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冬日陰雨連綿,在家枯坐正又冷又無聊,有朋友約我去外面走走散散心,正中下懷,馬上開車到紹興與他們會合。大家公議說這樣的天氣不能爬山,路太滑容易摔跤,不如我們來一趟紹興人文旅行如何? 大家一拍即合。</h3> <h3> 從城東體育館開車約五十分鐘,到了今天紹興人文之旅第一站:嵊州胡村。這個紹興市下轄的嵊州半山區普通小山村,上個世紀出了一個中國近代史上毀譽參半的文人——胡蘭成,一個讓上海灘才女張愛玲一見傾心,不顧胡蘭成家里已經有妻子兒女,并且背著漢奸的罵名,年長她十四歲,毅然決然的和他結婚。“見了他,她變的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h3><h3> 胡蘭成,(1906年2月28日——1981年7月25日)光緒三十二年出生在嵊縣下北鄉胡村,小名蕊生,大名胡積蕊,胡蘭成這個姓名是后來改的。祖父胡載元,父親胡秀銘,母親吳菊花。兄弟七個,胡蘭成排行老六,家庭出身貧困,成年后在杭州、廣西等地輾轉教書賣文為生。胡蘭成文筆極好,頗得當時人稱許,1937年3月接受汪精衛邀請擔任上海《中華時報》的主筆。汪精衛祖籍紹興偏門頭,父親名琡,字省齋,成年以后離開紹興,一直在外地游幕謀生,汪精衛就是汪省齋在廣東三水做師爺的時候,出生在那里。青年時期的汪精衛是一個非常激進的革命者,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1937年的汪精衛,是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最高國防會議副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是國民黨內僅次于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位高權重。但是在對待日本侵華戰爭關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上,沒有了當年的血性,得了政治軟骨病,竟然失去了民族氣節,與以蔣先生領導下堅持抗戰到底的國民黨中央政府公開唱反調,賣國求榮甘做兒皇帝,組建偽政府,甘做日本侵略者的馬前卒。1940年3月30日汪偽政府在南京成立,魑魅魍魎彈冠相慶,紛紛然粉墨登場,汪精衛徹徹底底從一個劍膽琴心的熱血青年蛻變為漢奸賣國賊,中華民族的敗類。胡蘭成也上了汪精衛的賊船,在汪偽政府里擔任宣傳部政務次長,成為汪精衛的傳聲筒,為偽政府搖旗吶喊。但是因為與汪精衛政見不合,就在這同一年的夏天,胡蘭成辭去了《中華日報》總主筆的職位,在別的漢奸越陷越深的時候,胡蘭成可能是嗅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他與汪偽政府是漸行漸遠的,甚至于在1943年年底還坐過汪偽政府的牢。也幸虧他政治嗅覺靈敏,在爛泥潭里及早抽身,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對漢奸進行罪行清算,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凡是十惡不赦的漢奸腦袋都搬家了,胡蘭成也過了好幾年東躲西藏的日子,在諸暨斯宅他以前的同學家里躲了大半年,又化名張嘉儀在溫州做了一年多的學校教員,擔驚受怕。終擔心在大陸不能存身,后來轉道香港去了日本,晚年在日本定居,于東京去世。</h3> <h3> 一條約三丈寬的山溪從胡村中間流過,把胡村一分為二,胡蘭成的老家在山溪的南岸,在他的作品里經常提到這條山溪,這里是他童年的樂園。</h3> <h3> 這就是胡蘭成在他的小說里經常寫到胡村大橋,胡蘭成祖父胡載元年輕時做茶葉桐油生意,那時候胡家經濟條件還比較好,所以由他牽頭,胡村人集資造了這座橋,胡蘭成逃亡到日本以后寫的回憶散文集《今生今世》里面,許多的情節都寫到了這座橋。在《今生今世》的自序開頭兩個章節“韶華勝極”和“有鳳來儀”,胡蘭成敘寫的是他在胡村的生活經歷,從幼年寫到成年后與他的發妻唐玉鳳結婚,一直到玉鳳去世那二十多年間的生活。很佩服胡蘭成的記憶力和才氣,他用清麗婉轉的筆觸回憶了自己大半輩子人生經歷,尤其是開頭兩章,寫的特別好,用神來之筆清晰地勾勒出嵊州的山水風貌,寫活了民國時期紹興農村的人情世故,民風民俗,這樣的敘事寫景手法和沈從文先生的《從文自傳》不相上下,民國時期文化人寫的回憶文章,我覺得寫的最好的就要數沈從文和胡蘭成兩位,其他人無出其右。