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是一年臘八節。微信群里友們以粥為題,吉言多多,福祉多多。喝碗粥在我們中國百姓餐桌上那可是能喝出鄉情與親情來的,據說國人喝粥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以上,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記載:“黃帝初教做糜”由此而說。傳說中南宋時陸游在古稀之年,以粥為伴,食愛有佳,活到85歲,不僅牙齒完堅,且耳聰目明。小小粥品雖不起眼,卻自古深受國民百姓的喜愛。</h3> <h3>本人不光好粥,還在收藏中存有兩個民間粥罐,瓷質,視之撫之親切有佳。一為很開門的清朝順治年間的青花花卉粥罐,一為民國粉彩人物粥罐,品像完好。所謂粥罐就是百姓專門盛粥的罐子,造型多樣,品種不一。其特點是口大腹闊,與其它罐不同的是罐兩側都有系口,便于提攜,史上官府民宅多使用,文學藝術中多有記載。</h3> <h3>這件順治景德鎮青花瓷粥罐高、寬各約20厘米,質地緊密,手感沉重,青花發色青翠,包漿柔和。周邊繪有青花花卉,簡明舒朗,布局合理,手藝精湛。兩側有系繩孔眼,罐底澀胎無釉,典型順治期器物。</h3> <p class="ql-block">粥罐流傳實物出現在明未清初,到清代順治朝生產量加大,當時以青花釉色為主,罐底不施釉,裝飾繪畫一般有人物、山水、花卉等。到康熙時圈足為雙層臺階,乾隆后的圈足就開始制成所說的“泥鰍背”。乾隆以前的雙肩側有四孔,最早是為提攜穿繩,后改穿金屬環,再后來又改為飾物系。據民間傳,因明未清初政局動蕩,人們由于對穩定生活的渴望,借“粥罐”與“州官”的諧音,向往高升改世,以求造福。</p> <p class="ql-block">這只民國時期景德鎮瓷粉彩故事人物粥罐,通高22厘米,腹徑20厘米。此時的粥罐制做技術更加規范,己由四系孔改為兩肩系鈕造型(如圖),廣口封蓋,粉彩繪制,色彩豐富,仕女畫栩栩如生,有的部位施以了描金工藝。</p> <h3>側背面書以詩句、紀年、出產地和人名落款。繪畫與書法前后互應,時代特征明顯,全繪品,整體完好無損。此罐蓋紐做成吉獸類,這也是清未民初的一大特點,類似粥罐無論在造型與繪畫、詩書都應合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獨特的實用性。<br></h3> <h3>可謂:<br> 粥罐古傳載史跡,<br> 自得五谷錦豆香。<br> 民間風尚今猶在,<br> 濃粥親情一罐裝。<br>歷史留下千百年來實物的印證。粥罐完美,粥香正濃。一一一吳鵬 2017.1.24</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岚皋县|
河源市|
炉霍县|
安国市|
湘乡市|
景德镇市|
平远县|
龙胜|
织金县|
苗栗市|
阳春市|
都江堰市|
梅河口市|
库尔勒市|
安吉县|
澄迈县|
邯郸市|
莲花县|
宁明县|
清水县|
平谷区|
普陀区|
扶沟县|
来宾市|
三穗县|
句容市|
九江县|
阳城县|
金坛市|
宜春市|
崇阳县|
泌阳县|
富顺县|
富平县|
普兰县|
昭通市|
谢通门县|
宜城市|
新乡市|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