</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h3>紅喉姬鹟 </h3><h3>紅喉姬鹟(學名:Ficedula parva)小型鳥類,體長11~13厘米。雄鳥上體灰黃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頦、喉繁殖期間橙紅色,胸淡灰色,其余下體白色,非繁殖期頦、喉變為白色。雌鳥頦、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鳥。棲于林緣及河流兩岸的較小樹上。有險情時沖至隱蔽處。尾展開顯露基部的白色。相似種鴝姬鹟。雄鳥上體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鳥上體灰褐沾綠,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淡棕黃色。區別均甚明顯。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部、中部、南部和西南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白鹡鸰</h3><h3>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黃葦鳽</h3><h3>黃葦鳽(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鷺科葦鳽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涉禽。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羽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后頸和頸側棕黃白色;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棲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既有開闊明水面又有大片蘆葦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庫、水塘和沼澤中。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淺水處蘆葦叢和蒲草叢中。每窩產卵通常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綠,卵圓形。育雛期14-15天。</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黑喉噪鹛</h3><h3>黑喉噪鹛(學名:Garrulax chinensis):共有5個亞種,體長23-29厘米,屬中型鳥類。額基、眼先、眼周以及頦和喉黑色,額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頭頂至后頸灰藍色,其余上下體羽多為橄欖灰沾綠至棕褐色。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時也見在農田地邊、村寨附近以及濱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動和覓食。常呈數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動,偶爾也見有單獨和成對活動的。主要以螞蟻、蝽象、甲蟲、象甲、步行蟲等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于中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小鸊鵜</h3><h3>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一種潛鳥。體長25-29厘米,翼展 40-45厘米,體重100-200克,壽命13年。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鳥上頸部具黑褐色雜棕色的皺領;上體黑褐,下體白色。善于游泳和潛水,常潛水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魚、蝦等為食。通常單獨或成分散小群活動。繁殖時在水上相互追逐并發出叫聲,有占據一定地盤的習性。繁殖期在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的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營巢,每窩產卵4-7枚,卵形鈍圓,污白色,雌雄輪流孵卵。留鳥及部分候鳥。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日本等國家和中國各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藍點頦</h3><h3>藍點頦(學名:Luscinia svecica)亦稱“藍喉歌鴝”,通稱藍靛頦兒。身體大小和麻雀相似,體長12-13厘米,體重17-18克。頭部、上體主要為土褐色。眉紋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栗紅色。頦部、喉部輝藍色,下面有黑色橫紋。下體白色。雌鳥酷似雄鳥,但頦部、喉部為棕白色。棲息于灌叢或蘆葦叢中。性情隱怯,常在地下作短距離奔馳,稍停。主要以昆蟲、蠕蟲等為食,也吃植物種子等。繁殖期為5月。營巢于灌叢、草叢中的地面上。巢以雜草、根、葉等筑成。每巢產卵4-6枚。卵有光澤呈藍綠色。孵化期約為14天。分布于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及歐洲、非洲北部、俄羅斯、阿拉斯加西部、亞洲中部、伊朗、印度和亞洲東南部等地。</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鳥類。</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黑額鳳鹛</h3><h3>黑額鳳鹛(學名:Yuhina nigrimenta)為鶲科鳳鹛屬的鳥類,俗名黑頦鳳鹛。體小(11厘米)的偏灰色鳳鹛。羽冠形短,頭灰,上體橄欖灰,下體偏白。特征為額、眼先及頦上部黑色。性活潑而喜結群,夏季多見于海拔 530~2300米的山區森林、過伐林及次生灌叢的樹冠層中,但冬季下至海拔300米。有時與其他種類結成大群。分布于印度、緬甸、老撾、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四川、湖北、貴州、云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多生活于常綠闊葉林以及樹下較高的草叢間及谷間灌叢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h3> <h3>麗色噪鹛</h3><h3>麗色噪鹛(學名:Garrulax formosus formosus)是紅翅噪鹛的指名亞種。