胡蘭成從小的生活經歷是比較坎坷的,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人生道路非同尋常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我不但對于故鄉是蕩子,對于歲月亦是蕩子”,這也是他對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反思。現代人因人廢文,少有人讀他的散文,其實胡蘭成的文學成就是相當高的,其人可廢,其文實不可廢。</h3> <h3> 胡村大橋邊的橋亭,里面立有當年募修胡村大橋碑,時間已過了一百多年。碑上陰刻的字有些模糊,經過仔細辨認,當初修橋的出資人姓名還有一半多可以辨識。</h3> <h3> 在熱心村民的指點下,我們很快就找到了胡蘭成曾經生活過的老宅子,那是兩間非常低矮的樓房,樓板離地面僅有三米左右。村民介紹說,這房子先前是胡蘭成的侄孫住著的,現在另外建了房子,搬走了,老房子里面堆積著一些破爛東西。由于房子淺,面積小,胡家后人們解放后在房子前面接出來約2米多,上面有了一個陽臺。房子做工比較粗糙,雖然澆了水泥地面,但是坑坑洼洼的。胡蘭成幼年時期,家道消乏,在他十二歲那年,離胡村四十里左右的上虞俞傅村,有個叫“坤店王”的富戶認他作干兒子,以后胡蘭成在胡村小學畢業,能夠到紹興、杭州繼續求學,全仗他義父一家的資助。包括胡蘭成結婚成家,也多半靠他干媽出錢幫助。</h3> <h3> 胡蘭成故居剛好位于上虞和嵊州的交界線上,由于現在行政區劃的改變,胡村這個地名已經屬于上虞,而胡蘭成老房子這里改為嵊州三界鎮疊石村下面的自然村——橋墩村。老房子門楣上釘著橋墩村18號的門牌。</h3> <h3> 觀古鑒今,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經常會面臨異族入侵國破家亡的民族危機,在這些非常時期,有血性的好男兒與外敵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流盡最后一滴血。也有一些人同流合污,為虎作倀,與自己的同胞同室操戈,親痛仇快。在胡蘭成這個反面教材面前,我們應該得到一些什么樣的教訓和啟迪呢 ? 設想如果胡蘭成沒有加入過汪偽陣營,以他的文學成就,今天這里可能就是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供后人瞻仰了,而不會像這樣破破爛爛,過幾年可能就拆毀了。孔夫子說過的話我們應該牢牢記住:吾日三省吾身,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應該好好想一想,這事可不可以做?這樣做對不對?做人做事要無愧于天地良心,千萬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h3> <h3><font color="#010101"> 離開胡村,駕車來到上虞秀峰寺,寺院建于上虞章鎮堆高山頂,寶剎巍峨,規模宏偉。紹興地區自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就迅速接納了這個外來的文明,佛教在這里生根發芽,廣為傳播,會稽山地區歷代以來高僧輩出,古剎林立。而秀峰寺是一座始建于明末的禪院,與紹興諸多歷史悠久的禪寺相比,只能算是晚輩,但是這個晚輩大有后來者居上的氣勢,以我看來,其規模在紹興地區已經可以排到前三甲了。</font></h3> <h3> 從秀峰寺出來,開車約半個多小時,大約下午兩點左右我們來到了曹娥江上浦段的上虞東山風景區。上浦是曹娥江中段,江面開闊,水流平緩,風景如畫,謝安故宅就在秀美的曹娥江東南岸東山腳下,我們下車的時候,剛剛下過一場中雨,江邊的群山氤氳在一片煙嵐霧靄中,猶如美人蒙上了薄紗,讓東山更增加了一絲神秘的色彩,我們這些慕謝安之名而來的人心里更加有一種莫名的興奮。</h3> <h3> 謝安(320---385),字安石,祖籍河南太康人,西晉末期由于晉王室內耗,八王之亂使國家元氣大傷,削弱了西晉國家機器的實力,以前臣服于晉朝內遷到中原地區的胡人便借機紛紛割據一方,相互兼并打的尸山血海,那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在黃河流域最黑暗的時期,史稱“永嘉之亂”或者“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北方地區的人民由于長期的戰亂,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在以王、謝、恒、庾為首的四大家族帶動下紛紛南遷,大量黃河流域的漢民族老百姓為躲避戰火,也紛紛移民到江淮流域,更遠的甚至遷到福建、廣東、今天越南一帶,成為“客家人”,史稱“衣冠南渡”,這個大動蕩大遷徙過程前后持續有100多年。