中型鳥類,體長23-28厘米。頭頂灰橄欖褐色具粗著的黑色縱紋,頭側、頦、喉黑色,耳羽灰白色具黑色縱紋。背和胸、腹棕褐色,兩翅具一大的鮮紅色斑,尾亦為鮮紅色。特征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相似種赤尾噪鹛頭頂至后頸紅棕色,耳羽灰色無黑色縱紋,胸、腹暗灰色。棲息于茂密的常綠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處。喜結小群,性膽怯。 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5-7月,分布于中國西南部的四川、云南、廣西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火尾希鹛</h3><h3>火尾希鹛(學名:Minla ignotincta),是畫眉科、希鹛屬的鳥類。為小型鳥類,體長12-15cm。頭黑色,具長而寬闊的白色眉紋,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上體栗色或灰橄欖褐色,下體淡黃白色,尾黑色,外翈羽緣赤紅色具白色亞端斑和赤紅色端斑;兩翅黑色,翅上覆羽具白色羽緣和端斑,外側飛羽外緣基部紅色,端部黃色,內側飛羽外緣和端斑白色,黑白相襯,甚為醒目?;鹞蚕p虠⒂诤0?500-2500m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主要以甲蟲等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大部及尼泊爾、緬甸、越南和印度阿薩姆。</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h3>黃頸擬臘嘴雀</h3><h3>黃頸擬蠟嘴雀(學名:Mycerobas affinis):小型鳥類,體長20-22cm。嘴粗大,黑色。雄鳥整個頭、頸、頦、喉和上胸輝黑色,兩翅和尾亦為黑色,其余上體橙黃色,下體鮮黃色。雌鳥頭、頸、頦、喉和上胸中央灰色或暗灰色,背、肩和兩側覆羽橄欖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下體橄欖黃色。棲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樺樹林、櫟林、林線以上的杜鵑灌叢和矮樹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亦成群,在灌木或樹上活動。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漿果、幼芽、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國、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和印度阿薩姆等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緬甸北部。</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黑鸛</h3><h3>黑鸛(學名:Ciconia nigra)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于偏僻和人類干擾小的地方。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僅有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后向周圍地區擴散游蕩。是白俄羅斯的國鳥。</h3><h3>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II。</h3><h3>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太平鳥</h3><h3>太平鳥(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體長18厘米,翼展34-35厘米,體重40-64克,壽命13年。屬小型鳴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頭部色深呈栗褐色,頭頂有一細長呈簇狀的羽冠,一條黑色貫眼紋從嘴基經眼到后枕,位于羽冠兩側,在栗褐色的頭部極為醒目。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黃色端斑。棲息于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樺木、薔薇、忍冬、衛茅、鼠李等植物果實、種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體態優美、鳴聲清柔,為冬季園林內的觀賞鳥類。分布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中部及東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北部。</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紅嘴相思鳥</h3><h3>紅嘴相思鳥(學名:Leiothrix lutea)小型鳥類,體長13-16cm。嘴赤紅色,上體暗灰綠色、眼先、眼周淡黃色,耳羽淺灰色或橄欖灰色。兩翅具黃色和紅色翅斑,尾叉狀、黑色,頦、喉黃色,胸橙黃色。棲息于海拔1200-2800m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除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活動。主要以毛蟲、甲蟲、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偶爾也吃少量玉米等農作物。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該鳥羽色艷麗、鳴聲婉轉動聽,是世界各地著名的籠養觀賞鳥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的外貿出口鳥類。</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白胸苦惡鳥</h3><h3>白胸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屬于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骨為短;跗骨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分布于分布于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和中國。