當時的江南地區,經過東漢和三國時期孫吳政權長達三百多年的開發,已經是沃野千里,民豐物阜,社會經濟已經非常發達了。在南遷的世家大族擁戴下,司馬睿于317年在建康(今天的南京)建立了東晉王朝,為晉元帝。</h3><h3> 謝安雖說生于亂世長于亂世,但是他的家族是享有特權的世家大族,身份特殊,他本人倒沒有吃過什么苦。晉朝那時候還沒有實行科舉制,當時的選官制度,基本上是在南遷的世家大族和原來南方的士族里面挑選,從小謝安的父親和叔伯兄弟都在朝中當官,幾十年以后他的兄弟子侄們又都在朝中當官,謝安從小的生活條件還是相當優裕的。《資治通鑒》晉記上記載: “謝安少有重名,前后征辟,皆不就;寓居會稽,以山水文籍自娛,時人皆以公輔期之,士大夫至相謂曰: 安石不出,當如蒼生何!安每游東山,常以妓女自隨”。以現代人的話來說,謝安是個富二代公子哥,平時在家里看看書,練練字,還喜歡帶著歌妓,和當時在會稽郡的一幫文人士子游山玩水,飲酒賦詩,席間還要美女們歌舞伴宴,生活過的瀟灑自在。朝廷里的官員屢次三番到東山來勸他,小謝啊,你要以江山社稷為重,天下蒼生為念,出來做官吧,報效朝廷建功立業,不要老是在會稽山混日子了,浪費了大好年華。可謝安就是不聽,依然如故,天天花天酒地,樂此不疲。這樣子連他的老婆都有點看不下去了,勸說道,老公啊,你看你的兄弟們都在朝廷里做官,滿門顯貴,這個家全靠他們供養著,就你整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不思進取,長此以往怎么得了?大丈夫生于天地間,當積極進取,不應該這樣渾渾噩噩過日子啊! 謝安聽他老婆這樣說,就捂著鼻子說,女人家知道什么,我要當官還不容易啊,趁現在我兄弟都在當官,我就多快活幾年,官還怕沒的當嗎,到不得不出去當官的那天我自然會出去的,一旦當了官,這樣的好日子可就沒有咯,所以我要及時行樂。老婆勸了好多次沒有效果,后來索性不說了,任憑謝安所為。</h3><h3> 后來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了,弟弟謝萬也因為帶兵北伐失敗,朝廷議罪廢為庶人,被削奪了爵位,出于對家族利益的考量,謝安才不得已出來做官了。出山那個時候,謝安已經41歲了,如果放現代,41歲可謂是正當青春,年富力強,可那是在1700年前東晉,人均壽命非常短,四十來歲的年齡都可以說是半老頭子了,都快要退休了。別人這個年紀要退休了,可謝安才剛剛參加工作呢。</h3><h3> 就是這么一個一心只愛游山玩水,不想當官的謝安,到了官場上居然做的風生水起,八面玲瓏。權臣征西大將軍恒溫,久有不臣之心,蓄謀篡奪帝位,官居禮部尚書的謝安與同僚們以大局為重,不懼大將軍威勢,一次次讓他碰軟釘子,讓恒溫的篡位陰謀不能得逞。謝安懂得斗爭的藝術和策略,在與權臣作斗爭的同時又注意搞好朝廷內部的安定團結,維護了東晉朝廷政局的穩定。</h3><h3> 晉孝武帝時,謝安歷任尚書仆射,中書監,司徒,位在三公之列,以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做了國務院總理,從部長、廳長做到了國家領導人,升遷速度非常快。謝安為政務舉大綱,不為小察,文武用命,聲威外著,處理政務寬嚴適度,下面的官員都非常樂于服從謝安的領導,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輔佐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的名相王導,這在當時可是最高的評價了。</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 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在初步平定了中國北方以后,想一舉跨江吞并東晉,進而統一華夏。為此苻堅調集全國80多萬兵力,以傾國之力伐晉。東晉自偏安江南60多年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大的危機,面對前秦如泰山壓頂一般的進攻,朝野上下一時間人心惶惶,人人朝不保夕。祖父輩當年從北方可以南遷,依賴一道長江天險的保護,南遷的中原人民過了六七十年的太平日子,現在可是沒有地方退了。如果投降的話,這錦衣玉食的生活以后可就沒有了,如果抵抗,憑東晉的國力去和強大的前秦對抗,似乎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在這大敵當前,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人們多么希望有一個堅強的領導者來挽救危局。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時候,謝安站出來了,他鎮定自若的分析時局,剖析敵我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指出前秦軍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強大,力主抗戰。朝臣們看謝安如此鎮定,覺得有了主心骨,慢慢的那顆慌亂的心也平靜下來,對戰勝敵人有了信心,上下齊心鼓起勇氣共同抵抗強敵,保家衛國,大不了就是拼個魚死網破。于是晉孝武帝加封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負責對前秦戰事。現在的謝安可是國家總理兼任國防部長了,國家命運就掌握在他一人之手。事實證明,謝安不僅治國理政堪稱高手,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對于指揮大規模的戰爭,沒有領過兵打過仗的謝安,同樣是一位無師自通的天才的軍事謀略家。他坐鎮建康,指揮若定,居中調度。僅以8萬北府兵對陣80萬前秦虎狼之師,大破前秦軍于淝水,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以我通讀了《三國志》《晉書》相關章節以后來看,竊認為謝安指揮的淝水之戰,要比三國時候周瑜指揮的赤壁之戰從戰績上來講,要大的多。孫劉聯軍當年是以十余萬眾對抗曹操四十萬(號稱八十萬),一比四,周瑜之所以底氣十足是因為他手里有一支三國時期最強的水軍力量: 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四萬精銳水師和一大批從戰火中淬煉出來的猛將如黃蓋、太史慈、韓當、周泰、朱治等,這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所以能戰勝曹軍的根本保證。而北方來的曹操軍隊卻不習慣水戰,面對江漢平原縱橫交錯的水網地帶,北方軍隊騎兵的優勢戰力完全發揮不出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再來說謝安指揮的東晉淝水之戰,主戰場的兵力對比是更加懸殊的以一敵八啊!而且淝水只是一條河,東晉軍隊沒有什么天險可以倚仗,這個仗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可不能僅僅歸結為僥幸兩個字。但是為什么許多人對赤壁之戰都非常熟悉,而對淝水之戰卻不甚了了,這都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小說的功勞,《三國演義》以三國那段歷史為背景,描寫戰爭和政治斗爭都寫的非常生動,不僅中國人喜聞樂見,婦孺皆知。該書出版以后,馬上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這些漢語文化區,一直到清朝中期以前,因為中華文化強大的輻射力,整個亞洲地區的人們都是直接可以看漢文典籍的,尤其那些知識分子更加不用說了。他們對這部小說也一樣愛不釋手,所以現在是地球人都知道了赤壁之戰,知道了劉關張,諸葛亮,孫權,周瑜等等一大批三國人物。卻很少有人知道東晉淝水之戰時候的謝家軍和北府兵的故事,就是缺少一本類似于《三國演義》這樣的暢銷書來傳播,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淝水之戰不僅是給世界戰爭史增加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經典戰例,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唐人的“王謝風流滿晉書”這一句話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哦。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成語,如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山再起,就是因為那一場戰爭才產生的。謝安、謝玄、謝石、謝琰、劉牢之等等這些名相名將也因為淝水之戰而青史留名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還想給大家講一個“謝安折屐”的故事。謝安在建康城調度好各路將領,面授機宜,待他們領命帶兵出征之事以后,為了排除一切干擾,安心指揮前線戰事,謝安就呆在家里,閉門不出。