</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棕頭鴉雀</h3><h3>棕頭鴉雀(學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一種全長約12厘米。頭頂至上背棕紅色,上體余部橄欖褐色,翅紅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紅色,下體余部淡黃褐色的鳥類。常棲息于中海拔的灌叢及林緣地帶。主要以甲蟲、象甲、松毛蟲卵、蝽象、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等。分布于自東北至西南一線向東的廣大地區,為較常見的留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紅耳鵯</h3><h3>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鵯科、鵯屬的鳥類。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紅耳鵯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丘陵地帶的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等森林中,性活潑,整天多數時候都在喬木樹冠層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分布于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東喜馬拉雅山至中南半島以及馬來半島等地。</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h3>秧雞</h3><h3>秧雞(Crake) 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厘米;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厘米。棲于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許多種是為人愛獵的鳥類,受驚時勉強起飛,飛一個短距離,又落到地面。細瘦身體使它便于穿過蘆葦和沼澤草叢。體羽主要為暗灰褐色。許多種類具有隱晦的橫斑。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非和中東 ,部分種群向南遷徙到中東和亞洲西南部過冬。</h3><h3>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領雀嘴鵯</h3><h3>領雀嘴鵯(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為鵯科雀嘴鵯屬的鳥類,俗名羊頭公、中國圓嘴布魯布魯、綠鸚嘴鵯、青冠雀。小型鳥類,體長17-21cm。嘴短而粗厚、黃色,額和頭頂前部黑色(臺灣亞種為灰色)。上體暗橄欖綠色,下體橄欖黃色,尾黃綠色具暗褐色或黑褐色端斑。額基近鼻孔處有一白斑,喉黑色,前頸有一白色頸環。領雀嘴鵯是中國特有鳥類,種群數量較豐富,是山區常見鳥類之一。由于該鳥羽色艷麗,可供籠養觀賞,應控制獵取。</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銀喉長尾山雀</h3><h3>銀喉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audatus):共有19個亞種。體型纖小,全長10.8-13.1厘米,翅長5.2-6.0厘米,尾長6.0-7.8厘米。該鳥頭頂羽毛較豐滿且甚發達,體羽蓬松呈絨毛狀,頭頂、背部、兩翼和尾羽呈現黑色或灰色,下體純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紅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塊斑,尾羽長度多超過頭體長。雌性羽色與雄鳥相似。該鳥行動敏捷,來去均甚突然,常見跳躍在樹冠間或灌叢頂部,生活在歐亞大陸各種環境的樹林中,群居或常與其他雀類混居,以昆蟲及植物種子等為食。分布于自北歐和東北歐,東經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庫頁島),北美和澳大利亞。該物種是羅馬尼亞的國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遠東樹鶯</h3><h3>遠東樹鶯(學名:Horornis borealis,英文名:Manchurian Bush Warbler)是樹鶯科暗色樹鶯屬的鳥類。體大(17厘米)的通體棕色樹鶯。皮黃色的眉紋顯著,眼紋深褐,無翼斑或頂紋。雌鳥比雄鳥小。與厚嘴葦鶯的區別在眉紋色淡,體型較小而嘴細,頭頂偏紅,下體皮黃色較少。與日本樹鶯易混淆,不同處在于多棕色,下體兩脅及尾下覆羽多為暗皮黃色。分布于東亞;越冬至印度東北部、中國南方及臺灣、菲律賓、東南亞。繁殖于甘肅南部、陜西南部(秦嶺)、四川、河南、山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蘇及浙江。</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h3>楔尾伯勞</h3><h3>楔尾伯勞(學名:Lanius sphenocercus),是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全長255-315mm,喙強健具鉤和齒,黑色貫眼紋明顯,是伯勞中最大的個體。上體灰色,中央尾羽及飛羽黑色,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長,凸形尾。主要棲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林緣灌叢草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分布于中國大部及蒙古,俄羅斯,朝鮮(夏候鳥、旅鳥)。</h3><h3>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h3>小鹀</h3><h3>小鹀(學名:Emberiza pusilla)全長約13cm。屬小型鳴禽。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雄鳥夏羽頭部赤栗色。頭側線和耳羽后緣黑色,上體余部大致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縱紋。下體偏白,胸及兩脅具黑色縱紋。雌鳥及雄鳥冬羽羽色較淡,無黑色頭側線。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筑碗狀巢。分布于歐洲北部,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緬甸,印度和中國等地。