前線的戰報每天好幾道送入都督府,謝安府現在就成了前敵指揮中心,一道道命令從這里發往前線,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朝中的大臣也都非常想知道戰爭的進程,都想到都督府打聽一下前線的消息,可門房一概擋駕,謝安不見,關于戰爭的事情一個字都不泄露出來,眾人心里疑惑啊,在朝堂上嘀嘀咕咕。晉孝武帝見謝安好多天沒有上朝向他匯報工作了,畢竟年輕,有點沉不住氣了,就指派一個和謝安平時合得來的大臣去看看,謝安在家干什么,這么多天,前線怎么沒有信息,到底怎么回事。大臣是奉皇帝的命令來的,謝安不能不見,謝安府上的仆人帶他來到花園,見謝安正在池塘邊喂魚??呢。見到自己的老朋友來了,謝安非常高興地招呼他喝茶,讓他品評自己近日里寫的新詩。這位官員可是身負特殊使命來的,不是來喝茶聊天談詩論文的,幾次三番開口要問前線的事情,謝安王顧左右而言他,都拿話叉開了。中午又讓家人好酒好菜大擺宴席招待他,就是不提前線戰事。吃完中飯,那官員又想開口,謝安馬上拉他去花園的亭子里下圍棋,搞的他問也不是,留也不是,走又不能,只能耐著性子在花園里陪謝安下棋,其實這顆心不在棋坪上,晉孝武帝等著他去復命呢,他心里好比關著二十五只貓——百爪撓心。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這里,大概諸位要說了,你是不是在給我們說評書《三國演義》啊?這不是八十五回里面“劉先主遺詔托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嗎?你這是在忽悠我們。告訴你,這可是真人真事,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套用了這個情節。 請大家耐心看下去,下面我引用一段《二十四史》里面《晉書——謝安傳》原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謝)玄等既破賊,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 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甚喜,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個《二十四史》里面的《晉書》是唐太宗時候的名相房玄齡組織編撰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那是在房玄齡以后七百多年的事情,羅貫中把《謝安傳》里面的一些情節移植到了自己的作品里面了,古代史官都是惜墨如金的,《謝安傳》里面沒有記下那個官員的姓名,但是在別的筆記小說里面有記載,這位客人的姓名叫張玄之,職位是參軍。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回頭我再啰嗦一遍,為了讀不通文言文的朋友,接著說謝安和客人下棋的事情。這圍棋下著下著,突然謝安的隨從來報,前線急報到了,謝安接過來,打開火漆軍書的封皮,隨意瀏覽了一遍,隨手一卷,丟在自己的坐榻上面,臉色如故,仍舊伸手拈棋。參軍張玄之起先聽前線戰報到了,緊張的不敢作聲,只是看著謝安的臉色,但是看謝安把戰報一卷,一丟,臉上的表情一點沒有變化,這下子客人著急了,趕緊問: 前線怎么樣了? 謝安慢吞吞的說: 也沒什么事,小孩兒們把前秦軍打敗了。這下子張玄之“嚯”一下站起來,喜笑顏開,推開棋盤,馬上向謝安告辭,一分鐘都不耽擱,跑出相府大門,邊跑邊喊,我軍前線大勝,淝水大捷。飛身上馬,快馬加鞭回宮去向孝武帝報喜去了。也難怪,那個時候通訊工具不發達,前線的將領有什么情況,首先把戰情報告通過政府的驛站,快馬接力一站一站送到自己的頂頭上司那里,然后由上司匯總以后匯報給皇帝,一般千里之外的事情報到皇帝那里最快也要三四天以后。估計皇宮里的孝武帝這個時候正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呢,把這個參軍張玄之,連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不止一百遍了,早上去讓他去相府打聽消息,到現在都要吃晚飯了,怎么還不回來報個信? 他媽的不知道死哪里去了,這叫辦的什么事? 張玄之能不急著趕回去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謝安看張玄之走了,他也急忙奔回書房給皇帝寫奏章,過書房門檻的時候,把所穿木屐上面的齒都絆斷了,但他渾然不覺,急著呼喚隨從快點準備筆墨紙硯。這就是“謝安折屐”這個典故的由來。</font></h3> <h3> 面臨曹娥江的崖壁上鐫刻著一首李太白的詩,《憶東山》</h3><h3>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h3><h3>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h3><h3> 李白因為仰慕謝安,一生多次來到紹興會稽的東山,詠懷古跡,寫下許多詩歌,他渴望自己能成為像謝安一樣挽狂瀾于既倒的風云人物。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隱居廬山的李白旋即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隊伍,做了一個幕府參知軍事,他認為自己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在他寫的長詩《永王東巡歌》里這樣寫道:</h3><h3><br></h3><h3>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h3><h3>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h3><h3>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h3><h3>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h3><h3> …………</h3><h3>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h3><h3>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h3><h3> 天真的李白以為自己加入了永王的隊伍,馬上可以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場上,像謝安一樣大顯身手,建功立業了,所以在永王李璘那里做幕府,李白是躊躇滿志的。但是李白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不懂得政治斗爭的險惡,千不該萬不該他站錯隊了。太子李亨在和他老爸唐玄宗一起向蜀地逃難的途中,和他老爸分道揚鑣了,這個當了二十多年的老太子已經不想跟老爸一條道跑到黑,下定決心要另起爐灶,自己干了。在手下的擁戴下,李亨在天寶15年七月靈武(今天的寶雞市)即皇帝位,史稱唐肅宗,改元至德。十一月下圣旨說永王李璘的隊伍是叛軍,攘外必先安內,安史的叛軍暫時先放放,首先剿滅了永王所部再說,省得你小子做大了和我來搶這把龍椅。可憐李白連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場還沒有上,就莫名其妙地卷入了李唐王室內部的紛爭,非常“榮幸”地得了一個謀逆罪,差點掉了腦袋。因為他是一個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有許多大臣出面說情,才改判為流放夜郎,這就是命運和李白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h3> <h3> 據史書記載,以前這個曹娥江邊的山岬,有一塊石磯突出在江東岸,謝安以前經常和朋友在那石磯上釣魚,觀江景,今天我們遍尋不見,問了村里一個老人,他說以前是有的,三十多年前因為沿曹娥江上浦東南岸新修了一條通村公里,炸掉了,遺跡埋在我們站的那段公路下面了,當地人都知道的。所以看了我這個游記的朋友,以后不要白費勁去找什么謝安釣魚磯了,已經毀掉了,或許以后會復建,但是那味道又是兩說了。</h3> <h3> 斯人已去,只有故居的梅花依舊香如故。</h3> <h3> 廬陵郡公碑</h3><h3> 謝安于晉太元十年(385)卒,享年六十六。晉朝追贈太傅,封廬陵郡公,謚文靖。</h3><h3> </h3> <h3> 晉太傅謝公墓</h3> <h3> 在謝安故居原址出土的晉代石構件,上面的花紋非常精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金堂县|
大姚县|
东阿县|
赫章县|
原阳县|
临洮县|
延川县|
盐山县|
白玉县|
浮山县|
大庆市|
永丰县|
会同县|
德格县|
青川县|
涪陵区|
清远市|
芒康县|
和平区|
西城区|
乡宁县|
丹凤县|
韩城市|
镇雄县|
民乐县|
夏河县|
越西县|
巨野县|
永吉县|
琼中|
阿拉善盟|
天津市|
新津县|
金山区|
惠东县|
沂源县|
四子王旗|
和平区|
南部县|
晋江市|