</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低危(LC)。</h3> <h3>黃臀鵯</h3><h3>黃臀鵯(學名:Pycnonotus xanthorrhous):外形大小與紅耳鵯相似,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無羽冠或微具短而不明的羽冠。下嘴基部兩側各有一小紅斑,耳羽灰褐或棕褐色,上體土褐色或褐色。頦、喉白色,其余下體近白色,胸具灰褐色橫帶,尾下覆羽鮮黃色。棲息于中低山和山腳平壩與丘陵地區的次生闊葉林、櫟林、混交林和林緣地區。常作季節性的垂直遷移,夏季多沿河谷上到山中部地區,海拔高度隨地區而不同。通常3-5只一群,亦見有10多只至20只的大群,有時亦見與紅臀鵯、紅耳鵯混群。善鳴叫,鳴聲清脆洪亮。主要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但幼鳥幾全以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緬甸東北部、老撾北部和越南北部。</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黃腰柳鶯</h3><h3>黃腰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為鹟科柳鶯屬的鳥類,俗稱柳串兒、串樹鈴兒、樹串兒、綠豆雀、淡黃腰柳鶯、甘肅[黃腰]柳鶯、檸檬柳鶯、巴氏柳鶯、黃尾根柳鶯。體小,常活動于樹頂枝葉層中,易與其它柳鶯種類混淆。我國多為候鳥。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食物主要是像鼻蟲、小蠹蟲、蚊子、尺蠖蟲、卷葉蛾T和螟蛾幼蟲等。</h3><h3>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黃腹鷚</h3><h3>黃腹鷚(學名:Anthus rubescen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厘米。似樹鷚但上體褐色濃重,上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野外停棲時,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棲息于山地、林緣、灌木叢、草原、河谷地帶。食物主要為有鞘翅目昆蟲、鱗翅目幼蟲及膜翅目昆蟲,兼食一些植物性種子。冬季喜沿溪流的濕潤多草地區及稻田活動。</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h3> <h3>大斑啄木鳥</h3><h3>大斑啄木鳥(學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兒木、花奔得兒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鳥、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鳥類,體長20~25cm。上體主要為黑色,額、頰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塊大的白斑。尾黑色,外側尾羽具黑白相間橫斑,飛羽亦具黑白相間的橫斑。下體污白色,無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鮮紅色。雄鳥枕部紅色。主要以甲蟲、小蠹蟲、蝗蟲、吉丁蟲、天牛幼蟲、蟻科、蚊科、胡蜂科、鱗翅目、鞘翅目等各種昆蟲、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蝸牛、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橡實、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本物種全體有滋養補虛、消腫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另外由于本物種喜食很多林業害蟲,因此被譽為“森林醫生”。有很多機構在研究對本物種的人工飼養和招引,有一些機構還取得了一定的進展。</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山鹛</h3><h3>山鹛(學名:Rhopophilus pekinensis)屬于雀形目扇尾鶯科,又名山鶯、華北山鶯、北京山鹛、小背串、長尾巴狼,是中國特有鳥種,僅在中國北方有分布,在中國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陜西;華北的河北、山西、河南、內蒙古、北京等省市。通常罕見于干旱多石并多矮樹叢的丘陵地帶及山地灌叢。為典型的食蟲鳥類,偶爾取食草籽等植物型食物。</h3><h3>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栗腹文鳥</h3><h3>栗腹文鳥(學名:Lonchura malacca):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嘴藍灰色,基部粗厚,先端尖、呈圓錐狀, 腳亦為藍灰色,整個頭、頸和上胸黑色,其余體羽栗色,或下胸和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黑色。尾栗紅色。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叢和農田中,也見于果園、蘆葦叢和村舍附近。常成群活動,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也見單獨與其他文鳥混群活動和覓食,秋冬季節有時也成數十只的大群。以谷物和雜草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分布于中國、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歐亞鴝</h3><h3>歐亞鴝(學名:Erithacus rubecula)共有8個亞種,俗稱知更鳥;是一種小型鳴禽。體長約14厘米,長著紅色的胸羽,黑色的腦袋,明亮的眼睛。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后緣鱗片常愈合為整塊鱗板;雀腭型頭骨。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鉤,鳴管結構及鳴肌復雜,善于鳴囀,叫聲多變悅耳;筑巢精巧,雛鳥晚成性?;顒佑诹值?、灌叢、森林、城市地區及周邊的公園和花園。在英國、愛爾蘭等地的花園里很常見。主要捕食昆蟲,有時也啄食漿果和水果。</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畫眉鳥</h3><h3>畫眉鳥(學名:Garrulax canorus)是雀形目畫眉科的鳥類。全長約23厘米。全身大部棕褐色。頭頂至上背具黑褐色的縱紋,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狹窄的眉紋。棲息于山丘的灌叢和村落附近的灌叢或竹林中,機敏而膽怯,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不善作遠距離飛翔。雄鳥在繁殖期常單獨藏匿在雜草及樹枝間極善鳴囀,聲音十分洪亮,歌聲悠揚婉轉,非常動聽,是有名的籠鳥。雜食性,主要取食昆蟲,特別在繁殖季節嗜食昆蟲;兼食草籽、野果。分布于老撾、越南北部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在華中、華南、海南及臺灣地區的為留鳥。為廣州市市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紅嘴藍鵲</h3><h3>紅嘴藍鵲(學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是大型鴉類,體長54-65厘米。嘴、腳紅色,頭、頸、喉和胸黑色,頭頂至后頸有一塊白色至淡藍白色或紫灰色塊斑,其余上體紫藍灰色或淡藍灰褐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白色。 黃嘴藍鵲外形和羽色和該種非常相似,但黃嘴藍鵲嘴為黃色,頭部僅枕有白色塊斑。區別仍很明顯,野外不難識別。能發出多種不同的嘈吵叫聲和哨聲。常見并廣泛分布于林緣地帶、灌叢甚至村莊。性喧鬧,結小群活動。以果實、小型鳥類及卵、昆蟲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動圍攻猛禽。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部、中國、緬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h3><h3>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h3> <h3>紅尾歌鴝</h3><h3>紅尾歌鴝(學名:Luscinia sibilans)為鹟科歌鴝屬的鳥類,俗名紅腿歐鴝。體?。?3厘米)、尾部棕色的歌鴝。優雅但不易描述。上體橄欖褐,尾棕色,下體近白,胸部具橄欖色扇貝形紋。與其他雌歌鴝及鹟類的區別在尾棕色。棲于常綠闊葉林下灌叢間,多單個活動。以卷葉蛾等多種害蟲為食。分布于西伯利亞、日本、朝鮮、老撾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東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福建、西藏、云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多棲息于林木稀疏而林下灌木密集的地方以及主要在地上和接近地面的灌木或樹樁上活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澳門。</h3><h3>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紅肋藍尾鴝</h3><h3>紅脅藍尾鴝(學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藍點岡子、藍尾巴根子、藍尾杰、藍尾歐鴝。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征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歌鴝的區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主要以甲蟲、小蠹蟲、天牛、螞蟻、泡沫蟬、尺鑊、金花蟲、蛾類幼蟲、金龜子、蚊、蜂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遷徙期間除吃昆蟲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在中國主要繁殖于東北和西南地區,越冬于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領雀嘴鵯</h3><h3>領雀嘴鵯(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為鵯科雀嘴鵯屬的鳥類,俗名羊頭公、中國圓嘴布魯布魯、綠鸚嘴鵯、青冠雀。小型鳥類,體長17-21cm。嘴短而粗厚、黃色,額和頭頂前部黑色(臺灣亞種為灰色)。上體暗橄欖綠色,下體橄欖黃色,尾黃綠色具暗褐色或黑褐色端斑。額基近鼻孔處有一白斑,喉黑色,前頸有一白色頸環。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其中尤以野果占優勢,主要種類有草莓、黃莓、馬桑、胡頹子、花揪、莢蒾、野葡萄、櫻桃、長春藤果實、五加科果實、雞屎藤果實、薔薇果實、麻子、禾本科種子、豆科種子及嫩葉等。領雀嘴鵯是中國特有鳥類,種群數量較豐富,是山區常見鳥類之一。由于該鳥羽色艷麗,可供籠養觀賞,應控制獵取。</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h3> <h3>黃鹡鸰</h3><h3>黃鹡鸰(學名:Motacilla flava) 體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體長15~18厘米。頭頂藍灰色或暗色。上體橄欖綠色或灰色、具白色、黃色或黃白色眉紋。飛羽黑褐色具兩道白色或黃白色橫斑。尾黑褐色,最外側兩對尾羽大都白色。下體黃色。喜稻田、沼澤邊緣及草地。常結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圍取食。主要以昆蟲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時亦見在空中飛行捕食。食物種類主要有蟻、蚋、浮塵子以及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等。在中國遍及各地,其中夏候鳥及部分旅鳥主要分布于東北、內蒙古東北部和新疆,其他地區主要為旅鳥和冬候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h3><h3>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組攝影為作者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云县|
炉霍县|
长阳|
静宁县|
沭阳县|
长子县|
登封市|
清苑县|
任丘市|
河池市|
航空|
荆门市|
三河市|
阜新市|
安岳县|
烟台市|
渭南市|
文安县|
新昌县|
汕尾市|
黄平县|
分宜县|
怀集县|
勐海县|
山西省|
永清县|
西盟|
馆陶县|
汪清县|
漳平市|
民权县|
龙门县|
界首市|
贵定县|
金川县|
华坪县|
遵义市|
台安县|
聊城市|
隆回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